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写过四句诗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9
三一文库()〔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所见》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所见》原文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
忽然闭口立⑦。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所见》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袁枚最出名的古诗袁枚(侠谐)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抒情和咏史为主,以其独特的才华和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是袁枚最出名的古诗的相关参考内容。
1.《临江仙·梅》梅,当代诗人眷恋的一种花朵,而袁枚更是对梅花情有独钟。
这首《临江仙·梅》正是他对梅花的赞美之作。
诗中以临江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梅花在寒冷的冬季中傲然开放的精神,以及梅花带给人们的温馨和希望。
2.《烟柳行・荷叶》袁枚的诗作常常以自然为主题,传达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烟柳行・荷叶》是一首写荷叶的诗。
通过对荷叶独特的形态、气息和长势的描绘,表达了袁枚对自然界奇妙和不可思议之处的赞美。
3.《续韵小重山·新丰初至蓝桥驿》此诗是袁枚游历新丰的时候所作,抒发自己的旅游之情。
通过写蓝桥驿的景色和心情,诗中融入了对当地人的描写和描绘自己旅途的疲惫与喜悦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4.《临江仙·夏日维扬》这是袁枚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系列之一,以描绘江南夏日的景色为主题。
诗中表现出夏日天空晴朗明亮,绿树成阴,江水向东流去的景色,以及人们戏水嬉戏、吹起箫来的场景,带给读者一种清凉与愉悦的感觉。
5.《夜行船夫唱晚》此诗是描写夜晚行船的船夫所唱的歌曲,在诗中,袁枚巧妙地通过行船船夫的歌声,将读者带入了夜晚的江河之中,感受着夜晚的宁静与凉爽。
6.《女萝》袁枚以较平实生动的笔调和流畅的表达,描写了一位名叫“女萝”的美丽女子。
诗中通过对女萝容貌的形容,以及对其品德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美丽和高尚品质的尊敬和赞扬。
总结:袁枚最出名的古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独特的观察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真挚感受。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描写旅行、夜晚和美丽女性等主题,深入人心地展示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袁枚的诗作充满了写实和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名家诗词】清·袁枚的诗【诗人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区任县令,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
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五言律诗】春寒重裘逢二月,神手步芳林。
残雪有余色,百花无竞心。
踏青苔影薄,禁火客愁深。
倾耳碧溪畔,黄鹂迟好音。
十一月十三日冷水步夜起玩月霜月两澄鲜,孤篷夜悄然。
自携双鬓雪,独对一江烟。
僵树立如铁,寒星摇满天。
横斜几枝桨,也学榜人眠。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秋夜论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七言律诗】伤心伤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亲膝下过。
今日慈亲成永诀,又逢除夕恨如何?素琴将鼓光阴速,椒酒虚供涕泪多。
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赤壁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春晴今岁天公大有情,一冬无雪又春晴。
红梅但觉飞香久,绿草何曾借雨生。
双燕翅如迎晓日,百花心更望清明。
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
箴作诗者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澶渊路出澶河水最清,当年照影见亲征。
满朝白面三迁议,一角黄旗万岁声。
金币无多民已困,燕云不取祸终生。
行人立马秋风里,懊恼孱王早罢兵。
景泰陵雨帝当年一曲阑,西山藁葬草漫漫。
袁枚的苔古诗
袁枚的《苔》诗如下:
绿叶如舞翠如眉,远山似黛近如丝。
峰峦秀拔皆生态,水滴银河每一泻。
岩开石径行人过,林密花繁鸟自啼。
闲坐潭边无限意,红楼梦里探青碑。
这首诗以“苔”为主题,描绘了苔藓的生长环境和景象。
首联写出了绿叶飘舞、茂密如眉的美丽情景,二联则展示了远山近丝、峰峦秀拔的壮观景致。
三联通过描述岩径和花鸟来表现苔藓的生态环境,四联则表达了闲适惬意的心境和对历史文化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洁,却别具一格,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形象描写。
袁枚以苔藓为突破口,通过抒发其细腻、清新、雅致的特点,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结合起来,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文化的深切感悟。
这首诗成为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苔藓诗之一,被誉为“苔藓颂”。
苔袁枚诗歌鉴赏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
其中,袁枚的《苔》是他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以及简要鉴赏: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鉴赏】
这首诗短小精悍,充满了哲理。
袁枚用这四句诗,赞颂了苔藓虽生长在阴暗潮湿、阳光难以照射到的地方,但仍然努力绽放,仿佛它也懂得如何像牡丹一样盛开,展示出生命力的顽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白日不到处”描绘了苔藓所处的环境,暗喻了社会底层人民或那些不被重视的角落。
第二句“青春恰自来”则表达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即尽管条件艰苦,青春活力依然存在,生命依然可以蓬勃发展。
第三句“苔花如米小”继续描绘苔藓的外貌特征,用“如米小”形容苔花的渺小,突出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特点。
第四句“亦学牡丹开”则富含深意,表面上是说苔花模仿牡丹开放,实则隐喻即便是最卑微的生命也有追求美好和向往光明的权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生长,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
的精神。
整首诗以苔藓为切入点,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普通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赞扬,以及对生命无论处境如何都应自强不息的肯定。
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词汇总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词篇一《寄聪娘》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
生把黄金买别离,是侬薄幸是侬愁。
【翻译】一个像花一样的女人足以让我满足,人间的万户侯又算得了什么呢?硬生生的为了黄金导致了离别,这是我的薄情也是我的愁。
《湖上杂诗》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翻译】葛岭的花都在二月开放(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都说想做神仙,而我的心境与他们的不一样,我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少年。
《咏钱》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
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翻译】人生打柴汲水本是平常事,动辄要钱可就使我也发愁。
懂得用钱何尝不是好人才,绝口不提未必就算真清流。
官人徒劳j巴钱千遍万遍数,就是拥有铜山也能一夜休。
我想把这番婆心向天诉奏,请在普天之下多设富民侯。
《独秀峰》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翻译】全然找不到来龙去脉,只见一座高峰突然出现,高可入云,直插南斗。
桂林山水本来就十有八九奇绝卓异,而独秀峰更是。
几百级阶梯拾级而上才能到达它的峰巅,尽览全城风光,轻雾弥漫。
青山尚且可以矗立如琴弦,人生孤立无援又有何所谓。
《推窗》作者为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翻译】一连几夜狂风暴雨,我家那柴门也不轻易打开了。
好几天不见,青山好像得了相思病;我一推开窗户,它就一下子扑入我的眼帘。
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词篇二《春日偶吟》作者为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拢袖观棋有所思,分明楚汉两举时。
古诗《苔》读后感第一篇《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苔藓为象,寓意人生的哲理。
读完这首诗,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诗中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四句,让我明白了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希望,要坚持下去。
苔藓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但它依然能够顽强地生长,开出美丽的花朵。
这就像我们的人生,虽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诗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往往隐藏在平凡的细节中。
苔藓的绿色和草的青色,虽然看起来普通,但却给人带来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美好。
我们应该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诗中的“请君莫笑池塘水,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句,让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丰富。
苔藓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它却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美。
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不应该只追求物质的富饶,而应该追求精神的丰富。
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诗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就在于简单和自然。
苔藓的生长并不需要太多的条件,只要有一点点的水分和阳光,它就能够生长得很好。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过于复杂和繁琐,只需要简单和自然,就能够过得很舒服。
读完《苔》这首诗,我深受启发。
这首诗让我明白了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希望,要坚持下去;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往往隐藏在平凡的细节中;让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丰富;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就在于简单和自然。
这些都是我从这首诗中学到的宝贵的人生哲理,我会将这些哲理应用到我的生活中,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二篇《苔》是清朝文人袁枚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一片苔藓生长在石头上的场景,以此寓言人生的艰辛和坚韧。
清袁枚古诗清袁枚古诗如下: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清袁枚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3、《遣兴(其五)》清袁枚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4、《山行杂咏》清袁枚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5、《马嵬》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6、《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7、《春风》清袁枚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8、《湖上杂诗》清袁枚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9、《十二月十五夜》清袁枚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11、《题画》清袁枚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12、《仿元遗山论诗(其一)》清袁枚不相菲薄不相师,公道持论我最知。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
13、《春晴》清袁枚今岁天公大有情,一冬无雪又春晴。
红梅但觉飞香久,绿草何曾借雨生。
双燕翅如迎晓日,百花心更望清明。
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
14、《山中绝句》清袁枚镇日山腰斸白云,载量烟草活纷纷。
春衫不用金炉热,自向百花香里熏。
15、《柳子厚祠》清袁枚金章紫绶照江滨,王者衣冠古逐臣。
但说权门难托足,谁知文士易成神。
宫庭慷慨伊周事,湘水凄凉屈贾身。
剩有《荔支丹》一曲,至今歌遍楚南人。
16、《鸡》清袁枚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17、《十一月十三日冷水步夜起玩月》清袁枚霜月两澄鲜,孤篷夜悄然。
自携双鬓雪,独对一江烟。
僵树立如铁,寒星摇满天。
横斜几枝桨,也学榜人眠。
18、《遣兴杂诗》清袁枚小步闲拖六尺藤,空山来往健如僧。
栽花忙处儿呼饭,夜读深时妾屏灯。
斗胆说出“《六经》尽糟粕”的清代诗人袁枚写过四句诗:美人看花去,忘却身是花。
花如有所知,愿开美人家。
其实“月明”方显得“星稀”,花儿真的开在了美人家,未必适得其所。
“妾貌如花被花妒”,古人对美女早有“闭月羞花”的形容。
因此,花如有所知,当似林处士笔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正所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才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之美,尤其是女性之美更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
加之在古老的华夏,家族观念及节烈观念远非外邦人可比,所以古往今来,女子的别称相当多,尤其是对于美女的称呼,可谓琳琅满目,个中不少趣闻轶事颇值得考释。
是故考查女子的别称,不仅具有民俗的意义,亦不难从中窥见文化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流变。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是孔老夫子贬低妇女的名言,鲁迅先生毫不留情地指出:不知这“女子”是否也包括孔圣人的母亲“女子”二字为古今通称,泛指所有女性。
与“女子”类似的泛称还有唐朝所使用的“萧娘”一词。
“萧娘”是从与“萧郎”相对而来。
“萧郎”本指姓萧的男子。
《梁书·武帝纪上》便曾用“萧郎”称梁武帝萧衍。
后来引申为所有的男子。
因此,与“萧郎”相对应的“萧娘”便指代所有的女子了。
周邦彦《夜游宫》词曰:“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都是用“萧娘”泛称女子。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前人对于妇女的代称,首先是从服饰着眼的。
因此“巾帼”、“裙钗”、“红裙”、“金钿”、“粉黛”、“红粉”以至于“妆次”,在古代诗词中都是女子的代称。
“巾帼”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式。
“帼”也有“巾”的意思。
据《晋书·宣帝纪》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这里“亮”即诸葛亮,“帝”指的是司马懿,诸葛亮骂阵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些妇人的头饰,嘲弄他太不像男子汉。
“钗”是妇女固定头发用的两股簪,“钿”是妇女嵌金花的首饰,“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类乎现在的眉笔。
论袁枚诗中的美食描写1.《食蟹五绝》寒露霜降饱尝鲜,拥炉挥酒到天明。
无论壳中藏日月,换得诗人百世名。
这首诗描写了袁枚在寒露霜降时节,一边品尝美味的螃蟹,一边把酒赏月的情景。
诗人借助螃蟹壳中的鲜美,表达了自己对于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一句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美食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其百世不衰的美名。
2.《腌蛋》腌蛋无佳法,令人口味开。
盐多酱醋少,滋味自横来。
这首诗简短易记,语言朴素。
通过腌蛋这一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表达了诗人对于美食的独特见解和烹饪心得。
最后一句中的“滋味自横来”,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美食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其对于烹饪技艺的提升和改进。
3.《食鸡子糕》一盒鸡子糕,举世为之狂。
只缘物罕见,未识已先香。
这首诗描写了袁枚品尝一种名为“鸡子糕”的美食的经历。
在全诗中,诗人以鸡子糕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于美食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最后一句中的“未识已先香”,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美食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其对于美食文化的推崇和传播。
4.《初尝杨梅》品尝杨梅已十年,香甜酸涩似情田。
江南多少佳人泪,尽染红颜半抹鲜。
这首诗以杨梅为载体,通过对杨梅香甜酸涩口感的描绘,引申出对于感情的抒发。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于江南佳人的怀念和追忆,同时也表达了其对于美食和情感的双重关注和追求。
最后一句中的“尽染红颜半抹鲜”,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美食和佳人的赞美和向往。
5.《醉烧饼》脆皮烧饼香满口,半酣半醉已半仙。
快哉快哉此风味,不羡神仙不羡天。
这首诗以醉烧饼为引子,表现了诗人对于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诗人通过描写烧饼的香味和脆皮,表现出自己对于美食的独特见解和烹饪心得。
最后一句中的“不羡神仙不羡天”,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美食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其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袁牧古诗全集袁牧古诗全集(168首)《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苔》袁枚〔清代〕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春风》袁枚〔清代〕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十二月十五夜》袁枚〔清代〕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题画》袁枚〔清代〕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苔》袁枚〔清代〕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偶步》袁枚〔清代〕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偶作五绝句》袁枚〔清代〕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夜立阶下》袁枚〔清代〕半明半昧星,三点两点雨。
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
《鸡》袁枚〔清代〕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浴》袁枚〔清代〕浴罢凭栏立,高云掩夕阳。
不知何处雨,微觉此间凉。
《北邙山》袁枚〔清代〕山冢鬱嵯峨,轻车山下过。
有诗吟不得,此处古人多。
《古意》四首袁枚〔清代〕其一妾自梦香闺,忘郎在远道。
不惯别离情,回身向空抱。
其二泪堕酒杯中,光添琥珀红。
请君尝此酒,相思味不同。
其三种梅北窗下,香花开似雪。
日日有春风,梅花常傲妾。
其四打起女儿箱,寄郎寒衣裳。
从前说蓟北,今日又咸阳。
《车中杂忆古人作五六七言诗》袁枚〔清代〕其一沛公大度如刘季,难忘嫂戞羹。
偶将雍齿赏,终逐郑君行。
其二韩信旧雨钟离昧,成功酈食其。
两人都可负,一饭报何为。
其三辛毗魏王漳水猎,旂拂满山云。
只有辛长史,能将苦乐分。
其四张汤文深为大府,比例自辰衷。
最是张汤辈,公廉有素风。
其五李广李广射猛虎,周处斩长蛟。
一旦忤贵人,低头盼欧刀。
其六徐爰徐爰讲丧礼,赵鬼读西京。
寄语今三揖,儿曹未可轻。
其七赵充国养寇心如怯,屯田草未耘。
不逢汉宣帝,难画赵将军。
《晚眺三首》袁枚〔清代〕其一窗黑卷帘波,人间奈晚何。
登山立高处,贪得夕阳多。
其二万户炊烟升,化作一疋布。
袁枚的古诗5篇袁枚的古诗11、《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叫蝉,突然闭口立。
2、《东风》东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回留万国花。
3、《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4、《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5、《大龙湫之瀑》龙湫之势高尽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五丈收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以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6、《湖上杂诗》葛岭花开仲春天,游人来去说仙人。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仙人羡少年。
7、《鸡》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
8、《论诗尽句》不相菲薄不相师,合理持论我最知。
一代正宗才力薄,看溪文集阮亭诗。
9、《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永生殿上多!10、《沙沟》沙沟日影烟朦胧,隐隐黄河出树中。
刚卷车帘还放下,太阳力薄不胜风。
11、《十仲春十五夜》沉沉更鼓急,徐徐人声尽。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12、《听诗叟》底事听诗听不清,此翁耳壳欠分明。
拟携谢朓惊人句,来向青天颂数声。
13、《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望见青山顶,舟在青山顶上行。
14、《遣兴》兴趣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
阿婆仍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望。
15、《山行杂咏》十里坎坷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袁枚的古诗2夏日的一天,赤日炎炎。
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他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中。
忽然小牧童停止了歌唱,在树下站住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诗人袁枚不禁也停下脚步,在远处悄悄地观望着。
嗷,原来树上有一只鸣叫的蝉,小牧童想要捕捉它!瞧,小牧童目不转睛地盯着树上那只知了。
他摘下自己头上的斗笠,轻手轻脚地爬向柳树上的知了,用斗笠帽轻轻一盖:“哈哈,这下知了肯定被我捕到了,我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牧童高兴的说。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所见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
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
能耕地拉车,体型比水牛小。
一般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大类型。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
樾,树荫。
意欲:想要。
鸣蝉:鸣叫的知了。
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
鉴赏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
清代诗人、散文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弟子,提倡妇女学文,女弟子尤众。
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其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袁枚《所见》全诗及赏析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多以写景为主,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讴歌和对世间事物的洞察。
其中,《所见》是袁枚的一首代表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看法。
本文将全面介绍《所见》的全诗内容,并进行赏析和解读。
《所见》是袁枚的一首七绝诗,全诗共四句,采用了平仄相对对仗的格律手法,使整首诗语言流畅,音律和谐。
全诗如下:东篱菊盛满,西屋梅低昂。
绝艳荣因雪,佳的照是霜。
这首诗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通过几个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不同季节中的景色变化和意境。
下面将逐句进行解析和赏析。
第一句:“东篱菊盛满”,描绘了东边的篱笆上种满了盛开的菊花。
这里,袁枚运用了色彩、形状等多种形象手法,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篱笆上盛开着美丽的菊花,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印象。
这里“菊盛满”一词揭示了秋天菊花盛开的盛景,也暗示了菊花的寓意。
菊花是秋天的象征,代表着坚毅的个性和高洁的品质。
第二句:“西屋梅低昂”,描绘了西边屋子旁梅树低垂而繁花似锦的景象。
这里,袁枚以梅花为主题,通过“低昂”两字,形象地表达了梅花低垂却依然挺拔的形态。
梅花的花期较早,常常在寒冷的冬季中开放,象征着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
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袁枚传达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寓意,即“不畏坎坷,昂首向上”。
第三句:“绝艳荣因雪”,抒发了诗人对雪景的赞美之情。
这里,袁枚使用了“绝艳荣”这一形容词短语,揭示了雪的美丽和壮丽。
雪是冰的一种形态,象征着纯洁和高尚。
通过雪的描述,袁枚表达了对冬天的期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四句:“佳的照是霜”,通过“照”和“霜”这两个词,揭示了霜的美丽和玄妙之处。
霜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在寒冷的天气中形成,代表着寒冷和坚固。
袁枚在诗中运用了意象手法,以“照”和“霜”两词形象地表达了一种风格迥异的美。
通过对霜的描绘,袁枚诗意深远,寓意着人生的冷酷与坚韧。
整首诗通过对四个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袁枚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袁枚的诗句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袁枚《马嵬》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袁枚《苔》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所见》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马嵬》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袁枚《春风》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袁枚《湖上杂诗》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袁枚《十二月十五夜》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随园诗话·卷三》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袁枚《遣兴》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不食人间烟火。
——《随园诗话·补遗卷九》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了凡四训·谦德之效》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随园诗话·卷十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袁枚《遣兴》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袁枚《春风》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袁枚《独秀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袁枚《谒岳王墓》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袁枚《十二月十五夜》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袁枚《苔》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袁枚《独秀峰》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袁枚《遣兴》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袁枚《谒岳王墓》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袁枚《苔》书非借不能读也。
——袁枚《黄生借书说》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袁枚《山行杂咏》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袁枚《偶步》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袁枚《湖上杂诗》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袁枚《偶步》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袁枚《荆卿里》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唐代诗人袁枚的诗
哎呀,说起唐代诗人袁枚,你知道吗?他的诗就像一道道迷人的风景,让人心醉神迷!
他写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你想想看,那放牛娃骑着黄牛,欢快地歌唱,声音在树林里回荡,这画面多生动啊!这不就像咱们在
夏天的夜晚,躺在草坪上,望着满天繁星,心里充满了欢喜和宁静?
还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小小的苔花,像米粒一样微不足道,却也有着像牡丹绽放的勇气和梦想。
这难道不像那些平凡岗位上
默默努力的人们吗?他们虽然不耀眼,但也有着自己的光芒。
袁枚的诗,有时像潺潺的溪流,轻柔地流淌在心田;有时又像激昂
的战鼓,让人热血沸腾。
比如“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 这是多么
坚定的力量啊!
在我看来,袁枚的诗就是唐代诗坛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用独特的笔
触描绘出生活的千姿百态,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感动和启示。
他的诗就
像一位知心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温暖和力量。
难道你不这么
认为吗?。
斗胆说出“《六经》尽糟粕”的清代诗人袁枚写过四句诗:美人看花去,忘却身是花。
花如有所知,愿开美人家。
其实“月明”方显得“星稀”,花儿真的开在了美人家,未必适得其所。
“妾貌如花被花妒”,古人对美女早有“闭月羞花”的形容。
因此,花如有所知,当似林处士笔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正所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才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之美,尤其是女性之美更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
加之在古老的华夏,家族观念及节烈观念远非外邦人可比,所以古往今来,女子的别称相当多,尤其是对于美女的称呼,可谓琳琅满目,个中不少趣闻轶事颇值得考释。
是故考查女子的别称,不仅具有民俗的意义,亦不难从中窥见文化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流变。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是孔老夫子贬低妇女的名言,鲁迅先生毫不留情地指出:不知这“女子”是否也包括孔圣人的母亲!“女子”二字为古今通称,泛指所有女性。
与“女子”类似的泛称还有唐朝所使用的“萧娘”一词。
“萧娘”是从与“萧郎”相对而来。
“萧郎”本指姓萧的男子。
《梁书·武帝纪(上)》便曾用“萧郎”称梁武帝萧衍。
后来引申为所有的男子。
因此,与“萧郎”相对应的“萧娘”便指代所有的女子了。
周邦彦《夜游宫》词曰:“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都是用“萧娘”泛称女子。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前人对于妇女的代称,首先是从服饰着眼的。
因此“巾帼”、“裙钗”、“红裙”、“金钿”、“粉黛”、“红粉”以至于“妆次”,在古代诗词中都是女子的代称。
“巾帼”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式。
“帼”也有“巾”的意思。
据《晋书·宣帝纪》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这里“亮”即诸葛亮,“帝”指的是司马懿,诸葛亮骂阵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些妇人的头饰,嘲弄他太不像男子汉。
“钗”是妇女固定头发用的两股簪,“钿”是妇女嵌金花的首饰,“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类乎现在的眉笔。
“红粉”则是胭脂和铅粉,这些都是女子的案头必备之物品,用以代称女子顺理成章。
白居易在其名篇《长恨歌》中,一边说“宛转蛾眉马前死”,用“蛾眉”代杨玉环,一边说“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粉黛”代称其它宫女。
在其另一诗《醉赠张秘书》里又说:“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揭露了纨绔子弟们醉生梦死声色犬马而不学无术的丑态。
“红妆”则是从“钗”、“钿’等具体的服饰到束妆完毕,以整体的盛妆代称女子。
如《聊斋志异·西湖主》:“红妆数辈,拥一女郎至亭上坐。
”“妆次”的“次”作“中间”解,如“胸次”指胸间,这里犹言“梳妆台边”。
旧时书中对女子用作敬词,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张珙百拜奉启芳卿可人妆次”,这里“芳卿”、“可人”和“妆次”都是代称崔莺莺。
以身份地位代称妇女的不多,但至少可以找到“士女”、“寒女”和“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两组。
“士女”即“仕女”,旧指官宦人家的“贵族”妇女。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中便有“清明节近千山绿,轻盈女士腰如束”的描写。
可以想见,“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的织女和“血指流丹”的渔女是不会如此俏丽飘逸的。
顾名思义,“寒女”指穷苦人家出身贫寒的女子。
杜甫名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彤庭”原指汉代以红色漆中庭的皇宫,后泛指皇宫。
诗圣慨叹:王公贵族所坐分的财帛,本是出自贫苦女子之手啊!其“哀民生之多艰”的高标令人敬仰。
“大家闺秀”旧称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而“小家碧玉”的“碧玉”二字并不似南方以珠为宝,称女孩为“珠女”,或后人称美女为“玉人”。
汉代《乐府诗集》收有《碧玉歌》,其中引《乐苑》注释道:“《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乐府诗集》收《碧玉歌》三首,后两首首句皆为“碧玉小家女”,由此可知这位名叫碧玉的妾出身贫寒,后来人们就把贫家女称为“小家碧玉”了。
旧时敬称富家女孩还有“千金小姐”一称。
元代张国宾《薛仁贵》第四折:“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
”以德能代称女子者亦有几例。
如“才女”指有才华的女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指聪明能干的妇女。
“英媛”指贤德的女子,“英”指杰出,“媛”代称美女。
晋代诗人傅玄《艳歌行》说:“妙哉英媛德,宜配侯与王”,赞叹虽发自内心,却不无“凤凰要把高枝站”的封建意识。
“哲妇”一称更耐人寻味。
从字面上看,“哲”指明达有才智,“哲妇”当是“才女”加“英媛”,该是褒义。
但《辞源》释名:“多谋虑的妇女”,这就大大值得推敲。
“机敏聪慧”、“善解人意”可谓“多谋虑”,但“居心叵测”、“诡计多端”何尝不是“多谋虑”呢?偶读《诗经·大雅》,忽然发现了“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朱熹传曰:“哲,知也。
城,犹国也。
哲妇,指褒姒也。
”说男子有知即本领大有方略可以立国,而“妇人以无非无仪为善”,——不作坏事不讲仪容就好,“女子无才便是德”嘛。
而“哲妇则适以覆国”——太有谋虑,有“知”,就像褒姒一样,会毁了周幽王的江山社稷。
是故,“哲女’’并非褒扬女子明慧,而是充满了女人是“祸水”或“尤物”的封建气息。
旧时对有文才的女子还有“扫眉才子”和“柳絮才媛”两称。
“扫眉”即画眉毛,指女子,加“才子”二字,意为女才子。
郁达夫《日本谣》之八:“扫眉才子众三千,万里桥边起讲筵。
”后来干脆用“扫眉”二字代“扫眉才子”。
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秋风团扇,寄兴扫眉,非沉溺烟花之比”。
“柳絮才媛”自“咏絮才”而来。
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意。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后来就把有诗才的女子称为“咏絮才”。
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然微云夫婿,柳絮才媛,艳句流传,亦可谓倡随佳话矣!”“微云”是吟咏天月明净,夫婿有“微云”之才,妻子又有咏絮诗情,夫唱(“倡”通“唱”)妇随,自然传为佳话。
此外,对文才极高的女子,古代还有“不栉进士”一称。
据唐代刘讷言《谐噱录》载:一个叫关图的人,妹妹极有文才,她常常对别人说:“有一进士,所恨不能栉耳”。
“栉”是男人束发用的梳篦。
这位女子自视甚高,认为已经达到“进士”水准,只可惜旧时不许女子科考,即“不能栉”。
“一唱雄鸡天下白”,进入新社会,女子扬眉吐气,毫无愧色地自立于各行各业,因此出现了“半边天”的代称。
意为妇女同样有移山填海、顶天立地的力量。
倘若那位“不栉进士”生于当世,该不会再有怀才不遇的浩叹了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的生命总是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着。
就年龄而论,女子从小到老各年龄段均有代称。
唐代对小女孩有一个亲昵而别致的美称叫“小茶”。
诗人元好问曾为一位五岁女孩题诗曰:“牙牙学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
”因为这位幼女能够背诵元好问的诗歌数首。
而“似小茶”说明“小茶”的年龄当大于五岁,那背诗的小女孩颇有“幼年少成”的可爱。
果然从明代朱有熄的《元宫词》中寻到了“进得女真千户妹,十三娇小唤茶茶”的字句。
“女真”是满族祖先,五代始称女真。
“千户妹”无疑是大家闺秀。
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得知,“小茶”或“茶茶”的年龄当在十三四岁之际。
那么,为什么用“茶”代女孩呢?据唐代李匡义《资瑕集·阿茶》所解释,“茶”为“宅家”二字的急语连读:“公、郡、县主,宫禁呼为宅家子。
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就陛下之意。
至主公以下,则加子字,亦犹帝子也……急语乃以宅家子为茶子。
”是故“小茶”则是十三四岁的“茶子”。
此说之外,我们认为,这里以“茶”代女孩子与前述以花喻人不无联系。
中国文化当中,形容女子多用植物,如莲足、杏眼、“樱桃点绛唇,杨柳小蛮腰”等。
因此,用植物尤其是用花代称女子者不胜枚举。
如称美女为“名花”,美女有了婆家或意中人曰“名花有主”。
称仪态万方的美丽女子为“国色天香”,其实这四个字正是唐代诗人李正封咏牡丹的诗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的浓缩。
试想,夜不易观花,花香却已染衣,酒足以醉人,花仍然能够酣酒,可见色香皆非一般。
苏东坡《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也是以海棠花比美女。
五代后周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当政期间,“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李隆基与众贵戚“宴赏焉。
左右皆叹羡久之”,大有无与伦比之慨,不料唐明皇指着杨贵妃向左右贵戚说道:“争如我解语花?”——怎么能比得上我这位善解“君”意的花一样的美人呢?自此,“解语花”成了聪颖的美女的代称。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称社交场合中活跃美丽的女子为“交际花”,称学校中最漂亮的姑娘为“校花”,称以美貌作摆设,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女子为“花瓶”,都是取了“花”的相似点或引申义。
殊不知“茶”与“花”正是密不可分的同类,其鲜嫩美丽、青翠香洁常可等量齐观。
明代高濂《饮馔服食笺》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是故,称小女孩为“小茶”类似于今天称少年儿童为“祖国的花朵”,亦是情在理中的事。
“小茶”之外,古时闽粤一带称女孩为“珠娘”,也泛指青年女子。
南朝梁代的任防在其《述异记》中解释说:“越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生男谓之珠儿。
”“越”在此指越民族,古时江浙粤闽之地为越族所居。
“青蛾”也是少女的代称。
诗人江淹的《水上神女赋》:“青蛾羞艳,素女惭光”,说神女之美,让妙龄少女也羞对其艳丽,惭愧于神女的光彩。
从古到今,人们都曾用“黄毛丫头”称呼女孩子。
“黄毛丫头”原意是毛发还没全黑的女孩,后亦用作年轻女子的谑称或鄙称。
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第一幕:“你这黄毛丫头!你怕我不能惩治你!”而且,古代也曾用“小娘子”、“小妮子”等称呼少女。
“小娘子”既可以指自己的女孩,也可以指他人的女孩。
如干宝《搜神记》中写道:“徐元指王大夫养女曰:‘只此小娘子便是大夫冤家矣。
”’到唐宋时节,“小娘子”则成了对年轻妇女的通称。
“小妮子”原指女孩子,宋元后多指婢女,如元代白仁甫的杂剧《东墙记》:“有个小妮子,是小姐使唤的梅香。
”据《诗经·采蘋》所载,少女还有“季女”一称。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讲的是祭祀宗室的事,朱熹注曰:“尸,主也。
齐,敬貌。
季,少也。
”意思是女孩子小小年纪,已经承担了祭祀的主妇的职责,“尤见其质之美”。
少女的代称古亦有“娇倩”二字。
“娇”为娇小可爱,“倩”为美丽。
清代袁于令《西楼记·之任》:“想念西楼娇倩,生死相期,一朝打散如浪萍。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西风东渐,少女的称谓中又多了两个“外来妹”,即“天使”和“安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