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人教版第八单元)
- 格式:docx
- 大小:19.99 KB
- 文档页数:10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复习提纲一、内容编排本单元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编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
二、知识点(一)《七律·长征》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写作背景:《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写的一首七律诗,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
3、句句:A、本诗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此句总领全篇,概述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以及面对这些艰险的态度。
B、“万水”的代表:金沙江、大渡河。
“千山“的代表:五岭、乌蒙、岷山。
C、“云崖暖”:“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
“铁索寒”:“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4、诗的主题: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按正确的节奏朗读这首诗,理解全诗意思。
6、写作特点:①“七律”,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②夸张的手法——“乌蒙磅礴走泥丸”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7、学习感悟: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长征过程中的艰险、曲折与悲壮,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在诗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弘,更体会到了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用“长征”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第八单元 单元知识小结一、易读错的字不耻下问(chǐ) 水浒传(hǔ) 烦琐(suǒ)无病而呻(shēn ) 某年(mǒu )二、易写错的字诵:右边中间有一点。
岂:下半部分是“己”不是“已”。
皆:下半部分是“白”不是“日”。
限:右边是“艮”不是“良”。
凯:第六笔是竖提。
三、重点词语所谓 诵读 舅父 述说 荒唐 访问 书刊 质朴 英雄 厌烦 斩断 无限 凯旋 衰败 辛酸 篇章 刊物 烦琐 某年 诸葛亮 贾宝玉 不耻下问 岂有此理 诲人不倦 真情实感 一知半解 津津有味四、多音字识⎩⎪⎨⎪⎧zhì(博闻强识)shí(识别) 好⎩⎪⎨⎪⎧hào(好学)hǎo (好事) 传⎩⎪⎨⎪⎧zhuàn(自传)chuán(传阅) 着⎩⎪⎨⎪⎧zhuó(着手)zhāo (招数)zháo(着急)zhe(悬着) 卷⎩⎪⎨⎪⎧juàn(万卷书)juǎn (花卷)五、形近字⎩⎪⎨⎪⎧诲(教诲)晦(晦气) ⎩⎪⎨⎪⎧琐(琐事)锁(锁链)六、近义词华丽—华美 居然—竟然 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诲人不倦—谆谆教诲 无病而呻—无病呻吟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津津有味—兴致勃勃七、反义词华丽—朴素 烦琐—简单 不耻下问—好为人师学而不厌—骄傲自满 一知半解—融会贯通 朦朦胧胧—清清楚楚 津津有味—索然无味 无病而呻—直抒胸臆八、词语搭配(栩栩如生)的人物 (一知半解)地读听得(津津有味)九、词语归类形容勤奋好学的四字词语:敏而好学孜孜不倦学而不厌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的词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十、句子积累1. 比喻句:(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2)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2. 排比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十一、考点提示1. 背诵:《古人谈读书》《观书有感》。
人教(部编)五上语文八单元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一、看拼音写词语。
Suǒwèi sòng dŭkuǐtàn quēshăo wúxiànKăi xuán shèng shuāi shākān miáo shùzhìpǔqǐshìzhūduōwúliáo còu qiǎo chóng bàiquēdiǎn suǒwèi lǎng sòng héng xīn tōu kuī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____”。
岂.止(qǐkǎi) 论.语(lún lùn)可耻.(chǐcǐ) 诵.读(sòng shòng)暖和.(héhuo) 扫兴.(xīnɡxìnɡ)三、形近字组词。
限()衰()银()哀()律()琐()津( )锁()四、查字典。
辈,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节;如用部首查字法,应当先查部,再查画。
“辈”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家族的世代,泛指人际的一种先后次第。
B.人活着的时间,毕生 c 等,类(指人)。
为下列句子中的“辈”字选择合适的义项。
长辈.();无能之辈.();我这一辈.子()。
五、解释加点词。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____________ 耻:______________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____________ 厌:______________3.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漫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
流光溢( ) 千( )一律与( )不同不求( )解心( )理得囫囵吞( )牵( )挂肚津津有( )1、他正在()地看书。
2、得到叔叔五元钱的施舍,他()地离开了。
第八单元基础知识点总结25 古人谈读书读准字音默而识(zhì)之 教诲(huì)称谓(wèi)耻(chǐ)辱诵(sòng)读写对字形耻:耳字旁的末笔是提。
岂:下部是“己”,最后一笔的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写长。
形近字耻(羞耻) 诲(教诲) 诵(诵读)聒(聒噪) 悔(后悔) 涌(涌现)词语拓展1.表示书读得多的成语:博览群书 学富五车 博闻强识博学多才 满腹经纶 博古通今2.表示读书刻苦的成语:废寝忘食 手不释卷 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凿壁偷光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重点句子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知:同“智”,智慧。
(2)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敏:此处指聪敏。
好:喜好。
耻:以……为耻。
(2)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厌:满足。
诲:教诲。
(2)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敏:此处指勤勉。
(2)译文: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地求取知识的人。
5.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1)谓:说。
(2)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3)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要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感知课文《古人谈读书》主要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第二则是朱熹的学习方法,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
26 忆 读 书读准字音舅(jiù)父 津(jīn)津有味斩(zhǎn)杀水浒(hǔ)传日寇(kòu)刊(kān)物写对字形津:右部第二笔是长横,最后一笔是竖。
单元复习要点一、复习课文1.《古人谈读书》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关于读书的语录与见解,分别告诉我们读书要虚心好学、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
2.《忆读书》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不同时期读书的经历及多年读书的经验,告诉青少年“读书好”,勉励我们“多读书,读好书”。
3.《我的“长生果”》主要回忆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自己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浓厚感情和对阅读的热爱,说明书是自己文学成长历程中的“长生果”。
二、背诵、默写1.背诵《古人谈读书》。
2.默写《观书有感》。
三、词语听写羞耻 教诲 称谓 背诵 岂止 恒久 窥视 缺少 问津 豪迈 斩首 无限 凯旋 衰败 舅父 书刊 烦琐 质朴四、形近字组词{诲(教诲)侮(侮辱) {谓(所谓)渭(泾渭) {诵(背诵)涌(汹涌){恒(恒心)桓(盘桓) {缺(缺少)快(愉快) {津(天津)律(律师){限(无限)银(银行) {遣(消遣)遗(遗失) {琐(烦琐)锁(铁锁)五、多音字组词好{ℎǎo (好人)ℎào (好大喜功) 卷{ju ǎn (风卷残云)ju àn (开卷有益)差{cℎā(千差万别)cℎāi (鬼使神差)六、近义词专一——专注 缺一不可——不可或缺荒唐——好笑 期待——期望结局——结果 欣赏——观赏报偿——回报 灿烂——绚烂愉悦——喜悦 悲惨——凄惨七、反义词专一——分心 寂寞——热闹荒唐——真实 厌烦——喜欢辛酸——甘甜 赞誉——批评悲惨——幸运 一知半解——了如指掌八、四字词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知半解分久必合无病而呻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索然无味自作多情风花雪月质朴浅显心动神移流光溢彩呐喊助威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与众不同大显身手心安理得念念不忘呕心沥血天高气爽九、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生动)的性格(质朴浅显)的篇章(流光溢彩)的画页(欢快)的乐章(悲惨)的身世(与众不同)的鲜味(优美)的词语(精彩)的段落(呕心沥血)的创造(如饥似渴)的少年(宽大)的衣衫(轻飘)的衣袖(沉甸甸)的果实 (清冷)的黄昏(丰富)的图书(优美)的词语(精彩)的段落(卖力)地呐喊(千篇一律)地写 (心安理得)地接受十、特殊词语AABB式:勉勉强强哭哭啼啼朦朦胧胧AABC式:栩栩如生ABAC式:女声女气十一、量词一(个)家庭一(个)体会一(幅)画页一(阕)乐章一(沓)画片几(本)连环画一(套)连环画一(位)教师一(面)石墙一(个)残疾人一(片)树叶一(个)仙女一(件)往事一(个)机会一(个)黄昏一(轮)玉盘十二、精彩文句1.比喻句(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第八单元栩.栩如生(x ǔ√ y ǔ) 呻.吟(s ēn sh ēn √) 比喻.(y ù√ y ú) 书籍.(j í√ ji è) 报偿.(ch áng √ c áng ) 呕心沥.血(n ì l ì√) 沉甸.甸(di ān di àn √) 馈.赠(ku ì√ gu ì) 磁.石(ch í c í√) 斩.首(z ǎn zh ǎn √) 水浒.传(h ǔ√ x ǔ) 荡寇.志(k òu √ k ōu ) 羞耻.(ch ǐ√ zh ǐ) 诲、人不倦(hu ǐ hu ì√) 岂.止(q ǐ√ j ǐ) 上瘾.(yin ying ) 书刊.(k ān √ k àn ) 烦琐.(shu ǒ su ǒ√) 酵.母(xi ào ji ào √) 借鉴.(ji àn √ ji ān )为 ①w éi (成为) ②w èi (因为) 好 ①h ǎo (好人) ②h ào (爱好)传 ①zhu àn (传记)②chu án (传说) 煞 ①sh à(煞白) ②sh ā(煞住)卷 ①ju àn (卷子) ②ju ǎn (卷起)差 ①ch āi (出差) ②ch à(差不多) c ī(参差)3.字音辨析:(1)“煞”表示“极,很”或“凶神”时读sh à,如煞费苦心;其他情况都读sh ā。
(2)“累”表示“疲乏”时读l èi ;表示“堆积,递增,连带”时读l ěi ;表示“连续成串,多余”时读l éi 。
字词部分1.易写错的生字.岂:下面是(己),竖不能出头。
缺:左边是(缶),不要写成“击”。
衰:“口”中有(一横),不要少写。
第八单元复习资料1、背诵《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是1934年10月,行程两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全诗围绕第一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开叙述,以最后一句话“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作总结。
是总分总的结构。
3、《七律·长征》中总起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不是一千不是一万,而是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万水千山”中写“山”的两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写“水”的两句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指山势高大、险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是颔联,运用了夸张、比喻的写法,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是颈联,句中一对反义词“暖”和“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里的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4、《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会场设在天安门广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开国大典程序如下: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群众游行。
5.3 第八单元知识梳理一、多音字组词shí(识别)juǎn(卷尺) chuán(传播) bēn(奔跑) chā(差别)识卷传奔差 chà(差不多)zhì(识念)juàn(卷纸) zhuàn(传记) bèn(投奔) chāi(出差)Cī(参差不齐)二、形近字组词诲(教诲)耻(可耻)诵(背诵)皆(草木皆兵)津(天津)斩(斩首)悔(悔恨)聒(鸟聒)涌(涌现)谐(和谐)律(法律)暂(暂时)衰(衰老)琐(琐碎)刊(书刊)籍(户籍)鉴(鉴定)寇(敌寇)哀(悲哀)锁(锁链)刑(刑法)藉(声名狼藉)签(标签)冠(冠军)三、填空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智慧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聪敏好: 喜好耻:以......为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意思: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 记住厌:满足诲: 教诲意思: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他人而不疲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敏:勤勉意思:我不是生来就是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化,勤勉地去求得它的人。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意思:学习时总觉得像赶不上,学得了还总怕会丢失。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意思: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冥思苦想,结果并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这些都出自“四书”之一的《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
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矣),眼口岂不到乎?这段话出自(宋)(朝代)的(朱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复习资料第八单元一、理解填空。
、第八组文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2、《七律·长征》中总起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水千山”中写“山”的两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写“水”的两句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是(1934)年(10)月,行程(两万五千)里,于(193)年(10)月到达陕北。
4、(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会场设在(天安门广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开国大典程序如下: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群众游行)。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6、《毛主席在花山》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事:①、(请乡亲们回来碾米)②、(给群众沏茶)③、(帮助母女推碾子)。
7、成语故事《大公无私》的主人公是(祁黄羊),我还能写两个含有反义词的成语(前仆后继)(大同小异)。
8、这庄严的,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电波),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起来。
二、日积月累。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XX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人教版第
八单元)
www.5y
第八单元
《七律·长征》
、回顾全诗句意,感悟思想感情。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全诗围绕第一句话展开叙述,以最后一句话作总结。
是总分总的结构。
2、纠正字音:
逶(wēī)迤(yí)
远征难
磅礴
只等闲
岷山
尽开颜
3、形近字组词:薄(
)
岷(
)
闲(
)
征(
)
礴(
)
眠(
)
闭(
)
证(
)
崖(
)
暖(
)
涯(
)
缓(
)
4、词语理解: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5、句子理解:
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⑵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⑶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⑷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6、背诵课文。
《开国大典》
、主要内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
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
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
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
空军的飞机。
阅兵式之后,开始了群众游行。
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2、《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3、字音:
正午
排山倒海
擎着
诞生
瞻仰
直奔(bèn)
3、形近字组词:
钮(
)
爆(
)
郊(
防()
佛()协()
纽()
暴()
效()
妨()
拂()胁()
扭()
瀑()
校(
仿(
)
4、词语搭配:迎风招展
舞着火把
挺着胸膛
擎着红旗(灯)高高耸起
提着红灯
探着身子
缓缓进场
徐徐上升
按动电钮
宣读公告
宣读命令
瞻仰国旗
庄严的宣告
雄伟的声音
千千万万的灯火整整齐齐地前进排山倒海的掌声
不断地欢呼(挥手、高呼)
五颜六色的火花
雷鸣般的掌声
预定的地点
5、近义词:
汇集(
)
庄严(
)
宣告(
)
6、反义词:
汇集(
)
肃静(
)
7、词语理解: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的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擎:举。
瞻仰:恭敬地看。
8、对句子的理解: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一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国家领袖都充满了崇高与爱戴之情。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这是群众心里的光明。
3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当家作主了。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写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注意黄冈小状元上关于这一课的练习题
9、研读第七自然段:
①填空练习: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
③默写。
0、总体回顾: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奏国歌,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28* 毛主席在花山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2善抓细节,通过细微之处来表现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www.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