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75.00 KB
- 文档页数:10
教科版⼩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录第⼀单元微⼩世界1 放⼤镜2 放⼤镜下的昆⾍世界3 放⼤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5 ⽤显微镜观察⾝边的⽣命世界(⼀)6 ⽤显微镜观察⾝边的⽣命世界(⼆)7 ⽤显微镜观察⾝边的⽣命世界(三)8 微⼩世界和我们第⼆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边的物质2 物质发⽣了什么变化3 ⽶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苏打和⽩醋的变化5 铁⽣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球2 ⽉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4 ⽇⾷和⽉⾷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7 在星空中(⼆)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4 分类和回收利⽤5 ⼀天的⽣活⽤⽔6 污⽔和污⽔处理7 考察家乡的⾃然⽔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动第⼀单元微⼩世界1、放⼤镜【教学⽬标】科学概念1、放⼤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物体图像的功能,⽤放⼤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镜⼴泛应⽤在⼈们⽣活⽣产的许多⽅⾯。
3、放⼤镜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法1、正确⽤放⼤镜观察物体。
2、⽐较⽤⾁眼观察和⽤放⼤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放⼤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放⼤镜观察⾝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眼观察到发明放⼤镜是⼈类的⼀⼤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放⼤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放⼤镜是“凸”“透”镜【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镜(最好每个学⽣都能有⼀个放⼤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种放⼤镜,尽量放⼤倍数⼤⼀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平⾯镜⽚、⽔。
教师演⽰:不同放⼤倍数的放⼤镜、图⽚或课件(如放⼤镜镜⽚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为什么要⽤放⼤镜观察1、导⼊:师出⽰放⼤镜:“看,这是什么?”(⽣:放⼤镜)放⼤镜⼤家很熟悉,能否替放⼤镜来介绍⼀下⾃⼰——《我是放⼤镜》。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聚焦地球家园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由三个探索活动组成,第一活动是认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通过研讨问题“我们怎么判断出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引领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
第二活动是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
通过前两个活动进一步研讨“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引领学生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是认识石油、钢铁、化肥等资源的利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研讨“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旨在引领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意识到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研究视野从厨房、实验室、生活中拓宽至整个地球家园,从更宽广的视野探讨认识化学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的现象。
同时,学生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从变化的视角来认识周围常见事物的意识。
对于“地球家园”,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家庭成员”如动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运动的认识,但是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拓展关于化学变化的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和实物观察,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和推理寻找证据,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建立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通过查阅资料和观察比较活动,寻找证据和逻辑推理,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过程。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环境问题的危害,学会保护环境的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关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图片、视频等。
2.实践材料:环保宣传册、环保标语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理论学习(1)教师讲解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2)讲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介绍一些环保知识,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问题进行讨论。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4.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如制作环保宣传册、环保标语等。
(2)让学生将环保行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将环保行动付诸实践。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题目自拟。
2.观察家庭生活中的环保行为,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合作交流、实践探究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将环保行动融入日常生活。
4.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环境污染有哪些种类吗?它们分别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3.教师举例说明并引导学生讨论:“比如,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我们可以选择绿色出行,比如骑自行车、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第1课一天的垃圾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是《环境和我们》单元的起始课。
如何认识我们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对学生来说,从调查、研究垃圾入手是简单可行的方法。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把带来的垃圾进行分类、称重、统计,发现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大而且成分复杂,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影响着环境。
本课要求学生可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
教材内容有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学生通过调查家中一天的生活垃圾并给垃圾分类,发现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大而且成分复杂,深入地了解垃圾堆里有什么。
第二部分:通过大数据的统计、研讨、初步认识垃圾问题,认识到垃圾的危害,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影响着环境,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其实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垃圾、每一个学生家庭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丢弃垃圾,学生也可能实际感受大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但对于“一天的垃圾有多少?垃圾堆里有些什么?”是模糊的。
垃圾中有很多可回收再利用的物质,如:金属、塑料、纸等。
有些虽然不能再生,有些虽然不能再生,但我们可以废物再利用,为我们再次发挥自身价值。
这一课,学生将生活中一天的垃圾进行分类、称重、统计,发现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大而且成分复杂,意识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也为后面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是学习本课的必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学习本课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了解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2)知道随意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2.科学探究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3.科学态度(1)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2)辩证地看问题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
(1)认识到人类的一些活动会对环境产生破坏.(2)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前调查记录单、大型垃圾场图片、科普视频等。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搜集垃圾堆、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等文字图片资料;科学课本、《知识与能力训练》、实验记录本、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