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 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 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
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 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 下面是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对这 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 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A.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指作者年少志高,目光 远大. B. 强说愁":没有愁而硬说愁,即无病呻吟. C. "识尽愁滋味": 经过生活的磨难和亲身的体验,真正 领会,深刻理解了"愁"的内涵. D. "欲说还休":想要说,但哀愁太深,愁绪太乱,一时不知 从何说,于是欲言却止.
•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 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 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 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 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 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 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 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 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 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 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 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 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 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 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