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专题史复习
- 格式:pptx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32
专题复习:中共对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梳理】【形成认识】一、中共在探索革命与建设道路中的重大挫折....失误..及其纠正二、中共的思想建设(党风建设)三、中共的农村和农业政策总结与归纳五、国共两党关系演变【例题评讲】一、2003年7月1日,是中共成立八十二周年。
八十二年历程证明了一条真理: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据此回答:(1)中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2)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什么?(3)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含义是什么?(4)请指出中共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答案:(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4)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世界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和认识。
二、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位于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相继成为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的大发展为基础。
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地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
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过哪几次重大调整?各有何作用?(2)20世纪中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成功的调整?各起什么作用?(3)中美两国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调整:19世纪末垄断组织(或垄断资本主义)出现;20世纪30年代推行的罗斯福新政(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二战后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分)作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经济在十九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
专题十八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主题一、总体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一个重要后果,即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俄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的提出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巩固;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苏联的成立;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新宪法。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三、中考热点链接:链接一:坚定社会主义道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距今已整整七十年了。
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无数的坎坷曲折,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艰辛。
尤其是二十世纪末期,社会主义道路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在二十一世纪,如何更好的面对未来,如何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链接二:苏联建设的经验。
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有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下图是1992年3月26日《某某特区报》发表的南方谈话的纪实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
下面有关这一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南方谈话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出现的B.南方谈话是在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发表的C.“风”是指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D.“春”的寓意是南方谈话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析:发表南方谈话的时间是1992年春,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所以B项说法错误。
答案:B2.1992年,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其背景是()A.“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左”的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解析:“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在1976年,排除A项;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召开是在南方谈话之后,排除D项;南方谈话的背景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应选C项。
答案:C3.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
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A.阐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B.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D.评价了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众多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利于中国改革的深入和“加速和外国接轨”。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线索厦门市和宁路50号:厦门六中高三年级:温才荣邮编:361012 电话:发表于陕师大《中学历史报》2006年3月1日第19期复习本章内容时,应理清线索,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可从以下角度来掌握:一条主线: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个特征:这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特点,既不同于前七年党的指导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也不同于后十年全局性的“左”倾错误严重。
总体特点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两大问题:十年的探索面临两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上,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存在成功之处和失误之处。
两种趋向:十年探索中,党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发展趋向:一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
即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
如《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任务的规定,以及综合平衡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五七整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等。
二是“左”倾错误的趋向。
如“多快好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和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59年反右倾斗争等。
三个阶段:初期与后期形势较好,中期失误多。
①1956年9月到1957年底,苏共二十大后,中国共产党摆脱了苏联模式的迷信。
《论十大关系》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共八大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论断、方针。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
1957年整风运动。
②1958年初到1960年秋,经济建设急躁冒进,如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三年困难时期到来。
【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
(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营企业建立并迅速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
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49—1952)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记“一化三改造”,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3、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1)内容:三大改造①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遗留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毛泽东)2、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1958)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中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和实践。
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然而,新中国面临着经济落后、社会动荡、贫困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经济领域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领域的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资源分配、财产关系等方面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既能保障公共利益,又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吸收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三、政治领域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领域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方面。
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依法治国,实行民主集中制,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文化领域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
我们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这些探索使得中国在文化领域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吸引力。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中国和全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它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其次,它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成功的借鉴和参考,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试说明考试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基础知识梳理: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期总路线:⑴时间:1953年提出⑵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一五”计划:⑴时间:1953年到1957年⑵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6)、结果:到1956年底。
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意义: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4.中国八大: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专题复习(四)专题概述: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现代史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很大胜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是中共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其中(1956至12月至1966年5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艰难探索,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从1956年至1957年初,即中共八大一次会议前后,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阶段.中共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及时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方针.中共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与实践经验,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从1957年下半年至1965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阶段,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内"左''的指导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以"大跃进"为标志的第一次挫折.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纠正了失误,取得了成就,使之成为中共工作的主导方面。
由于中共在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等问题上一再失误,使社会主义事业先后遭到以"大跃进"和"文革"为标志的两次重大挫折.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中考复习专题训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究一、选择题1、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是( )A。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C、民族解放运动 D。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2。
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差不多特别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已失败了。
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
”1941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好像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采取了行动。
”这个地方的“战略上的退却”和“我们采取了行动"分别指( )A、战时共产主义和罗斯福新政B、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D。
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3、下列表格①、②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ﻫA、《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B、空想社会主义;宪章运动ﻫC。
《人民宪章》;十月革命 D。
《共产党宣言》;二月革命4、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日记表明他访问时苏俄实施的经济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C。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新政”5。
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他获此特许权得益于苏俄实施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
第一个五年计划D。
农业集体化道路6、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其中影响1921~1925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ﻫ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7、下表反映了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增长长期停滞B、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ﻫC、农业集体化对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不大 D、经济危机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8、最先探究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 )A、法国 B。
苏联 C、南斯拉夫 D。
中国9、2019年4月22日,“中国与俄罗斯:共同的历史遗产与现实之挑战--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