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 格式:ppt
- 大小:3.75 MB
- 文档页数:83
第三章酸碱滴定法教学目标了解酸碱平衡的理论掌握酸碱溶液pH的计算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变色范围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应用重点与难点酸碱溶液pH的计算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变色范围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定义:酸碱滴定法是以酸碱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适用:(1)水溶液体系;(2)非水溶液体系。
实质:酸碱反应。
第一节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一、酸碱质子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
当某种酸HA失去质子后形成酸根A-,它自然对质子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故A-是碱。
共轭酸碱对:由于一个质子的转移,HA与A-形成一对能互相转化的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这种关系用下式表示:如:HA ≒A-+ H+质子论的特点:(1)具有共轭性。
(2)具有相对性。
(3)具有广泛性。
二、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及其常数在水溶液中H2O + H2O ≒H3O+ + OH –水的离子积:Kw =[ H3O+].[ OH –]=[ H+].[ OH –]=10-14•H2O 既能接受质子又能给出质子→两性物质•发生在水分子间的质子转移→水的质子自递反应五、酸碱的强度二、酸碱解离平衡一元共轭酸碱对的K a和K b有如下关系:如醋酸的解离:HAc(酸1)+ H2O (碱2)≒H3O+(酸2)+ Ac- (碱1)由上式得:解:NH3的共轭酸为NH4+,它与H2O的反应:第二节水溶液中酸碱组分不同型体的分布一、有关概念1、平衡浓度:在弱酸(碱)的平衡体系中,一种物质可能以多种型体存在。
各存在形式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2、分析浓度:各平衡浓度之和称为总浓度或分析浓度。
3、分布分数某一存在形式占总浓度的分数,称为该存在形式的分布分数,用符号δ表示。
二、影响各存在型体平衡浓度的大小由溶液氢离子浓度所决定,因此每种型体的分布分数也随着溶液氢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分布分数δ与溶液pH间的关系曲线称为分布曲线。
学习分布曲线,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沉淀反应等过程,并且对于反应条件的选择和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章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是以酸碱反应(质子传递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是滴定分析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一般的酸、碱以及能与酸、碱直接或间接发生质子传递反应的物质、几乎都可以利用酸碱滴定法进行测定。
所以,酸碱滴定法是应用广泛的基本方法之一。
§3-1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3、1、1、酸碱质子理论根据布朗斯特的酸碱质子理论,酸是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接受质子(H+)的物质。
一种碱B接受质子后其生成物(HA+)便成为酸;同理,一种酸给出质子后剩余的部分便成为碱。
酸与碱的这种关系可表示如下:A + H+=HA+(碱) (酸)可见,酸与碱是彼此是不可分的,而是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即HA+与A是共轭的,HA+是A的共轭酸,A是HA+的共轭碱,HA+—A称为共轭酸碱对。
酸给出质子形成共轭碱,或碱接受质子形成共轭酸的反应称为酸碱半反应。
下面是一些酸或碱的半反应:酸质子碱HAc =H+ + Ac-NH4+=H+ + NH3Fe(H2O)63+=H++ Fe(H2O)5(OH)2+从上述酸碱的半反应可知,质子理论的酸碱概念较电离理论的酸碱概念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即酸或碱可以是中性分子,也可以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另外,质子理论的酸碱概念还具有相对性。
例如在下列两个酸碱半反应中,H+ + HPO42-=H2PO4-HPO42-=H+ + PO43-同一HPO42-在H2PO4--HPO42-共轭酸碱对中为碱,而在HPO42--PO43-共轭酸碱对中为酸,这类物质为酸或为碱(通常称为两性物质),主要取决它们对质子的亲合力的相对大小和存在的条件。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与碱之间的质子转移作用,是两个共轭酸碱对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HCl在水中的离解,便是HCl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质子转移作用,是由HCl-C1-与H3O+-H2O两个共轭酸碱对共同作用的结果。
即HCl + H2O =H3O+ + Cl-作为溶剂的水分子同时起着碱的作用,否则HCl就无法实现其在水中的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