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讲义——工资的确定及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276.50 KB
- 文档页数:45
第3单元工资、薪金所得单元考点框架考点8:工资、薪金所得的界定(★★★)(一)基本规定1.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2.补贴、津贴(1)下列项目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①独生子女补贴;②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补贴;③托儿补助费;④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
【提示】误餐补助是指按照规定,个人因公在城区、郊区工作,不能在工作单位或返回就餐的,根据实际误餐顿数,按规定的标准领取的误餐费。
单位以误餐补助名义发给职工的补助、津贴不包括在内。
(2)免税补贴、津贴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以及国务院规定免纳个人所得税的其他补贴、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3.免税奖金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经典考题12·多选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收入中,属于工资、薪金所得的有()。
A.劳动分红B.加班补贴C.季度奖金D.年终加薪【答案】ABCD【经典考题13·单选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的是()。
A.工龄补贴B.加班补贴C.差旅费津贴D.岗位津贴【答案】C【经典考题14·单选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情形中,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是()。
A.陈某取得所在公司发放的销售业绩奖金B.杨某获得县教育部门颁发的教育方面的奖金C.王某获得省政府颁发的科学方面的奖金D.李某取得所在单位发放的年终奖【答案】C【解析】选项B:颁发教育奖金的主体是“县级”教育部门,不符合免税条件。
(二)特殊规定1.退休人员(1)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
劳动经济学与工资决定在经济学领域中,劳动经济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决策。
在这个学科中,工资决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工资决定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和制度等。
本文将通过对劳动经济学的介绍和工资决定的分析,来探讨劳动经济学与工资决定的关系。
一、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它涉及到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机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劳动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劳动力供求理论、工资理论以及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等。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现实问题,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管理。
二、工资决定的因素工资决定涉及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面将重点介绍几个主要的因素。
1. 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供求是决定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劳动力供应多于需求时,劳动力市场上就会出现竞争加剧的情况,工资水平往往会下降;而当劳动力需求多于供应时,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工资水平往往会上升。
2.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工资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劳动生产率高的个体或行业通常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因此他们往往会获得较高的工资水平。
而劳动生产率低的个体或行业则往往难以获得高工资。
3. 行业和地区差异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工资水平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高度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或地区,由于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较多,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
而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或地区,由于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多但相对低技能,工资水平则相对较低。
4. 劳动市场制度劳动市场的制度安排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例如,劳动合同制度的变化、最低工资政策的实施等都可能对工资水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劳动经济学与工资决定的关系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工资决定。
劳动经济学:工资、就业与市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一门学科,主要关注工资、就业和市场等相关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市场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工资、就业和市场三个方面来探讨劳动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一、工资工资是劳动者为提供劳动力而获得的报酬,是劳动力市场的核心问题之一。
工资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等。
1. 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决定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者的议价能力较弱,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当劳动力求大于供时,劳动者的议价能力较强,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2.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工资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越大,雇主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提高工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3.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会影响工资水平。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雇主会更加注重降低成本,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而在竞争不激烈的市场中,雇主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劳动力,会提供较高的工资。
二、就业就业是劳动力市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生活质量。
就业问题涉及到劳动力供求关系、技能匹配、劳动力流动性等多个方面。
1. 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决定就业率的重要因素。
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就业率相对较低;当劳动力求大于供时,就业率相对较高。
因此,调整劳动力供求关系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2. 技能匹配技能匹配是指劳动者的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
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率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
3. 劳动力流动性劳动力流动性是指劳动者在不同岗位之间的流动能力。
如果劳动力流动性较低,劳动者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业率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减少就业壁垒,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第六章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第一节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一、工资的演变历史:1、实物工资:•人类社会的早期,以农业生产为主,食品、住宿和其他消费品作为劳动报酬。
•18世纪工业革命后,部分工资仍为实物(这可以免受通胀的危2、货币工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员工的工资开始使用货币支付。
•(交易方便)3、工资与薪水:•以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分化为背景,出现了“薪水”的概念。
4、薪酬:•以带薪休假和延期支付为特征的附加福利,作为现代货币工资的补充形式。
二、工资的概念:1、什么是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
•工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工资包括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报酬;狭义的工资仅指直接经济报酬。
2、工资的层次划分:•W1=基本工资•W2=W1+奖金+津贴•W3=W2+福利(医疗、住房等)•W4=W3+延期支付(养老金、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等)3、与工资有关的几个概念:•薪水(S a l a r y):货币报酬•薪酬(C o m p e n s a t i o n):经济性报酬•报酬(R e w a r d s)4、工资的支付方式:•计时工资:这是一种过程管理•计件工资:这是一种结果管理•比较两者的优缺点两者相比,雇员一般偏好于计时工资。
第二节工资的决定一、均衡工资水平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曲线决定的。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为劳动的均衡价格即工资。
二、劳动力供求曲线的影响因素:•1、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如劳动者的非工资收入、政府政策等。
•2、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如产品需求的变化、其他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等。
三、均衡工资水平随着供求曲线的变化而变化:•1、首先假设最终产品需求增加;•——劳动需求曲线右移•2、再假设政府披露了该职业存在健康和安全问题。
•——劳动供给曲线左移四、中国的工资决定机制:1、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由政府决定。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第24讲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一)生产要素供给的一般分析1、经济学分析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2、要素供给问题是消费者在一定要素价格下,将其全部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二)劳动和闲暇1、劳动的供给和时间的保留自用实际是每个人都必须在工作与闲暇之间做出某种组合的选择:既可以做出选择较多工作以增加货币收入的决策;也可以做出选择较多的闲暇以增加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决策2、经济学认为劳动的供给和闲暇对于消费者都具有效用和边际效用。
(1)劳动的效用体现在劳动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收入,而收入有效用,所以劳动的效用实际是收入的效用。
(2)假设劳动增加△L,其引起的收入增量为△Y,而由收入的增加所引起的效用增量为△U,则劳动供给的边际效用为△U/△L。
(3)若用l表示闲暇的时间,则闲暇的边际效用就是△U/△l。
(三)劳动的供给原则:消费者的要素供给的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
为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U/△L=△U/△l。
应用分析【单选题·2017年、2018年卷4】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劳动的供给原则是()。
A.劳动的平均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B.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C.劳动的边际效用大于闲暇的边际效用D.劳动的平均效用等于闲暇的平均效用【答案】B(四)劳动的供给曲线1、在劳动的供给问题上,消费者的效用来自劳动的收入和闲暇,即消费者的效用是收入和闲暇的函数。
通过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建立无差异曲线,来分析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其结论为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后弯的曲线。
2、横轴为劳动时间,纵轴为工资,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后弯曲线。
3、用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劳动供给曲线为何后弯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增加。
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相对更加富有而追求闲暇,从而会减少劳动的供给。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劳动工资制度理论第六章劳动工资制度理论第一节工资的概念和形式一、工资的概念工资是雇佣劳动的报酬,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
薪水 Salary薪酬Compensation为区分工资的不同含义,对工资结构的理解和使用有以下4个层次: W1,基本工资W2, W1 +奖金+津贴W3, W2+福利(医疗、住房、培训等)W4, W3 +延期支付(养老金、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广义工资( W4 ) ;狭义工资( W1或 W2 )二、工资的形式14>>.基本工资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劳动报酬。
工资率——单位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价格。
对工资率的理解:(1)工资所得,Wt(单位雇用劳动时间所得)(2)工资率,小时工资率(3)基本工资?全部劳动报酬货币工资:以货币形态获得的劳动报酬。
决定货币工资的主要因素:(1)货币工资率(2)工作时间长度(3)相关工资制度实物工资:以实物形态获得的劳动报酬。
名义工资:未经过价格修正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经过价格修正过的货币工资,表明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
用公货币工资/价格指数式表示为:实际工资=2>.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计时工资(1)计时工资的定义:依据雇员的单位时间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2)计时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有效工作时间(3)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来计量。
(4)计时工资制的优劣:适用性强;雇员收入比较稳定;企业控制管理劳动过程的难度较大;效率风险主要由企业承担。
计件工资计件工资的定义:依据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劳动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计件货币工资=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式不同。
计件工资的特点:基本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合格产品的数量。
计件工资的优劣:提高生产率;企业控制的成本比较低;工人风险大,企业风险小;企业制定定额标准、组织生产的管理成本较大。
第6章工资决定与劳动力配置在美国,每一个工作日都会有13 600万人在某个时间去某个地方上班。
他们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职业身份:木匠、秘书、行政官员、职业运动员、律师、码头工人、农场工人、地质学家、发型师、护士、经理、卡车司机或者是教授等等。
不同的职业还会有相差悬殊的收入,职业棒球运动员平均来讲每小时能赚到1 100美元,而快餐店雇员每小时可能只挣7美元—这些现象对人们来讲也许早已是司空见惯,但细想一下,这些事件本身实际上是很不平常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经济中的职业构成?又是谁安排我们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并到具体的工作场所去工作?某个职业或某个人的工资率又是怎样被决定的?在本章,我们将把关于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的原理结合起来以构成一个基本模型,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重要的问题。
有一点需要预先作一个说明:为简单起见,在本章我们假设所有的劳动收入都以工资的形式给付。
到第7章我们将放宽这个假设,以便更具体地观察收入的构成以及附加福利的经济学。
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与其他劳动市场相比,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数量众多的厂商为充实完全相同的职位而在雇用工人时相互竞争;(2)数量众多且具有完全相同技能的劳动者独立地提供他们的劳务;(3)厂商和工人都是价格接受者,没有人能够控制市场的工资水平;(4)具有完全的和免费的信息,且劳动者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下面我们就开始详细地研究这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的构造、运行以及表现。
我们的讨论将被分成三部分:劳动市场的整体情况;单个厂商的雇用决定;劳动的配置效率。
劳动市场对于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分析,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反映雇主行为的劳动需求;二是反映劳动者行为的劳动供给。
劳动的需求和供给在第2章,我们曾说明单个的劳动供给曲线具有向后弯曲的特征。
另外在上一章,我们又通过使用把不同工资水平下的所有厂商考虑到“价格调整”的劳动需求量加总的办法,得到了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
那么根据这个加总的逻辑,我们能不能说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也是向后弯曲的呢?事实上,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通常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也就是说,在更高的工资率下工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