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版尘肺病诊断标准片高清扫描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24
尘肺病X线高千伏胸片与CT的影像学诊断分析目的:对尘肺病高千伏X线胸片与CT影像学诊断进行分析,并探讨运用CT辅助诊断尘肺病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9例尘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性分析所有患者的CT影像诊断资料以及X线胸片诊断资料。
结果:通过对CT以及X线胸片两组影像学表现特点的分析发现,相比X线胸片,CT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更为清晰,特别是对病变症状中阴影的大小以及阴影形态都有比较清晰的显示,CT在尘肺病的病变辅助诊断当中有一定优势。
结论:CT 影像诊断可以作为尘肺病高千伏X线胸片诊断中的有效辅助手段。
标签:尘肺病;CT影像;X线,诊断价值尘肺病属于一种职业病,多发于煤工、矿工等人群,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
尘肺病的诊断方法有X线胸片以及CT等,本文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9例尘肺病患者的影像诊断资料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9例尘肺患者的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12例患者为Ⅰ期尘肺,19例为Ⅱ期尘肺,38例为Ⅲ期尘肺。
其中合并肺结核患者有10例,合并肺气肿患者有7例,另有6例患者患有肺癌,2患者患有肺源性心脏病。
69例尘肺患者中59例为男性患者,10例为女性患者。
患者的平均年龄在35到65岁,平均年龄为46岁。
患者接触粉尘的时间5到20年,平均时间为18.5年。
患者工种煤工28例,石工14例,翻砂工1例,凿岩工15例,放炮工11例。
尘肺患者主要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以及咳痰等等表现症状。
2方法2.1 X线高千伏胸片诊断利用目前先进的800mAX线机对69例尘肺病患者进行高千伏X线胸片检查,相关参数设定为:2~8mAS、120kV。
2.2高分辨率CT诊断采用高分辨率CT扫描对69例患者进行高分辨率薄层连续扫描,相关参数设定:450mAS、300kV、层隔1mm、层厚1mm。
尘肺病X射线胸片表现分为三期。
1.一期尘肺(Ⅰ):(1)Ⅰ: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两个肺区;(2)Ⅰ+: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2. 二期尘肺(Ⅱ) :(1)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四个肺区。
(2)Ⅱ+: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小阴影聚集;或有大阴影,但尚不够诊断为Ⅲ者。
3.三期尘肺(Ⅲ):(1)Ⅲ: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短径不小于10mm。
(2)Ⅲ+:单个大阴影的面积或多个大阴影面积的总和超过右上肺区面积者。
我国尘肺X线诊断标准片解读《尘肺病诊断标准》(GBG70—2009)标准片阅片解读概述新版《尘肺病诊断标准(GBG70—2009)》由卫生部职业病诊断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卫生部批准。
自2009年11月1日起实施。
新标准明确规定,必须用传统高千伏胸片作为尘肺检查诊断的标准用片。
尘肺病诊断结论的表述是:具体尘肺病名称+期别,如矽肺一期、煤工尘肺二期等。
概述观察对象:粉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发现X射线胸片有不能确定的尘肺样影像学改变,其性质和程度需要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动态观察。
关于动态观察胸片:尘肺X线影象学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动态系列胸片可为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因此规定只有一张胸片不宜作出确诊。
但特殊情况下,如确有把握能够排除其它疾病,或有病理检查结果,亦可考虑作出诊断。
?尘肺病诊断原则尘肺诊断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确切的职业性粉尘接触史。
尘肺病人虽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某些实验室检查的异常,但均不具有明确的特异性,因此只能作为尘肺诊断的参考。
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重点是排除其它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癌及其它各种弥漫性肺纤维化、结节病、含铁血红素沉着症等。
对照尘肺病诊断标准片小阴影总体密集度至少达到1级,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个肺区,方可作出尘肺病的诊断。
小阴影密集度的判定新标准规定的尘肺X射线分期中的小阴影的总体密集度,是在对小阴影密集度分肺区判定的基础上对全肺小阴影密集度的一个总体判定。
判定方法是以最高肺区的密集度作为总体密集度,以4大级分级表示。
根据需要,肺区小阴影密集度判定时可使用4大级分级或12小级分级。
我国尘肺X线诊断标准一、无尘肺(代号O)1.O:X线胸片无尘肺表现。
2.O+:胸片表现尚不够诊断为“Ⅰ”者。
二、一期尘肺(代号Ⅰ)1.Ⅰ:有总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个肺区。
2.Ⅰ+:有总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 个肺区;或有总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