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10
甲骨文必考知识点一、甲骨文的发现。
1. 发现时间与地点。
- 1899年,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地点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
当时这些龟甲和兽骨被当作药材“龙骨”出售,王懿荣在药材中发现了刻有符号的甲骨,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是古老的文字。
2. 发现意义。
-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语言等提供了第一手的真实资料。
使得商朝的历史从传说变为信史,证实了殷商王朝的存在,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甲骨文的特点。
1. 造字特点。
- 象形。
- 甲骨文有很多象形字,是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来造字的。
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很像太阳的形状;“月”字像一弯月牙。
这些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直观的观察和表达。
- 会意。
-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合而成,表达一个新的意义。
比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
会意字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 指事。
-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示符号来表示意义。
如“上”和“下”字,在一横的上面或下面加一点,表示方位。
这种造字法丰富了汉字的表意功能。
- 形声。
- 形声字在甲骨文中也已经存在,一部分表示形旁,一部分表示声旁。
例如“河”字,左边的“氵”表示与水有关,是形旁;右边的“可”表示读音,是声旁。
形声字后来成为汉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造字类型。
2. 书写特点。
- 载体与工具。
- 甲骨文的载体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使用的工具是刻刀。
由于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的笔画线条纤细、直硬,多为直线和折线,曲线较少。
- 字体结构与布局。
- 字体结构尚未完全定型,同一个字可能有多种写法。
字的大小也不统一,笔画繁简差异较大。
在布局上,甲骨文的文字排列一般是自上而下,从右到左,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排列方式。
三、甲骨文的内容。
1. 祭祀与占卜。
-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甲骨文有趣的汉字故事的资料1 甲骨文的起源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字,起源可追溯到商朝时期,用来记录各种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的许多汉字都是由简单的象形、指事转变而来的,如“人”字就是由人的图像演变而来的。
2 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在结构上较为复杂,晦涩难懂,因此成为了研究者们的一大难题。
它的笔画较多,造型古朴,具有独特的学术研究和美学价值。
此外,甲骨文的文字中还出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形状,如“鸟”字的装饰图案中还有一只小鸟在旁边。
3 甲骨文中的有趣汉字甲骨文中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汉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
1. 惨“惨”字代表着悲惨的意思,其甲骨文由“隹”和“心”两个部分构成,看起来像一个人的躯干和心脏组成的。
据研究,这个字最早用于讣告,表示“心中悲悼”。
2. 龟“龟”字的甲骨文构字很有特点,它由四只脚和一个圆形的龟甲组成,十分逼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龟”代表长寿、吉祥等意义。
3. 鹿“鹿”字的甲骨文也非常有趣,其造型酷似一只站在地上的鹿,脖子突出,舒展的角又大又长,连草地和鹿尾巴都画得非常具体。
4. 玉“玉”字的甲骨文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一”、“口”、“勿”,其中“口”和“勿”分别代表玉石的凹凸面。
这个字是一种表现金玉之美的典型汉字。
4 甲骨文给我们带来的思考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开端和起源,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数千年前的历史,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浩瀚宏大。
此外,从甲骨文中的每个汉字的甲骨形到现在的字形演变,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字变化的秩序和规律,能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精髓,感悟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今天,我们创造了许多新词,拼音、英语词,但是我们的汉字却是经典的,源远流长的。
因此,我们需要从传承中华文化的层面,努力学习和传承甲骨文这样的中华文明瑰宝,将其经典精髓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汉字。
关于甲骨文的介绍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甲骨文,是中华道统的文字之一。
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浪费了许多极为有价值的文物,后来,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
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
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
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关于甲骨文的资料甲骨文,作为古代中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它是一种记载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源自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证据,更为我们认识和挖掘中华文明的源流提供了宝贵资料。
首先,甲骨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字,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甲骨文的形态奇特,具有生动的线条和曲线,同时又带有一种神秘的气息。
于商周时代的贵族阶层所用,每一个字都是以一种祈祷的方式刻录在龟甲兽骨上,用来祈求神灵的保佑或解答吉凶。
因此,甲骨文所承载的信息是丰富多样的,包括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等。
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通过解读这些文字,揭示出古代社会的面貌,还原了那个千年之前的时代场景。
其次,甲骨文对于研究古代文字演变和汉字形态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汉字的起源形态,甲骨文保留了汉字最原始的形状和结构。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汉字演变过程中的脉络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的起源与变迁。
同时,甲骨文也为后世的字形演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研究和解释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形状、构造和意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甲骨文是古代商周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载体。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
甲骨文的出现与繁荣,标志着社会组织和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甲骨文中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等重要事件,还记录了社会经济、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无尽的研究材料。
最后,甲骨文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甲骨文已不再是一种实际应用的文字,但它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在学校教育中,甲骨文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的一部分,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培养对历史、文字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甲骨文的资料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
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
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
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应该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
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
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句。
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给药店为药村。
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肯定了它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
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是瘁尽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见于刘鹗的《铁云藏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
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
还有欧美传教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1928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当推董作宾先生。
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到民国十六年(1927),共为二十八年,後期自民国十七年(1928),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共二十二年。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出现于商代,刻写在龟甲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也用于记事。
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它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
青铜器铭文:青铜钟鼎和石鼓上刻的古文字,始于夏商,是商代使用的正常文字。
它们与甲骨文并列使用,具有繁简俗体的特点。
大篆:西周晚期,汉字发展为大篆。
大篆有两个特点:线描和规范。
粗细不均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字体结构趋于工整,逐渐脱离了画面的本来形状,为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小篆:秦始皇统一后,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小篆是在秦国原有的文字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体基本上是呈长方形的方块字,整齐美观,十分和谐。
隶书:秦统一后,篆书不好写。
为了简单易写,隶书被广泛使用。
隶书是用点、横、扫、波浪结构代替篆书的线条结构的字体。
楷书:楷书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楷书在发明当时被称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为今天的“楷书”。
草书:草书的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
草书满足了书写快捷和书写者抒发胸臆、寄情笔端的需要,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
行书:是介于现代草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它始于楷书出现之后,兴盛于魏晋,流行于两晋。
文笔流畅,文笔灵活。
据说它是汉代的刘德盛发明的,它仍然是我们今天日常书写中使用的字体。
扩展资料汉字的起源1、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是一个神,他有着奇怪的外表和一张看起来像有文字的画的脸,所以仓颉复制了他的形象并创造了文字。
2、结绳记事说在一些部落中,为了记录和传承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要事件,用粗细不同的绳子形成不同距离的绳结,绳结有大有小。
每一个结,距离,绳子的粗细都表达了不同的含义,由专人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录下来,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词逐渐从结的符号中衍生出来。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至西周时期上古汉字的书写形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它们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筮和记录。
许多甲骨文中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各种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
在政治方面,甲骨文中记录了许多古代王朝的各种活动和政策,包括税收、人口普查、土地分配等。
这些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的信息。
在军事方面,甲骨文中记录了一些古代战争的情况。
这些记录提供了有关古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和武器等方面的信息。
在经济方面,甲骨文中记录了许多商品的买卖和交换,包括粮食、布匹、陶器、金银等。
这些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古代经济和商业活动的信息。
在宗教方面,甲骨文中记录了一些祭祀和神话故事。
这些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古代祭祀仪式和宗教信仰的信息。
在文化方面,甲骨文中记录了许多古代的音乐、舞蹈、诗歌等文艺活动。
这些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古代文化和艺术的信息。
总的来说,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至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卦预测和记录祭祀事宜。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与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信息。
以下将从甲骨文的发现、形态特点、文字结构、考古价值等方面进行总结介绍。
一、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最早是在20世纪初发现的。
1903年秋天,曹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的第一块残片。
1917年,南京余东成在一家古董店里买到了书刻有甲骨文的一块甲胄,这标志着甲骨文的发现进入了一个小小的热潮。
这一系列的发现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了大量的考古研究。
目前已经发现甲骨文有数以千计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为后人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甲骨文的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态规整,二是笔画沉稳,三是线条优美。
1. 形态规整:甲骨文字形态规整,由于刻写工艺精湛,字形笔画显得端庄秀美。
就文字结构而言,甲骨文中有不少字已经具备了这些字的基本结构,其形态有规整之处,也有其处独特之处。
这种规整性不但反映在字形之上,也反映在字邱之中。
从这些方面可以很感觉中国古代的文字书法的规范化。
2. 笔画沉稳:甲骨文的笔画磅礴,线条有力,形势铿锵有力。
甲骨文字虽为古代篆体,但其直指的方针与中华文明的沉靡有关,更与恪守“字如其人”的书法信念相适。
因此墨迹的沉稳让人感觉到它的大气凛然。
3. 线条优美:甲骨文的线条优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活力。
看上去就像是文字的整体形态骨骼都动上,使人感觉到每一个笔划好像都在那里产生着一种有生气的书法风貌。
三、甲骨文的文字结构甲骨文的文字构造,主要体现在字形、构造和构图三个层次。
1. 字形:甲骨文的字形规整、多样。
甲骨文中的字形以小篆字为基础,与甲骨文先民的日常用语根本相合,因而其字形,自然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刻录的用料有龟骨、牛骨、鹿骨等。
字形多样,也是因地域范围广大,岷峙群体文化豐富且多样。
中国甲骨文概论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
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甲骨文献被发现以后,人们先后对其进行复制(墨拓、拍摄、描摹)和整理(拼接、缀合、辨伪、鉴定),并汇集和编纂成册,即将其内容转移存储到其他载体上而加以利用。
殷商甲骨卜辞(牛骨)已发掘的甲骨文献,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还有周原甲骨等。
殷墟甲骨是商代自盘庚迁殷至帝辛(纣)270余年间的遗物,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或其附近。
(见彩图商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后,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滥掘,并为古董家、学者和一些驻中国的外国传教士所收集。
1928年秋才由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人员进行科学发掘。
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总共在殷墟发掘了15次,颇有收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又先后进行了十几次发掘。
其中收获最多的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发掘,共得有字甲骨(主要是骨)5000余片。
90多年来,累计出土有字甲骨总数为154604片。
其中中国大陆38个城市的98 个单位收藏有95880片, 47位收藏家藏有1731片,台湾省藏有30204片,香港藏有89 片。
周原甲骨文释文大全周原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们记录了周朝时期的先民们的生活情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字的学者来说,周原甲骨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周原甲骨文的释文,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1.周原甲骨文《祭祀》(1)甲骨文:“辰日啜酒作乐颐之”释文:在辰日这一天,人们喝酒作乐,享受生活。
(2)甲骨文:“孔辟推蓄祭团”释文:孔辟推蓄准备供奉团体祭品。
2.周原甲骨文《宗教信仰》(1)甲骨文:“百㐤㓟䁑屠猪”释文:百姓们以屠猪作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2)甲骨文:“蛇邑神箭饕豢冊之”释文:蛇邑神给予人类箭饕豢冊的祝福。
3.周原甲骨文《生产生活》(1)甲骨文:“辛世仆人贺”释文:辛世这个时期,奴仆向主人表示祝贺。
(2)甲骨文:“丰猪首执胜象耳”释文:丰猪首表示占胜利的预兆。
4.周原甲骨文《社会制度》(1)甲骨文:“周公用之辱弟九忌”释文:周公使用这个器物来纪念弟弟九忌。
(2)甲骨文:“屠牛厥天咎逢广”释文:屠牛图案表明咎逢广有罪,需要受到天命的惩罚。
在研究周原甲骨文时,我们需要注意到甲骨文中存在的一些特点。
首先,周原甲骨文的字体特征鲜明,笔画简练、生动,形象生动,显示了当时人们的书写水平和艺术审美观。
其次,周原甲骨文中常使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等形式,这些形式的字体演变为后来汉字的基础,对于研究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周原甲骨文中出现的名词和动词往往无法准确匹配现代文字的含义,需要借助于上下文和学者的解读来理解。
总的来说,周原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周朝时期人们的生活、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这些甲骨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学术研究和历史的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简介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一种文字,是用于刻在龟骨和兽骨上来记录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记录了古代社会的种种因素,是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历史、考古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甲骨文的背景来源于殷商时期。
那时候是一个封建社会,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王室的支配。
为了处理政务,王室贵族们需要一种文字来记录他们的想法、决策和其他信息。
因此,王室贵族们开始将文字刻在龟骨和兽骨上,以便日后查询。
甲骨文的基本特征是结构简单、朴素有力、意象丰富、变形不断。
甲骨文的字形变化常常由于刻写器材、社会习惯、不同撰写者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出现了许多变形。
甲骨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大部分字都由一至数个象形符号构成,少数字调用了象形符号、指事符号和会意符号。
整个甲骨文的组成非常复杂,各种符号形式相当丰富,其中既有象形符号,也有指事符号,还有会意符号。
甲骨文的字数不算多,约有3500个,而且甲骨文有很多相似、重复、重叠的字。
甲骨文的意义主要是文化和历史意义。
从文化学意义上讲,甲骨文是古老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展现了其鲜明的文化特点;从历史学意义上讲,甲骨文记录了殷商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总之,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学者们对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加深了我们对古代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的了解。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甲⾻⽂资料图⽚甲⾻⽂主要指殷墟甲⾻⽂,⼜称为“殷墟⽂字”、“王⼋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上的⽂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屯发现,继承了陶⽂的造字⽅法。
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于占⼘记事⽽刻(或写)在龟甲和兽⾻上的⽂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字。
甲⾻⽂于1898年为古董商、⾦⽯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屯村)⼤规模发掘,有⼤量的龟甲兽⾻出⼟,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今已收集⼗⼏万⽚,其中单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雏形.在总共10余万⽚有字甲⾻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已是相当成熟的⽂字系统。
之⼀,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种成熟⽂字。
甲⾻⽂⼜称契⽂、龟甲⽂或龟甲兽⾻⽂。
甲⾻⽂是⼀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部分甲⾻⽂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纪录。
商代统治者⾮常迷信,例如⼗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神进⾏哪些祭祀,以⾄于⽣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占⼘,以了解⿁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所⽤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的肩胛⾻。
通常先在准备⽤来占⼘的甲⾻的背⾯挖出或钻出⼀些⼩坑,这种⼩坑甲⾻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的时候就在这些⼩坑上加热是甲⾻表⾯产⽣裂痕。
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占⼘的“⼘”字,就像兆的样⼦。
从事占⼘的⼈就根据⼘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从殷商的甲⾻⽂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字体系了。
在已发现的殷墟甲⾻⽂⾥,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
其中既有⼤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甲骨文介绍50字小学生1、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3、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4、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5、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6、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7、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8、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9、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10、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11、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
12、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13、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14、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况,又标志着文字接近成熟。
15、图为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
16、介绍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
17、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
18、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
19、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20、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
关于甲骨文的知识一、甲骨文的发现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阳小屯村一带,史称殷墟。
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
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约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被河南小屯村民发现,搜挖甲骨为“龙骨”卖给药店。
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
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
当1899年他在北京发现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
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物继续被大量人为毁灭。
二、甲骨文的主要研究者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
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
晚年,任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
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
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
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
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
河南南阳人。
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
董作宾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
几天后,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
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
甲骨文
象形字举例如下:
1.有关人体的:人、大、子、巳、女、夫、目、耳、口、自、眉、而、手、足、止、心、胃等
人人,甲骨文字作,像一侧面的人形。
大与“大”不同,大像正面的人
形,古文字作,在文献中用作“大人”之义。
子子,像一襁褓中的婴儿的形状,甲骨文字作:,只见两手露在
外面,而两脚被裹起来了。
子,最初是指不能下地走路的小孩。
已在母腹中的胎儿是用“巳”这
个字形表示的,巳,古文字作:高亨以为即古胎字,像子未成形。
女女,像两手被捆起来,跪着的
一个人形,甲骨文字作:显然是女子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地位低下的一个印证。
夫表示男子的夫,是在正面人形——“大”的基础上加一短横,这一短横像插于男子头上的簪子,甲骨文字
作:。
目目是眼睛的象形,甲骨文字作:。
耳耳像人耳之形,甲骨文字作:
,金文字作:,不仅外像耳轮,而且把耳孔眼也画出来了。
口口像人张口之形,甲骨文字作:。
自自是鼻子的象形,甲骨文字
作:,像人鼻梁鼻准之形。
由于这个字后来作为反身代词,表示鼻子这个意义时,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声符构成从自畀声的后起字——“鼻”。
眉眉是一个衬体象形字,甲骨文
字作:,单画出,不足以表示其义,故连带把目画出来,就能让人一看就明白了。
而,最初的意思是下巴上的胡须,甲骨文字作:,小篆而也是一
个衬体象形字,单画胡须会让人看不懂,故连带着把下巴也画出来。
手手,在甲骨文中是以侧面的右手形表示的:。
到了小篆则用一叉开五指的手表示:。
足足,甲骨文字像有股有胫有趾
之形:。
止为脚趾的象形,甲骨文
字作:。
心心像人的心脏,小篆还保留了
象形的意味:。
胃胃最初也是一个独体的象形
字,《说文·肉部》:“榖府也,从
肉、象形。
”(大徐本,页87)战
国文字有作:,则上面的,就
像胃之形,“肉”为后加的构件。
2.有关动物的:马、牛、羊、鹿、豕、鸟、隹、象、犬、虎等
马,像马之形,甲骨文字作:。
牛象牛头之形,甲骨文字作:。
羊,像羊头之形,甲骨文字作:。
鹿,像鹿之形,古文字作:。
豕,像豪猪之形,古文字作:。
鸟,像尾巴较长的鸟,古文字作:,
隹,像短尾巴的鸟,小篆作:。
象,像长鼻大象之形,甲骨文字作:。
犬,像狗之形,甲骨文字作:。
虎,像老虎之形,甲骨文字作:。
3.有关自然界的:山、水、回、木、屮、日、月、云、雨、申(电)、火等
山,像山有凸峰之形,甲骨文字作:。
水,像河水流动之形,甲骨文字作:。
回,像水流打旋之形,甲骨文字作:,本义是指的旋涡。
木,像树木有枝叶有根之形,甲骨文字
作:。
屮,像初生小草之形,甲骨文字作:
,屮则为草之初形。
日,像太阳圆满充实之形,甲骨文字作:
、日。
月,像月芽之形,甲骨文字作:月。
云,像天空云彩之形,甲骨文字作:。
雨,为衬体像形字,单画出,不足
以像其意,故把天也画出来,甲骨文
字作:。
申,像打雷之前的闪电之形,甲骨文
字作:。
火,像火焔上升之形,甲骨文字作:。
4.有关居室器用的:高、向、囱、
皿、行、其、弓、矢、戈、刀、
斧、斤、舟、车等
高,像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之形。
甲骨文字作:。
向,像房头朝北开的窗户之形,甲骨文字作:。
囱,像屋顶烟囱之形,《说文》所引古文作:。
皿,像盛水器物之形,甲骨文字作:。
行,像十字路口之形,甲骨文字作:。
其,像簸箕之形,甲骨文字作:。
弓,像射箭之弓,甲骨文字作:弓。
矢,像箭有镞有羽之形,甲骨文字作:。
矢
戈,像击人之戈形,甲骨文字作:。
刀,像刀之形,甲骨文字作:。
斧,像斧子之形,甲骨文字作:。
斤,像斧斤之形,甲骨文字作:。
舟,像舟船之形,甲骨文字作:。
车,像车有蓬有两轮之形,甲骨文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