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第十一单元 第42讲
- 格式:docx
- 大小:898.16 KB
- 文档页数:13
高考真题分类解密和训练第十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一稳态的生理意义(Ⅱ)1.(2014年卷Ⅰ,T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题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与功能(必修3P5)(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必修3P5)(3)内环境稳态(必修3P8-10)①内环境稳态的调节②稳态调节的实例:内环境中pH调节的过程图解(4)明确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必修3P3-5)(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必修3P17-18)【解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
【答案】D。
2.(2014年卷Ⅱ,T3)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题点】(1)比较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异同(必修3P3-5)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成分来源消化道吸收;组织液回渗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由消化道吸收而来化学成分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2)体液与内环境生物体内的液体(必修3P3)【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的相互转化。
第40讲 克隆技术[考纲要求] 1.植物的克隆(Ⅰ)。
2.动物的克隆(Ⅰ)。
考点一 植物的克隆1.植物组织培养(1)理论基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程序:半固体培养基的配制→小组织块的切取→愈伤组织的获得→新植株的再生。
2.植物细胞培养和器官培养的措施通过平衡的植物激素配比进行调控。
(1)适量的激动素和细胞分裂素配比,可诱导芽的分化。
(2)适量的吲哚乙酸及适当减除其他某些激素,可诱导生根。
3.原生质体培养与植物细胞工程(1)原生质体的获得方法:在0.5~0.6 mol/L 的甘露醇溶液环境(较高渗透压)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处理根尖、叶片、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细胞,除去细胞壁,获得球形的原生质体。
(2)植物细胞工程的操作过程外源遗传物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受体细胞转基因细胞――→培养新植株(3)细胞产物的工业化生产:生产一些重要的细胞次生代谢产物(如某些中药)。
[思维诊断](1)棉花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能体现细胞全能性( √ )(2)植物的每个细胞在植物体内和体外都能表现出细胞的全能性( × )(3)在诱导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4)愈伤组织是外植体通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后形成的( × )(5)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水解法获得的植物原生质体失去了全能性( × )题组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分析1.下图表示利用棉花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培养进行遗传改良的过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①过程需在适宜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混合物处理B.②过程能定向诱导原生质体产生优良性状的突变C.③过程中叶肉细胞失去了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D.④过程需用适宜配比的植物激素处理答案B解析植物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的,常选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紫外线照射诱变育种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这种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过程是脱分化,指已经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当受到创伤或进行离体(也受到创伤)培养时,已停止分裂的细胞,又重新恢复分裂,细胞改变原有的分化状态,失去原有结构和功能,成为具有未分化特性的细胞。
1.(2012·浙江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由病原体造成的疾病,通常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抗生素就是常用的药物,它能杀灭入侵的细菌。
青霉素的杀菌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某些细菌由于________而获得对抗抗生素的能力,它们通过改变________的结构,使青霉素不能进入菌体发挥作用,或能产生________等。
预防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
传统疫苗分为两种,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者相比,________疫苗制备简单,保存时间较长,相对较安全。
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麻风杆菌等疫苗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制备,因为它们难以培养或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可用________的方法来生产。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个42 nm的球形颗粒,外面包裹着一层蛋白质外膜。
生产过程中,科学家已经成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________________基因转移到________细胞中,构建相应工程菌,然后将它在发酵罐中进行大规模培养,经分离纯化后最终制成乙肝疫苗。
解析: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达到杀菌的目的,但部分细菌可能会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细胞壁的结构发生改变,或者产生了抵抗青霉素的物质。
疫苗分传统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传统疫苗又有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之分,灭活疫苗制备简单,保存时间较长,相对较安全。
而有些病原体比较难培养或者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则可以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生产。
答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基因突变细胞壁或细胞膜使青霉素失去作用的酶减毒疫苗灭活疫苗灭活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酵母2.如图所示为发酵工程生产产品的流程图。
(1)能生产人生长激素的工程菌是通过①培养的,①是________;高产青霉素菌种是通过②培育的,②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
(2)整个过程的中心阶段是________,要随时取样检测培养基中的细菌数目、产物浓度等。
第十一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第42讲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考纲要求 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
内容索引考点一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考点二 胡萝卜素的提取知识网络答题语句重温高考演练模拟课时作业考点一植物芳香油的提取1.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1)方法: 法。
(2)实验流程梳理知识要点实验步骤关键点①鲜玫瑰花+清水二者质量比为______②水蒸气蒸馏在蒸馏瓶中加几粒沸石,防止液体 ;控制蒸馏的水蒸气蒸馏1∶4过度沸腾时间和速度③油水混合物分层呈 色的乳浊液,加入NaCl 使_______________④分离油层用 把油水分离⑤除水加入 吸收水分,再过滤除去⑥玫瑰精油出油率=玫瑰精油质量/原料质量乳白乳化液明显分层分液漏斗无水Na 2SO 42.提取橘皮精油的实验(1)方法:一般采用法。
(2)实验流程实验步骤关键点①石灰水浸泡橘皮石灰水的作用:破坏细胞结构,分解,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为了能使橘皮均匀的浸泡,可将其_____②漂洗目的是,漂洗完后要沥干水分压榨果胶出油率粉碎洗去石灰水,防止影响精油的质量③压榨加入与橘皮同质量的质量分数为0.25%的 和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并调节pH 至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过滤、离心加入 ,使之沉淀并变澄清,然后用 过滤,除去糊状残渣。
然后进行离心,除去 的固体物,用_____ 或者吸管分离上层橘皮油⑤静置分离的产品放在 ℃的冰箱中,静置5~7 d ,使杂质沉淀,吸取上层橘皮油⑥再过滤用过滤,取滤液,和上层橘皮油混合小苏打硫酸钠7~8使橘皮油易与水分离明矾布袋质量较小漏斗分液5~10滤纸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压榨和萃取等,根据提取的芳香油的用途选择提取的方法( )(2)提炼玫瑰精油的玫瑰花应在花开的初期采收,因为此阶段的花含玫瑰精油最高( )(3)用柑橘和柠檬作为材料不适合用水中蒸馏的方法进行提取( )(4)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无水硫酸钠,有利于分离油层( )诊断与思考××√×(5)蒸馏法的实验原理是利用水将芳香油溶解出来,再把水蒸发掉,剩余的就是芳香油( )(6)原料易焦糊和有效成分易水解的植物芳香油的提取,不宜采用水中蒸馏法,宜采用压榨法( )×√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下图是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的装置,据图分析:提示图示为水蒸气蒸馏装置。
第42讲 生态工程[考纲要求] 1.生态工程的原理及主要类型(Ⅰ)。
2.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Ⅰ)。
考点一 生态工程的原理及主要类型1.生态工程的研究原理和研究对象⎩⎪⎨⎪⎧ 原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研究对象: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2.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1)物质循环利用:①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②农村发展养殖业,将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等。
(2)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农业区域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城市、工业开发节水性质的生态系统;对废水、污水等实施减量、回收、再生和再循环的措施。
(3)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小流域自然资源,将治坡、治沟、修梯田与发展草业、牧业、林业结合。
(4)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生产沼气,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及可再生能源。
[思维诊断](1)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 )(2)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 )(3)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 )(4)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是使食物链延长,消耗能量环节增多,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 )(5)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是优先选择农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 × )题组 生态工程的原理及主要类型1.如图为生态养猪模式。
从图中可知该生态工程属于( )A.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B.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C.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D.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答案 B解析这是一个对养猪场的废水进行回收、再生的生态工程。
2.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答案 C解析选项A符合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选项B对物质循环再生进行了进一步阐述;选项C 与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不符;选项D在物质循环再生基础上,阐述了“污染物是放错地点的原料”的含义。
对生态工程具体实例所遵循的原理的几个易错点(1)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物种多样性原理。
(2)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平衡原理。
(3)引种考虑适应环境——协调原理。
(4)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既考虑种树又考虑生活问题——系统整体性原理。
考点二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1.庭院生态工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2.农业生态工程按照生态和经济规律,种养结合,优化设计。
3.主要技术(1)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2)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3)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4)套种、间种、轮种制度;立体养殖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
[深度思考]如图是某生态工程示意图:(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该系统中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废弃物合理地进行了利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该生态工程能生产出无公害大米的原因是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3)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原因是蘑菇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使其光合作用增强。
题组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1.“粮桑鱼畜”农业生态系统是江浙平原水网地区典型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下图表示这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
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又防止了环境污染B.通过巧接食物链使原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了人,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C.这一生态工程模式主要适用于江浙平原而不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这是因为在建立生态工程时还需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D.上述生态农业系统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效果答案 B解析沼气池的建立使物质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该生态农业调整食物链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没有改变能量传递效率。
2.下面为一庭院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组成和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B.若在果树间间作绿肥类杂草,能导致该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增加,可能有效控制果园中某些害虫的数量从而减少对果树的危害C.在庭院中饲养鸡鸭能提高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产量,但由于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会降低D.在庭院中建沼气池处理垃圾、粪便和植物枝叶,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从而使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效率与食物链的长短无关。
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原则(1)应当能够体现生态学原理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2)应当能够构成一个合理的生产结构。
(3)应当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资源。
(4)应当体现减少环境污染的原则。
(5)应当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
(6)所设计的农业生态系统,从理论上看应当能够实现良性循环。
探究高考明确考向1.(2013·广东,26)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1)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________,但生物质炭的输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答案(1)呼吸作用A TP(2)能增加黑麦草叶绿素含量升高能降低土壤和黑麦草中PAHs的含量物质循环再生解析(1)生物质炭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细胞的呼吸作用,使得细胞的呼吸作用加强,合成ATP,为根系主动吸收养分提供能量。
(2)由表可知,施用含有生物质炭的污泥中黑麦草叶绿素的含量较多,从而促进黑麦草的生长,污泥施用后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增加,生物质炭的输入则能降低土壤和黑麦草中PAHs的含量。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成分,施用污泥的目的是使其中的养分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的生态工程原理。
2.(2011·新课标全国,40)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
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
请回答下列问题:(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________(填“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
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________营养级。
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能。
(3)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答案(1)需氧和厌氧(或细胞)(2)群落一生产者太阳(3)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解析(1)依据题干信息分析,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时,有些微生物能通过厌氧呼吸分解有机物;流经兼氧池时,微生物既能进行需氧呼吸,又能进行厌氧呼吸。
(2)根据本小题提供的信息可推知植物池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群落。
植物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
植物池中所有的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根据本小题中提供的信息可推测,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3.(2011·江苏,29改编)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稳定性______________。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__________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控。
答案(1)高正反馈(2)生态塘和潜流湿地净化作用(3)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4)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5)补水和排水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循环频次)解析(1)群落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本题中因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死亡后使水体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的死亡,这是正反馈调节。
(2)由图可知,该养殖系统比传统养殖池塘增加了生态塘和潜流湿地,这些设施内的水生植物、滤食动物可以净化水体、吸收水体中的矿质元素。
(3)前一池塘的上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含有较多的氧气,这些浮游植物及剩余的饵料到下一个池塘的底部后又可以被利用,提高了饵料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