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文学常识:骈体文文体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完整版)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整理版)本文档旨在整理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文学常识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1. 文学常识的概念及重要性文学常识是指文学领域内的基本知识和常见概念。
掌握文学常识对研究语文、阅读文学作品以及文学鉴赏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学常识的分类文学常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1 文学流派- 古代文学流派:如唐诗、宋词、元曲等。
- 现代文学流派:如小说、散文、戏剧等。
2.2 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 现代文学作品:如《围城》、《活着》、《平凡的世界》等。
2.3 文学名著及作者- 古代文学名著:如《论语》、《道德经》等。
- 现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鲁迅全集》等。
2.4 文学史及代表作家- 古代文学史:如唐宋八大家、明清白话小说等。
- 现代文学史: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派文学等。
3. 文学常识的研究方法研究文学常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3.1 阅读经典作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其中的文学常识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3.2 研究文学史研究文学史可以对不同文学流派和作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常识。
3.3 参与文学讨论在课堂或社交平台上参与文学讨论,与他人交流意见和看法,拓宽自己的视野。
4. 总结文学常识是研究语文和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通过研究文学常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和思考,将常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以上是本文档关于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的整理,希望能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一.作者链接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二.背景链接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时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也具有审美的文学属性。
三、原文翻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之()古来()入()见()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交辉()青()时()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歇()颓()沉鳞()竞()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之()自()未复()与()其()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四、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⑴晓雾将歇(古义:;今义:)⑵夕日欲颓(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⑴欲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⑵自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自三峡七百里中()⑶书答谢中书书()即书诗四句()3.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五、整体感知1、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小结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答谢中书书》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后隐居茅山(又叫“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将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2.晓:早晨。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5.四时:四季。
6.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竞相。
7.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8.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10.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11.相与:共同、一起。
12.中庭:院里。
13.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4.藻.(zǎo)、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15.寝.(qǐn)重点虚词1.盖:无实在意义,可译为“原来是”。
(盖.竹柏影也)2.耳: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3.者:代词,……的人。
(念无与为乐者)4.于:介词,在。
(相与步于中庭)5.何:表疑问,哪。
(何夜无月?)6.也:表肯定的语气。
(盖竹柏影也)古今异义1.时古义:季节。
(四时.具备)今义:时间。
2.歇古义:消散。
《与朱元思书》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根据这种情况,我觉得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尤为重要。
该文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千百年来广为人赞。
文章中的志趣美是原因之一,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及背景;2、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了解短文的大意;1、了解“骈文”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2、注意本文中的对偶句,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作者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学生自主的解释、翻译文言字词的能力;2、理解文体,分析第一层;3、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4、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5、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2、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词汇;2、掌握对富春江水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3、背诵课文;4、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涵义。
【教学难点】1、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谈话导入。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多形式朗读,感受文章的音韵之美。
2.品读关键句,多角度描绘景物之美。
3.研读抒情句,感悟作者的情思之美。
【教学重点】1.多形式朗读,感受文章的音韵之美。
2.品读关键句,多角度描绘景物之美。
【教学难点】研读抒情句,感悟作者的情思之美。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一)文题理解答:答复。
谢中书:即谢征,作者的好友,曾任中书一职。
书: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作者回复给谢征的一封书信。
(二)谈音韵之美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1)字音歇( xiē) 颓( tuí) 与( yù)(2)停顿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再读课文,感受句式特征。
本文句子:以四字句、对仗句子为主,兼有散句知识补充①: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
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知识补充②:骈散结合骈句与散句的转换往往代表着内容的转换。
(三)谈山川之美1.读懂内容: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释加点字词,疏通文章大意,(1)重点字词入:耸入。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晓:早晨。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地。
颓:坠下。
竞:竞相。
与:参与,文中指“欣赏、领悟”的意思。
(2)翻译文章内容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
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多以四六字为一句,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好用典故。
如果骈文里出现了其他字数的句子就叫散句。
二、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袜陵(今江苏南京)人。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
人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较深研究。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4.“山中宰相”的来历萧衍建立梁朝,陶弘景给予了有力支持。
萧衍很感激陶弘景,曾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直意切的御诏,文曰:“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
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深深陶醉于道家仙风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诗一首:“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陶弘景不肯出山为官,梁武帝不肯罢休,经常派驿卒带着手书,到茅山邀陶进京。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1 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一.作者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二、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三、翻译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回答下列问题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在文中圈点出来)峰、流、石壁、林、竹、鱼、雾.、猿鸟、夕日、鳞.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不是。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
由早到晚。
6.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之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豪,得意之情。
7.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课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译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习题附答案一、语言积累运用1.读音打假,请用你的火眼金睛挑出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A.水皆缥碧(piǎo)天山共色(sè)横柯上蔽(kē)鸢飞戾天(lì)B.泠泠作响(líng)急湍甚箭(shèn)夹岸高山(jiā)窥谷忘反(kuī)C.急湍甚箭(tuān)一百许里(xǔ)猛浪若奔(bèn)泉水激石(jī)D.互相轩邈(miǎo)任意东西(rèn)鸢飞戾天(yuān)好鸟相鸣(xiāng)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答谢中书书》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二、考点清单1.古今异义(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古义:______ 今义:说话或讨论谈论(2)晓雾将歇.古义:______ 今义:休息(3)夕日欲颓.古义:______ 今义:萎靡;衰败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五色交辉.原意为:光辉,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用作名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原意为:奇丽,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2)见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_________见.往事耳(《孙权劝学》)____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_________________才美不外见.(《马说》)) _________________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_曹刿请见.(《曹刿论战》)_________________4.其他重点实词(1)古来共.谈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峰入.云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色交辉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时俱...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晓雾将歇.. 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猿鸟乱.鸣 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夕日欲颓.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虚词意义及用法 (1)山川之.美 之:________________ (2)自康乐以.来以:________________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者:________________6.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与朱元思书》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与朱元思书》教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1、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的含意。
【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
这里是富春江的几张图片(看课件2),让我们聚焦富春江。
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
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请看学习目标(看课件3)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任务比较艰巨,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紧张地自主学习,顺利地达到目标。
二、检查预习2、道本文体裁及这种文体特点的举手?(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3、那么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1、出示自学指导(一)(出示课件4)请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
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板书学生提问的的字于黑板上。
可能读错的字词:转缥碧轩邈见横柯急湍三分钟后,则指着黑板上的字问:会读的举手?指名会的学生读。
2、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比谁读的正确,声音响亮。
愿意读的举手。
xx,你先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3、生轮流读,有错即停,指名更正,师板书读错的字与黑板左侧。
4、生齐读课文(配乐朗读)。
四、二读课文,练习译讲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二),准备译讲课文(出示课件5)自学指导(二)请读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译讲。
【语文知识点】古文骈文词赋三种文体特点骈文特点:一是语句方面的骈偶和四六,二是语音方面的平仄相对,三是用词方面的用典和藻饰。
词特点:一是标题形式丰富多彩,二是体制结构更摇曳多姿,三是句式句法更参差多变。
赋特点:一、语句上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
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
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起于战国,盛于两汉。
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
著名的赋体文章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骈体文文体知识
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骄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
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
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
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
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桔。
特点:
1、a.汉赋的影响:汉赋注重铺排,雕琢刻镂,堆砌章句,形成文学上艳丽纤巧的风气,奠定骈文发展的基础。
b.君主的提倡: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如梁武帝和陈后主皆爱好文学,在他们的提倡下,文人重视文学,爱好华采的风气,使骈文得以发展。
c.声调的提出:南朝的沉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声韵学日趋完善,促成骈文的发展。
d.理论的形成:魏晋评论诗文者日多,对文学理论有进一步研究。
《文心雕龙》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从体制而言,文是韵文,笔是散文。
文学观念探讨对文学来说是进步的现象,作家在创作时多注意技巧、修辞,为文章丽辞化提供了条件。
2、a.语言对偶:骈文多用对偶形式,句中字词相对,只用小部分散句以贯串文章。
b.四六句式:骈文句子多为四言或六言,故又称「四六文」。
c.音韵谐协:从齐、梁时代开始,骈文讲究平仄,一句之中,平仄交替。
d.多用典故:骈文常用典故,以表现作者学识渊博、追求典雅委婉的风格。
e.词藻华美:骈文注意词语藻饰,在练字、选词和造句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有内容空泛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