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分析及其战略环节的确定研究_张铁男
- 格式:pdf
- 大小:82.34 KB
- 文档页数:2
农牧业迎来“全产业链”整合时代——以河南省雏鹰集团为例马微微【摘要】鉴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的缺陷,农牧业实行全产业链整合具有现实优越性.通过对雏鹰集团的全产业链整合的实证研究,分析其组织结构中企业内部、企业与科技组织、企业与农户三个层面,同时突出全产业链整合中两端——养殖端、消费端的战略地位与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牧业全产业链整合是大势所趋,农牧产品质量安全应立足于全产业链管理,在动态创新中实现企业、农户、社会共赢.【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农牧业;全产业链;雏鹰农牧【作者】马微微【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4一、全产业链整合的内涵(一)全产业链的理念全产业链是中粮集团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是在中国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农产品产业升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全产业链”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植与采购、贸易/物流、食品原料/饲料原料及生化、养殖与屠宰、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
通过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打造“安全、放心、健康”的食品产业链。
在“全产业链”竞争的时代,产业链的构造者和制定者才是真正的王者。
全产业链视角强调从产业链源头做起,以消费者为导向,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引领产业链上各经济组织不断寻找和占领新的利润增长点、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需求,促进中国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与传统的“公司+农户”的模式的比较优越性1.从源头保证质量安全2012年12月18日,央视早新闻曝光山东滕州等地白羽鸡养殖户违规使用多种抗生素及违禁激素类药物催长白羽肉鸡的新闻。
“速生鸡”事件引发行业阵痛,引起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
全产业链的整合运行模式是龙头企业发挥更强有力的控制力,从食品源头的把关,实行“安全可追溯”的信息系统,通过二维码技术扫描,实行责任到人的问责制度,有效防范“公司+农户”这种松散组织的食品安全风险。
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王云霞 李国平(西安交通大学,西安 710061)〔摘 要〕 产业链研究对目前我国各地区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对产业链研究的现状几乎为空白。
本文在对国内产业链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产业链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述评,并提出了以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产业链〔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8—141 产业链及其研究的意义产业链是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从事某一产业经济活动的企业之间由于分工角色不同,在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经济、技术关联,产业中产业结点的变动会影响整个链条的变化。
产业链中的产业结点的中断或缺失会影响产业配套能力和整个产业的发展。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组织特定的产业实施产业链式发展,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根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特点制定产业空间发展的合理布局,通过产业链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第一,对政府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各地的产业开发区升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招商引资等众多问题都急需产业链理论的指导;第二,产业链站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角度,在产业层次上通过分析产业在某一地区的聚集机理,揭示产业发展规律、区域产业的发展机制、区域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配套环境等产业经济问题,从而更好地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第三,对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价值链是产业链的核心,企业通过分析自己所处价值链的环节,确定企业的业务流程,正确处理产业链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实现企业整体绩效的突破性提升。
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产业链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对各级政府制定本地区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对产业链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后期的古典主流经济学家的研究,不过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从宏观的角度讨论劳动分工、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华泰证券:首席分析师之路——周期行业研究方法和实战案例分享(分析概要)化繁为简了解一个行业,主要分解为七个步骤:纵观发展历史阶段、判断当前所在周期、理清产业链格局、解析上游核心要素、解析中游核心要素、解析下游核心要素、画出市场解析图。
2、建立逻辑严谨的行业分析框架,主要分为六个步骤:理清行业要素框架(包括宏观经济、下游行业、市场要素)、建立数据库并跟踪核心指标、以行业利润为核心构建模型、清楚行业预测的主要方法、找出不同时期行业核心驱动影响因素、判断行业景气变化的关键指标和时间点。
3、周期个股研究强调"自上而下",要点解析:第一个是产品投资性和行业竞争的问题;第二个是行业的趋势的把握更为重要(先行业,后公司);第三点就是重点放在一个公司的量本利三个指标上。
4、重视投资时钟理论与行业轮动理论。
5、行业案例分析(钢铁供给侧改革)与公司案例分析(抚顺特钢研究思路)。
2016年以来,虽然市场振荡幅度加大,但是随着政策预期以及周期行业轮动的表现,钢铁行业目前是备受市场关注的一个领域。
一、化繁为简了解一个行业首先,化繁为简的告诉大家怎样看待这个行业,在此基础上讲讲行业分析框架和个股选择的方法,然后以当前最热的供给侧改革做一个行业分析案例,最后做一个个股分析案例,用的是抚顺特钢的研究思路。
下面是怎样看钢铁行业这个话题。
研究员和投资经理在接触一个新的行业的时候会有许多不同的研究方式,建议是对于周期行业领域,可以采取一种化繁为简的方式了解。
我拆解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不管哪个行业,一定要看历史,有句古话叫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个兴替在投资领域可以理解为波峰或者是波谷,正是行业的变化使得在其中捕捉投资机会。
把时间轴拉长一点,整个中国市场发展到现在,钢铁行业是一个百年的话题。
起源是在1890年的洋务运动,张之洞建了汉阳铁厂,也就是大冶特钢的前身。
发展是从1949年到2015年,从数量上来看,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什么这么讲呢?1949年的时候,国内的钢铁只有16万吨,到了目前来看,2014年底,最高的产能峰值是11.4亿吨,15年虽然有所淘汰,但现在还是保持在10亿吨以上的水平。
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产业链是指在一个产业范围内,由原材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组成的一系列关联产业的总称。
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对于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在如何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以中国制造业为例,探讨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产业链的概念和特点产业链是一个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它承载着各种资源与资本、技术与人才的流动,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体系。
产业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分工协作。
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托,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整体。
每个环节都承担着特定的功能和责任,只有各个环节积极配合、协同作战,才能实现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转。
2. 价值增值。
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为产品或服务增加一定的价值,比如原材料加工成零部件、零部件组装成产品等。
通过价值链的不断延伸与增值,企业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空间,提高竞争力。
3. 全球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和资源配置日益重要。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和市场的整合和调配,形成全球价值链,实现全球最优配置。
4. 风险共担。
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各环节共同承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上述特点表明,产业链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需要全方位的研究与发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挑战。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现状中国制造业是世界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位置。
中国的产业链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1. 低端产业链占比较高。
中国的产业链中,仍有相当比例的低端产业,这些产业通常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具有价格竞争力,但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束缚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第21卷第3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1,No.3 2019年6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J u n.2019收稿日期:2018-11-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771045); 东北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资助项目(02050021940101) 作者简介:郭伏(1964-),女,辽宁开源人,教授,博士。
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DOI :10.15916/j.issn1674-327x.2019.03.009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识别方法研究郭 伏,李明明,任增根,姜钧译(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摘 要:产业集群中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该产业链的核心竞争能力,关键环节对产业链中其余环节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其发展潜力直接影响产业链的发展水平。
因此,准确和有效地识别出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尝试给出一般产业集群中产业链关键环节识别指标体系,对产业集群中产业链关键环节识别方法进行探索,通过AHM 属性赋权法计算产业链中各环节指标权重,基于TOPSIS 对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识别,最后以东北某机床产业集群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并给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链;关键环节;评价指标;识别方法中图分类号:F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19)03-0034-05产业集群是分布在特定区域内,由具有产业分工协作关系的所构成的某一产业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和组织等构成的集聚体。
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和等级之间的新型经济体集结形式[1-2]。
产业集群由若干产业企业集聚而成,而集群内企业因竞争关系,形成了特定的产业战略联盟,这种由产业集群内联盟所构成的产业关系,称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链[3]。
供应链管理DOI:10.19995/10-1617/F7.2023.23.131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创新的分析与研究张倩(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助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然而,实现协同创新也面临着信息流通不畅、利益分配不均、技术标准不一致、管理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不足、国际合作受阻诸多方面的挑战,需通过建立开放的创新平台、强化产业链合作、加强信息共享能力、鼓励跨界合作与创新、建立共享风险与回报机制、加强对文化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来解决。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探讨了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创新的概念、意义和挑战,并提出了推进协同创新的策略和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合作共享;信息流通本文索引:张倩.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创新的分析与研究[J].商展经济,2023(23):131-134.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产业链与供应链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协同创新作为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效率的关键手段,日益受到国家和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2022年1月,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鼓励企业生态化发展,指引各企业基于供应链、数据链、价值链开展深度对接,构建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流通新生态。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构建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各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转型升级,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化升级是我国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稳定国内企业在链条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提高竞争力,建立更加高效安全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
43 5文张政 产业链控制力主要是企业参与产业链分工中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控制产业链中关键资源和关键节点的能力。
核心能力或核心优势是企业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帮助企业控制产业链关键节点、加强产业链控制并最终成为产业“链主”的必要条件。
产业链控制力概念、分类的文献综述产业链国内外关于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义、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知识转移等方面。
(一)产业链定义。
西方经济学家早期观点认为产业链是制造企业内部的活动,它是指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和销售等活动,传授给零售商和用户的过程。
马歇尔(A·Malsllall)把分工拓展到企业和企业之间,强调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这是产业链理论的真正起源。
哈里森(Harrison,1993)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将产业链定义为从采购原材料,将其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最后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
国内对产业链也进行了研究,李仕明(2002)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企业经营要有好的‘上家’和好的‘下家’,这种经营环境中的上游-中游-下游,对企业而言,通常称为供应链,于政府,则称为产业链”。
杨公朴、夏大慰主编的《现代产业经济学》从价值链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产业链是构成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
郑学益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枝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就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蒋国俊、蒋明新是从战略联盟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提出“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一、产业链理论1、产业链内涵产业链(Industry Chain)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啊1。
但随着供应链、价值链等理论的兴起与运用,产业链相对弱化。
据蒋国俊考证:最早提出“产业链”一词的是我国学者姚齐源、宋武生于1985年发表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现模式——区域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链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191。
产业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
产业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是一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其次,这种组合不是无序的,而是要求围绕着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来加以优化和提升:其三,对于产业链是否优化的判别标准应是着眼于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资源的全部价值,即优化的标准是着眼于“结构”和“动态”,它的讨论对象是“环节”而不是“点”n引。
产业链的四个基本特征:(1)与一般的供应链不同,它是特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相关企业的集合,并同群聚区内的政府及其他重要相关机构有密切的联系;(2)与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相互I’日J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3)与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的纵向一体化不同,产业链是独立企业间的联合;(4)与各种松散的企业联合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联盟在各方承诺的关键性领域中能像单一的公司那样运作…1。
2、产业链构建机制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引。
产业链中断会造成上下游企业供应不配套而导致的产业资源损失。
我国市场化改革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理想的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只是站在表层现象,没有探索出产业链内在的联系形态和联系机制n2l。
1国内外产业链问题的理论研究述评1.1关于产业链的定义及其生物学解释随着产业链整合案例的频繁发生,也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此问题的注意,他们也曾经对产业链下过各种定义。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1)基于微观角度的产业链定义。
任保平(2005)认为[3],产业链从微观上来说是指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而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
蒋国俊等(2004)提出[4],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2)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
哈里森(Harrison)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3)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定义。
郑学益(2000)认为[5],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的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
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可以因此得到加强,从而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形成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自从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贝里(Anton de Barry)提出共生概念后,被范明特(Feminism)、布克纳(Phototoxic)发展完善,这一生物学思想很快被引进到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问题和现象中,并作为解决某些经济和管理问题的理论指导。
共生指的是不同生物属种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
它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组成。
我们认为,从生物共生进化理论看,产业链更像是一个企业生态共生体,它是由共生单元(企业)、共生环境(企业之间流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以及共生模式(企业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企业之间的作用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