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幼儿教育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19
杜威课程理论探析杜威课程理论是约翰·杜威提出的教育理念,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杜威简介约翰·杜威,长大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就是佛蒙特州的农民。
柏林顿市人口将近一万五千人,其中约半数为本地人,半数源自爱尔兰和魁北克。
本地长大的人包含在佛蒙特州或新英格兰其他地方定居好久的盎格鲁撒克逊中产阶级新教徒家庭的后裔。
杜威就是在这样一个群体的传统中蜕变出来的。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和社会》()、《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经验与教育》()和《人的问题》()等。
解析: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著作存有很多地方的书名为《民本主义与教育》,使大多数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民主主义与教育》全名《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哲学导论》,旧有译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约翰·杜威(john dewey,-),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19世纪流行的是殖民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再加上19世纪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使得当时的学校陈陈相因,缺乏生气。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思想内容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一)教育即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建”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以儿童中心,师生民主平等,这一思想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教育理论界的大多数人都主张批判师道尊严,强调要解放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实施启发教育。
一、学习的意义我们应借鉴那时的理论与经验,反思现在的师生关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师生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及其它一些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构建比较科学的师生关系理论,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杜威教育思想发展历程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
19世纪末出现于美国。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J.杜威是其倡导者和最主要的代表。
杜威与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C.S.皮尔斯和W.詹姆斯不同,他不倾向于把哲学看作纯学术的东西,而主张把它同人类的实际事务联系起来。
杜威力图把实用主义哲学应用于教育理论,为美国学校教育的改造设计一张蓝图。
在他的教育著作中,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理论交融在一起。
杜威说,如果把哲学看作必然有影响于人的行为,把教育看作塑造人的理智和情感的倾向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给哲学下的一个最深刻的定义,即"哲学乃是教育的一般理论",同时"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因此在美国,认为实用主义哲学基本上是教育哲学的一派。
(一)杜威是唯心主义经验论者,他所使用的" 实用主义"、"实验主义"、"工具主义"或"经验的实验主义"等哲学名词,基本上都是同义的,其中心概念是" 经验 "。
实用主义者认为世界上最根本的东西是纯粹的经验,正如В.И.列宁所指出的,"它宣扬经验而且仅仅宣扬经验……"。
与传统的经验主义不同,杜威认为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杜威课程理论中的儿童意识及其启示[摘要]杜威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对20世纪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课程理论中的儿童意识鲜明,表现在课程目的中的生命意识、课程向度中的儿童地位和课程形态中的儿童需求等方面。
而这些方面所透析出的杜威的儿童观念与儿童意识对于思考我们当今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无疑有重要的启示与影响。
[关键词]杜威课程理论儿童意识启示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
他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对20世纪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发展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得过细,脱离生活实际。
他主张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实施中应倡导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编制课程。
杜威课程理论中的儿童意识鲜明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其作粗浅阐释。
一、课程目的中的生命意识生命是教育的原点。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事业。
所以,真正的教育应该从生命论的高度去关注人。
然而,这种为“人”的教育在不知不觉间却常常失落了“人”,遗忘了“人”,正如杜威所言,我们“在教育中反而把教育遗忘了”。
杜威的课程观正是基于对儿童生命关注的基础上而建构起来的,有了对生命的关注意识才会有课程取向的儿童转向、课程内容的生活转向等思想和行动。
在杜威的课程观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生命的关爱、善待和呵护,他发现了人,发现了人的生命与教育的本质联系,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事业,把人的生命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
因为教育是个体精神生命的成长过程,不能被理解为知识的堆积,而应该是生命的点化。
二、课程向度中的儿童地位1.儿童、知识和社会相统一的课程设计观杜威是自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后,又一位重视儿童、解放儿童的教育家,他十分重视儿童的价值。
当传统教育不重视儿童在教育和课程中的地位时,杜威明确地提出,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正是不成熟的儿童,儿童的不成熟性恰恰正是他不断生长的条件。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论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从做中学”的理论。
在《明日之学校》一书中,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也就是知与行的结合。
一、“从做中学”的依据与传统学校所采用的被动的“静坐”、“静听”方式相反,杜威明确提出“从做中学”的方式。
他认为,在“教室中,……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时候,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贫乏和微薄的,只有当有机会从其经验中作出一点贡献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
”因此,正如杜威自己所说的,在他的思想发展中早就建立了一种信念,确信在所使用的方法与获得的结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和持久的联系。
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依据:第一、“从做中学”是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十分清楚地写道:“在第一阶段,学生的知识表明为聪明、才力,就是做事的能力。
”“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例如怎样走路、怎样谈话、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溜冰、怎样骑自行车、怎样操纵机器、怎样运算、怎样赶马、怎样售货、怎样待人接物,等等。
……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
”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他又指出:“经验变成首先是做的事情。
有机体决不徒然站着,一事不做。
”通过“从做中学”,儿童能在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因而开始他的自然的发展进程;而且,只有通过这种富有成效的和创造性的运用,才能获得和牢固地掌握有价值的知识。
也许在成人的心目中,儿童经常不停地活动似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但是,杜威强调指出:当成人对于“儿童不停的活动而感到不耐烦时,就力图使他安静下来,他们不仅干扰了儿童的快乐和健康,而且把他寻求真正知识的主要途径切断了。
浅谈杜威的主要教育理论摘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与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他依据美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当时的背景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对美国及整个世界的现代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被美国人肯定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谈到杜威的教学论,“从做中学”是其中心,可以说“从做中学”渗透了教学论的许多方面,下面我就谈谈杜威的主要教学理论。
关键字:实用主义、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现代教育价值一、杜威的主要教育著作1896年,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在4岁至13岁的儿童中实验自己的教育主张,即进行课程、教材和教法的教育实验工作。
这个实验学校虽然仅存在8年,但却构成了杜威的全部教育理论的实验基础。
杜威一生写了许多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和《<教育资源的使用>一书的引言》(1952)。
具体来说,《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的早期著作,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纲领性论述,《学校与社会》是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中对学生家长所作的报告,在其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传统教育”的概念,并对传统教育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儿童与课程》是记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实验结果,强调要把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系统和最集中的论述,杜威本人称之为他的教育哲学的最完全而又最详细的说明。
《经验与教育》是杜威为了应付其他教育思想流派的各种指责而在理论上作的辩解和论述。
《<教育资源的使用>一书的引言》则是杜威的最后一篇教育文章,回顾了他与进步教育运动的联系和对进步教育运动的希望。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论教育本质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解读杜威儿童中心理论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
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
正因为杜威本身在这三个领域都有着很大成就,使得他对教育的方法和教育本来应具备的面貌更加的了解。
杜威再教育领域中有大致有以下几个观点,教育及生活、学校及社会、儿童中心论和教育无目的论。
其中,儿童中心理论是最受争议的理论,人们对儿童中心理论也有着许多误解。
那么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到底是什么呢,?又给当今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我们知道杜威并不是儿童中心理论的首创者,杜威所提倡的儿童中心理论的思想源于卢梭。
追溯“儿童中心”观的历史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至今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是从“人的发现”到“儿童的发现”,这也是儿童中心观确立的前提。
当时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莫斯和拉伯雷,都主张以儿童的自然天性为基础,革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判断儿童。
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不是成人的雏形。
夸美纽斯则是从“人的发现”走到“儿童的发现”的第一人。
在其之后,卢梭将其继续发扬。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就在于使儿童的自然本性得到发展,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大转弯,它确立了近代教育的原则。
而杜威也将卢梭的教育思想概括为“教育及自然发展”。
后来逐步发展,人们把儿童放在世界的中心,后又逐步走向科学化。
但是在十八世纪,儿童中心观又走向了弱化,当时由于对效率的极大关注,人们认为教育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杜威并不反对教育为未来做准备。
“并不是说教育不应该预备将来”,然而“预备将来应试教育的结果,不是教育的目的,在杜威看来教育应该是无目的的。
接着就到来了杜威的时代,他的儿童中心观是现代教育的旗帜,那么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
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育参考文献一、教育学理论参考文献1. 杜威:《社会心理学理论》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对幼儿语言教育的研究深入浅出,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幼儿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其认知发展理论对幼儿语言教育有深远影响。
他认为幼儿在语言习得中需要充分的感知和认知发展支持,注重幼儿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因此在小班语言教育中,应该重视幼儿的实际操作和体验式学习。
3.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社会文化理论对幼儿语言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
他认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小班语言教育过程中,需要创造有利于语言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激发幼儿语言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二、语言学理论参考文献1. 普林斯:《儿童语言发展》普林斯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对儿童语言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
在小班语言教育中,可以借鉴普林斯的观点,促进幼儿语言习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 乔丹:《儿童语言习得》乔丹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对儿童语言习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小班语言教育中,可以参考乔丹的研究成果,给予幼儿更好的语言学习指导和支持。
三、幼儿园教育实践参考文献1. 陈老师:《小班语言教育实践与探索》陈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她对小班语言教育进行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她的实践心得和教育经验对于小班语言教育的实践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 张校长:《小班语言教育管理与评估》张校长是一所知名幼儿园的校长,他对小班语言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管理和评估,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他的管理经验和评估方法对于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四、心理学理论参考文献1. 张医生:《幼儿心理发展与语言教育》张医生是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他对幼儿心理发展和语言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辅导。
杜威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本质第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把“生长”这一生物学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实质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当时美国教育盛行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不顾儿童的感受。
教育即生长就是要求摒弃压制、阻碍儿童自由发展做法,使一切教育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但尊重儿童并非放任自流,任儿童率性发展,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他认为教育的过程既是个人亲身获得的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的过程,而不是学习前人和别人经验过程。
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和原有的经验结合达到对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从而增加经验的意义,增加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
也就是说,杜威把目的(即结果)和过程视为一件事,是与“潜能发展说”及“外铄论”不同的主张,有时把这点看作教育的当前的目的。
●这三个命题本质含义是相同的,生活的过程、生长的过程、经验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
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共同构成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杜威教育本质论的现实意义●第一,解决三个教育重要问题,即教育与社会脱离、教育与儿童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
要求加强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校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的变迁,而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优化;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理论在实践中指导实践并使自身受到检验和发展。
至今仍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第二,他的教育本质论所反映的教育要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要培养一种新型的人,以适应世界的变化,要求将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结合起来,要求克服教学论中知识与行为、知识与道德、理智与情感、感性与理性等方面的对立,对当今教育改革也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三,他的教育本质论体现其改良主义唯心史观,他对教育期望值过高,企图通过教育、通过改变每个人的心智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这有一定局限性。
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比较摘要:在教育与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的当今时代,“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可谓见仁见智。
杜威、陶行知对此曾给予了经典概括和详细论述。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却认为“生活即教育”。
本文对二位教育家的生活与教育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异同,得出了启示。
关键词: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1、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涵义及启示1.1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对于教育是这样定义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在“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上,杜威有很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
这种本能生长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1]。
生活的内容如此丰富,它无时不有,它无处不在,它包罗万象,它蕴含了太多太多。
当然教育并不是与生活完全划等号的,杜威所重视的主要在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儿童生活的关系。
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1在这一方面,杜威认为理想的学校生活首先应该能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儿童在校园当中得到快乐。
其次,学校生活应该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儿童在学校中不是为了逃避纷繁的世界而应该使儿童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中,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生活的真谛和价值[2]。
强调教育要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为未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发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应该是相互联系着的,彼此之间不能脱节而孤立地发展。
1.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启示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中我们不免可以看到他所重视的学校教育是1John Dewey.My Pedagogic Creed[J].The School Journal,Volume LIV,Number3(January16,1897),pages77-80.与生活紧密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