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浮士德作为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作终结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启蒙运动开始的时间启蒙运动始于17世纪欧洲,至18世纪末期逐渐衰退。
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其推动科学、哲学和政治理念的发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回顾启蒙运动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探讨其在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方面的价值。
启蒙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17世纪的科学革命。
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伽利略发现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以来,科学界开始逐渐质疑传统权威的说法。
随后,英国启蒙思想家培根、洛克和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开始探索人类理性的力量和追求真理的意义。
这些思想家们以理性和实证主义为基础,推动了知识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启蒙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发展远比在英国更加激烈。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以其对自由和宽容的执着追求而闻名。
他主张言论自由,反对宗教和政治上的压制。
伏尔泰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启蒙思想家,促使了法国革命的爆发。
德国的启蒙运动则主要由康德和歌德等人推动。
康德关注道德和理性,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强调人们应该根据理性原则行动,并不受传统习俗和道德束缚。
他的观点对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歌德则以他的文学作品《浮士德》展示了人类内心对真理和自由的不断追求,并成为德国文艺复兴的象征。
启蒙运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对教育的重视。
启蒙思想家们呼吁将知识普及到广大民众中,以提高人们的理性和思考能力。
教育被视为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关键手段。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了普通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普及的教育来培养公民的理性和道德观念。
这种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同时,启蒙运动也对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提出了挑战。
启蒙思想家们反对专制主义和君主专制,主张建立以理性和法治为基础的政府体系。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的政治理论强调人民的天赋权利,主张政府的合法性基于人们的同意。
这种思想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启蒙运动对宗教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启蒙思想家们对传统的宗教观念进行了批判,主张人们依靠理性而非盲信。
(1)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
(2)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为题材,紧紧围绕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预言和寻找凶手两条线索展开,是一部十分悲剧的剧作,主要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3)剧作结构复杂严谨,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浮士德(1)浮士德是德国古典主义作家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的主人公。
(2)主人公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五个阶段,表现出“灵”与“肉”的矛盾,体现了普通人所具有的两重性特征。
狄更斯(1)十九世纪英国杰出小说家。
(2)他的创作反映的是19 世纪英国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代表了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
(3)代表作有《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等。
表现主义(1)出现于20 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流派。
(2)认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3)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等。
新感觉派(1)是日本现代文坛上的一个流派。
(2)其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企图以新感觉、新认识、新表现来革新文学。
3)代表作家有横光利一、川端康成教会文学(1)又叫僧侣文学,是中世纪盛行的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
(2)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等,取材于《圣经》。
(3)创作目的是宣传基督教义、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4)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哈姆来特(1)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哈姆来特》的主人公.(2)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形象。
(3)性格忧郁,善于思考。
莫里哀(1)17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著名的喜剧作家。
(2)其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批判矛头指向封建贵族。
(3)代表作有《伪君子》、《唐璜》、《吝啬鬼》、《太太学堂》等。
“威塞克斯小说”(1)英国作家哈代创作的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
(2)故事发生在英国西南部的威塞克斯地区。
(3)代表作品《德伯家的苔丝》。
《吠咜》(1)是“知识”和“学问”的意思。
(2)是印度最古老的的诗歌总集,婆罗门教的经典。
(3)以人生与宗教为主题的抒情诗,记录了印度上古时期的巫术、宗教、哲学等内容。
第二节歌德与《浮士德》一、歌德简介:1、地位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负世界声誉的作家,也是欧洲启蒙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公认欧洲‚四大诗人‛之一。
他创作丰富,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被誉为德国文学的‚宙斯。
‛2、生平与创作(1749--1832)①高贵的出身:父亲市参议员,母亲市长女儿,从小受母亲影响,热爱文学。
②良好的教育:在大学学习法律,更喜爱自然科学和艺术,并开始文学创作。
写作了不少抒情诗③参加‚狂飙突运动‛,写作大量抒情诗,戏剧、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是运动的主要成果。
④十年从政:1775年官居魏玛共和国部长,枢密顾问等要职,全国依靠开明君主进行政治改革,对封建现实妥协、退让,后无法忍受内心苦闷,秘密离开魏玛去意大利,从事古代艺术和自然科学研究,希望通过教育和改良实现,启蒙主义理想。
并写下一系列古典倾向的剧本,追求宁静、和谐、朴素的古典美,《士德》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
⑤晚年生活写作,晚年虽对现实保持妥协态度,但在现实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下,思想不断前进,并写下大量重要作品,小说《亲和力》,自传《诗与真》,《西方与东方诗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浮士德》第二部。
3、思想①宗教哲学方面,歌德是泛神论者②在社会政治方面,歌德思想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他向往进步,希望变革现实,追求启蒙主义,人道主义理想;另一方面处处对封建现实妥协、退让。
恩格斯精辟地指出了歌德的二重性‚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三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枢密顾向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鄙俗气妥协、迁就。
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③艺术观方面,‚狂飙突进‛时期富于激情,自由的叛逆精神,后向古典主义风格转变,把纯朴宁静、和谐作为艺术理想,追求形式的完美,语言的纯洁。
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1]《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2.《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198”年是他诞生五百周年,西德为他树立了纪念碑)。
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
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却对长期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
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性需要。
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中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
当然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否则剧情就没法往下写了。
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3]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
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外国文学史》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1。
中世纪后期英雄史诗的中心主题是(C )。
2.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以(B )来反对没落的封建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A ] 资产阶级民主精神[B] 理想化的骑士精神 [C] 宗教幻想[D] 神秘的幻想主义 3.古典主义喜剧三一律运用的最严格出色的作家是(B )。
4。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是诗人(A )和( ),后者被恩格斯誉为“天才的预言家”。
[A]拜伦 雪莱 [B ]柯利律治 雪莱 [C ]拜伦 柯利律治 [D ]柯利律治 拜伦 5。
(B)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A] 理想主义 [B ] 英雄主义 [C] 爱国主义[D ] 浪漫主义 [A] 莫里哀 [B] 拉辛 [C ] 高乃依[D] 让·拉封丹6.《人间喜剧》的主体部分是(A )。
[A] 风俗研究类作品[B] 哲学研究类作品[C ] 分析研究类作品 [D] 私人生活场景作品7.狄更斯反映劳资矛盾、批判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哲学的重要作品是(D).[A ] 《荒凉山庄》[B ] 《伟大的期望》 [C ] 《小杜丽》 [D] 《艰难时世》8.易卜生中期创作的两部史诗剧是(B ).[A ]《玩偶之家》、《比尔·金特》[B]《比尔·金特》、《布朗德》 [C ]《人民公敌》、《群鬼》 [D ]《建筑师》、《布朗德》9.开50年代后半期和60年代苏联一系列卫国战争题材作品先河的是(A )。
[A]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 [B ] 邦达列夫《最后的炮轰》[C] 巴克拉诺夫《一寸土》 [D ] 西蒙诺夫《生者与死者》10。
法国自然主义小说最早的实践者是(A)。
[A] 巴尔扎克 [B] 斯丹达尔 [C] 梅里美 [D] 福楼拜11.尤普敦·辛克莱以创作(D)而闻名。
启蒙文学与歌德启蒙文学是欧洲17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其主要旨在推动人类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
在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本文将探讨启蒙文学与歌德之间的关系,以及歌德对德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影响。
一、启蒙文学的背景与特点启蒙文学起源于17世纪欧洲,当时社会风气逐渐转变,人们开始对传统权威和宗教迷信提出质疑,对于人类理性和智慧的追求变得日益强烈。
启蒙文学家们倡导废弃过时的观念,提倡通过理性思考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他们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呼吁改革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
在文学方面,启蒙文学家们追求真实和客观,主张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写社会和人物。
他们将文学视为一种宣传和教育的工具,通过作品的传播来启迪人们的思想。
启蒙文学充满了批判的精神,对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二、歌德与启蒙文学的关系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创作涵盖了多种文学形式,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
尽管歌德生活在启蒙时期,但他的作品并非典型的启蒙文学,而更多地展示了他个人的思想与情感。
然而,歌德在文学和思想上仍然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他对于个体的关注和对自由的追求与启蒙文学的核心观点相契合。
歌德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社会不公和迷信观念的批判,他通过故事和角色的刻画向读者传递了启蒙的思想。
三、歌德对德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作为德国文学的巨匠,歌德对其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浮士德》被视为德国文学的里程碑,不仅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德国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歌德的作品促进了德国文学的发展。
他的诗歌、戏剧和小说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通过多样的形式和主题引领了后来的文学创作风潮。
歌德的作品不仅在德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歌德对德国文化和思想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他提倡个人解放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鼓励个体通过自由思考来寻找真理。
歌德的《浮士德》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充溢着心智和情感的不断突破和创造精神。
它阐述了启蒙思想的精神:人应当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我的最高价值和最大意义。
在《浮士德》中,他提出,爱情、名利、艺术这些领域都不是实现自我的方式,人只有回归社会才能成就自我。
在不断完善自我的途径中,歌德还继续告诫我们要警惕内在的自私、懒惰等恶的本性,在自省中不断进取。
通过《浮士德》,可以看到启蒙思想对人的智慧的肯定。
在浮士德中,主人公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学神学读遍了,他应该满足却毫无满足之感,因为他在书中讨论的生活与现实生活是两回事。
把脱离现实社会的书斋视同爬虫式的生活,是一切启蒙学家的共同理念。
只有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学者才能获得生命的意义。
启蒙思想中对人的智慧的肯定,不等同于对知识的肯定。
这是浮士德向人们提出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现代社会知识就是智慧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倾向于用文凭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干,伴随而来的是在日益严峻的社会观念下假文凭、野鸡大学等催生物。
钱钟书曾在《围城》中写到:仅用哪一张文凭,便可以把人的无知愚昧空虚都遮掩起来了。
事实上,文凭只是一张彩打的薄纸,它承载不了那么大的现实意义,是人们强加给了他整个社会的看法。
启蒙思想的意义就在于他打破了人们对科学文化的常规观念,重新塑造起个人智慧的概念,赞美人的自身创造力想象力。
启蒙思想中对教会神权统治的批判,也体现在了《浮士德》的内容里。
浮士德的生命之旅是从上帝与魔鬼梅菲斯特的争论开始的,为了验证人性的善恶,魔鬼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浮士德的第一站不仅是爱情世界的历险,也是他同宗法习俗的一次冲突。
作为一个受到启蒙精神洗礼的青年贵族,他与信奉基督教的格雷琴的爱情发生了一系列悲剧:浮士德误用毒酒杀死了格雷琴的母亲;有了私生子的格雷琴,受到嘲笑后羞愧难当,把孩子淹死了因此而入狱;格雷琴的哥哥与浮士德战斗,被浮士德杀死。
痛苦的浮士德在魔鬼的带领下与各种各样的女人狂欢。
最终他带着羞愧与内疚就离开了。
魔鬼梅菲斯特的设计注定失败,因为肉欲并不等于爱情。
浮士德这样一个努力寻找生命意义的人,绝不会在肉欲中沉沦。
真正破灭了浮士德爱情的,是教会神权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悲剧。
教会神权要求人们禁欲,克制自己的欲望甚至是人的本能,而作为启蒙运动的感染者,浮士德的爱是奔放的、炙热的,两者的冲突不可避免,浮士德在强大的教会神权的压力下败下阵来。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歌德对教会神权的批判和他要求平等自由博爱的理念。
启蒙思想也指崇尚道德理性。
西方文学中有名的浮士德难题向人们提出: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浮士德并没有做到这点。
《浮士德》的第二个部分,梅费斯特将他带入政治官场,然而为了取悦皇帝,浮士德提出加滥发纸币来缓解经济危机,弄巧成拙,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自然欲望与道德本体的和谐,才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由和谐的发展的前提。
“三鹿奶粉,后妈的选择”,“富士康,跳跳更健康”现代企业得到的道德本体很多时候湮灭在了自然欲望中。
事实上,歌德早就以前瞻性的眼光为我们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困境。
康德墓碑上刻着《实践理性批判》结论的第一句话:有两件事,令人敬而畏之,久而弥新:在上是宇宙星空,在心底是道德法则。
在康德心目中,道德法则同宇宙心空一样神秘、神圣。
爱因斯坦崇尚有神论,因为在他看来,宇宙中的一切都太完美了,他根本无法解释宇宙的前因后果,唯有相信神的存在。
同样,人为什么会有
道德法则?为什么会产生道德理性?这些人类求之而不得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
但可以确定的是,康德、歌德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崇尚道德理性,追求人性的善良高贵优美。
浮士德的生命是在不断探求过程中终结的,他身上的这种探求精神可以视为作者对启蒙精神的注解。
而启蒙精神的内核,就是理性。
人们对理性大致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人可以通过理性去发现普遍、不朽的规律;现实就是由理性揭示的规律构建起来的。
理性也一度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但是在后现代和解构思潮中,启蒙与理性已遭到了强烈的批判。
从这一背景看,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就不只是限于把人自身从中世纪的封建意识和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还在于他思考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去面对自我理想与现实条件的差异与矛盾。
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理性自身的局限,引起人们对启蒙困境的思考。
文本中恶魔梅非斯特的设置,寓意极为深刻。
梅非斯特一再引诱浮士德作恶,倡议滥发纸币,奉行掠夺和强权的原则。
其实这里与其把梅非斯特视做与浮士德对立的一个人物形象,不如把他看做浮士德内心的另一个区别于理性的“欲望自我”。
欲望自我与“理性自我"的矛盾在于,一方面要通过欲望自我来确定自己的身份,一方面又要努力恢复为理性自我。
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对笛卡儿以来的理性、古典主义理性化原则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作出区分,并维护了启蒙理性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