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美术什么是美术作品
- 格式:ppt
- 大小:10.50 MB
- 文档页数:57
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想:审美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审美意识具有能动性。
在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缺乏美,我们缺乏的是审美的意识与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如果建立了审美意识,必然能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本课是美术常识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二是美术作品的含义;三是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让全体学生对“美”与“美术作品”有个大体概念,采用“发现----收集----创作----总结----巩固”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体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教学用具教具:教具——电子白板、图片、毛笔、陶罐、茶壶、小纸伞、团扇、折扇等。
学具——学生自己拍摄的照片、彩色纸、石头、铁丝、颜料、彩笔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审美观念的形成;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意识。
(2)过程:发现----收集----创作----总结----巩固。
方法:发现与收集、构思与创作、讨论与分析、总结与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教学难点: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审美鉴赏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是否准备了手工材料或绘画工具。
(在课前安排学生准备好手工材料或绘画工具)二、导入新课:师:今天我带了两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茶壶、水杯),还有这件仿制的陶器,请问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物品都是借鉴古代的艺术品演变而来的。
《什么是美术作品》说课稿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什么是美术作品》,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什么是美术作品》是湘美版高中教材《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美术鉴赏课知识量大,涉及面广,要求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而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格调的认定。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2、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由初中升入高中,有一定美术基础,但缺少美术的理论知识,而且对美术方面的思考与鉴赏都表现出普遍的缺乏。
3、教学目标所以,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美的观念及其形式法则的产生。
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鉴别和表述的能力。
情感目标:以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
4、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着以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美的观念及其形式法则的产生。
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我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解析典型,学会分析,从而突破重点内容。
3、尝试教学法:采用“先练后讲”的形式解决教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课堂上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归纳、合作学习等学法来掌握本课内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过程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环节一:导入新课我将出示两张图片:1、具有美感的装饰壁画。
2、公共场所的胡乱涂鸦。
比较它们之间的反差,引发学生对“美”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内容。
环节二:讲授新课1、初步认识“美”首先,我将通过提问“什么是美”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得出结论: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为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发现身边的美,了解美的定义;(2)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3)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3.知识技能目标: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各种物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教材分析: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教学基本思路:本课内容安排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教具与学具:教具:教材、图册、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各位同学好,很高兴本学期将由我来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美术欣赏》这门课程。
展示图片:图1、街头墙上装饰壁画。
图2、公共场所的胡乱涂鸦。
(两张照片反差很大,引起学生们的讨论,活跃课堂,同时激发学生对我们身边生活环境的思考)接着对同学们的讨论进行总结:同学们都有一双审美的眼睛,点出并板书本课课题《什么是美术作品》。
1、提问: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美术吗?或者有多少人了解美术这门学科?没有的话,那么本学期我们就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美术这门学科。
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它们美以及你对美的定义?展示图片书法“永”字和从具象羊头到抽象文字“羊”的演变过程什么是美?羊(羊大为美),古人当时喜欢在头上戴有羊角牛角之类的装饰品,用现代汉语说就是美的,漂亮的,威风的。
所以美的象形字就是一个人,头上戴着一对牛角(羊角)或者多对牛羊角。
《什么是美术作品》说课稿一、说教材《什么是美术作品》是高中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内容是了解什么是美,认识美术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和发展的。
培养一双发现美、鉴别美的眼睛,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内涵。
学会美术鉴赏的方法,具备对美的洞察能力,养成欣赏美、热爱美的美好情感。
二、说学情分析高中学生主导以逻辑思维为主导,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同时喜欢学习一些富有内涵的理论性知识。
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加之本身从其社会文化层面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
恰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基于学情,将理论上升到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的同时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可能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过于生硬化。
因此,在授课技巧方面除了常规的授课方式外,我还采用了情境法、游戏法等,易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程内容上。
三、说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内容,我依据教材及学情设置了一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美的含义、产生和艺术中的形式美法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讨论、情感体验等方式,掌握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的产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养成对美术浓郁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我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重难点:重点:掌握美的观念和审美的形式法则。
难点: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理念的认识。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采用提问法、讲述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
六、说教学准备PPT课件、图片等相关资料。
七、说教学过程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具体环节如下: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授课之初,我以情景再现的导入方式,将学生带入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