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7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教案)2021一、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是叶圣陶先生在游览浙江金华北山双龙洞后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双龙洞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溶洞景观,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与神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文章第2、3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心情及溶洞的奇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第2、3自然段的内容,感受双龙洞的自然美和作者的游览心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孔隙的狭小和奇趣。
2. 体会作者游览双龙洞的心情及溶洞的奇景。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板书设计。
2. 学具:学习用品、预习笔记、课文抄写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第2、3自然段,理解段落内容,画出关键词句。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相互解答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孔隙的狭小和奇趣,体会作者游览双龙洞的心情及溶洞的奇景。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观察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观察身边的事物,尝试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六、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1. 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2. 孔隙特点:狭小、奇趣3. 作者心情:好奇、兴奋、赞叹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观察身边的事物,尝试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字数不限。
2. 课堂作业:结合课文内容,为双龙洞设计一则导游词,字数不限。
课时计划第二周星期第3节2015 年3月9日课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
4.按作者参观游览的顺序学习,学习作者有条理的叙述的表达方法。
5.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材分析重点感受溶洞奇观。
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具PPT课件预习案1.通过查字典、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初步自学本课生字词。
2.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句。
3.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4.作者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合作探究、课堂展示、当堂作业个性添加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图片欣赏,感受大自然之美。
、2.金华的双龙洞景致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看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作者一起去游览吧!3.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记:记载,记录。
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初读课文,合作探究1.出示课件,播放录音。
学生边看课文边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2.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3.作者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一想,景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一读相关的语。
游览地点洞口外洞空隙内洞特点三、课堂展示、感知内容1.小组汇报。
出示: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时间) (人物) (地点)(事件)2.感悟句子:教学过程①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映山红、沙土、油桐、新绿、溪流——>明艳)②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换调子。
(排比、拟人)a请找出这句话中的两对反义词b模仿造句:请用“时而…时而…时而……”写个句子。
3.课件出示,分析各个景点的特点。
洞口:像桥洞似的。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宽敞)、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华的双龙洞是中国著名的景点。
2.掌握双龙洞的历史及其传说。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双龙洞及其周围环境。
二、教学内容1.双龙洞的介绍2.双龙洞的历史及传说3.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三、教学重点1.探究双龙洞的历史及其传说。
2.在讲解双龙洞时带领学生感受双龙洞的神奇及景色。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双龙洞的历史及其传说。
2.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双龙洞及其周围环境。
五、教学方法1.演讲法2.讲解法3.问答法4.互动探讨法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个地方是哪里。
2.引导学生慢慢地想到这个地方是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步:掌握双龙洞的历史及其传说1.介绍双龙洞的历史及传说。
2.让学生互动探讨,了解双龙洞的奇特之处。
3.老师讲解双龙洞内石刻的历史背景及含义。
第三步:感受双龙洞的神奇及景色1.出示双龙洞的图片,感受双龙洞的景色。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双龙洞及其周围环境。
3.让学生通过互动探讨,了解双龙洞的景色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
第四步:总结回顾1.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双龙洞的感受及所了解到的知识。
2.整理双龙洞的历史及其传说以及景色特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3.提问学生双龙洞对于你想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什么帮助,让学生思考认知。
七、课堂练习1.请描述一下你想象中的双龙洞的景色。
2.你对双龙洞的了解程度是多少?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知有何帮助?八、家庭作业1.请带领家人了解一下双龙洞的历史及传说,然后记录下来。
2.请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一下你对双龙洞的印象以及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知。
九、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著名景点双龙洞的历史及传说,以及描述双龙洞的景色和周围环境。
通过互动探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双龙洞的奇特之处。
家庭作业能够扩展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双龙洞所暗含的文化意义。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祖国处处风光无限,青山连绵起伏,大海碧波万顷,更有那些千姿百态的溶洞,它们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令人感到神秘奇妙。
今天,让我们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去领略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景。
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路线,谁来说一说?师板书:3、一路上山花绚烂,流水淙淙,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洞口。
1、点击图片,我们先来游览外洞。
2、出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体会到了外洞的什么特点?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把外洞的特点写出来的?]3、交流并板书:大(从这个段话,我们能够感受到双龙洞的洞口和外洞宽、大的特点。
作者主要是使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来写。
)幻灯片出示:[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部分词语变色)(首先作者把洞口和宽大的桥洞作了比较,接着把外洞和大会堂作了比较,用上了“一千或是八百人”这样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外洞的宽和大。
)4、同学们,我们的教室有多大,大约能够容纳多少人呢?你能不能也用上列数字的方法,并和我们的教室来作个比较,说明外洞很大?幻灯片出示:[外洞可真大, ]5、除了作比较、列数字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外洞大,我们还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谁来读一读,读出外洞的宽和大。
[再次出示这个段幻灯片]6、小结:同学们,双龙洞是著名的地下景观,一路上作者伴着明艳的春光来到洞口,赫然表现在作者眼前的是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溶洞,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奇特啊!幻灯片:[出示刚才的游览图,点击后,在外洞部分表现一个“奇”字]三、感受孔隙的低、窄1、游完了外洞,我们现在迫不及待地想到内洞去游览一番,不过要进内洞必须要经过一个通道——孔隙,同学们,请看这个词,你能说说“孔”是指什么吗?(小洞、窟窿),“隙”又指什么?(缝隙、裂缝),“孔隙”连起来就是指——很小的缝隙。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2.掌握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理出文章的条理,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口头说话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电脑多媒体、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学。
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美丽山河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同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看看课文写了什么,与你想得是否一样?二、合作互学,共长知识。
1、要求:四人小组自学。
(小组互学,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纪录,完成手上的表格。
教师巡导,点拨。
)2、重点检查以下内容的掌握情况。
(1).课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2).作者每游览一处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呢?所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填表:(每小组一个)地点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B、注意带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②.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每一个景点,都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
特别在理解“孔隙”这一重点时,利用活动式幻灯片,找学生亲自演示,帮助理解。
)三、质疑。
四、小结。
1.小结写法。
2.归纳中心。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五、根据老师的板书,请你介绍一下金华的双龙洞。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固然值得观赏,但我们的家乡鼎湖也有很多值得游览的景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⑴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教师: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外洞有什么特点?⑴学生汇报。
(板书:宽敞)投影: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三、教学模式读读想想议议练练四、教学准备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五、教学过程(一)、复习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二)、学习二——五段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2、小小组交流3、大组交流第三段:外洞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喻)2、理解词“突兀森郁”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
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4、齐读第二段。
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1、默读第四段。
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
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
4、孔隙有什么特点?(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5、指导读好句子。
第五段:内洞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
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
(三)、质疑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
(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提示:叶老出洞后又沿着溪水拾贝而上,去玩赏上洞——冰湖洞去了。
(六)、作业(见教室下发资料)附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映山红、油桐(白)、砂土(粉红)、新绿(或浓或淡)路上溪流(宽窄缓急)溪声(变换调子)高、突兀森郁洞口宽、像桥洞外洞仿佛大会堂……或是……热爱大自然(观察抓住特点)窄容得下两人孔隙矮贴险挤、压、撞、擦黑一团漆黑、昏暗内洞奇双龙、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有十来进房子大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推荐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3、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4、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1、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2、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游双龙洞的行程路线,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
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二、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⑴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⑵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
(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⑶“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⑷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⑸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
(教师配乐朗诵)⑹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记下来多好啊。
看谁在3分钟内记得又多又好。
学生自己读句子。
交流,并请记得多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⑴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⑵“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⑶“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⑷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 6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情景,感觉大自然的壮观。
3、意会按旅行次序进行表达的写作方法,累积语言。
教课重难点:感觉溶洞的奇景,学习按旅行次序的记述方式和运用适合的词句描述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的目标: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理清作者的旅行路线;学习课文 1-3 自然段)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认识作者的旅行次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让学生感觉溶洞的奇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艳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课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行车。
在途中我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山、花、树,听到了潺潺的溪流,赏识到了漂亮的途中景色。
沿途已经这么美了,双龙洞位于此中那是景中之景,必定会更美。
今日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会一下那奇异、漂亮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肯意二、回想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想一下,作者旅行双龙洞的次序是如何的概括板书: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三、路上的景色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下边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的旅行车,持续行进吧。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4-8 自然段,这几自然段中,你认为哪个景点好就读哪个景点。
关于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划出来。
完后,同桌沟通。
提:你得哪个景点好一、内洞A 儿有双、石乳和石笋⋯⋯形状化多端,色各异:既然她喜句,那我就一起来欣吧。
洞内石乳、石笋众多,造型奇异。
下边就我欣百怪千奇的石乳、石笋。
看到些,我睁开想象,能把它想象成什么(能够合我生活中常的事物,假如有参溶洞的,那就更好了)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即便不比做什么,也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