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306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知识框架复习重点
- 格式:pdf
- 大小:686.07 KB
- 文档页数:9
西医综合306大纲
西医综合306的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人体解剖学: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器官的位置、形态、功能等知识。
2. 细胞生物学: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的组成、代谢、增殖、分化等方面的内容。
3. 组织学: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及其病理变化等知识。
4. 生理学: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5. 病理学:疾病的形成、发展和病理变化的过程,以及疾病对人体的影响。
6. 药理学: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代谢和副作用等知识。
7. 病理生理学:疾病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和病理生理变化,研究疾病的机制和治疗的原理。
8. 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传播和感染机制,以及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和防控措施。
9. 病例分析与诊断:通过典型病例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
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10. 临床实践技能:包括基本的体检技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的使用等。
11. 医学伦理与法律:医学伦理和法律道德规范,医患关系管理等内容。
12. 专题讲座:邀请专业医师或相关领域专家,就特定的医学研究、发展趋势、新技术等进行讲解和交流。
以上是西医综合306的大纲内容,具体细节和重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学校和教师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医学部306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复习笔记(十)七、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的形式1.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
呼吸运动的基本调节中枢在脑桥和延髓呼吸中枢。
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延髓是自主呼吸的最基本中枢。
2.呼吸中枢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呼吸节律的发生依赖脑干两侧多个不同部位的多组神经元活动的组合,这些部位包括延髓呼吸中枢和呼吸调整中枢等。
(1)延髓呼吸中枢包括背侧呼吸组和腹侧呼吸组。
背侧呼吸组实际上是孤束核的腹外侧核,大多数为吸气相关神经元,轴突交叉至对侧终止至脊髓颈、胸段的膈神经和肋间神经的运动神经元。
腹侧呼吸组包括疑核、后疑核、包氏复合体等神经核团,其中既含有吸气相关神经元又含有呼气相关神经元。
(2)呼吸调整中枢包括脑桥前端的2对神经核团,即臂旁内侧核和相邻的Kolliker-Fuse 复合体。
其作用可能是传递冲动给吸气切断机制,使吸气及时终止,向呼气转化。
此作用与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吸气向呼气转化相似,如果同时切除呼吸调整中枢、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动物将出现长吸气呼吸。
3.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吸气切断机制:引起吸气向呼气转化的信息来自三个方面:①吸气神经元;②呼吸调整中枢的纤维投射;③肺牵张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至吸气切断机制。
八、呼吸的反射性调节1.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感受器位于气管和支气管平滑肌内,是牵张感受器,传入纤维是通过迷走神经粗纤维进入延髓。
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时抑制吸气的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肺缩小反射。
平静呼吸时,这两种反射都不参与人的呼吸调节,仅在病理情况下发挥作用。
2.肺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J感受器是位于肺胞壁毛细血管的组织间隙内,它接受组织间隙膨胀作用的刺激,反射地引起呼吸变浅变快。
九、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1.调节呼吸的化学因素: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O2、CO2、H+。
2016年北京大学医学部306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重点笔记(三)第五章呼吸1、剪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对呼吸有何影响?剪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家兔呼吸变深变慢,这是因为肺扩张反射对吸气的抑制所致。
肺扩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气管到支气管的平滑肌肉,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
吸气时肺扩张牵拉呼吸道,兴奋肺牵张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到达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切断吸气,转入呼气,是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和频率,当剪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使家兔吸气不能及时转入呼气,出现吸气延长和加深,变为深而慢的呼吸。
2、简述吸气中CO2的增加引起呼吸运动增强的重要机制。
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
吸入气中的CO2增加时,肺泡气的PCO2升高,动脉血的PCO2也随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CO2刺激呼吸时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的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中枢化学感受器再CO2引起的通气反应中起主导作用。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1、简述胃酸的主要生理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3)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
(4)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他们的吸收。
(5)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2、胃液的成分及作用。
1)盐酸A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B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C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
D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他们的吸收。
E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本身也可以激活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是水解苯丙氨酸或酪氨酸所形成的肽链,使蛋白质水解成和胨。
北京大学医学部306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复习神经系统(一)考纲要求1.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速度,神经纤维的分类以及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2.突触与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突触前抑制。
神经递质。
突触传递的特点。
3.反射中枢的概念,中枢兴奋和抑制的过程。
4.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感觉的特异与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
痛觉。
5.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骨骼肌的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肌紧张及其调节。
锥体系统及锥体外系统在运动调节中的作用,中枢神经调节系统其他部位对运动的调节作用。
6.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及其化学传递,低位脑干对内脏机能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机能:条件反射的形成和生物学意义,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及两侧大脑半球的职能分工。
8.两种睡眠状态及其特点。
考纲精要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一个神经元常有多个树突,轴突较长,一个神经元只有一条。
胞体和突起主要有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2.神经纤维即神经元的轴突,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兴奋。
神经元传导的兴奋又称神经冲动,是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神经元轴突始段的兴奋性较高,往往是形成动作电位的部位。
3.神经胶质:主要由胸质细胞构成,在神经组织中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二、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麻醉药作用,则神经冲动不能传导。
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有许多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神经冲动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但在整体情况下是单向传导的。
消除率(clearance,C):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成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视野:用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的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生物传递的化学媒介。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过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被称为球-管平衡。
管-球反馈:由小管液流量变化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被称为管-球反馈。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电位的波动被称为动作电位。
阈值(threshold):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
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指动脉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强。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萎缩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又称黑-伯反射。
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缩反射两种表现方式。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正常成人的安静时约为(125ml/min)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中的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血沉(ESR):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香率()简称血沉。
微循环:是指循环系统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部分。
306西医综合考研复习生理学重点笔记(五)试述胸内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考点]肺通气的动力。
[解析]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人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都低于大气压,故胸内压又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是出生后形成和逐渐加大的,出生后吸气入肺,肺组织有弹性,在被动扩张时产生弹性回缩力,形成胸内负压,婴儿在发育过程中,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的发育速度快,造成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由于胸膜腔内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作用和肺的弹性,肺被胸廓牵引不断扩大,肺的回缩力加大,因而胸内负压增加。
胸内负压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肺的回缩力。
胸内压=肺内压—肺的回缩力。
胸内负压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不至于由自身回缩力而缩小萎陷。
由于吸气时胸内负压加大,可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肺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凝血的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②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凝血过程和原理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重要成分第一步:凝血酶激活物的形成(X→Xa)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Ⅱ→Ⅱa)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Ⅰ→Ⅰa)微循环——微动脉、静脉之间的循环Ⅰ.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特点:途径短、血流快、常处于开放状态、物质交换功能小功能:使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而由静脉回流入心,骨骼肌中此通路多Ⅱ.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特点:管壁厚、途径短、血流速度快、常关闭功能:体温调节作用Ⅲ.迂回通路(营养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特点:管壁薄、途径长、流速慢、通透性好、利于物质交换功能: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场所心脏神经支配及作用Ⅰ.心交感神经及作用来源——(胸)T1-5灰质侧角支配右侧:窦房结、右心房、右心室——心率左侧:左心房、房室交界、心室内传导系统、左心室——心收缩力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作用心缩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传导性加强(正性变传作用)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Ⅱ.心迷走神经及作用——较δ优势节前神经元支配——脊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节后纤维支配右侧:窦房结占优势左侧:房室交界为主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作用房室传导速度↓(负性变时作用)心房肌收缩力↓(负性变时作用)阻断剂——M型受体阻断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Ⅰ.负反馈调节、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Ⅱ.平常经常性起调节作用、缓冲血压变化Ⅲ.对急剧的血压变化敏感、保证心脑血供CO2对呼吸的调节——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CO2H+PCO2↑(血液)→(脑脊脏)→H2CO3→→延髓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强H2O HCO3-[H+]对呼吸的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H+]↑→外周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运动↑低O2对呼吸的调节——抑制呼吸中枢PO2↑、呼吸运动↓;PO2↓、呼吸运动↑PCO2↑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呼吸作用加深加快[H+]↑中枢化学感受器(-)PO2↓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间传导性、相对不疲劳性影响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Ⅰ.纤维的粗细——直径越粗、传导越快Ⅱ.髓鞘的厚薄——髓鞘厚采取跳跃传导、故速度快Ⅲ.温度——温度↓、传导速度↓轴浆逆间流(轴突末梢→胞体)顺间流(为主)(胞体→轴突末梢)快速流慢速流当神经纤维氧化代谢被阻断、ATP↓、轴浆运输变慢或停止神经元信息传递的方式——化学突触传递、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突触传递过程中,细胞外液中Ca2+浓度具重要作用:降低轴浆粘度;消除突触前膜上负电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膜的去极化前膜去极化囊泡内递质释放扩散间隙与后膜上对所有小离子通透对Ca2+的通透性(兴奋性递质)受体结合(Na+、K+、Cl-、以Na+为主)后膜超级化产生IPSP后神经元抑制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Ach终板膜对Na+、K+结合通透性↑Na+内流终板膜去极化终板膜N2受体特别是Na+扩步周围肌细胞膜去极化且达阈电位水平动作电位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⑴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完整;⑵绝缘性;⑶双向传导;⑷相对不疲劳性;⑸不衰减性。
西医综合306考试大纲
以下是一份西医综合306考试大纲的示例:
一、解剖学
1. 大体解剖学:人体躯干和四肢的解剖结构、组织和器官
2. 微观解剖学: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二、生理学
1. 神经生理学: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信号传递
2. 生理学调节: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身体调节机制
3. 生理学功能:呼吸、消化、排泄等身体功能
三、病理学
1. 细胞和组织病理学:细胞和组织的异常变化和疾病
2. 系统病理学:各个系统的疾病和病变
四、药理学
1. 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不同药物的分类和其对人体的作用机制
2. 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3. 药物治疗:药物的应用和剂量
五、临床诊断学
1. 体格检查:常见病症的体征和体检方法
2. 实验室检查:常见实验室检查的原理和结果解读
3. 影像学检查:常见影像学检查的原理和结果解读
六、治疗学
1. 药物治疗:各类药物的使用和剂量调节
2. 非药物治疗:手术、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七、医学伦理学
1. 医学伦理原则:医患关系、知情同意等基本伦理原则
2. 伦理决策:面临伦理问题时的决策和处理方法
这个大纲只是一个示例,不同学校和教师可能有不同的考试大纲。
建议你在考试前和老师或教材核实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以便更好地准备考试。
北京大学医学部306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复习笔记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
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北京大学医学部306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复习笔记(九)考纲要求1.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2.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在肺的交换。
通气血流的比值及其意义。
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物理溶解,化学结合及其关系,氧的运输及氧解离曲线,二氧化碳的运输。
4.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外周及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对中枢的调节。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其调节。
考纲精要一、呼吸过程呼吸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
掌握要点:(1)外呼吸是大气与肺进行气体交换以及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管腔不进行气体交换,仅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传送带。
对肺泡的气体交换来说,传送带构成解剖无效腔。
而呼吸性细支气管及以下结构则可进行气体交换,称为呼吸带,是气体交换的结构。
呼吸带内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部分则成为肺泡无效腔。
正常肺组织内肺泡无效腔为零,在病理情况下,可出现较大的肺泡无效腔,它和解剖无效腔一起构成生理无效腔,所以,生理无效腔随肺泡无效腔增大而增大。
(2)内呼吸指的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而细胞内的物质氧化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内呼吸的一部分。
二、肺通气:气体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1.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指混合气体压力差,而不是某种气体的分压差)。
肺通气的原始动力——呼吸运动。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即吸气动作是由吸气肌收缩引起,而呼气动作则主要是吸气肌舒张引起,而不是呼气肌收缩。
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吸气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呼气肌主要是肋间内肌。
吸气肌收缩可使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引起吸气过程。
主要由膈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腹式呼吸,主要由肋间外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