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内容分析理论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31.42 KB
- 文档页数:6
论述心理学各大流派和主要思想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因为,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但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
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在独立后的一百多年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1823~1920),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
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它致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的方式。
所以该学派又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其学生铁钦纳(1867~1927)。
冯特及其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2)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3)实验内省法。
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冯特认为内省法只能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而铁钦纳则把内省法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的情感,铁钦纳则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
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
总之,铁钦纳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感情,并认为感觉、意象有四种属性,即性质、强度、持续性和清晰性。
感情有前三种属性而缺乏清晰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形成知觉、观念、感觉、感情、情绪等心理过程。
二、行为主义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象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荣格梦理论简介前言荣格是现代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
他的理论为丰富和加深人们对于心灵世界的认识做出了卓越贡献。
荣格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他从比较神话学、宗教、人类学、考古学、文学艺术等不同的视角出发,运用梦、主动想象法、词语联想法等技术对潜意识深入研究,从而扩大并深化了对潜意识的研究。
至2003年,一系列关于荣格心理学的译著在我国相继出版。
但这些工作都是起步性质的。
目前国内只有很少学者对分析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其梦的理论以及一系列的临床方法由于缺少接受过正规的训练的心理分析家,因此分析心理学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方面非常有限。
作为一名出色的心理治疗专家,荣格一生治愈了无数心灵困扰痛苦的现代人,他极具特色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于寻求精神提升的当代国人而言,极具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梦的理论,从而对荣格整个的思想体系的精髓部分有个概况性的了解,期待随着心理咨询业的正规化,能有一批专业的心理分析家运用荣格的理论致力于中国人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对于梦的各种问题,诸如释梦的方法、梦材料的来源、梦与清醒生活的关系、梦与睡眠等等,各个文化,以及各文化的不同时期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对于原始人而言,他们公认梦与他们所相信的神的世界有着联系,梦来自神灵的启示,是具有意义并十分重要的。
在我国的殷商时代的巫觋文化中,卜卦占梦对于在位者甚为重要,在圣经里也有关于约瑟为埃及法老解梦的故事,这都说明了古代人对梦的重视。
由于梦体验的独特性与古代人对梦知识的局限性(现代人亦如此),对梦很容易形成迷信的观点,认为梦是灵魂的外游和神灵通引,但同时,对梦的科学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国对梦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哲学家、科学家以及一些文学艺术家,从人们的生活体验及自我体验出发,在梦的本质、特征、原因和机制等问题上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1]。
在西方,早至亚里士多德时,梦已成了科学的研究对象,在亚里士多德两部关于梦的著作中谈道,梦并非超自然的表现,而是遵循人类的精神规律。
浙江省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6056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1.霍布斯运用 _______ 来解释人的想象和思维。
对联想的本质和种类作了论述,他是 ________________ 的先驱。
2.莱布尼兹矢于心理本质的理论是______________ ,他矢于身心矢系的理论是 _____________ 。
3.十九世纪最初几十年间,神经生理学对科学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学说就是缪勒的 ______ 它在生理学上第一次提出了主观映象依赖 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
4.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即最小可觉差法、________ 和O5.达尔文的发展观点和历史方法促进了心理学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 的研究。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精神分析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和等。
7.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的实验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定律,即: _________ 和________ 。
8.新精神分析学家否定里比多或性的重要性,而代之以 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 因素。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 •哈特莱是英国()心理学思想的缔造者。
A.行为主义B.机能主义C.联想主义D.构造主义2.韦伯提出的韦伯定律是心理学上第()个定量的法则。
A.一B.二C.三D.四3.十九世纪矢于大脑机能定位问题的研究,推动了()的发展。
A.教育心理学B.感觉生理心理学C.构造主义心理学D.格式塔心理学4.冯特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正式从()中独立出来。
A.哲学B.神学C.物理学D.医学5.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是()的先驱。
《梦的解析》与《周公解梦》的简单比较前几天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著名的心理学读物,比如艾森克的《个性的维度》、《犯罪与个性》、《性格的测量》,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原则》、《工厂的科学组织原则》、《车间管理》,以及像弗洛伊德的有《梦的解析》、《性欲理论三讲》、《心理分析五讲》、《图腾与禁忌》等。
当我看到“梦的解析”四个字时,“周公解梦”这四个大字也立刻浮现在我眼前。
然而两个产生于完全不同时空,相差两千多年,一个来自西方,一个来自东方的两本著作,到底有什么异同呢?对此产生兴趣的我便开始了探究。
由于《梦的解析》涉及较多理论分析,也比较晦涩难懂,加之对西方文化缺乏深刻了解,我只能通过简单了解作一些简单比较。
一、首先,我通过查找资料先了解了一下两本书的简介1.《梦的解析》,又译做《释梦》,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一部经典的心理学著作。
该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
该书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用于解释梦。
通观全书,弗洛伊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对儿童的梦的研究、探讨梦的检查作用、探讨梦的象征作用、分析梦的运作、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
弗洛伊德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梦境,其解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都是“愿望的满足”,他尝试用潜意识来解决各部分的冲突。
不过,由于潜意识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让人难堪,潜意识中的“稽察者”不允许它未经改变就进入意识。
在梦中,潜意识比清醒时放松了此项职责,但是仍然在关注,于是潜意识被扭曲其意义,以通过审查。
梦中的形象通常并非它们显现的样子,按照所说,需要用潜意识的结构进行更为深刻的解释。
另外,弗洛伊德声称他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通的心理情绪;儿童是有性爱意识和动机的。
梦境分析报告论文引言梦境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考和探索的对象。
对梦境的分析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能揭示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分析梦境的意义和可能的解释。
第一步:记录梦境首先,我们需要记录梦境的细节。
当我们醒来时,尽量将梦境中的情节、人物、场景等尽可能多的细节写下来。
这有助于我们回顾和分析梦境。
第二步:分类梦境接下来,我们将梦境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类别包括噩梦、愿望梦、随机梦等。
通过分类梦境,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梦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分析梦境符号梦境中的符号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梦境中的符号来深入了解梦境的含义。
例如,梦境中的水可能代表情感,火可能代表激情,山可能代表困难等等。
通过对符号的解读,我们可以对梦境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第四步:理解情节和人物梦境中的情节和人物也是重要的分析对象。
我们可以思考情节的起伏变化、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
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情节和人物,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意义和象征。
第五步:联系日常生活与情绪将梦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情绪联系起来是分析梦境的关键步骤。
我们可以思考梦境中出现的情节、人物、符号是否与我们近期的经历和情绪状态相关。
通过将梦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梦境的意义。
第六步:寻求专业帮助(可选)如果我们对梦境的分析感到困惑或者需要更深入的解释,可以考虑咨询心理学专家或参加相关的心理辅导。
专业人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梦境,并提供有效的解释和建议。
结论通过逐步思考梦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梦境的含义。
梦境分析不仅是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梦境分析,并提供有益的见解和启示。
注: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不包含任何AI人工智能相关内容。
《红楼梦》研究综述《红楼梦》研究进入一九八四年后,已失去了前几年浩大的声势,出现了相对沉寂的局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新鲜材料和新的研究手段;二是前些年争论的许多问题或已基本解决,或者僵持不下,没有新的焦点;三是由于整个古典小说的研究日趋活跃,一些研究者开始将课题转移到其他作品方面。
其他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现将研究情况的部分综述如下:一艺术研究与比较研究想内容研究相比较,《红楼梦》艺术研究方面更多地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但是多数文章是探讨技巧,手法方面特色的,所论平平,重复者亦不鲜见。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对小说美学问题的探讨。
之《“红学”与美学》〔1〕从“《红楼梦》是艺术”、“艺术需要美”、“美在整体”三方面逐层深入地从美学的角度探及如何看待《红楼梦》内容之美和艺术之美的问题,思路较宽。
吴调公《从晴雯之死一节看曹雪芹的美学观》〔2〕从具体的悲剧情节分析了曹雪芹由泛神思想出发表现出来的美学观所具有的三个特色,即“把悲剧美和泛神论朦胧地融合起来,加深加强了他对美与丑搏击的鲜明感受”,“在泛神论和悲剧美融成的美感中表现了一贯的神秘主义、悲观主义色彩”,“泛神论在他的悲剧描述中形成了时间和空间境界的广阔性以及朦胧美的特色”,论述角度较为独特。
吴功正《论曹雪芹对中国小说美学的贡献》〔3〕、和何永康《笔在狂澜,诗触雅俗》〔4〕着重论述了《红楼梦》在小说美学方面的独特成就,梁归智《〈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5〕则从脂本、程高本的差别分析中,提出脂本的审美观是“真”,而程高本的审美观是“善”,两者高下悬殊,且有新旧之别,程高本取代脂本流传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幕悲剧,是旧审美观对新审美观进行反扑的胜利”。
从美学角度评价、讨论《红楼梦》的成就意义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已经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这一方面需要有美学方面的研究者参加讨论,另一方面也需要红学界的同志注意吸收美学研究的成果,以便能使这项课题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有关梦的科学研究以下我将讨论有关应用心理技巧来解析梦的可能性,并由此显示所有梦均充满特别意义,而与梦者白天的精神活动有所联系,然后,我拟再就各梦所隐藏的奇异暧昧作一番演绎,以期由此看出梦的形成过程中所含之冲突或吻合之处。
为了使梦的问题变成更容易了解,我对这方面的努力使我不得不对有关梦的各方说法作一通盘整理。
本书中我拟对早期以及当代有关梦的理论先作一概括的介绍,因为在以后的推论中,我将无法再有机会谈到这些。
尽管梦的存在早已在几千年前即令人困惑研思,但科学方面的了解其实仍是非常有限。
因此所有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从来就没有人能引用一家说法涵盖一切现象。
读者也许都自己有过不少奇异的经验或有关此类的丰富材料,但真正有关梦的本质或其根本的解释方法,相信也仍付之阙如。
当然,受一般教育而非梦析专家者对这方面的知识,那是更加贫乏了。
史前时期原始人类有关梦的观念,均深深影响他们对宇宙和灵魂的看法,而这些有兴趣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我只好推荐有心之人详读拉巴克、史宾塞、泰勒及其他作者之名作。
在我们未能完成释梦工作以前,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他们对这问题所作的玄思及推测将有多重要的贡献。
这种原始时代所遗留下来对梦的看法迄今仍深深影响一般守旧者对梦的评价,他们深信梦与超自然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一切梦均来自他们所信仰的鬼神所发的启示。
也因此,它必对梦者有特别的作用,也就是说梦是在预卜未来的。
因此,梦内容的多彩多姿以及对梦者本身所遗留的特殊印象,使他们很难想象出一套有系统的划一的观念,而需要以其个别的价值与可靠性作各种不同的分化与聚合。
因此,古代哲学家们对梦的评价也就完全取决于其个人对一般人文看法的差异。
在亚理士多德的两部作品内容曾提及梦,当时他们已认为梦是心理的问题,它并非得自神谕,而是一种由于精力过剩而来的产物。
他所谓的“精力过剩”,意指梦并非超自然的显灵,而仍是受制于人类精神力的法则,当然,这多少对某些人而言,也与神灵是有点关系的。
梦的解析读后感范文5篇《梦的解析》被誉为精神分析学第一名著,其中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它从一个其他人没探索过的领域对人们的心理、梦境进行了分析,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
梦的解析读后感每个人在睡梦中都会做梦,只是第二天醒来记得或不记得的问题。
梦的内容千奇百怪,变化莫测,在没有接触到心理学对梦未曾有了解之时,一直都觉得梦是很神秘的境界,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梦到那样的情景,很多关于梦的词语,故事,人物从小就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
学习了心理学,在学到梦的章节之时觉得自己会和神秘的梦慢慢的接近,同时却也发现,拦在梦面前的屏障比我想象的坚固。
梦依然很神秘!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对梦有着很深刻的研究,他貌似能够了解梦的一切。
得知他将他对梦的认识放到了他的著作《梦的解析》里,也许借助这本书我能对神秘的梦多一些了解。
听老师说在弗洛伊德出《梦的解析》的时候,当时却不被人们接受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理论多为弗洛伊德自己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时通过感性经验进行的总结,没有理论数据的支持。
另一方面,当时的心理学家对于弗洛伊德将个别精神病人的案例所得的结论普遍套用在正常人身上的做法表示不能接受。
“性”是人的本能,对于“性”的这个禁区,人们既想闯入,又迫于道德限制,从来没有人像弗洛伊德那样放心大胆的将“性”这个话题如此谈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认为除了个别十分明显的是对普通欲望的满足(如饥渴、排泄等)的梦外,大多数梦在他的眼里都与对性的渴望脱不了干系。
人们对性的渴望是强烈的但是道德的束缚却使得只有在梦中才能释放自己的愿望,使自身得到满足。
这样的说法太过于绝对,甚至在人们看来弗洛伊德把所有的人都看成了是性欲十足的魔鬼。
这对于整个社会确实是无法理解和被接受的。
这本书,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梦作为实例,对有关梦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
叙述了作者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梦的内容分析理论研究进展作者:蔡琴凤, 李晓驷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系,合肥,230032刊名:安徽医学英文刊名:ANHUI MEDICAL JOURNAL年,卷(期):2010,31(6)被引用次数:0次1.Pagel JF.Blagrove M.Levin R Definitions of dream:A paradigm for comparing field descriptive specific studies of dream 2001(4)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20053.Hall CS A cognitive theory of dreams 19534.Domhoff GW Finding meaning in dreams:A quantitative approach 19965.Hobson JA.McCarley RW The brain as a dream state generator:An activation synthesis hypothesis of the dream process 19776.Solms M Dreaming and REM sleep are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brain mechanisms 20007.Wamsley EJ.Antrobus J A new beginning for empirical dream research[Review of the book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dreams] 2005(1)8.李晓驷精神分析理论生物学基础断想 2005(7)9.Hall CS Diagnosing personality by the analysis of dreams 194710.Domhoff GW.Schneider A New rationales and methods for quantitative dream research outside the laboratory 199811.Domhoff GW.Schneider A Studying dream content using the archinve and search engine on DreamBank 200812.Domhoff GW.Schneider A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dream content at the cross-cultural,gender,and individual levels 200813.Domhoff GW.Meyer-Gomes K.Schredl M Dreams as the expression of conceptions and concerns:A comparison of German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2006(3)14.Robert ST.Richard CB.Stanley K Cognitive differences in dream content and boundary structure between Asian and Pacific Islander Americans and European Americans using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2006(2)15.Kirschner N Changes in dream content after drug treatment 199916.Domhoff GW The content of dreams:Methodologic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200517.Najma Najam.Abeer Mansoor.Rabia Hussain Kanwal Dream content:reflections of the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earthquake surviors 2006(4)18.Katja Valli.Antti Revonsuo.Outi Palkas The effect of trauma on dream content-a field study of Palestinian children 2006(2)19.David BK.Teresa L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ream content and physical health,mood,and self-construal 2007(3)1.期刊论文周玉英.ZHOU Yu-ying浅析弗罗姆释梦理论-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弗罗姆在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领域内有独特发现,他的释梦理论不仅仅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并且在许多方面都有超越.弗罗姆高度重视对象征语言的分析和理解,他的释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辨证因素,他提出的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说.2.学位论文吴芸梦的密语——梦里探察昆德拉的创作心理和创作方法2007梦幻叙述是昆德拉衷爱的表达形式,在他的小说作品里弥散了十八个梦境与四个梦幻般的故事。
本文首先将这二十二个故事整理提炼出来,结合作品进行文本上的解读,归纳出梦境具有穿针引线的隐喻作用,它揭示了人物内心,深化了主题,更实现了昆德拉对于“小说对位法”的形式追求,使得梦与现实完美交融,一齐汇入作品和谐的大合唱中。
梦幻形式与“小说对位法”的选择对于昆德拉来说并非偶然,从其作品及访谈录中散落的文字里我们会发现,对于它们,昆德拉经过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创作实践过程,而这种创作形式的选择与他个人的成长背景、性格气质以及从小喜爱的作家作品是密不可分的,更与昆德拉“失去主人”的哲学世界息息相关。
在有意识介入到梦境的创作后,梦幻曲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吹奏得令人炫目、迷醉不已,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就是试图揭示昆德拉是如何将梦境营造的如此成功的,除了他本人具有的天赋和直觉洞察力外,作家对于梦的理论与梦科学知识的汲取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一部分,将从四个方面对作品中所有的梦与梦幻故事进行整理提炼。
首先对它们进行整体的归类与介绍;继而从“梦的故事”与“梦幻故事”入手,结合文本从五个主题上对所有的故事进行解读;最后归纳出梦境在昆德拉小说里的三个显著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昆德拉为何会痴迷并选择梦幻作为小说的重要表达形式。
昆德拉自身具有多梦忆梦的性格气质,从小游荡于多种艺术形式的海洋,痴迷于超现实主义及卡夫卡、布赫洛等作家,深入到他的内心哲学世界后,这一水到渠成的选择展现的更加明朗与清晰。
第三部分,结合精神分析法深入分析昆德拉的创作心理与创作技巧。
通过细读文本与昆德拉的言论,我们发现昆德拉对梦境的营造经过了一个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创作过程,作家与生俱来的直觉想象天赋与后天的努力造就了小说中逼真而成功的梦境世界。
通过梦的理论与梦的科学研究,我们推测发现昆德拉的梦境创作受到了弗洛伊德、荣格释梦理论的影响,进而也从技巧和细节上揭示出一种真实而成功的梦境状态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3.期刊论文郑书慧也谈韩洛伊德的释梦理论-消费导刊2010,""(1)千百年来,人们对手梦这种奇妙的现象充满着疑惑和敬畏,梦究竞是怎么回事呢?本文作考试图通过分析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面格蒙德.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拨开梦的神秘面纱,正确理解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的内涵和科学意义.4.期刊论文王凤香.修巧燕老子的"无为"思想与荣格的释梦心理学-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5) 在精神分析学派中,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独树一帜.释梦理论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融合进自己的释梦理论,这正是荣格释梦心理学的重要特点之一.5.学位论文张洋中国现代小说中“梦”的美学研究2006梦与文学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密切,从远古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到现当代的文人创作,“梦”一直是文学中的特别的存在,梦的叙述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和特殊的魅力。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就有大量关于梦境的表现,对于情节设置、人物心理表现与命运结局的预示以及作为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文学发展的逐渐内转,作家对于“梦”的表现更加深刻,更加丰富。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在整个世界掀起了研究精神分析的浪潮,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更加丰富,特别是对于人物梦境的描写,使现代文学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彩。
本论文就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他的释梦理论,再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理论作为补充,系统地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说体裁中的“梦”进行美学研究。
弗氏认为“梦”是受压抑的欲望经过改装后的满足,这一理论对中国的现代作家有很大的影响,他们都通过“梦”来表现人的潜意识,表现人的本能欲望以及自我在与现实冲突中的抗争与妥协。
但是由于弗氏的理论都是以个人为基础,而且他的里比多公式给很多作家造成了不良影响(虽然这也许并不是他的本意),让作家们普遍认为人的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皆源于性欲。
因此,引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以弥补弗氏理论的局限和所造成不良影响。
荣格的理论以集体为基础,认为人的无意识具有非个人和超个人的特性,而且他反对无意识源于性本能,要求从更深广的意义上,从整个民族和历史的高度上来考察无意识的渊源。
在二十世纪初的大变革时代,呼唤自我、渴望自由是每个有识之士的追求,他们热切渴望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追求个性与民主。
可是残酷的现实使这些还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人撞得头破血流,他们渴望找到一种方式以发泄内心的苦闷,同时呼唤更多的人能早日觉醒,于是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流派在内的很多作家都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进行创作,大胆表现个人的欲望梦想与现实、自我与本我超我的冲突,以及人们在协调这些冲突过程中表现出的挣扎与妥协,甚至是毁灭。
这篇论文的目的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文艺作品中“梦”的表现来研究现代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作家的创作心态,系统研究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梦”的表现也对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小说在东西方各种思潮冲击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于“梦”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医学、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的,如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人,但是从文学的角度对“梦”进行研究的却相对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