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 格式:ppt
- 大小:6.02 MB
- 文档页数:60
三农田水土保持治理技术方案第1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4)第2章三农地区概况 (4)2.1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4)2.2 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 (5)2.3 水土流失现状与成因 (5)第3章水土保持治理原则与目标 (5)3.1 治理原则 (5)3.1.1 综合治理原则 (5)3.1.2 结构与非结构相结合原则 (5)3.1.3 科学布局原则 (5)3.1.4 持续改进原则 (6)3.2 治理目标 (6)3.2.1 生态目标 (6)3.2.2 经济目标 (6)3.2.3 社会目标 (6)3.3 技术路线 (6)3.3.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6)3.3.2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6)3.3.3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7)3.3.4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措施 (7)第4章农业水土保持措施 (7)4.1 改良耕作制度 (7)4.1.1 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7)4.1.2 推广保护性耕作 (7)4.1.3 轮作与间作套种 (7)4.2 植被恢复与保护 (7)4.2.1 植被恢复 (7)4.2.2 植被保护 (7)4.2.3 植被建设 (7)4.3 建设梯田与地坎植物带 (7)4.3.1 梯田建设 (8)4.3.2 地坎植物带建设 (8)4.3.3 梯田与地坎植物带管理 (8)第5章林业水土保持措施 (8)5.1 河道绿化与护岸林建设 (8)5.1.1 选择适宜树种: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及水文条件,选择抗逆性强、生长迅速、根系发达的树种进行河道绿化和护岸林建设。
(8)5.1.2 造林模式:采用乔灌结合的造林模式,提高河道绿化带的生态稳定性和水土保持5.1.3 造林技术:采用容器苗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采用适当密度的造林规格,保证林分生长健康。
(8)5.1.4 护岸林建设:在河道两岸建设乔灌草结合的护岸林,降低水流速度,减轻水土流失。
绪论1、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3、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事业。
4、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科学。
5、水土流失的危害①破坏土地资源,吞食农田②削弱地力,降低土壤质量③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④淤塞湖泊水库,危害水利设施⑤破坏交通安全,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⑥严重环境污染⑦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穷山恶水6、水土保持的特点:基础性与长期性复杂性与综合性社会性与公益性监督与效益7、水土保持原则 3.重视植被的环境保护作用 4.把保护土地与改良土地结合起来5.采用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6.因地制宜7.生态—经济效益兼优的原则8.以“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区域的综合整治与经营第一章水土保持基本原理1、水量平衡:是指对于任一自然区域(或某一水体),在给定的时殷内,各种形式的输入水量应等于各种形式的输出水量与区域内在该时段的储量的增量之和。
2、容许土壤流失量:是指在维持土地高生产力水平前提下的最大土壤侵蚀速率,或与岩石的化学风化成土率保持平衡的侵蚀速度。
3、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
第二章土壤侵蚀规律4、土壤侵蚀类型(按作用力分):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风力侵蚀生物侵蚀化学侵蚀5、水力侵蚀可分为:①雨滴击溅侵蚀②面蚀③沟蚀④山洪侵蚀⑤海岸浪蚀及库岸浪蚀6、风力侵蚀可分为:①侵蚀作用:吹蚀和磨蚀②输移作用:悬移、跃移、蠕移③沉积作用: 沉降堆积、遇阻堆积7、重力侵蚀:陷穴、泻溜、滑坡、崩塌、崩岗、岩层蠕动、山剥皮8、土壤侵蚀模数: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率(或速度)9、土壤侵蚀程度:是指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水土保持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水土保持学概论二、课程编号:三、总学时数:80四、总学分数:5五、预修课程:六、修读说明:专业任选课程七、课程说明:讲授课程八、课程设置目的: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掌握水土流失产生原因、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技术、水土保持管理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知识层面要求了解、识别和基本掌握:1、水土保持基本原理;2、土壤侵蚀的基本特征;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4、水土保持生物措施;5、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6、水土保持规划;7、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8、水土保持效益估算与评价;9、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0、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于管理;11、水土保持研究方法。
技能层面要求掌握和运用:1、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2、土壤侵蚀的基本特征;3、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4、水土保持及土地利用的规划;5、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与管理;6、水土保持研究方法。
九、参考教材:1、《水土保持学》王礼先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年第一版2、《水土保持工程学》王礼先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年第三版3、《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孙保平主编中国林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4、《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朱震达陈广庭等著科学出版社 1994年第二版5、《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十、教学进度安排:十一、课程大纲:绪论(2学时)一、水土保持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与特点二、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水土保持的兴起与发展第一章水土保持基本原理(8学时)第一节水土流失带性规律知识点: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壤侵蚀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水、沙平衡原理知识点:了解并掌握水量平衡、容许土壤流失量、冲淤平衡。
第三节生态系统平衡原理知识点:掌握生态系统及其平衡,生态经济系统及平衡,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第四节景观生态学原理知识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掌握景观生态学应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