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刊之论意思解释出处造句
- 格式:docx
- 大小:36.20 KB
- 文档页数:1
2015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成语辨析与误用成语辨析与误用“不刊之论”“不刊之论”的意思是十分正确,不能进行更改的言论,“刊”是修改的意思,而不是刊登的意思,最初出自汉代扬雄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如:“他的这篇文章写得狗屁不通,简直就是不刊之论。
”这里的“不刊之论”显然属于误用,“不刊之论”指文章时应该是字字珠玑、不可修改的好文章,而不是“狗屁不通”的文章,显然说话人是把“刊”理解成了“刊登”,认为“不刊之论”是“不好到不能刊登出来的言论”了。
“差强人意”“差”,稍微、尚、还;“强”,振奋。
“差强人意”的本意是“还算能够振奋人心”。
《后汉书·吴汉传》中有“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现在的意思是指大致上能够使人满意。
如:“京沪线上的救护工作,比起其他各线来,还是差强人意的。
”需要注意的是,“差强人意”尽管不是“非常使人满意”,但是还是使人满意的,不能用来表示不满意的情况。
如:“他的学习总是差强人意,天天都要挨老师的批评。
”这里的“差强人意”明显属于误用,说话人要表达的应该是“不令人满意”的意思,不能用“差强人意”。
又如:“我对学生工作不熟悉,你却偏让我去做学生工作,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一句子中的“差强人意”也是误用,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是“强人所难”,而不是“还算满意”,因此可以改用“强人所难”。
“屡试不爽”对“屡试不爽”理解的偏差主要出现在对“爽”的理解上,“不爽”并不是“不高兴”“失败”的意思,而是“没有差错”的意思,“爽”的意思是“差错”,因此“屡试不爽”的意思是“经过多次实验都没有任何差错”,而不是“多次尝试都让人不高兴”的意思。
下面句子中的“屡试不爽”属于误用: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他一直想在这家报纸的主版上留几个铅字,可惜的是他水平不济,屡试不爽。
”显然,这里把“屡试不爽”理解为“屡试不中”的意思,是误用。
A1-1-2【言语理解】--【选词填空】--【成语误用辨析】1.“不刊之论”“不刊之论”的意思是十分正确,不能进行更改的言论,“刊”是修改的意思,而不是刊登的意思,最初出自汉代扬雄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2.“差强人意”“差”,稍微、尚、还;“强”,振奋。
“差强人意”的本意是“还算能够振奋人心”。
《后汉书·吴汉传》中有“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现在的意思是指大致上能够使人满意。
如:“京沪线上的救护工作,比起其他各线来,还是差强人意的。
”需要注意的是,“差强人意”尽管不是“非常使人满意”,但是还是使人满意的,不能用来表示不满意的情况。
3.“屡试不爽”对“屡试不爽”理解的偏差主要出现在对“爽”的理解上,“不爽”并不是“不高兴”“失败”的意思,而是“没有差错”的意思,“爽”的意思是“差错”,因此“屡试不爽”的意思是“经过多次实验都没有任何差错”,而不是“多次尝试都让人不高兴”的意思。
4.“巧夺天工”和“鬼斧神工”“巧夺天工”的意思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冠绝。
“夺”胜过。
出自元朝赵孟頫的《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鬼斧神工”也作“神工鬼斧”,形容技艺精妙、高超,几乎不是人工所能制作的。
出自《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在强调技艺精巧高超的程度上,“巧夺天工”侧重指胜过天然,而“鬼斧神工”侧重指非人力所能做到的。
【人工的东西用前者;自然的东西用后者】5.“心领神会”是不及物的动词性短语,不能跟宾语,即不能带动作行为的对象。
汉语中,这类词语不少,如:侃侃而谈、津津乐道、无人问津、斤斤计较、精打细算、喜闻乐见、嬉笑怒骂、生死攸关、夸夸其谈、不屑一顾、浑然不觉、不可理喻、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家喻户晓、出奇制胜、洗耳恭听、耳闻目睹……这些词语之所以会被用错,多是因为大家把整个词语的用法等同于该词语的末一字或末两字了,如“谈”可带宾语,就以为“侃侃而谈”“夸夸其谈”也可带宾语。
易望文生义的成语1、不刊之论:原意是不容消除或修改的言论,意即无须改动的好文章。
(引申)“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者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不刊:不容删改。
2、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卒:尽,完。
造句:(1)一些学生基本的字词句表达能力很差,写出来的东西不忍卒读,和人交谈时也是白话连篇。
(x)(2)他愈写愈细,感情也愈来愈重,真是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
(√)3、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不足为训非准则。
训:法则,典范。
造句:(1)有人说,衡阳又发生特大火灾了,难道刚刚过去的“11.3”衡阳大火还不足为训?(x)(2)什么“龙抬头”、“猪年命好”,都是些迷信说法,不足为训。
(√)4、差强人意:颇能振奋人心。
(引申)大体上能使人满意。
差:尚;较;稍微。
强:加强;振奋。
造句:(1)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x)(2)一位教授给一个学生的论文评语中写道:“虽然作者力求在观点上能够推陈出新,但是论证过程差强人意”。
(x)注意:不能把这成语的意思理解为“不尽如人意”。
5、对簿公堂:在法庭上受审问。
薄:文状、起诉书之类。
对簿:受审问。
公堂: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
病句:1)事情一拖再拖,悬而不决,双方只得求助于法律,对薄公堂。
(x)2)郑州一小区物业涨价,居民推交,双方对簿公堂。
(x)注意:对薄公堂不是双方打官司。
6、瓜田李下:在瓜田中不弯腰提鞋,在李树下不抬头整冠,以防被别人怀疑偷瓜偷李。
指正人君子要避嫌,不能使自己陷于被怀疑的境地。
造句:1)在官场多年的老李决定退隐归田,找出清闲的地方,养花种草,伺候庄稼,过一过瓜田李下的生活。
(x)7、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逼真,生动,似乎只要叫一声,画中人就会从画中走出来一样。
也可泛指其它艺术中形象的生动逼真。
造句:1)影片的编导者着力刻画了姚杏春的“智”与“痴”两个方面使她的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血肉丰满,呼之欲出。
容易混淆的成语及辨析及例句在汉语的浩瀚海洋中,成语犹如璀璨的明珠,它们简洁而富有内涵。
然而,有些成语由于含义相近、字形相似等原因,常常让我们感到混淆。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容易混淆的成语,并进行辨析和举例说明。
“不刊之论”和“不易之论”“不刊之论”指不可更改或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不易之论”指论断或意见完全正确。
例句:他的这篇文章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堪称不刊之论。
对于这个问题,他的看法是不易之论,大家都表示赞同。
“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不以为然”表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不以为意”则是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
例句:他对我的建议不以为然,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他总是对别人的提醒不以为意,结果犯了不少错误。
“目无全牛”和“目无牛”“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
“目无牛”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容易与“目无全牛”混淆。
例句:这位厨师宰牛的技术堪称一绝,早已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例句:这次参观博物院,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没有时间细看。
读这部作品,只是浮光掠影地了解了一下大致内容。
“爱莫能助”和“无能为力”“爱莫能助”表示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无能为力”指没有能力去做或力量达不到。
例句:看到他陷入困境,我很想帮忙但爱莫能助。
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我感到无能为力。
“鱼龙混杂”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例句:这个市场人员鱼龙混杂,需要加强管理。
这批学生的成绩良莠不齐,老师要因材施教。
“耸人听闻”和“骇人听闻”“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成语解释不刊之论bùkānzhīlùn【解释】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非贬义词示例:1. 语本汉杨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
”2. 严复《原强》:“学问之士,倡其心理,事功之士,窃之为术,而大有功焉。
故曰:民智者,富强之愿。
此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
”3. 随着大家艳羡的目光流于字里行间,“不刊之论”四个字渐渐地在大家的心里凝聚沉淀出来,作者生花的妙笔让人叹服!4. 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
用法: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一般作宾语。
【近义词】天经地义、不易之论【反义词】不经之谈、无稽之谈突飞猛进( tūfēi měng jìn )【解释】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
【出处】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三章:"进步文化的突飞猛进,虽有利于国家民族,虽有利于人民大众,但却是顽固派反动派的莫大的障碍物。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他学习成绩~。
【近义词】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与日俱增【反义词】停滞不前、江河日下【解释】:突、猛:形容急速。
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
【出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呼之欲出hūzhīyùchū【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反义词】画虎类犬、平淡无奇。
【基本解释】①一召唤他就会出来似的。
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
含义呼之欲出:呼:叫,喊。
之:文言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
欲:将要。
出:出来。
一召唤他就会出来似的。
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
出处:宋·苏轼《郭忠恕画赞序》:"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示例:(1)海立山奔,烟云灭没,谓有龙焉,~。
龙源期刊网
“不刊之论”是表示赞扬的词
作者:
来源:《月读》2014年第08期
“他虽有不羁之才,但由于目空一切,不再学习,发表的文章多成不刊之论。
”这句话误用了“不刊之论”这一典故。
“不刊之论”出自汉代扬雄的《答刘歆书》,文中说张伯松曾向扬雄言及他父亲和先祖的训诫,并嘱托扬雄以此为内容写篇文章给他。
文章写好后,张伯松赞叹道:“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意思是:这真是可与日月齐辉、不可更改的好文章啊!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中也提到:“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不刊之论”中的“刊”是削除的意思,古人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不刊之论就是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上面例句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将不刊之论理解成不能刊登的言论。
正确用法是: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
不刊之论的意思成语:不刊之论读音:bù kān zhī lùn释义: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查询更多成语出处: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示例:故曰:民智者,富强之原。
此悬诸日月~也。
(严复《原强》)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结构固定性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
"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2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
一、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一般作宾语。
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
错例:1、主观主义者的滥调文章实属不刊之论。
2、他虽有不羁之才,但由于目空一切,不再学习,发表的文章多是不刊之论。
错因:望文生义纠错:不刊之论”不是“不能刊登的言论”,而是指“不能改动的言论”“形容绝对正确”二、操刀必割操:拿,持。
手里拿着刀,一定要割物。
比喻办事必须及时。
三、差强人意现在这个成语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勉强还行”,差:稍微,大致,比较。
四.长袖善舞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段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五、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六、从长计议放长时间慢慢商量。
指不急于做出决定,慢慢商量解决。
七、登峰造极【释义】登:上;峰:山顶;造:达到;极:最高点。
攀登到山峰的顶点。
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
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成语示例◎泥人张的泥人彩塑美妙无比,登峰造极。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四:“我相信恐怕就是师道的尊严登峰造极的时候。
八、扺掌而谈注音zhǐ zhǎng ér tán解释扺掌:击掌。
形容谈得融洽。
成语出处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
《战国策·秦策一》成语示例善言论者扺掌而谈,问地球一切事。
鲁迅《月界旅行》第十三回九、顶礼膜拜( dǐng lǐ mï bài )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比喻非常崇拜。
常用作贬义。
十、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
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十一、高谈阔论高:高深;阔:广阔。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多含贬义)十二、涸辙之鲋(hé zhé zhī fù)在干涸了的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处于极度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人。
公考易错成语及例句一、公考易错成语之“首当其冲”这个成语呀,好多人都容易用错呢。
它可不是首先冲上去的意思哦。
它真正的意思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比如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那些小型企业往往首当其冲”。
可别再以为是很英勇地第一个往前冲啦,哈哈。
二、“不刊之论”这个词可有点唬人呢。
“刊”可不是刊登的意思,在这里是“削除、修改”的意思。
“不刊之论”就是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
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当时可谓是不刊之论”。
三、“差强人意”这个成语很多人都理解错啦。
它不是说让人很不满意的意思,而是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呢。
我给你举个例子哈,“这个方案虽然有些小瑕疵,但整体上差强人意”。
四、“文不加点”这里的“点”不是标点符号的意思哦。
这个成语是说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了。
像“他才思敏捷,写起文章来文不加点,令人佩服”。
五、“万人空巷”它可不是说街上没有人,恰恰相反,是说人很多,都到小巷子里去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比如“春节的时候,庙会现场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六、“望其项背”这个成语经常被用反呢。
它是说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后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要是说“难以望其项背”,那就是比不上的意思啦。
像“他的绘画技巧高超,其他人很难望其项背”。
七、“莘莘学子”这个词里的“莘莘”是众多的意思。
“莘莘学子”就是指众多的学生。
可不能把“莘莘”写错或者读错了哦。
比如说“每年都有众多莘莘学子参加高考”。
八、“美轮美奂”这个成语一般用来形容建筑物高大华丽。
比如“那座新建的宫殿美轮美奂,让人惊叹”。
九、“炙手可热”这可不是说很受欢迎的意思哦,它是说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像“那个贪官在当地炙手可热,百姓都很害怕他”。
十、“一劳永逸”就是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比如说“学习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需要不断努力”。
十一、“空穴来风”它的意思是有原因的,不是没有根据的。
比如“这件事并非空穴来风,肯定是有什么隐情的”。
论文禁止刊登打一成语的答案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那么论文禁止刊登打一成语的答案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论文禁止刊登打一成语的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禁止刊登打一成语的答案不刊之论论文禁止刊登打一成语的答案解释不刊之论,成语,作宾语,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刊,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消除。
论文禁止刊登打一成语的答案出处出自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论文禁止刊登打一成语的答案辨析[正音] 论;不能读作“lún”。
[辨形] 论;不能写作“伦”。
[近义] 天经地义不易之论[反义] 不经之谈无稽之谈[用法] 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一般作宾语。
[结构] 偏正式。
论文禁止刊登打一成语的答案示例故中兴难於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这可以说是不刊之论,我有同感。
——孙犁《万国儒小引》学问之士,倡其心理,事功之士,窃之为术,而大有功焉。
故曰:民智者,富强之愿。
此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
——严复《原强》随着大家艳羡的目光流于字里行间,“不刊之论”四个字渐渐地在大家的心里凝聚沉淀出来,作者生花的妙笔让人叹服!、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
论文禁止刊登打一成语的答案造句1.他批判形而上学的文章,堪称不刊之论。
2.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地阅读。
3.他的话并非不刊之论,他不过仗势罢了。
4.萧统此评一出,如空谷足音,即成千年不刊之论。
5.这本著作的结论和观点已是不刊之论.6.从那时起,这一结论就被许多人当成了不刊之论。
7.著作的结论和观点已是不刊之论。
8.孔夫子的这句话,实为不刊之论,大有道理。
9.现在洛克的思想虽已部分失去了真理性,但其关于政治社会中私力救济的论断仍是不刊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