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中国文化概观作业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电大一体化平台-中华文化概说(51779)-2024年春季学期中华文化概说第3次平时作业-1-参考资料
温馨提示:本文档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一、单选题(共5题,共30分)
1、()提出“非命”论,认为命是一种虚幻的超验之物,它往往使人放弃自身的努力,从而导致了社会的惰性。
A : 儒家
B : 阴阳家
C : 法家
D : 墨家
参考答案是:D
2、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A : 三纲
B : 五常
C : 五伦
D : 十教
参考答案是:C
3、在()看来,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强弱,并非取决于天命,而在于君主是否能正确地运用法、术、势。
A : 儒家
B : 术家
C : 法家
D : 墨家
参考答案是:C
4、()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A : 贵和尚中
B : 以人为本
C : 重和去同
D : 刚健有为
参考答案是:D
5、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
A : 人文环境
B : 地理环境
C : 生活环境
D : 自然环境
参考答案是:B
二、多选题(共5题,共40分)
1、唐代在草书方面被视为楷模的书法家有()。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中国文化概观04-0002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5205350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概观04-0002试卷总分:100单选题(共10题,共50分)1.(5分)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A、资产阶级改良运动B、资产阶级革命运动C、地主阶级改良运动D、地主阶级革命运动参考答案:A2.(5分)洋务运动进入到七八十年代,洋务思想家们开始了新的思考。
他们在“国富兵强”的目标之外,提出()主张,并使此论汇聚成一个显著的思想潮流。
A、富民重商B、富上而足下C、西体中用D、平天下参考答案:A3.(5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属于()的主张。
A、维新派B、洋务派C、革命派D、立宪派参考答案:B4.(5分)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参考答案:D5.(5分)维新变法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B、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是斗争策略的需要C、维新派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时就有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D、维新变法中建立并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的宣传和活动的中心参考答案:D6.(5分)以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B、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D、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参考答案:D7.(5分)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参考答案:C8.(5分)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B、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C、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D、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参考答案:B9.(5分)洋务派最先兴办的是()A、民用工业B、军事工业C、新式学堂D、新式军队参考答案:B10.(5分)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 )A、民主与博爱B、和平与民主C、民主与科学D、自然与科学参考答案:C多选题(共5题,共30分)11.(6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A、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B、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C、反对封建愚昧落后,提倡民主科学D、反对独裁专制,提倡民主参考答案:ABCD12.(6分)下列人物,属于洋务派的有()A、奕B、李鸿章C、曾国藩D、张之洞参考答案:ABCD13.(6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参考答案:ABCD14.(6分)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的支持B、国内封建势力的支持C、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参考答案:ABCD15.(6分)以下不属于戊戌六公子的是()A、康有为B、谭嗣同C、梁启超D、康广仁E、林旭参考答案:AC判断题(共5题,共20分)16.(4分)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名词解释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
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1)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
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
(2)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3)繁多的量词(4)庞杂的补语(5)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答: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
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
1.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括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政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围。
毛泽东曾说:“以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
本书所论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3。
中国文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4。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文化的含义主要指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中华”之“华”乃是“ 光辉、文采、精粹”的意思。
3.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主要特征是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性、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相当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开放性。
4 、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之中,主要有三大文化集团,一是“华夏集团”;二是“东夷集团”;三是“苗蛮集团” 。
5、殷商时代的突出成就之一——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工艺复杂、粗犷狰狞的审美追求。
6.中华饮食文化最主要的有三大方面: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
7、汉代的面食有发酵的,也有不发酵的,统称为“饼”。
8、唐代陆羽著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茶文化的著作。
9、古代的马车是有等级的,观车后之旌旗便可知乘车者的身份。
10.我国的烹调技艺的四大菜系指的是苏和粤,川和鲁。
11、到了汉代,封建的选官制度才逐渐确立,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察举和征辟。
12、.明代官员的官服上有补子,文官为“飞禽”,武官为“走兽”。
13、清代的地方官制较之明代略有改变,总督,巡抚固定为“ 封疆大吏”。
14、明代的学校有两大类,其中中央级的学校称“ 国子监”。
15.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还具有地域性、民族特色。
16.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有吃粽子和挂蒲艾,龙舟竞渡和饮雄黄酒。
17、目前所知保存礼仪文化最早的书籍是由儒家学者整理的《周礼》、《礼仪》和《礼记》。
18.传统说唱艺术的源头,就是先民在劳动之余的讲“ 故事1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
20、最能代表两汉散文成就的是历史著作《史记》和《汉书》。
二、名词解释1、文化---文化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本上以《辞海》中的定义为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11、结合教材,阐述人群交流、文化碰撞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2、试从西北、南方、中原等不同的地域视角,阐述众人群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的作用。
3、简述南北朝以前,中国文化在东、西不同地域中往复增长的概貌。
4、简述魏晋以后在中国文化由北向南的推进过和中出现的交相辉映的“一圆”和“一条直线”的历史大景观。
5、结合教材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北、南两大地域不同的历史文化精神的理解6、结合教材,简析气候及农作物待秫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7、结合教材,谈谈你结“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和一元突破”的理解。
8、简述分封制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
9、结合教材,简要评析以“旧邦维新”为本质特征的西周文明路径在人类文明之路中的独特性。
10、试结合古希腊、罗马社会的特征,对比分析中国从原始部族走向国家时代的独特之处。
11、周礼体系庞大,子目繁多。
试结合教材,择其大端加以简述。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21、从个体自身修养、个体与他人交往两个方面,简述《礼记。
曲礼》对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所作的细致规范。
2、结合教材,谈谈周礼对中原、楚吴等不同的域的人群所产生的化导群伦的作用。
3、简术国人的概念内涵及其政治表现4、结合教材,试简析在历史的进程中国人所呈现的历史品格的复杂性5、结合教材,简述商鞅变法对民众的多方面控制。
6、简述在几千历史进程中,中国民从的各种反叛方式7、简述先秦时期人群在文化上的若干共同价值取向。
8、简述孔子“仁”道的内涵9、简述儒家教化论的基本内涵10、结合教材,简析孔、孟、荀诸子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11、简述道家思想的两大渊源。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31、道家“无为”、“自为”、“无不为”等思想的内涵2、结合教材,简析《管子》中“轻重”治国理念的内涵及意义。
3、简术孔子的“君子”理想的内涵。
4、简述孟子的“大丈夫人生”的内涵。
5、简述《老子》中的智慧人生内涵。
电大一体化平台-中华文化概说(51779)-2024年春季学期中华文化概说第1次平时作业-1-参考资料
温馨提示:本文档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一、单选题(共5题,共30分)
1、中国的沿海地区多属于()。
A : 第一阶梯
B : 第二阶梯
C : 第三阶梯
D : 第四阶梯
参考答案是:C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反映了先民()。
A : 海洋贸易
B : 狩猎业
C : 游牧生活
D : 农业生产
参考答案是:D
3、隋唐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一部药典即苏敬所著的()。
A : 《新修本草》
B : 《金匮要略》
C : 《皇帝内经》
D : 《神农本草经》
参考答案是:A
4、至迟在(),我国就已采用了十进位制。
A : 商代
B : 春秋战国
C : 秦朝
D : 西汉
参考答案是:A
5、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集中反映在()。
A : 铜器
B : 迁都
C : 使用文字
D : 建筑
参考答案是:C
二、多选题(共5题,共40分)
1、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哪些?()
A : 研习典籍
B : 考察名胜古迹
C : 文化遗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13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三、论述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
P4-5(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P13-14(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
(3)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三)答案《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三)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60分)1、唐诗熔汉魏的风骨和齐梁的声律于一炉。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其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
3、宋学开山祖是周敦颐和邵雍。
4、南宋文化中心的南移包括:学术中心的南移、政治人物的南人化、政治中心的南移。
5、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昔日繁华市井文化的场景。
6、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如果说唐文化重在继往,那么,“宋型文化”则重在开来。
7、与其它宗教终归于“无”不同,道教是重“有”的宗教,一切都归于“有”。
8、禅,既指佛教一大宗派禅宗,又指这一宗派最主要的教义。
9、“题画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宋元时期的文人画中。
10、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中国画的另一特色,就是散点构图。
11、传统的艺术精神就是写意抒怀,作为这种追求的直接体现形式,就是对艺术境界即意境的追求。
12、元朝统治者在汉化的过程中,不仅接受中原文化以及江南文化,而且,还广泛地接受了包括西域文化在内的大量外来文化。
13、元杂剧是在院本、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
14、明代王阳阳继承陆象山“心学”的法宝,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
15、中国传统的“贵义轻利”观念,在明代后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礼拜金钱之风十分强盛。
16、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大势,唐宋以前,可是说是士大夫文学占主导的时期,而明清以后,则是市民文学唱主角的时代。
17、《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18、明代朱载堉用“新法密律”建立起科学的十二平均律,其科学性至今仍得到肯定。
19、统一的清王朝为了对四周少数民族实施有效统治,在中央设立了理藩院这一专门机构。
20、明代以来,人文的潜流不断壮大,思想家顾炎武将“国家”与“天下”区别开来,以前者为一家一姓的封建王朝,以后者为万民共有之天下。
21、在反对宋学空疏的过程中,清儒对汉学青眼有加,于是导致了朴学的发达。
《中华文化概说》、《中国文化概观》作业题答案第一次一、填空题。
1.从本质上讲,中华传统文化乃是一种以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为主体,由多民族文化相互补充的具有鲜明整体特征的文化。
2.新石器时期,先民的崇拜可分为三大类自然崇拜、生殖与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3.所谓“中”,乃是居于四方之中的的意思,故称“中国”。
“中华”之“华”乃是“光辉、文采、精粹”的意思。
4.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之中,主要有三大文化集团: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
5.殷商时代的突出成就之一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工艺复杂、粗犷狰狞的审美追求。
6.秦王朝时期最大的文化特征是“大一统”。
7.古代的马车是有等级的,观车后之旌旗便可知乘车者的身份。
8.我国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是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
9.诸子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是我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10.唐代诗歌的发展,一般分为四大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二、名词解释。
1.“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2.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3.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4.茶禅一味。
第二次一、判断题1.生殖崇拜是指对天地山川日月的崇拜。
(×)2.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的第一部断代史著作。
(√)3.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
(√)4.我国的白酒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蒸馏酒,它的问世是酿酒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5.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生长于中国西北。
(×)6.现代最重要的烹饪方法“炒”是在唐宋时期发明的。
(×)7.先秦时期已有“衣”“裳”之分,上衣下裳,是当时男女通用的服装形式。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形考作业一说明:参考题目与实际测试题目顺序可能有变化.1、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C)A.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B.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C.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A. 《易经》B. 《诗经》C. 楚辞D.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3、“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A. 南亚B. 印度C. 中国D. 西藏4、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A. 蜕变时代B. 鼎盛时代C. 黄金时代D. 轴心时代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C)A. 秦汉之际B. 西汉时期C. 两汉之际D. 先秦时期6、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
A. 《永乐大典》B. 《本草纲目》C. 《康熙字典》D. 《四库全书》7、李白的著名诗篇有()。
A. 《梦游天姥吟留别》B. 《将进酒》C. 《丽人行》D. 《蜀道难》8、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
(√)9、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B)A. 宋诗的浅易B. 宋文纡徐委备C. 宋画的淡远D. 宋词的俚俗10、地球上的一切地形中国几乎都有,但以山岭为标志。
(╳)11、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C)A.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B.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C.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D.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12、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13、宋代最突出的科技成果是()的发明。
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武器D. 印刷术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是()。
A. 儒学的繁荣B. 道教的完善与佛教的传播C. 玄学的兴起D.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15、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D)A.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B.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C.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D.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16、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一)参考答案1、著名学者苏秉琦曾将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2、龙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3、殷商时期,巫史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位。
4、诸子之学,显学主要有儒学和墨学两家。
5、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6、道家以“无为”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
7、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8、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是天人合一,它对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都有极大的影响。
9、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10、汉儒董仲舒糅合阴阳五行于儒学体系中,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理论,从原始的“天人合一”理想演化出“天人相类”的怪胎。
1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主张物我之间亲密无间,认识自我,也就等于认识“物自体”,我之属性本身就是“物自体”属性的体现。
12、体用一源,既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也可以说是古代文化精神的产物。
13、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一个哲学范畴。
14、先秦诸子学说虽歧见叠出,各有所重,但他们都坚持“道”一元论的思想。
15、体现天道自然的德,称善德、美德,如尧舜周孔之德;反之,与天道相悖离的德,称凶德、恶德,如桀纣之德。
16、到宋代时,孟子“内圣”之学性善之说,独重一时。
17、礼在先秦的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作为宗教的阶段、作为群体组成方式的阶段,作为个人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的阶段。
18、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
19、与儒家大异其趣,墨家从“兼爱”出发,以“利”规范行为。
20、古代中国人对阴柔的重视远胜过对于阳刚。
21、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趋于融合,主要体现在《易传》和《吕氏春秋》两书中。
22、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厚。
23、秦汉时期对外文化非常发达,除张骞、甘罗出使外,另一重要事件是徐福率众出海东渡。
《中国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判断题(每题 1分,共 20分1、“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概念,既相互联系又存有区别。
(√2、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
(√3、目前学术界一般接受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对文化分类。
(×4、地球上的一切地形中国几乎都有,但以山岭为标志。
(×5、宗谱, 又称祠堂, 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6、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即为先秦时代的历史人物。
(×7、法家学派的先驱为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
(√8、作为兵学鼻祖的孙子以自然天论为前提。
(√9、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 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
(√ 10、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有机的价值体系,是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的反映。
(√11、“天人合一”源于奴隶社会的需要。
(×12、董仲舒认为“天” 的性质“与地无异” , 是无意志、无目的、无人格的自然物体。
(× 13、佛、儒分歧的焦点就是生死问题,儒家重生轻死;佛家重死轻生,以神不灭论为其理论根本。
(√14、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15、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 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 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16、中国文化具有贵和尚中的精神。
“中”是把众多矛盾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17、西方文化强调通过斗争来解决矛盾,中国文化则主张通过调和来化解矛盾。
(√ 18、所谓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 19、董仲舒“君权神授”的理既维护了君主的权利也制约了君主的胡作非为。
(√ 20、宋明理学自宋代兴起后, 在政治思想领域占有统治地位, 封建礼教所鼓吹的“三纲五常” 成了人们的基本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答案答:文化的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2)文化是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3)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同时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4)文化是综合性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5)文化是传承性的,需要通过教育、传统、文艺作品等形式来传承和发扬。
总之,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是人类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二)一、名词解释1、礼:是一种行为规范,由统治阶层或人们约定俗成而形成,用于维护社会秩序。
它由一系列制度和规定构成,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社会意识。
2、吉礼:是祭祀之礼,用于对天地、日月星辰、祖先等进行祭祀的典礼。
共计12项,分为天神、地祀、人鬼三门,内容繁杂。
3、嘉礼:是用于联络感情、沟通人际关系的礼仪,是五礼中内容最为庞杂的一种。
主要包括饮食之礼、冠婚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和贺庆之礼,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4、三论学:指___所译的《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以及《大智度论》。
这些著作属于___的基本著作。
5、律学:戒律是约束佛徒行为和规范僧团生活的纪律。
二、___答题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
(P42页)答:三礼是指《周礼》、《仪礼》和《礼记》。
其中,《周礼》主要记载了周王室的官制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全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___、___、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六篇。
由于周代礼节比较繁琐,所以《周礼》中将其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军礼、___、嘉礼,合称“五礼”。
《仪礼》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冠、昏、丧、燕等礼仪制度。
现在流传的《仪礼》是东汉___合并___所传和孔宅壁中所藏得本子而成的。
《礼记》是对《礼记》进行解释说明的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为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所作,作者主要为___的学生,各篇形成时间不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三参考答案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三参考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3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夏、商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庠、序、学等形成。
周王朝开始,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 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3.孔门私学可谓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为完备、影响最为深远的私学。
4.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各家私学的汇集地。
5.秦代,基于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成为秦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其结果出现了取缔私学,乃至焚书坑儒的阴暗面。
6.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
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学术和教育的主体内容。
8.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其以《五经》博士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其教学形式以自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学习生活比较自由。
9.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机构除太学外,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的兴起,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和多学科并举的格局。
10.隋朝国子监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从千年来传统礼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政治系统。
隋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教育体系,确立了实科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
11.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和崇宁兴学是宋代官学逐步改造、完善、定型的时期。
12.以国学和地方入学为核心的儒学教育系统、以社学为中心的小学教育系列、以乡约、旌表等构成的社会教育网络构成了明代基本的教育类型。
13.察举、岁贡和科举是明代选士制度的三大主体。
14.清代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所最高学府。
15.为数众多的地方官学与国子监、满族官学一起,构成清代官学的基本结构。
16.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华文化概说》、《中国文化概观》作业题答案
第一次
一、填空题。
1.从本质上讲, 中华传统文化乃是一种以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为主体, 由多民族文化相互补充的具有鲜明整体特征的文化。
2.新石器时期, 先民的崇拜可分为三大类自然崇拜、生殖与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3.所谓”中”, 乃是居于四方之中的的意思, 故称”中国”。
”中华”之”华”乃是”光辉、文采、精粹”的意思。
4.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之中, 主要有三大文化集团: 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
5.殷商时代的突出成就之一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工艺复杂、粗犷狰狞的审美追求。
6.秦王朝时期最大的文化特征是”大一统”。
7.古代的马车是有等级的, 观车后之旌旗便可知乘车者的身份。
8.中国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是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
9.诸子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那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10.唐代诗歌的发展, 一般分为四大阶段初唐、盛唐、中
唐、晚唐。
二、名词解释。
1.”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2.春节
春节, 即农历新年, 俗称过年,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3.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它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 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
4.茶禅一味
茶与道家以及佛教的禅宗也有密切关系人们往往将茶理与禅理结合在一起称之为”茶禅一味”。
第二次
一、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