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点经小电阻_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分析_罗泽捷
- 格式:pdf
- 大小:101.70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摘要:在当前电网建设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的背景下,对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优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对建设过程的管控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10kV消弧线圈改小电阻接地方式为例,尽管小电阻接地方式在防范电网安全事故,降低人身触电风险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现有大量消弧线圈接地装置的改造过程中,却存在着较大的电网运行风险,需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
本文主要对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消弧线圈接地;小电阻接地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电力系统能否可靠运行。
在10kV消弧线圈改小电阻接地方式的过程中,因原有变电站的接线方式和环网情况等多种情况的不同,使得改造过程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如何控制这些风险是目前电网建设需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本文对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的风险控制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比较分析与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相比,小电阻接地系统具有以下优势: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可以快速切除故障,减轻了线路绝缘损坏与行人触电风险,有利于设备及人身安全。
同时故障电压升高持续时间短,对设备绝缘要求较低,降低线路设备成本;故障选线正确率高,零序过流保护灵敏度高,可避免对非故障线路造成影响;不存在因补偿不当而导致谐振过电压的风险。
同时,小电阻接地系统也存在以下不足:单相瞬时性故障时线路跳闸,需依靠重合闸补救,造成供电可靠性降低;接地点故障电流较大,若保护动作不及时将给接地点附近设备绝缘造成更大危害,故对保护可靠性要求高。
经综合比较可知,在早期或者农村等架空线路比重大的情况下,优先考虑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在电缆比重大的网络中,则优先使用经小电阻接地运行方式更合适。
2 10kV系统小电阻接地改造可行性分析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主要适用于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Ic>10A、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多的电网。
浅析小电阻接地方式和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在10kv配网中应用摘要:目前,在电缆为主体的配电网络中,一般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故障后迅速跳闸,或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降低故障点残流,带故障运行1~2小时。
本文分析了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配电网的工频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和在上述两种接地方式下,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选择。
仅供参考!关键词: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电缆为主的配网;小电阻接地方式一、10KV单母线分段接线运行网络计算本文研究中选取典型的10KV单母线分段接线运行网络,采用ZN形接地变压器来为10KV配网提供一虚拟中性点.网络示意图如图一,仿真计算中采用EMTP程序,高压电网容量取为1000MV A,电源内阻抗X*=0.795.电缆为YJV22三芯电缆.图一10KV电缆为主的典型配电网络图二、电网工频过电压1、小电阻接地方式下的工频过电压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下,为实现继电保护装置快速跳闸,选取小电阻值一般使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在100~1000A之间,目前10KV配电网中,小电阻值大都在10Ω~20Ω左右.网络规模越大,容性电流越大,相应的工频过电压数值越高;选取一较大网络(容性电流Ic=160A),计算了随电阻变化,工频过电压的幅值变化,研究得出:小电阻接地方式下,工频过电压仍达到线电压,且两健全相电压不完全对称,超前相数值略高,最高值达1.75pu.2、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的工频过电压按照过电压保护规程规定,当10KV配网的容性电流超过30A时,应采取消弧线圈接地进行容性电流的补偿,当电网由欠补偿运行状态趋近匹配时,非故障相电压由略高于线电压趋向于线电压.当电网由过补偿运行状态趋近匹配时,非故障相电压由略低于线电压趋向于线电压,计算结果表明,在消弧线圈接地的电缆网络中,网络调谐接近匹配时,单相接地故障下的工频电压升高略超过1.732pu;三、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选择1、选择的一般要求(1)应按照使用地区的气温、海拔、风速、污秽以及地震等条件确定避雷器使用环境条件,并按系统的标称电压、系统最高电压、额定频率、中性点接地方式,短路电流值以及接地故障持续时间等条件确定避雷器的系统运行条件。
电力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经电阻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直接接地大全!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有不接地、经电阻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或直接接地等多种。
我国电力系统目前所采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直接接地。
小电阻接地系统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我国开始部分应用。
1、中性点不接地(绝缘)的三相系统各相对地电容电流的数值相等而相位相差120°,其向量和等于零,地中没有电容电流通过,中性点对地电位为零,即中性点与地电位一致。
这时中性点接地与否对各相对地电压没有任何影响。
可是,当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各相对地电容不相等时,及时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中性点的对地电位便不再是零,通常此情况称为中性点位移即中性点不再是地电位了。
这种现象的产生,多是由于架空线路排列不对称而又换位不完全的缘故造成的。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系统中,当一相发生接地时:一是未接地两相的对地电压升高到√3倍,即等于线电压,所以,这种系统中,相对地的绝缘水平应根据线电压来设计。
二是各相间的电压大小和相位仍然不变,三相系统的平衡没有遭到破坏,因此可继续运行一段时间,这是这种系统的最大优点。
但不许长期接地运行,尤其是发电机直接供电的电力系统,因为未接地相对地电压升高到线电压,一相接地运行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两相短路。
所以在这种系统中,一般应装设绝缘监视或接地保护装置。
当发生单相接地时能发出信号,使值班人员迅速采取措施,尽快消除故障。
一相接地系统允许继续运行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h。
三是接地点通过的电流为电容性的,其大小为原来相对地电容电流的3倍,这种电容电流不容易熄灭,可能会在接地点引起弧光解析,周期性的熄灭和重新发生电弧。
弧光接地的持续间歇性电弧较危险,可能会引起线路的谐振现场而产生过电压,损坏电气设备或发展成相间短路。
故在这种系统中,若接地电流大于5A时,发电机、变压器和电动机都应装设动作于跳闸的接地保护装置。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三相系统中性点不接地三相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虽还可以继续供电,但在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较大,如35kV系统大于10A,10kV系统大于30A时,就无法继续供电。
小电阻接地和消弧线圈接地小电阻接地和消弧线圈接地是电力系统中常见的两种接地方式。
它们在保障人身安全、防止设备损坏以及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小电阻接地和消弧线圈接地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领域。
一、小电阻接地小电阻接地是通过在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入一个较小的电阻来实现接地。
这种接地方式可以有效地限制接地电流,减小接地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小电阻接地的主要特点如下:1. 电流限制:小电阻接地通过限制接地电流的大小,减少了接地故障时的短路电流,降低了对设备的损坏程度。
2. 故障检测:小电阻接地可以通过监测接地电流的大小来实现对接地故障的检测。
当接地电流超过一定阈值时,可以及时发现故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电压稳定:小电阻接地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中性点电压稳定性,减少电压的波动,提高系统的供电质量。
小电阻接地主要应用于对电力系统中性点电压要求较高的场合,如医院、电信基站等对电力质量要求较高的场所。
二、消弧线圈接地消弧线圈接地是通过在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入一个消弧线圈来实现接地。
消弧线圈是由绕组和铁芯组成的,可以有效地限制接地故障时的短路电流,防止电弧的产生和扩大。
消弧线圈接地的主要特点如下:1. 电弧抑制:消弧线圈可以有效地抑制接地故障时的电弧产生和扩大,减少了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2. 电流限制:消弧线圈通过限制接地电流的大小,降低了接地故障对设备的损坏程度。
3. 抗干扰能力:消弧线圈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干扰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消弧线圈接地主要应用于对电力系统中性点电压要求不高、对电弧抑制能力要求较高的场合,如工业企业、电力变电站等。
小电阻接地和消弧线圈接地是两种常见的电力系统接地方式。
它们在保障人身安全、防止设备损坏以及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实际需求和场所特点,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对于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1基本定义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也属于不直接接地方式的一种。
发生接地故障时消除故障点的弧光,起到一定的灭弧作用。
2单相接地时的电流分布分析上图a中,可以看出,电容电流(也就是零序电流)的分布情况基本上跟不接地系统是一致的,都是非故障相经对地电容入地,然后从故障点的地进入故障相,故障相的电容电流则为全系统非故障相的电容电流和,数值相对较大,导致故障点会出现弧光。
中性点加上消弧线圈后,电容电流分布不变,而由于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使得中心点产生了电感电流,该电感电流经中性点电感入地,从故障接地点流回,与电容电流叠加,从而起到了一定程度上抵消电容电流的作用,也就起到了销弧的效果。
3消弧线圈的补偿方式完全补偿:电感电流=电容电流。
这种方式可以完全抵消电容电流的危害,使得故障接地点理论上电流为零,不会出现任何弧光。
但是,由于这个回路是电感通过地串接上电容,而电容电流和电感电流又一样大,这就可能产生串联谐振,谐振会使得电压逐渐升高(就像共振使得振幅越来越大是一个概念),而谐振又是发生在中性点与故障点这条回路上,使得中性点的电压就会升高,从而对中性点设备的绝缘产生破坏,所以完全补偿在实际上不能采用这种方式;注:谐振产生的条件:1)是电感与电容的串接;2)电感电流与电容电流相等。
欠补偿:电感电流<电容电流。
这种方式在发生接地故障时,接地点的容性故障电流一部分被抵消,故障电流还是容性的,但数值就大大减小了,起到了一定的消弧作用,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我们知道故障接地点的电容电流是全系统非故障相的电容电流的叠加,当系统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如上图a中的线路I退出运行的话,这时候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点的电容电流因为少了线路I的电容电流的叠加,明显减小了,而电感电流是不会变的,这时候很有可能减少的电容电流使得最终电感电流=电容电流,出现完全补偿的情况,这种情况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欠补偿这种情况一般也是不被允许的;过补偿:电感电流>电容电流。
XX大学二○**届毕业设计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接地方式分析学院: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二〇*年六月摘要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技术问题,它与电网电压等级、电网结构、绝缘水平、供电可靠性、继电保护、电磁干扰、人身安全都有很大的关系。
建国初期,我国10kV配电网主要采用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8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城区电网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电缆的大量使用后,出现了l0kV 配电网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方式,该运行方式先后在许多大中城市如广州、上海、北京、珠海等地采用。
经多年的运行实践,各地普通认为低电阻接地方式比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过电压水平要低,但同时反映出的运行状况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是供电可靠性有所下降,还曾发生过多起人身伤亡事故。
因此国内目前在10kV 电网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的选择上出现较大的争议,争议点主要是两种接地方式的应用范围、供电可靠性的高低、人身安全、通信干扰和运行维护工作等诸多方面。
本论文主要针对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
论文首先对10kV配电网的中性点各种运行方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运行方式的特点。
然后以茅坪变电站10kV电网的实际参数来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在考虑了电网接地电容电流变化、接地点接地电阻值变化等多种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
关键词: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消弧线圈;过电压;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problem to neutral grounding mode of the electricpower system which associates with voltage level, network structure, insulation level,reliability of power supply, protective relay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dpersonal safety.In China, the neutral grounding mode of the 10kV network used of nonegrounding, grounding by arc suppressing coils in the pas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urban power network, especially the widespread use of cables, low resistancegrounding mode was used to restrain the over voltage in Guangzhou, Shanghai,Beijing, and Zhuhai etc. It was reported that the over voltage level of low resistancegrounding mode is lower than that of arc suppressing coil mode, but the operationcarried out the other problems, including reliability of power supply rapidly dropping,and person safety being threatened. So interiorly the grounding mode selection of the10kV network was disputed, whi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fault form of 10kV networkgrounding, the apply area of arc suppressing coil grounding mode and low resistancegrounding mode, reliability of power supply, person safety, communicationinterference and the work load of maintenance.This paper studied on how to select the neutral grounding mode of 10kV network.Firstly it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grounding modes about 10kV network. Thenwith the demonstration of Maoping substation in Hubei province, this paper built anumerical value equivalent model. Taking accou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capacitive current or the variety of the grounding point resistance, it simulated theover voltage level and the grounding point short current value of the network with arcsuppressing coil grounding mode or low resistance grounding mod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restrained arc over voltage.In this paper , the technical parameters for the arc suppressing coil and associatedequipment were calculated , and reasonable selection has been made to finally realizeautomatic tracing compensation for arc suppressing coil grounding mode.Key words: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Neutral grounding mode;Arc suppressing coil;Over voltage;Automatic tracing compensation目录摘要 ................................................................ I I ABSTRACT ........................................................... I II 第1章绪论 . (1)1.1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和现状 (2)1.2.1 国外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和现状 (2)1.2.2 我国 10kV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 (3)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5)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6)第2章 10kV 配电网接地方式的选择 (8)2.1 影响选择接地方式的因素 (8)2.1.1 接地故障的类型 (8)2.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适用范围 (9)2.1.3 供电可靠性 (10)2.1.4 人身安全 (11)2.1.5 绝缘水平的配合 (12)2.1.6 继电保护的选择性 (13)2.1.7 通信干扰 (13)2.1.8 设备安全 (14)2.2 10kV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15)2.2.1 中性点不接地 (15)2.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15)2.2.3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 (16)2.2.4 中性点直接接地 (17)2.3 不同接地方式的综合评价 (17)2.4 本章小结 (20)第3章茅坪变电站10kV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 (21)3.1 茅坪变电10kV电网的一些技术参数 (21)3.2茅坪变10kV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21)3.2.1 中性点不接地的过电压 (21)3.2.2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的过电压 (25)3.2.3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过电压 (28)3.3 本章小结 (30)第4章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实施技术 (32)4.1 消弧线圈的选择 (32)4.1.1 老式消弧线圈及存在的问题 (32)4.1.2 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的种类 (33)4.3 接地变压器的选择 (35)4.3.1 接地变压器类型选择 (35)4.3.2 接地变压器容量选择 (36)4.4 限压电阻的选择 (37)4.5 本章小结 (38)第5章结论与展望 (39)参考文献 (40)致谢 (41)第1章绪论1.1课题研究的背景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由配电设备及配电线路按一定的接线方式所组成,它主要担负着从枢纽变电站取得电能,对电能进行交换、输送、分配与保护等,并将电能安全、可靠、经济地送到每一个用电设备,它对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与选择摘要:电网中的中性点是指接入系统星形连接的发动机和变压器的中性点,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差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连续性,因此加强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究,对于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电网中性点的概念出发,深入研究电网中性点不同的接地方式与供电的可靠性,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关键词:电网;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电网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合理选择电网中性点的接地方式,是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的优缺点出发,深入研究不同接地方式的异同,并提出电网中性点接地应该注意的事项,促进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一、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是一种综合程度非常高的接地方式,在英美等发达国家都有广泛的应用,此外,这种接地方式的危害较小,能够避免过电压的情况发生,此外,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能够控制流接地点的电流在500A左右,大大提高了电网自身的绝缘水平,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接地方式。
[1] (一)优点与缺点分析这种接地方式的优势在于,当电力系统为单相接地时,不接地相电压的升高幅度较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设备过电压的情况发生,从而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设备的耐压水平。
同时,在接地时,零序过流保护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大幅度的提升了电网供电的安全性。
除此之外,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的缺陷也很明显,接地点的电流过大,会影响零序过流保护的正常运行,从而引起零序保护动作不及时或者拒动的情况发生。
此外,单相接地故障会给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造成巨大的影响,不管是电流过大,还是线路故障,都会引起保护跳闸,从而影响电网供电的连续性。
(二)注意事项在选择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的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应该注意电缆故障,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电缆铺设时,应该配合电力系统的要求,避免永久性故障的产生。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在城市配电网中的应用探讨摘要:近年来,配电网中电缆线路数量的增多,直接导致配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大幅度增大,致使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点的电弧不易自行熄灭,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损坏电缆、开关等电气设备。
所以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或不接地的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电缆数量较大的城市配电网,因此,本文主要从中性点电阻选择、保护整定角度对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在城市配电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性点;小电阻;配电网;应用引言小电流接地系统具有长时间带单相接地点运行的特性,其表现了对用户不间断供电的良好一面,因而在3.3kV、6kV、10kV、35kV、66kV电网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但是由于系统缺乏对单相接地故障的保护能力,存在不足之处。
1、中性点电阻选择如变电站10kV系统为单母线分段接线,变电站10kVⅠ、Ⅱ段母线电容电流均约35A,考虑近期大用户将接入,电容电流均增至50A以上。
考虑一台主变检修,另一主变带全部负荷和将来的增长,暂按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100A进行接地电阻的选择和验证。
当IC=100A(IC为系统总的电容电流)时,若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用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或保护装置内工频量零序电流选线灵敏度毫无问题。
但考虑到单相接地故障可能发展为相间或三相故障,同时综合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对设备的影响,统筹厂站实际运行诸多因素,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为宜。
当IC=100A(IC为系统总的电容电流)时,该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电阻选择15Ω,即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流过电阻的额定电流IR=400A,其选择依据为: 1)从降低配电网过电压水平考虑。
系统内部过电压水平随着IR增加而降低(IR为单相接地故障情况下流过中性点电阻的额定电流)。
但当IR>4IC以后,降低过电压的作用已不明显且经济投资相对提高。
因此从降低系统内部过电压水平及两段母线并列运行时共用1台中性点电阻器来考虑,选配IR≈K×2×2IC(每段母线电容电流约为50A),K为考虑系统以后发展的裕度系数,取1~1.5。
浅谈10kV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刘良玉
【期刊名称】《小水电》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随着电网、经济的发展,变电站10kV出线中,电缆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导致10kV系统的电容电流越来越大,远远超过了规程规定的10A(10kV为架空线和电缆线混合的系统).因此,需要在10kV电网中采用中性点谐振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理想的消弧线圈能实时监测电网电容电流的大小,在正常运行时电抗值很大,相当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能在极短时间内自动调节电抗值完全补偿电容电流,使接地点残流的基波无功分量为零.小电阻接地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基本上能实现上述功能,能将接地故障电流限制在允许范围内,保证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人身及设备的安全.图1幅.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刘良玉
【作者单位】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广东广州,5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7
【相关文献】
1.在6-10W配电网运行的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中性点位移电压偏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J], 林玉怀
2.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接地故障分析及接地变、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的运用 [J], 姜楠
3.偏磁式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装置及配套选线装置在电网中的应用 [J], 王玮;李永胜
4.自动跟踪消弧补偿装置与故障转移接地装置现场故障处理对比试验及分析 [J], 晏锋;廖志军;刘伟平;周菊根;杨博;郭成
5.自动跟踪补偿装置在10kV电网中的应用 [J], 曾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运行与维护2020.13 电力系统装备丨125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电力系统装备Electric Power System Equipment2020年第13期2020 No.13从供电可靠性、继电保护、内部过电压和确保人身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目前深圳电网10 kV 系统主要有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小电阻接地两种方式。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电力用户持续增加,用电负荷不断攀升,特别是地下电缆出线占比越来越高,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的运行方式和电力系统需求。
近年来多个变电站相继进行了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改造项目,全面推广经小电阻接地的运行方式。
1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对于传统的10 kV 不接地系统,当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时,故障特点为相电压降为零,但是仍然具有对称的相间电压,三相用电设备仍能继续运行,这种情况下允许继续运行2h ,有效保证了对用户的持续供电。
但此时系统的电容电流通过故障点形成回路,经验表明,当故障电流超过30A 时,会形成稳定电弧,造成电弧接地,很有可能造成绝缘损坏,引起相间短路。
因此,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可有效减少故障电容电流。
1.1 消弧线圈工作原理消弧线圈接在接地变与地之间,是一个带有间隙铁芯的可调电感线圈,其伏安特性不易饱和。
当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时,消弧补偿电流与故障电容电流方向相反,二者相互补偿,使流过故障点的电流减小,从而使接地点不至产生电弧,消除孤光过电压的危害。
另外,当残流过零熄弧后,能够降低故障恢复电压的初始速度及幅值,避免接地电弧的重燃。
在实际运行中,电力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时采用过补偿方式,即I L >I C ,补偿后故障点流过剩余电感电流。
若采用欠补偿方式,即I L <I C ,当电力系统因故障切除部分线路,电容电流减少,就有可能发展成全补偿,产生电网谐振的危害。
过补偿也留有一定裕度,随着电网的发展,馈出线路增多,对地电容电流增大仍可实现补偿作用。
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多模块接地系统的分析与应用摘要:通过运用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的方式,能够快速对接地故障进行有效处理,在高压配网架空线路建设过程,这项应用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其中。
本文首先对不同接地方式做了比较与分析,指出了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方式的优越之处,之后针对当前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多模块接地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设备进行概述,同时结合实际工程,分析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多模块接地系统的实际应用成效,以供参考。
关键词: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系统;实际应用1.前言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其中性点接地方式对其在安全运行以及电磁环境等具有一定的影响,长久以来,因为高压配电网建设还不够完善,某些省份10KV 配电网大量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的运行方式,这种方式运行维护成本较低,允许电网在单相接地时短时间带故障运行,曾被广泛使用。
但是随着目前城乡电网一体化与供电线路电缆化的推进,在电网系统中的容性电流迅速增加,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后,流经故障点电流增大导致接地电弧难以熄灭,对电压设备和人员的生命财产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因此研究安全可靠的中性点接地方案对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继电保护、人员安全、设备安全、绝缘水平、稳定运行十分重要。
2.接地方式现状与存在问题就当前行业内应用比较广泛的电力系统接地方式而言,主要有三种:即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经电阻接地以及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其中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或高阻接地系统都成为是小电流接地系统,当前我国大多数变电站采用的主要运行方式为中性点经小电阻或者是经消弧线圈两种接地方式,并且这种应用方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应用,另外这两种方式都具有自身相应的特征,能够使用不同形式的电网运行中。
原有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无法适应当前运用电缆出现为主要的程式配电网的应用要求,关于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其在应用过程中电阻的阻值相对而言比较小,在进行系统单项接地过程中,控制流过接地点电流为100-500A左右,若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现象,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就会采取相应的零序电流保护程序,及时将存在故障的电路进行切除操作。
浅谈10kV配网接地方式改进措施发表时间:2016-04-28T15:03:19.407Z 来源:《电力设备》2015年第11期供稿作者:华卫达[导读]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本文就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两种方式的一些改进措施进行探索,供同行借鉴参考。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配电网的中性点接地对于供电的可靠性及设备的绝缘有着直接的影响。
传统的不接地方式存在着太多的问题,已不适合当前供电的现状。
本文就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两种方式的一些改进措施进行探索,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消弧线圈一、中性点接地方式电网系统中的中性点接地所指的是中性点与参考地间的电气连接,它为10KV电网的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一般的10kV配网采用的是小电流接地方式,当然偶尔会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但这些故障由于短路电流较小,系统因此可以带故障运行一段时间,提高了供电的水平。
二、中性点不接地架空线路主要以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为主,在运行当中如果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因为流过故障点的电流只是电网对地的电容电流,在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IC<10时,接地电弧通常会自动熄灭,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带故障运行,一般允许带故障连续供电2个小时,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但由于要求电气设备具有极高的绝缘水平。
当IC>10A时,接地点电弧难以自熄,不能释放对地电容中的能量,可能产生过电压等级相当高的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且持续时间较长,对网内绝缘薄弱设备造成威胁,引发两相接地故障,导致停电事故。
更严重的,会使得系统内谐振过电压引起电压互感器熔断器熔断,烧毁TV和主设备。
其次,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装置的选线准确率较低,不能准确地检测出发生接地故障的线路。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一般采用人工试拉寻找接地点,会造成非故障线路的不必要停电。
所以要采取办法减少接地电流,加强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这就需要对接地方式进行一些改进的措施了,即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两种方式。
热电厂35k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分析热电厂35kV 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分析摘要:介绍了热电厂35kV 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运行状况,就35kV 系统主接线结合新型自动跟踪调谐消弧线圈的应用,针对不同消弧线圈连接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并作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接地方式;消弧线圈;系统中性点热电厂35kV 系统中性点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方式,实际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公司向特大型企业转变的步伐日益加快,生产规模愈来愈大,近年来35kV 系统电缆出线不断增加,由此引起的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增大,要求及时切除故障以防止事故扩大。
热电厂35kV 系统以电缆出线为主,母线运行方式复杂,加上即将开工建设的35KV 系统IV 段母线,采用何种消弧线圈及其连接方式以适应新的主接线形式(特别是35KV 系统IV 段母线),在各种运行条件下满足系统对消弧线圈的要求,这一问题在35KV 系统IV 段母线前期工程设计中必须加以注意和完善。
.1.消弧线圈及其连接方式的选择1.1 自动调谐消弧线圈随着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35KV 系统母线上所带的出线负荷不断增多,原来手动调匝式消弧线圈暴露出一定问题[1],为了综合解决出现的问题,热电厂于2000 年下半年对35KV 系统的4 台消弧线圈(#0、1、2、5 消弧线圈)进行自动调谐改造,装置采用上海思源电气公司开发研制的XHK--II 型消弧线圈自动调谐及自动选线成套装置,该装置可以根据电网参数的改变自动调整有载调节开关的分接头位置以达到最小残流(<5A) 、最小脱谐度(-5%~5%)、抑制弧光过电压等的最佳补偿效果;过补偿、全补偿及欠补偿多种运行方式可根据要求在运行中灵活变换,限制了系统中性点谐振过电压的产生,确保不出现在单相接地故障时因无消弧线圈补偿而引起的最大过电压达到3.5pu 的不利情况;可对电网的电容电流、消弧线圈电流、残流、消弧线圈分接头位置及中性点位移电压进行在线检测,为电网分析提供可靠依据;调谐操作可手动、自动任意选择;多套调谐装置可并联运行,能最大限度适应运行方式的改变。
工业 10kV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对电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10kV电网全部由电缆线路组成,当前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方式,当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不能准确选线,难以迅速切除故障电缆,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综合分析工业企业的多种运行方式并结合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技术原理,提出10kV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的解决方法.经资料收集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采用10KV电网经小电阻接地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的瞬时过电压,并有较大的故障电流,可以使保护装置准确选线、降低线路故障对公司造成的损失。
本文首先分析了常见的单相接地保护发信存在的弊端,其次探讨了10kV侧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10kV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单相接地引言随着城市配电网规模扩大和地下电缆的大量采用,配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大大增加,中性点采用消弧补偿方式在工程中实施困难。
我国配电网多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过消弧线圈和高阻抗接地方式,单相接地的故障电流较小,给故障诊断带来了困难。
同时在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连接方式的时候,暂态过电压和工频过电压都非常高,补偿电网的运行也相对复杂,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内的零序网络、补偿线圈和接地电容构成的串联电路非常相似,一旦参数的配合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就很容易出现谐振过电压较高的情况。
小电阻接地方式能够克服不接地系统的铁磁谐振与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串联谐振过电压问题,且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特征相对明显,有助于快速检测并及时切除故障,减少对设备甚至人身安全的危害,在部分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1.经消弧线圈接地与经小电阻接地方式特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故障电流较小,电弧易在电流过零时自然熄灭,且系统线电压保持对称。
因此,对可带故障运行的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可提高其运行稳定性。
而工业10kV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不要求电网带故障运行,且为保证生产安全,要求故障可以迅速被切除。
浅述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电网运行标准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主要矛盾,这就促使我国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
在我国的城市电网及厂矿企业的供电系统中,大部分电网接地方式有三种:一种是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另一种是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最后一种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方式,这是近些年电网发展中新提出的一种接地方式。
三种接地方式各有不同特点。
本文浅述以上三种接地方式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运用和相互的不足与互补关系。
关键词:小电阻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针对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这两种接地方式存在诸多缺陷,因此部分专家学者提出了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方式,兼顾了小电阻接地和消弧线圈接地的优点并有效避免了其他两种接地方式的缺点,相比单纯的小电阻接地,降低了单相接地引起的跳闸率,而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优势是能够较好的选择接地线路并实现跳闸。
1、三种接地方式的工作原理1.1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工作原理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中,一般接地电阻阻值较小,在系统单相接地时,控制流过接地点电流100A—500A左右,故障发生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启动零序电流保护动作,迅速切除故障线路。
1.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工作原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也称谐振接地系统。
系统中性点与大地之间接入消弧线圈之后,当发生单相接地时,接地处的接地电流就会减小,消弧线圈是一个具有铁芯的电感线圈,线圈的电阻很小,电抗很大,消弧线圈的铁芯留有间隙,填以绝缘纸板,以避免饱和,它的线圈有分接头可调整匝数,以改变其电抗的大小。
1.3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方式工作原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系统根据已测量的电网电流值计算出需要补偿的电感电流,然后控制可控电抗器输出补偿电流。
瞬时接地故障由电感电流补偿后,电弧熄灭,接地故障自动消除恢复正常状态,从而避免了小电阻接地方式中一有故障立即跳闸,使线路跳闸率居高不下的缺陷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