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 秋游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98 KB
- 文档页数:2
四年级秋游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秋游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了解秋天的自然景象。
2. 学习用数学眼光观察和描述周围环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小组人数、物品总价等。
4. 学会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秋游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秋游活动的地点,确保安全。
2. 准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便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
3. 准备记录工具,如笔记本、画笔等,方便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数学问题。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引导:教师向学生介绍秋游活动的目的,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特征和自然景象。
2. 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秋游地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环境,发现数学问题。
4.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步骤一:引入秋游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特征和自然景象。
2. 步骤二:组织学生参观秋游地点,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环境,发现数学问题。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秋游-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秋游活动,培养观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口诀的应用2.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秋游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问题。
2. 探究新知(1)复习乘法口诀学生齐背乘法口诀,教师检查掌握情况。
(2)秋游中的数学问题a.秋游活动中,同学们分组进行游戏,每组有5人,共有8组,一共有多少人?b.秋游活动中,同学们分组进行游戏,每组有8人,共有40人,一共有几组?c.秋游活动中,同学们分组进行游戏,每组有6人,共有48人,一共有几组?d.秋游活动中,同学们分组进行游戏,每组有7人,一共有56人,一共有几组?组?(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并讲解。
3. 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的应用。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乘法口诀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家长签字。
六、板书设计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秋游-北师大版乘法口诀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秋游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中的秋游数学问题。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涉及到乘法口诀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秋游数学问题的设计意图秋游数学问题是以学生感兴趣的秋游活动为背景,结合乘法口诀的应用,设计的一系列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3 秋游-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秋游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到秋季的特点和相关知识,建立对应的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让学生了解秋季的温度、天气、风景等特点。
2.让学生学习测量、比较、分类等数学概念。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秋季温度、天气、风景等特点的认知。
2.数学概念的掌握。
3.观察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准备教学用具1.体温计2.风景图片3.透明塑料袋4.外出装备教学内容1.秋季特点的介绍2.数学概念的学习3.观察能力的提高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师出示温度计,让学生猜测现在的温度,并解释温度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接着,出示一些秋季的图片,让学生自由观看并谈论秋季的特点。
步骤二:数学概念学习1.测量:教师带领学生测量秋季温度,并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比较:教师出示两张风景图片,让学生比较二者的不同,学习比较的概念。
3.分类: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秋季风景图片,让学生尝试将其分类。
步骤三:外出观察教师带领学生外出观察秋季风景,让学生自由观察并尝试测量温度,并将观察到的事物分类。
步骤四:归纳总结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并让学生试图将图形分类整理。
五、教学评估1.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独立思考。
2.学生是否能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
3.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通过外出观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秋季的特点,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提高了观察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更多实际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案标题: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3秋游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秋游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秋游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秋游中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秋游活动中。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秋游活动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2. 教师准备与秋游活动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述秋游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提出与秋游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秋游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
2. 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秋游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秋游中的收获和体验。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秋游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10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亲身体验秋游活动,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因为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在实践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秋游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秋游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结合秋游的活动,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等形式,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会计算分数乘法问题。
2. 在探究分数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分数乘法的应用价值。
3. 提高学生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1. 用分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秋游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秋游的照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出示一组分数乘法练习题,学生口算。
2. 结合秋游情境,提出新问题。
出示秋游图片,谈话引入:同学们刚刚结束了秋游,老师从你们秋游的照片中收集了一些数学问题,想不想看一看?在看的同时,要认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出示同学们在车上的人数情况(分数乘法意义的场景图):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6箱牛奶,每箱有10瓶,每瓶牛奶的容量是200毫升。
学生根据图片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老师整理后板书:一共多少同学去秋游?每瓶牛奶有多少毫升?车上最多能坐多少人?等等。
(2)出示秋游活动场景图:同学们分组做游戏,每组有5人;还有的同学在玩跷跷板。
学生根据图片信息,继续提出数学问题。
老师整理后板书:同学们平均分成几组?每组有几个同学?跷跷板的两边人数相等吗?等等。
3. 揭示课题: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用到分数乘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复习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秋游中的数学问题(分数乘法)。
二、探究新知:1.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算式的意思。
(1)车上最多能坐40人,现在已经坐满了3/4,车上已经坐了多少人?根据题意,可以列出算式:40×3/4=30(人)或40×3=120,120÷4=30(人)这个算式表示:车上已经坐的人数是车上最多能坐人数的3/4。
(2)同学们分组做游戏,每组有5人;还有的同学在玩跷跷板。
四年级秋游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秋游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了解秋游的意义。
2. 学习使用数学工具(如计数器、测量工具等)进行简单的数学测量和计算。
3. 通过对秋游活动的记录,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4. 学习秋游中的数学问题,如路线规划、时间计算等,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秋游活动的相关材料,如地图、测量工具等。
2.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季节特征,了解秋游的意义。
(2)讲解如何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简单的数学测量和计算。
(3)分组进行秋游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数学知识。
(4)引导学生对秋游活动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数学工具进行测量和计算。
五、教学资源:1. 秋游活动的相关材料,如地图、测量工具等。
2. 计数器、测量工具等数学教学工具。
六、教学活动:1. 秋游路线规划:教师提出一个秋游的地点,让学生使用地图和测量工具,规划出一条从学校到目的地的路线,并计算出大约需要的时间。
2. 秋游预算:教师提出一个秋游活动,让学生计算出活动的预算,包括交通费、门票费、零食费等。
3. 秋游团队建设: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团队活动,如安排行程、分配任务等。
七、教学策略:1. 实践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距离,使用计数器计算数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2. 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引导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如何规划一条最短的路线?”、“如何合理分配预算?”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在秋游活动中,教师要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秋游》(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我计划于20232024学年,教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秋游》。
一、教学内容我将从教材的第九章《图形的变化》中选取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涉及图形的旋转和平移。
我会通过引入实际情景,让学生理解这些几何概念。
例如,我会描述一个秋游时,同学们围成一个圆形,然后平移或旋转他们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我希望通过这次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能够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合作和探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相信旋转的概念将是这次教学的重点,因为它需要学生理解一个物体围绕一个点旋转的概念。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旋转对图形的影响,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实际的图形,如正方形、圆形等,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平移和旋转。
同时,我也会准备一些纸张,让学生能够画出他们自己的图形,并进行旋转和平移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描述同学们围成一个圆形,然后平移或旋转他们的位置。
2. 讲解:然后我会通过示例和讲解,向学生解释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我会用实际的图形进行演示,并让学生跟随我的操作,以加深他们的理解。
4. 练习:在学生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后,我会给他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能够通过计算和绘图,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将设计一个简洁而直观的板书,展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我会用图形和箭头来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并写上相关的定义和公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的实验,并记录下他们的结果。
答案:由于每个同学的图形和平移、旋转的角度可能不同,所以他们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次教学的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我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尝试使用其他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或者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秋游-北师大版(201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秋游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3.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2. 秋游活动中涉及到的数学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秋游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询问学生是否喜欢秋游,为什么喜欢秋游,引导学生发现秋游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2. 探究新知(1)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a.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b.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学习秋游活动中涉及到的数学问题a. 让学生分享秋游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如计算游玩时间、分配食物等。
b. 引导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3.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进行秋游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游玩时间、分配食物等。
4. 总结提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秋游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并记录下来。
2. 家长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加强对孩子的辅导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2. 秋游活动中涉及到的数学问题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秋游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年级秋游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秋游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2. 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了解秋天的动植物变化。
2. 学习简单的数学问题,如速度、时间、路程等。
3. 学习如何进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将数学问题与秋游活动相结合。
2.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秋游活动相关的数学问题。
2. 学生准备秋游所需的物品,如水、零食、帽子等。
3. 教学场地准备,如公园、森林等。
4. 教学工具,如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1. 出发前,教师向学生介绍秋游的目的地,以及活动中可能遇到的数学问题。
2. 在秋游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特征,如树叶变色、落叶等。
3. 教师提出数学问题,如:“我们走了多远?”,“我们用了多长时间?”,“我们遇到了哪些数学问题?”等。
4.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秋游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情况。
2.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八、教学反思: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3. 计划下一节秋游数学教案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九、教学拓展:2.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数学应用情况。
3. 组织类似的数学实践活动,如春游、夏游等。
2.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的提升。
3. 期待下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六、教学内容:1. 观察秋天的自然环境,如树叶、昆虫等。
2. 学习数学中的分类和比较,如树叶的大小、颜色等。
3.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数学现象。
1.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秋天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关注树叶、昆虫等。
秋游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秋游活动,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通过秋游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分享,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和掌握秋游活动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如时间、距离、速度等。
2.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秋游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如计算秋游的路程、时间等。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秋游活动,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秋游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
2. 讨论法:在秋游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秋游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准备阶段a. 制定秋游活动方案,包括时间、地点、路线等。
b. 向学生介绍秋游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要求。
c. 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地图、计时器等。
2. 实施阶段a. 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秋游中的数学知识。
b.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路程、时间等。
c.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总结阶段a. 组织学生进行秋游活动的总结,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收获。
b. 引导学生总结秋游活动中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c. 对学生在秋游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秋游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结果评价:检查学生在秋游活动中所学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在秋游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秋游》教学设计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四(5)班现有学生52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19人。
该班学生整体素素质处于中等水平,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强,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优良。
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学困生较多,有近10个学生计算能力差,反应较慢,并有粗心大意的习惯。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68页《秋游》。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发展数感,学会试商调商;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因此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口算幻灯片(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和最大能填几(为学新知做准备)。
2、谈话引入
同学们很喜欢去郊游吧?上周星期三,老师和你们一起到深圳麦鲁小城玩,大家玩得很开心,有一所学校的三四年级的小朋友也想去那里玩,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秋游幻灯片),发现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想好了请举言。
(设计意图: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建立模型
1、说一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同桌讨论如何安排车辆.
3、解决问题
(1):三年级师生共272人都坐小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72÷34=
②不用笔算,让学生猜得数。
③讨论如何估计试商。
④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一名学生板演)
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⑥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让学生猜得数,
③讨论如何试商。
④学生尝试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⑥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3”小了,改商“4”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猜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
5、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试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什么时候商会小?)
(1)、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2)、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余数大余或等
于除数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3)、小结, 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
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
.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
(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
三、应用拓展。
1、做幻灯片“小医生”给树医病
2、做幻灯片“计算下列各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小了?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大了?然后再计算:
3、做幻灯片“住舍安排”。
认真观察,小组内估一估,解决男生宿住问题。
4、两位数除法试商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生质疑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
263÷27○10602÷31○20 487÷18○30
第2题(提高题):先估算,再计算.233÷34=351÷58=
840÷35=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