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26.31 KB
- 文档页数:6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Xxxxxxxx有限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第一条目的为明确本公司实验室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过程,组织好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全面识别我公司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纠正及预防控制措施,将我公司实验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各种危害的发生,从根本上降低或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范围适用本公司范围内的所有生产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风险评价与控制。
第三条定义(一)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二)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三)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四)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全过程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
(五)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
第四条评价组织与职责公司成立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各部门部长、主管及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公司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职责如下:(一)贯彻执行国家、北京市关于双重预防体系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标准,落实地方政府相关安全生产工作指示。
(二)审议通过本公司双重预防体系文件,并监督执行。
(三)审议公司级双重预防体系实施目标及实施方案。
(四)研究解决双重预防体系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生产重大事项,对各项双重预防体系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落实。
(五)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建立,并监督各班组有效落实。
第五条工作方法和内容(一)风险点确定1、风险点划分原则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风险点划分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风险点可按照按照设备设施、部场所、区域等等进行划分。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1. 制度目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旨在规范企业对各类安全风险进行科学分级,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最大程度降低安全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和员工。
3. 分级标准:安全风险将根据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和发生的概率进行分级。
分级标准如下:- 高风险:可能对企业的人员生命安全、资产安全和业务连续性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 中风险:可能对企业的人员生命安全、资产安全和业务连续性造成一定影响的风险;- 低风险:可能对企业的人员生命安全、资产安全和业务连续性造成较小影响的风险。
4. 管控措施:根据安全风险的分级,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高风险: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及时排除或减轻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并持续监测和评估风险;- 中风险:制定详细的管控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定期检查和修订控制措施;- 低风险:制定基本的管控措施,进行定期检查和改进;5. 责任分工:- 企业高层领导负责对高风险进行决策和指导;- 各部门负责根据风险分级制定相关的管控措施,并监督执行;- 员工应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和规定,积极参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6. 监督和评估:企业应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
7. 培训和宣传:企业应加强安全风险管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8. 处罚措施:对违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的员工,将按照企业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9. 修订和解释:本制度的修订和解释权归企业高层领导层所有,并通过内部通知方式进行公布和解释。
以上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制定和执行。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2)是指公司或组织为了保障安全、防范风险而建立的管理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来最大程度地降低或消除安全事故的发生。
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1.目的为加强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增强事故防控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降低安全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的所有部门的活动场所,包括设备设施、原料产品、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人为因素、违反规程、规章等。
3.定义:3.1危害。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2危害识别。
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
3.3安全风险(以下简称风险)。
按照“自主排查、科学评估、分类分级、分级管控”的原则,实行差异化、动态化管控。
4.职责:4.1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公司成立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____级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员、管控措施。
4.2确保本公司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____公司工作范围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不间断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编制安全风险分布等级、防范及事故应急措施,绘制风险分级管控图,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公司成立安全生产风险评价组,以公司分管安全生产领导为组长、生产、安全、设备、电器、化验的管理人员参加,编制本公司的安全生产风险____级管控管表格。
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指导、____、批准公司的安全生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文件。
5.2评价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等,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确定安全风险类别。
采用相应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
5.3风险评价等级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主要设备损坏的。
较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伤。
一般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
低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伤。
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注5.4安全风险评估5.5风险控制企业依据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
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指针对煤矿安全风险,根据风险程度进行分级分类,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和管理制度,以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的风险。
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风险辨识与评估:对煤矿各项工作环节进行全面摸排,识别和评估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包括煤与瓦斯突出、火灾爆炸、顶板塌落等。
2. 风险分级:根据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将风险分为不同的级别,通常采用A类、B类、C类等级别进行划分。
3. 管控措施:根据风险的不同级别,确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等。
4. 监管与考核:建立监管机制,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未按规定执行措施的煤矿进行警告、罚款或停产等处理。
5. 安全培训与教育:加强对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正确应对各类安全风险。
通过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落实,可以有效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保障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二)一、目的和依据为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损失,制定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以便合理、科学地进行煤矿安全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矿山安全生产。
本制度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煤矿企业。
三、制度内容3.1 煤矿安全风险评估(1)煤矿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制度,将风险分为五个等级,即特别高风险、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和非风险。
(2)对煤矿的重大事故隐患、重大安全问题和高风险作业活动进行评估,并确定其风险等级。
(3)评估的方法和指标应科学可行,包括但不限于危险性、可能性、可能损失等。
3.2 煤矿安全风险管控(1)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管控计划和措施,保障煤矿生产安全。
(2)特别高风险和高风险的工作区域和作业活动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造和整改,确保符合安全标准。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单位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保障人员和资产的安全,确保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所有工作场所和人员。
第三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应当根据风险大小、对象特征确定安全风险分级,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做到科学、合理、全面。
第四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的核心任务是:识别和评估安全风险,制定防范和控制策略,建立和完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第五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应当与法律法规和标准相适应,做到合法、规范、科学。
第二章安全风险分级原则第六条安全风险分级原则包括风险防范原则、风险控制原则和风险应急原则。
第七条风险防范原则是指在工作场所内部和外部采取必要的技术、管理和人为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第八条风险控制原则是指在风险发生后,通过事故预防、事故控制和事故应急等措施,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第九条风险应急原则是指在风险发生后,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减少事故扩大和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第十条安全风险分级原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根据风险等级严格执行,确保风险的及时识别和合理处理。
第三章安全风险分级管理程序第十一条安全风险分级管理程序应当包括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评估、管控策略制定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四个基本环节。
第十二条安全风险识别是指明确本单位所面临的各类安全风险,并进行初步分类。
1. 安全风险识别应当通过权威资料、调查、观察和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确保准确、全面。
2. 安全风险识别应当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管理因素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
第十三条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已经识别的安全风险进行细化评估和定级,确定风险等级。
1. 安全风险评估应当针对每一类已识别的安全风险进行,确保科学、准确。
2. 安全风险评估应当考虑风险影响范围、风险可能性和风险严重程度等因素。
第十四条管控策略制定是指根据安全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为全面辨识、管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部门、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公司要求并结合加油站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各安全员是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____机构(一)成立“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组长:陈金森常务副组长:段仕龙副组长:曾图成员:梁建忠,卢彬,柳细茹,张德敏,匡翠,段学敏领导组职责1、组长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全面负责。
2、常务副组长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的监督、管理、考核。
3、副组长具体负责实施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成员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1、年度辨识评估每年由组长亲自____,制定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方案,抽调各系统技术人员和专家,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等要素,结合加油站生产系统、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等部位和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对辨识出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作业场所、受威胁人数、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确定安全风险类别。
2、月度辨识评估每月由各安全员牵头____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一次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及隐患排查,并于当日下午召开本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会,结合本系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以及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进行一次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安全风险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全体员工和相关合作伙伴。
第三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是指通过对不同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分级,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或消除安全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第四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原则。
第五条全体员工和相关合作伙伴应当认真履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职责,积极参与风险评估、制定管控方案、落实管控措施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六条公司应当配备专业的安全风险管理人员,在公司内部设立安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第七条公司应当加强安全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八条公司应当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宣传教育机制,提高员工和合作伙伴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
第二章风险评估第九条风险评估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基础,是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和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依据。
第十条风险评估应当定期进行,包括对已知风险的重新评估和对新风险的评估。
第十一条风险评估应当综合考虑风险的可能性、影响程度和紧急程度等因素,对风险进行分类和排序。
第十二条风险评估结果应当记录并反馈给管理层,作为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方案的依据。
第十三条风险评估应当由专业的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进行,或者由公司内部的安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进行。
第十四条风险评估应当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进行。
第三章管控措施第十五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不同等级的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第十六条管控措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等。
第十七条技术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安全设备、技术防范、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措施。
第十八条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岗位责任制和加强员工培训等措施。
第十九条应急处置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和及时应对等措施。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基本要求和法定责任。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安全生产风险,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一、制度目的和依据二、风险分级1.根据风险源的性质、潜在危害程度和可能造成的伤害后果,将风险分为小、中、大三个等级。
2.根据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和安全管理要求。
三、风险管控措施1.针对小风险等级,可以采取简化管理措施,如明确责任人、明确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安全培训等。
2.针对中风险等级,需要制定详细的风险管控措施,如制定操作规程、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建立安全预警机制等。
3.针对大风险等级,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如增加安全设备、加强监护措施、加强培训和体检等。
四、风险管理要求1.建立风险识别、评估、管控和监管的全过程管理机制。
对可能产生风险的设备、工艺、环境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2.建立风险告知和教育培训制度。
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3.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和岗位职责,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4.建立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和各职责。
五、制度执行和监督1.制度的执行由相关部门和岗位负责人负责监督和检查。
对未按制度执行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
2.可以建立定期检查和评估制度,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3.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对在风险管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严重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六、持续改进1.定期对制度进行复审和修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2.根据安全生产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和改进风险管控措施和管理要求。
3.加强学习和交流,吸取其他企业成功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两个体系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 风险分级制度:该制度用于对不同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估,以确定其重要性和紧急性。
通过将风险按照严重程度和潜在影响程度进行划分,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控。
2. 风险管控制度:该制度用于规范和指导组织在面临风险时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
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风险监测和风险应急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最大程度地保护组织的利益。
以上两个制度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帮助组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预测、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从而保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为认真贯彻落实《____安全生产法》、《____省安全生产条例》、《____绥芬河市委、市____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____》,为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实现零事故目标,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两级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立疾控中心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指导、检查、管控各科室的安全生产工作,成立本单位各科室的安全生产安全负责人,负责监督、指导、检查、管控本各科室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管控实施1、两级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要认真开展管控工作,按要求召开安全会议,将安全工作任务层层落实,有专人负责;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方案;定期开展安全演习;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安全监督、检查、指导工作,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责令整改。
2、要制定本单位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并认真实施。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2)工作制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任务为了保障企业的安全,提升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
旨在对企业内部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的识别、分级和管控,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地保护企业的员工、财产和社会公众的安全。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工作制度适用于所有企业所有岗位的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按照本工作制度的要求进行工作。
第三条基本原则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的执行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安全第一原则: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2. 预防为主原则:主动预防安全风险,防患于未然;3. 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安全风险的大小和危害程度进行分类管理;4. 全员参与原则:每个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5. 法律法规遵守原则: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规定履行安全管理责任;6. 管理科学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第二章安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第四条安全风险的识别1. 安全风险的识别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基础。
青岛楷达木业有限公司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1 目的为了切实做好较大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管控工作,提高事故纵深预防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各类事故发生,实现公司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特制订本责任制。
2 适用范围本制度对公司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单位以及各级各类人员开展较大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管控的职责、方法、处置程序及考核要求等做出了严格规定。
3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13号);(2)《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2006年6月1日实施);(3)《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60号,第303号修订);(4)《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安监总管四〔2016〕31号)。
4 术语与定义(1)较大危险有害因素(Major hazard,简称MH),是指导致或可能导致较大伤亡事故或职业健康损坏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2)较大危险有害因素辨识(Major hazard identification,简称MHI),是指识别较大危险有害因素的位置、可能导致事故以及确认其风险控制措施和管控状态的过程。
(3)风险控制措施(Risk control measures),是指为防止危险有害因素诱发事故而采取的工程控制、管理、防护以及异常应急措施。
5工作职责5.1公司主要负责人是开展MHI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该项工作的开展过程及有效性全面负责,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5.2 公司分管安全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督导、协调和考核MHI工作开展的全过程。
5.3 公司安全生产部是开展MHI工作的牵头组织部门,并承担公司层面的组织、指导、考核等主要职责。
5.4 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本单位开展MHI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该项工作在本部门、本单位开展的全过程负总责。
5.5 各级各类人员应按照本责任制要求,积极参与并履行好各自职责。
6 工作要求6.1 公司主要负责人应明确对开展MHI提出要求,为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为专题培训、外聘资源、专项检查等提供保障,定期听取该项工作的专题汇报并为持续提升MH管控水平提出要求。
6.2 公司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总监)协助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督导、协调和考核MHI工作开展的全过程。
具体指导、督导该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定期召开协调和促进专题会,对该项工作开展质量负责。
6.3 公司安全生产部作为推动MHI工作的主责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6.3.1 组织关于推动MHI专题培训;6.3.2 负责编制实施推动MHI工作方案,报分管负责人审核和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实施;6.3.3 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MH及MHI的工作标准、方法及技术指南,并组织相关层次的教育培训,确保标准及指南得到系统理解,掌握具体工作方法;6.3.4 负责组织制定实施MHI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
6.4 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按照公司制定的有关MH和MHI 实施方案、标准及技术指南,组织好本部门和本单位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该项工作,针对本部门和本单位具体情况细化工作方案,并建立健全各类实施记录。
6.5 各级各类人员应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相关专题培训,领会和掌握开展MH 的方法、知识和技能,及时完成公司及实施方案规定的职责要求。
7.危害辨识7.1各部门危害辨识要考虑的问题。
7.1.1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或谁(什么)会受到伤害?7.1.2谁(什么)会受到伤害?或伤害会怎样发生?7.1.3伤害会怎样发生?或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7.2危险因素能使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产生,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7.3事故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管理缺欠,控制不力,缺乏知识,对存在的危险估计错误,或其他个人因素等基本原因的征兆。
7.4企业工伤事故不安全状态分类7.5企业能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为便于各部门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根据GB/L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以下5类。
7.5.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7.5.1.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有效期、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7.5.1.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7.5.1.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7.5.1.4噪声危害、振动危害7.5.1.5电磁辐射(X射线、γ射线等)7.5.1.6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料卷;板材;料盘、套筒滑动、其他运动物危害)7.5.1.7明火7.5.1.8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7.5.1.9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液氨、其他低温物质)7.5.1.10作业环境不良(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通风不良、缺氧、气温过高、气温过低,地面油滑、其他作业环境不良)7.5.1.11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不清其他信号缺陷)7.5.1.12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标志不规范、标志不清楚,其他标志缺陷)7.5.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7.5.2.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液体、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7.5.2.2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其他有毒物质)7.5.2.3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其他腐蚀性物质)7.5.3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7.5.3.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7.5.3.2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7.5.3.3心理异常(侥幸、麻痹、偷懒、逞能、莽撞、心急、烦躁、赌气、自满、好奇、冒险、过度紧张等其他心理异常)7.5.3.4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7.5.4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7.5.4.1指挥错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失误)7.5.4.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7.5.4.3监护失误7.5.5其他危险、危害因素7.6危害辨识的主要范围各单位危害辨识过程中,应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对以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
7.6.1车间平面布局设备、料场、值班室、主电室、油库布置;运输线路;高温、低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7.6.2生产工艺过程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7.6.3生产设备、装置7.6.3.1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7.6.3.2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7.6.3.3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7.6.3.4特殊单体设备、装置:氨罐、煤气管道、油库等7.6.3.5毒物、噪声、粉尘、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 3.2.6.3.6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辅助生产设施7.6.3.7生产组织、生理、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学因素等8 风险评价8.1任务评价识别出的危害的危险程度,确定不可承受的风险,并给出优先顺序的排列。
8.2类型常用危害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后果严重度来表示风险大小,可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式进行风险评价。
8.3评价各单位要根据经验对生产中的设备、设施或系统从工艺、设备本身、环境、人员配置和管理方面辨识出的危害进行判断,在评价后果时除了考虑,人员伤亡之外,还应考虑违反法律、法规的严重程度、对市场信誉和形象的影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设备损失大小等因素。
8.4管理8.4.1通过风险评价工作确定的危险源(点),各单位要造册登记、绘制一览图上墙、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擅自撤消已确定的危险源(点)或者放弃管理8.4.2对所有危险源(点)必须悬挂警示牌并保持警示牌完整无损,因工作需要调整危险源(点)负责人,应在警示牌上及时更正8.4.3各级管理者要按危险源点的管理要求实施管理监督工作。
在危险源(点)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安全风险控制措施8.4.4各类危险源应列为各级安全检查的重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应及时采取临时措施,并向上级管理部门反映情况8.4.5凡属高压、高空、有毒等危险作业,必须有安全措施和专人负责8.4.6凡在各类危险源(点)发生事故时,必须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对危险源(点)的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如果确属危险源(点)管理失控造成事故,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加倍处罚。
8.5风险控制各部门通过风险评价,确定了风险等级以后,必须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确定风险控制对策。
对不可承受的风险并不需要大的投入的对策,要严格按照“三定、四不推”的原则进行整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拒绝对策的落实完成、个别对策确因资金量大影响当月成本考核时,厂原则上允许用逐月分摊的办法予以解决。
8.5.1风险控制原则对资金投入大的尽可能降低的风险,各单位应在保证守法的前提下,根据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和铜板带厂的经济实力来确定是否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并在选择要采取措施的风险时,控制的投入和紧迫性应与风险相匹配,应采用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有效性分析。
8.5.2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各单位根据风险评价得到的风险等级,要按优先顺序确定设计、维持和改善控制措施的行动计划,选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8.5.2.1如果可能,安全消除危害或消灭危害源,如用安全品取代危害品;8.5.2.2如果不可能消除,应努力降低风险,如:使用低压电;8.5.2.3可能情况下,使工作适合人,如考虑人的精神和体能等因素;8.5.2.4利用技术进步,改善控制措施;8.5.2.5保护每个操作人员的措施;8.5.2.6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8.5.2.7要求引入计划的维护措施,如:机械安全防护装置;8.5.2.8在其他控制方案均已考虑过后,作为最终手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8.5.2.9还应编制应急和疏散计划并提供与组织和危害有关的应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