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室事故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19
化验室事故案例化验室是进行科学实验和化学分析的地方,但在日常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化验室事故案例,以便引起大家对化验室安全的重视和警惕。
某化验室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发生了一起意外事故。
事故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实验室日常实验中,实验人员正在进行一次酸碱中和实验。
实验员小张在进行实验时,不慎将一瓶盛有氢氧化钠的试剂打翻,导致试剂溅到了他的手上。
小张在意识到事故后,立即将受到污染的手部放在水龙头下冲洗,并向实验室主管报告了事故。
实验室主管立即采取了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将小张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观察。
经过医院的诊断和治疗,小张的手部并未受到严重的化学灼伤,但这次事故也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
经过调查和分析,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实验员在操作试剂时未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导致试剂的溅洒和事故的发生。
其次,实验室在化学品的存放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规范,试剂瓶的摆放位置过于拥挤,容易导致意外碰撞。
最后,实验室在应急处理和事故报告上存在一定的不及时和不完善,没有能够第一时间做出紧急处置和通知相关部门。
针对这次事故,实验室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首先,对实验员进行了安全操作规程的再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
其次,实验室对试剂的存放和管理进行了重新规划,采取了更加合理和安全的存放方式,避免了试剂之间的碰撞和溅洒。
最后,实验室加强了安全管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应急处理和事故报告机制,确保了在发生类似事故时能够第一时间做出紧急处置和通知相关部门。
通过这次事故的教训,实验室进一步加强了对化验室安全的重视和管理,提高了实验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保障了实验室的安全生产和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化验室事故案例提醒我们,化验室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实验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室需要加强对化学品的存放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和事故报告机制,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生产和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实验室事故案例实验室作为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场所,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地方,然而在实验室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给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的损失。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实验室事故案例,以期引起大家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和警惕。
案例一,化学品泼溅事故。
某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时,一名实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腐蚀性强的化学品溅到了手部。
由于没有及时进行紧急处理,导致手部严重灼伤,甚至造成永久性伤害。
这起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实验人员在操作时没有佩戴好防护手套,缺乏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
案例二,实验仪器故障引发火灾。
一家实验室在进行实验时,由于实验仪器长期使用未进行维护保养,导致仪器发生故障,最终引发了火灾。
火灾不仅造成实验室设备严重损坏,还给周围环境带来了安全隐患。
事后调查发现,实验室管理人员对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存在疏漏,未能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案例三,实验室排风系统故障导致中毒事故。
某实验室的排风系统长期存在故障,但实验人员为了完成实验任务,依然在有毒气体环境中进行操作。
结果造成多名实验人员因吸入有毒气体而中毒,幸好及时送医抢救,但也给实验室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事后检查发现,实验室管理人员对排风系统的维护保养工作存在严重疏忽,导致了这起事故的发生。
通过以上实验室事故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人员的安全意识、操作规范、设备维护保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务必要加强安全意识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对实验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实验室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
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对实验人员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共同维护好实验室的安全环境。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能够引起大家对实验室安全的高度重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
化验安全事故案例话说在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化验室里,有个年轻的化验员小李,那时候他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对很多东西还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
这天呢,小李要对一批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其中有个步骤得用到浓硫酸。
他知道浓硫酸是个危险玩意儿,但心里就想着:“我小心点不就得了嘛。
”他把装着浓硫酸的瓶子拿过来,准备往一个小量杯里倒。
可是呢,他没有使用专门的硫酸转移工具,就直接拿着瓶子就倒了。
这一倒啊,可就出事儿了。
浓硫酸那家伙,黏糊糊的,不像水那么听话。
可能是小李手稍微抖了一下,或者是瓶子的角度没弄对,浓硫酸一下子就沿着量杯的外壁流了下来,滴到了实验台上。
这实验台是木质的,浓硫酸一沾上,就像饥饿的小怪兽看到了食物一样,“嗞嗞嗞”地开始腐蚀起来。
小李这时候才慌了神,赶紧拿抹布去擦。
他可真是糊涂啊,这一擦可不得了,抹布也被浓硫酸腐蚀得千疮百孔,而且他的手还不小心碰到了沾有浓硫酸的抹布。
那一瞬间,就感觉手像被火烧一样,火辣辣地疼。
小李疼得大叫起来,旁边的同事听到了,赶紧跑过来。
同事们都是有经验的,知道这时候不能乱用水冲,因为浓硫酸遇水会大量放热,那手就更惨了。
他们赶紧找来了碳酸氢钠溶液,小心翼翼地帮小李冲洗被腐蚀的地方,然后赶紧把他送去了医院。
还好送得及时,小李的手虽然受了伤,但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残疾。
不过这事儿可给小李留下了超级深刻的教训,从那以后,他每次做涉及浓硫酸的实验,都小心翼翼的,各种防护措施做得那叫一个到位。
还有一个化验室,这里面有个经验还算丰富的老张。
老张平时做事还算比较谨慎的,但人嘛,总有个不小心的时候。
他们这个化验室经常会检测一些含挥发性有毒气体的样品。
这天呢,老张要检测一种含有硫化氢的样品。
硫化氢那味道啊,就像臭鸡蛋一样,而且毒性还不小呢。
正常情况下,这种实验都是要在通风橱里进行的。
老张把样品拿到通风橱里,准备开始检测。
他打开了相关的仪器设备,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可是呢,他没有注意到通风橱的通风系统有点小故障。
5则化验室事故案例分析案例一:浓硝酸燃烧事故事故经过:某新建厂化验室刚竣工,由于室内地砖上存在建筑污垢,用普通方法难以清除干净,于是有人提议用浓硝酸,有些同志就用拖布蘸弄硝酸擦污垢,很快将污垢处理干净,但是室内弥漫大量刺激性气味使在场的人马上离开。
大约一小时后,有人发现室内冒出浓烟,蘸有浓硝酸的拖布化为灰烬。
幸亏室内没有家具和其他可燃物,否则将出现一次重大的火灾事故。
事故原因:因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易燃物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木屑、棉花、稻草或废纱头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会引起燃烧。
案例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爆炸事故事故经过:某化验室新进一台独32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该仪器在分析人员调试过程中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窗户内层玻璃全部震碎,仪器上的盖崩起2米多高后崩离3米多远。
当场炸到3人,其中2人轻伤,另1人由于一块长约0。
5厘米的玻璃射入眼内,而住进医院治疗。
事故原因:分析认为仪器内部用聚乙烯管连接燃气乙炔,可接头处漏气,分析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检查不到位。
查明原因后,厂家更换一台新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并把仪器内部的连接管全部换成不锈钢管。
案例三:润滑油开口闪点分析燃烧事故事故经过:某厂化验室做润滑油开口闪点分析,当班化验员做实验时加热速度过快,使润滑油很快达到燃烧温度,遇火发生爆炸。
化验员当时慌了手脚,没有采用旁边的灭火器灭火,而是大叫起来,结果在通风橱风力作用下,火焰更大、烟雾弥漫,其他人听到喊叫声冲进化验室,及时用灭火器将大火扑灭。
灭火后发现整个木制通风橱被烧的面目全非,玻璃都被烧变了形。
事故原因:化验员经验少,升温速度过快,发生事故慌做一团,放在附近的灭火器忘记使用,主要是平常演习次数少,遇事不冷静。
案例四:煤油、二甲苯燃烧事故事故经过:某厂化验室做粗酚中的酚及同系物试验,需制一种溶剂煤油、二甲苯,制作过程是:煤油经硫酸洗涤并与碱中和,再进行蒸馏,切取200~300℃的馏出物,在同二甲苯混合配成5:3的溶剂。
完整版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一、化学试剂混合爆炸事故。
话说在某个高校的化学实验室里,有个年轻又有点莽撞的学生小明。
实验室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化学试剂,就像一个装满神秘魔法药水的宝库。
这天,小明在做一个自己“突发奇想”的实验。
他看到一瓶强酸和一瓶有机溶剂放在旁边,也没多思考,就想看看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他完全忽略了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在玩火。
当他把强酸慢慢倒入有机溶剂的瞬间,就像点燃了一颗隐形的炸弹。
“轰”的一声,剧烈的爆炸发生了。
玻璃容器被炸得粉碎,碎片像子弹一样四处飞溅。
化学试剂也溅得到处都是,周围的仪器设备都被炸毁了一部分。
幸运的是,小明当时戴着护目镜,眼睛没有受伤,但他的脸和手臂还是被玻璃碎片划伤了,流着血,看起来特别狼狈。
实验室里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就像恶魔释放出的毒气。
其他同学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吓了一跳,整个实验室陷入了混乱之中。
这就是典型的因为不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随意混合化学试剂而导致的严重事故。
在实验室里,每种化学试剂都有自己的“脾气”,不能随便乱搭配,就像不能随便给人乱吃药一样。
二、火灾事故。
有一个研究机构的实验室,里面的研究员们每天都在忙碌地进行各种实验。
其中有一个角落,堆放着一些实验用过的滤纸,这些滤纸之前接触过一些易燃的化学物质。
有一位研究员老张,他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在实验室里抽烟。
尽管实验室有明确规定禁止吸烟,但老张觉得自己就抽一小会儿,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就像很多心存侥幸的人一样。
他点燃香烟后,不小心把烟灰弹到了旁边堆满滤纸的地方。
那一点点烟灰就像一个小小的火种,掉到了充满易燃物质的滤纸堆里。
瞬间,小火苗就冒了出来,开始慢慢地吞噬着滤纸。
一开始,老张还想着用脚踩灭,可是火势蔓延得太快了。
那些滤纸就像干柴遇到了烈火,“呼呼”地燃烧起来。
火势迅速扩大,很快就烧到了旁边的一些木制的实验台和摆放着的化学试剂。
实验室里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实验室是科研、教学和生产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实验室内涉及到各种化学试剂、高压设备、高温设备等危险因素,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以下将介绍几起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以期引起大家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和警惕。
案例一:某大学化学实验室在进行有机合成实验时,一名学生因操作不慎,将乙醇和硫酸铜混合,导致瓶内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学生因窒息而晕倒。
事故发生后,实验室人员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紧急救援措施,导致学生受伤严重。
案例二:某医院临床实验室在进行细菌培养实验时,由于无菌操作不当,导致培养皿内的细菌外泄,造成实验室内的环境污染。
部分实验室人员因接触细菌而感染,导致院内传染病疫情暴发。
案例三:某化工企业实验室在进行新产品试验时,由于未能正确识别化学试剂的性质,导致试验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实验室内部设备受损,部分人员受伤。
以上案例反映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管理不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为了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一、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实验室管理者应该定期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每一个实验操作都符合规范和标准。
三、加强设备维护和检修。
实验室管理者应定期对实验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四、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实验室管理者应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五、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机制。
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机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紧急救援。
通过以上几点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实验室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设备的安全运行。
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实验室安全,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
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1.封管事故某高校化学实验室的李某在进行试验时,往玻璃封管内加入氨水20mL,硫酸亚铁1g ,原料4g,加热温度160℃。
当事人在观察油浴温度时,封管突然发生爆炸,整个反应体系被完全炸碎。
当事人额头受伤,幸亏当时戴防护眼睛,才使双眼没有受到伤害。
事故原因:玻璃封管不耐高压,且在反应过程中无法检测管内压力。
氨水在高温下变为氨气和水蒸汽,产生较大的压力,致使玻璃封管爆炸。
经验教训:化学实验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密闭系统和有压力的实验必须在特种实验室里进行。
3.误操作事故一2007年8月9日晚8时许,某高校实验室李某在准备处理一瓶四氢呋喃时,没有仔细核对,误将一瓶硝基甲烷当作四氢呋喃投到氢氧化钠中。
约过了一分钟,试剂瓶中冒出了白烟。
李某立即将通风橱玻璃门拉下,此时瓶口的烟变成黑色泡沫状液体。
李某叫来同实验室的一名老师请教解决方法,即发生了爆炸,玻璃碎片将二人的手臂割伤。
事故原因:该事故是由于当事人在投料时粗心大意,没有仔细核对所要使用的化学试剂而造成的。
实验台药品杂乱无序、药品过多也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经验教训:这是一起典型的误操作事故。
它告诫我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仔细、认真,不能有半点马虎;实验台、工作台要保持整洁,不用的试剂瓶要摆放到试剂架上,避免试剂打翻或误用造成的事故。
硝基甲烷(易制爆),该品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受公安部门管制。
禁配物:强还原剂、酸类、碱类、卤代烷烃、金属氢化物、金属烷氧化物、氨、胺类等。
小知识4.金属钠燃烧事故2004年3月某高校化学实验室王某将1升工业乙醇倒入放在水槽中的塑料盆,然后将金属钠皮用剪刀剪成小块,放入盆中。
开始时反应较慢,不久盆内温度升高,反应激烈。
当事人即拉下通风柜,把剪刀随手放在水槽边。
这时水槽边的废溶剂桶外壳突然着火,并迅速引燃了水槽中的乙醇。
当事人立刻将燃烧的废溶剂桶拿到走廊上,同时用灭火器扑救水槽中燃烧的乙醇。
一、事故案例案例一:浓硝酸燃烧事故事故经过:某新建厂化验室刚竣工,由于室内地砖上存在建筑污垢,用普通方法难以清除干净,于是有人提议用浓硝酸,有些同志就用拖布蘸弄硝酸擦污垢,很快将污垢处理干净,但是室内弥漫大量刺激性气味使在场的人马上离开。
大约一小时后,有人发现室内冒出浓烟,蘸有浓硝酸的拖布化为灰烬。
幸亏室内没有家具和其他可燃物,否则将出现一次重大的火灾事故。
事故原因:因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易燃物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木屑、棉花、稻草或废纱头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会引起燃烧。
案例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爆炸事故事故经过:某化验室新进一台独32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该仪器在分析人员调试过程中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窗户内层玻璃全部震碎,仪器上的盖崩起2米多高后崩离3米多远。
当场炸到3人,其中2人轻伤,另1人由于一块长约0。
5厘米的玻璃射入眼内,而住进医院治疗。
事故原因:分析认为仪器内部用聚乙烯管连接燃气乙炔,可接头处漏气,分析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检查不到位。
查明原因后,厂家更换一台新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并把仪器内部的连接管全部换成不锈钢管。
案例三:润滑油开口闪点分析燃烧事故某厂化验室做润滑油开口闪点分析,当班化验员做实验时加热速度过快,使润滑油很快达到燃烧温度,遇火发生爆炸。
化验员当时慌了手脚,没有采用旁边的灭火器灭火,而是大叫起来,结果在通风橱风力作用下,火焰更大、烟雾弥漫,其他人听到喊叫声冲进化验室,及时用灭火器将大火扑灭。
灭火后发现整个木制通风橱被烧的面目全非,玻璃都被烧变了形。
事故原因:化验员经验少,升温速度过快,发生事故慌做一团,放在附近的灭火器忘记使用,主要是平常演习次数少,遇事不冷静。
案例四:煤油、二甲苯燃烧事故事故经过:某厂化验室做粗酚中的酚及同系物试验,需制一种溶剂煤油、二甲苯,制作过程是:煤油经硫酸洗涤并与碱中和,再进行蒸馏,切取200~300℃的馏出物,在同二甲苯混合配成5:3的溶剂。
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
某高校化学实验室的___在进行盐酸试验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盐酸溅到了他的手上,引起了严重的化学气体灼伤。
事故原因:
___没有正确佩戴防护手套,也没有在通风柜内进行试验,导致盐酸溅到了他的手上,产生了有害气体。
经验教训:
化学实验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并且必须正确佩戴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以避免化学气体灼伤的发生。
三、生物实验类事故
1.病毒泄漏事故
某医学研究所的实验室在进行病毒实验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病毒泄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事故原因:
实验人员没有正确佩戴防护服和口罩等防护用品,也没有在通风柜内进行试验,导致病毒泄漏。
经验教训:
生物实验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并且必须正确佩戴防护服和口罩等防护用品,以避免病毒泄漏的发生。
四、电气安全事故
1.电击事故
某高校实验室的___在进行实验时,由于操作不当,触碰到了带电的设备,导致电击事故的发生。
事故原因:
实验设备没有正确接地,也没有进行安全检查,导致带电设备没有被及时发现。
经验教训:
实验设备必须正确接地,并且必须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以避免电击事故的发生。
化验室事故案例和事故处理预案一、事故案例案例一:浓硝酸燃烧事故事故经过:某新建厂化验室刚竣工,由于室内地砖上存在建筑污垢,用普通方法难以清除干净,于是有人提议用浓硝酸,有些同志就用拖布蘸弄硝酸擦污垢,很快将污垢处理干净,但是室内弥漫大量刺激性气味使在场的人马上离开。
大约一小时后,有人发现室内冒出浓烟,蘸有浓硝酸的拖布化为灰烬。
幸亏室内没有家具和其他可燃物,否则将出现一次重大的火灾事故。
事故原因:因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易燃物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木屑、棉花、稻草或废纱头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会引起燃烧。
案例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爆炸事故事故经过:某化验室新进一台独32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该仪器在分析人员调试过程中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窗户内层玻璃全部震碎,仪器上的盖崩起2米多高后崩离3米多远。
当场炸到3人,其中2人轻伤,另1人由于一块长约0。
5厘米的玻璃射入眼内,而住进医院治疗。
事故原因:分析认为仪器内部用聚乙烯管连接燃气乙炔,可接头处漏气,分析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检查不到位。
查明原因后,厂家更换一台新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并把仪器内部的连接管全部换成不锈钢管。
案例三:润滑油开口闪点分析燃烧事故某厂化验室做润滑油开口闪点分析,当班化验员做实验时加热速度过快,使润滑油很快达到燃烧温度,遇火发生爆炸。
化验员当时慌了手脚,没有采用旁边的灭火器灭火,而是大叫起来,结果在通风橱风力作用下,火焰更大、烟雾弥漫,其他人听到喊叫声冲进化验室,及时用灭火器将大火扑灭。
灭火后发现整个木制通风橱被烧的面目全非,玻璃都被烧变了形。
事故原因:化验员经验少,升温速度过快,发生事故慌做一团,放在附近的灭火器忘记使用,主要是平常演习次数少,遇事不冷静。
案例四:煤油、二甲苯燃烧事故事故经过:某厂化验室做粗酚中的酚及同系物试验,需制一种溶剂煤油、二甲苯,制作过程是:煤油经硫酸洗涤并与碱中和,再进行蒸馏,切取200~300℃的馏出物,在同二甲苯混合配成5:3的溶剂。
化验室事故案例10.1气相色谱仪爆炸发生时间:2001年9月5日10点。
事故经过:某化工厂净化工段化验室班长张某让当班人员黄某对二楼一色谱仪开机,黄某将色谱仪通入载气氢气后,打开主机开关,当打开加热控制器开关2min 后,仪器发生爆炸,致使仪器前门飞出打在2m外的实验台上,严重变形;幸好黄某打开加热开关后,转到仪器侧面检查柱尾气,未造成人员伤害。
原因分析:(1)经事后调查分析,色谱仪内一色谱柱被卸走,导致大量氢气泄漏到色谱柱箱内,与柱箱内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当开启箱内加热丝开关,使加热丝加热烧成红色,产生明火引起爆炸;(2)该操作工黄某在开机前未按规程要求操作,对色谱柱箱内所有连接处未进行试漏。
如果当时打开色谱柱箱,就会发现缺少一根色谱柱,不致于使氢气大量泄漏于柱箱内;(3)该仪器停机后未按要求对仪器的载气进出口进行封堵,对仪器未作很好的保护,而在下次开机前很容易让人省去试漏这一项工作;(4)由于该仪器是进行临时样品分析的,1个月前还曾使用过,在停机过程中,原仪器维修工将仪器内一色谱柱卸走,又因其在此期间调离本岗位,未对仪器情况进行严格交接,致使黄某在开机时免去试漏这一程序;(5)班长张某对本化验室仪器情况了解不全面,未能协同操作人员在开机前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查。
纠正与预防措施:(1)健全各类仪器操作档案,其中包括开机时间、使用情况、停机时间、停机原因,以及检修情况、完好性等,同时要在仪器上面做好仪器是否完好的标识;(2)应设专人对某些仪器进行日常维修,包括开、停机等,严禁操作人员进行除使用以外的其它操作;(3)各级主管领导也应将色谱仪开停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随时掌握各台仪器的运行情况,确保万无一失;(4)提高职工对各类仪器操作技能,特别是开机、停机,了解仪器存在的危险因素,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
10. 2硫酸灼伤事故事故时间:2008年3月19日事故经过:2008年3月19日上午8:55左右,生产技术科中心化验室副组长朱晓娟在溶液室配制氨性氯化亚铜溶液(1体积氯化亚铜,加入2体积25%的浓氨水)时,在量取200ml氯化亚铜溶液放入500ml平底烧瓶中后,需加入400ml的氨水。
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实验室是科研人员进行实验研究的重要场所,然而在实验室工作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起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以期引起大家对实验室安全的高度重视。
案例一,化学品泼洒事故。
某实验室进行化学试验时,一名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高浓度腐蚀性化学品泼洒到自己身上,导致皮肤严重灼伤。
事故发生后,实验员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导致伤势加重。
最终,实验员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幸运地脱离了生命危险。
案例二,实验仪器故障事故。
一台实验室常用的离心机因长期使用而出现故障,当实验员在进行离心分离实验时,离心机突然发生故障,导致离心机高速旋转的转子脱落,差点伤及实验员的手部。
幸运的是,实验员在事故发生时及时采取了正确的紧急处置措施,避免了更严重的伤害。
案例三,实验室火灾事故。
在一次实验中,实验员在操作时未能正确使用明火,导致实验室发生火灾。
由于实验室内存放了大量易燃化学品,火势迅速蔓延,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幸运的是,实验室人员迅速采取了灭火措施,并成功将火灾扑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以上案例反映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人为操作不当、设备故障、化学品泄漏等。
为了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 加强实验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实验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2. 定期检查和维护实验室设备,确保实验仪器的正常运转;3. 合理规划实验室布局,严格管理化学品的存放和使用;4. 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提高实验室人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通过以上案例和安全管理措施的提出,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保障实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在实验室工作中,安全事故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风险,它可能给实验室工作人员和设备带来严重的伤害和损失。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起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案例一,化学品泄漏。
某实验室在进行化学试验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一种有毒化学品泄漏,造成了实验室工作人员中毒。
事故发生后,实验室工作人员立即进行了应急处理,将中毒人员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经过调查,事故原因是操作人员没有正确佩戴防护装备,同时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了化学品泄漏。
案例二,实验室火灾。
某实验室在进行实验时,由于实验台上的电热器故障引发了火灾,造成了实验室设备损坏和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受伤。
事故发生后,实验室工作人员立即使用灭火器进行扑救,并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救治。
经过调查,事故原因是实验台上的电热器长时间使用,导致了设备故障并最终引发了火灾。
案例三,实验室爆炸。
某实验室在进行化学合成实验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了实验室内的化学品发生了爆炸,造成了实验室严重损坏和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受伤。
事故发生后,实验室工作人员立即进行了紧急疏散,并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经过调查,事故原因是操作人员在进行化学合成实验时,使用的化学品比例不当,导致了化学品发生了爆炸。
以上三起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都是由于操作不当、设备故障或化学品管理不当导致的。
我们可以看到,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正确佩戴防护装备,定期检查设备,合理管理化学品,就能够有效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因此,希望大家在实验室工作中时刻牢记安全第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化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化验室是进行科学实验和化学分析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实验涉及到各种化学试剂和设备,化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化验室安全事故的案例,以便引起大家对化验室安全的重视和警惕。
案例一:某化验室在进行化学试剂混合实验时,由于操作人员未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导致试剂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有毒气体。
由于实验室通风设施不完善,有毒气体无法及时排出,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多名实验人员中毒。
案例二:一名实验人员在进行化学试剂倒液实验时,由于操作不慎,试剂瓶口未及时擦拭干净,导致试剂瓶外侧残留了少量试剂。
后来其他人员在操作时不慎触摸到试剂瓶外侧,导致皮肤发生化学灼伤。
案例三:实验室内一名实验人员在操作化学试剂时,由于未佩戴防护眼镜,不慎溅入了少量试剂,导致眼睛受到化学刺激,严重影响了视力。
以上案例都是由于化验室安全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安全事故。
化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对实验人员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也会对实验室设备和环境造成损坏和污染。
因此,我们在化验室进行实验时,务必要加强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验前应该对实验流程和操作规程进行充分了解和熟悉,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其次,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时应该佩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具,如实验服、防护眼镜、手套等,确保自身安全。
另外,实验室应该配备完善的通风设施,确保实验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清新,减少有毒气体的滞留。
最后,实验人员在进行化学试剂操作时,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和方法进行混合和倒液,避免产生危险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灼伤。
总之,化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和安全意识不强导致的。
只有加强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流程,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才能有效预防化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共同维护好化验室的安全环境。
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实验室安全事故是指在实验室工作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甚至环境污染的事件。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给实验室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以期引起大家对实验室安全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案例一,化学品泄漏事故。
某实验室在进行化学试验时,由于操作不慎导致一种腐蚀性较强的化学品泄漏。
由于实验室通风设施不完善,化学品蒸气扩散到周围空间,造成实验室工作人员呼吸道不适,部分人员出现呕吐、眼睛灼痛等症状。
事故发生后,实验室工作人员立即进行了紧急疏散,并进行了相应的急救和处理。
事故原因主要是操作不当和通风设施不完善。
案例二,火灾事故。
某实验室在进行实验操作时,由于高温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室内发生火灾。
由于实验室内存放了大量易燃物品和化学试剂,火势蔓延迅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事故发生后,消防人员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扑救,并进行了相关善后工作。
事故原因主要是设备故障和物品存放不当。
案例三,实验器材损坏事故。
某实验室在进行实验操作时,由于实验器材老化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器材损坏。
损坏的实验器材可能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给实验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事故发生后,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器材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维修,以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事故原因主要是设备老化和操作不当。
以上案例充分说明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严重性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要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实验室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实验人员对安全事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二是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确保实验室通风、消防等设施完善;三是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实验室安全生产。
总之,实验室安全事故是一件严重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和稳定进行。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引起大家对实验室安全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工作环境。
化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化验室是进行科学实验和化学分析的重要场所,然而化验室安全事故却时有发生。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化验室安全事故的案例,以便引起大家的重视,并且提高化验室安全意识。
案例一,化学品泼洒事故。
某化验室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一位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硫酸泼洒在了自己的手上,造成了严重的灼伤。
事故发生后,其他实验员迅速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幸运的是实验员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但这起事故也给化验室安全敲响了警钟,要求所有实验员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必须佩戴好防护装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案例二,实验器材损坏事故。
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实验员使用的玻璃烧杯由于长期使用而出现了裂纹,导致在加热过程中突然破裂,造成了化学品的泼洒和烫伤事故。
这起事故提醒我们,化验室的实验器材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现损坏及时更换,避免因为器材损坏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案例三,化学废物处理不当事故。
在某化验室,实验员在实验结束后将化学废物直接倒入下水道,导致了下水道的堵塞和污染。
这不仅对实验室的环境造成了污染,也给实验员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害。
因此,化验室需要建立科学的废物处理制度,对废物进行分类、储存和处理,确保废物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案例四,火灾事故。
在一次化学实验中,由于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疏忽大意,导致实验台上的酒精灯失控,引发了火灾事故。
幸运的是实验室内部配备了灭火器材,及时扑灭了火势,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这起事故提醒我们,在化验室中一定要严格遵守使用火源的规定,确保实验台上的火源安全可靠。
以上案例充分说明了化验室安全事故的严重性,化验室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化验室的安全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实验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佩戴好防护装备,定期检查和维护实验器材,科学处理化学废物,严格控制火源使用,确保化验室的安全生产。
化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化验室是科研工作者进行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设备老化等原因,化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起化验室安全事故案例,以期引起大家对化验室安全的重视和警惕。
案例一:某化验室在进行化学试验时,由于操作人员未正确佩戴防护眼镜,不慎溅到了强酸,导致眼部严重灼伤。
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了急救处理,但由于伤势严重,最终导致了永久性的视力损伤。
案例二:一位实验人员在进行化学反应实验时,由于操作不慎,导致试管爆炸,化学药品溅到了手部,造成了严重的化学灼伤。
事后调查发现,实验人员未按照规定戴上防护手套,导致了这起事故的发生。
案例三:在某化验室的生物实验中,实验人员未按照规定进行无菌操作,导致了细菌的污染,造成了实验结果的失真。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细菌甚至对其他实验产生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由于化验室安全管理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给实验人员的健康和实验结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化验室工作时,务必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意识培训,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首先,我们要严格遵守化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佩戴防护眼镜、防护口罩、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因为个人防护不到位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
其次,化验室内的化学品、试剂等物品都要妥善保存并定期检查,确保设备的完好和安全性。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要注意化学品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事故发生。
另外,对于生物实验,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细菌的污染,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化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
我们要高度重视化验室安全,加强安全意识培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科研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能够引起大家对化验室安全的重视和警惕,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
试验检测安全事故典型案例一、化学试剂混合爆炸事故。
话说有这么一个实验室,里面的工作人员呢,就像一群在魔法世界里探索的小巫师,不过有时候魔法也会失控。
有个年轻的实验员小李,他那天可能是脑子被门夹了一下,有点迷糊。
实验室里有一瓶强酸和一瓶强碱,这俩东西就像一对冤家,平时都得小心翼翼地分开存放。
可小李呢,他可能在想自己是不是能创造个什么新的化学奇迹,在没有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的情况下,就把这两种试剂混合在了一起。
刹那间,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容器里“轰”的一声就炸了。
玻璃碎片到处乱飞,小李的脸都吓白了,幸好他当时戴着护目镜,眼睛才没受伤,不过手上还是被玻璃碴子划了好几道口子。
这就告诉我们啊,化学试剂可不是闹着玩的,千万得按照规定来,别乱搞什么“创新组合”。
二、高速离心机事故。
还有一个实验室里的大“家伙”——高速离心机。
这东西转起来的时候就像一个超级旋风小陀螺,转速那叫一个快。
有个叫老王的实验员,他那天着急忙慌的,为啥呢?因为他约了人下班后去喝酒,想着赶紧把实验做完。
他把样品放到离心机里的时候,没有仔细检查样品管的密封性。
这就好比给一个装满水的破袋子系在一个高速旋转的轮子上,能不出事吗?离心机刚转起来没多久,就因为样品泄漏失去了平衡。
整个离心机就像发疯了一样,开始剧烈摇晃,然后“哐当”一声,从实验台上掉了下来。
这可把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差点没把心脏病吓出来。
老王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好在没有人被砸到,但是离心机可就报废了,实验室还得停工好几天来处理这个烂摊子。
所以啊,再着急也不能在设备操作上马虎,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引发大事故。
三、电气设备触电事故。
再讲讲电气设备方面的事儿。
在一个电气实验室里,有一台老旧的检测设备,电线都有点破破烂烂的,就像一个上了年纪、衣衫褴褛的老人。
小张是这个实验室的新人,对这个设备还不是很熟悉。
他在操作设备的时候,发现设备有点接触不良,这时候他没有按照正确的程序,比如说先切断电源再检查。
化验室事故案例和事故处理预案一、事故案例案例一:浓硝酸燃烧事故事故经过:某新建厂化验室刚竣工,由于室内地砖上存在建筑污垢,用普通方法难以清除干净,于是有人提议用浓硝酸,有些同志就用拖布蘸弄硝酸擦污垢,很快将污垢处理干净,但是室内弥漫大量刺激性气味使在场的人马上离开。
大约一小时后,有人发现室内冒出浓烟,蘸有浓硝酸的拖布化为灰烬。
幸亏室内没有家具和其他可燃物,否则将出现一次重大的火灾事故。
事故原因:因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易燃物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木屑、棉花、稻草或废纱头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会引起燃烧。
案例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爆炸事故事故经过:某化验室新进一台独32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该仪器在分析人员调试过程中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窗户内层玻璃全部震碎,仪器上的盖崩起2米多高后崩离3米多远。
当场炸到3人,其中2人轻伤,另1人由于一块长约0。
5厘米的玻璃射入眼内,而住进医院治疗。
事故原因:分析认为仪器内部用聚乙烯管连接燃气乙炔,可接头处漏气,分析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检查不到位。
查明原因后,厂家更换一台新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并把仪器内部的连接管全部换成不锈钢管。
案例三:润滑油开口闪点分析燃烧事故某厂化验室做润滑油开口闪点分析,当班化验员做实验时加热速度过快,使润滑油很快达到燃烧温度,遇火发生爆炸。
化验员当时慌了手脚,没有采用旁边的灭火器灭火,而是大叫起来,结果在通风橱风力作用下,火焰更大、烟雾弥漫,其他人听到喊叫声冲进化验室,及时用灭火器将大火扑灭。
灭火后发现整个木制通风橱被烧的面目全非,玻璃都被烧变了形。
事故原因:化验员经验少,升温速度过快,发生事故慌做一团,放在附近的灭火器忘记使用,主要是平常演习次数少,遇事不冷静。
案例四:煤油、二甲苯燃烧事故事故经过:某厂化验室做粗酚中的酚及同系物试验,需制一种溶剂煤油、二甲苯,制作过程是:煤油经硫酸洗涤并与碱中和,再进行蒸馏,切取200~300℃的馏出物,在同二甲苯混合配成5:3的溶剂。
但在蒸馏时化验员急于求成,擅自加快蒸馏速度,把的电炉上的石棉网取下,而且烧瓶内的液体体积也超过烧瓶的容积2/3,当煤油沸腾后烧瓶忽然破碎,没有在电炉上剧烈燃烧起来,顿时大火夹杂着浓烟笼罩整个化验室,化验员惊慌失措,大声喊叫。
这时正在走廊干活的其他人人员见状,马上使用灭火器将大火扑灭。
大火后,电炉导线绝缘皮以被烧焦,附近一塑料桶和烘箱都被烧焦变形,粗酚样品也被烧掉。
事故原因:主要是化验员为了加快蒸馏速度,调大加热功率,撤掉石棉网,烧瓶内的液体太多,同时蒸馏瓶壁太薄,质量差。
案例五:色谱仪柱箱爆炸事故2002年7月,某化验室正准备开启的一台102G型气相色谱仪柱箱忽然爆炸。
柱箱的前门被炸到2米多远,已变形,柱箱内的加热丝、热电偶、风机等都损坏。
事故原因是2个月前一名维修人员把色谱柱自行卸下,而另一名化验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启氢气,通电后发生了这起事故。
当时,幸亏这名化验员站在仪器旁边,幸免了伤害事故。
事故原因:化验员在每次开机前都应检查一下气路,仪器维修人员对仪器进行改动后,应通知相关的使用人员并挂牌,而2人都没有按规定操作。
同时单位管理也不到位。
案例六:化工色谱仪爆炸安全事故分析某化工厂在气相色谱仪开机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大意,致使色谱仪发生爆炸。
事故经过: 2001年9月5日10时,某化工厂净化工段化验室班长张某让当班人员黄某对二楼一色谱仪开机,黄某将色谱仪通入载气氢气后,打开主机开关,当打开加热控制器开关2min后,仪器发生爆炸,致使仪器前门飞出打在2m外的实验台上,严重变形;幸好黄某打开加热开关后,转到仪器侧面检查柱尾气,未造成人员伤害。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经事后调查分析,色谱仪内一色谱柱被卸走,导致大量氢气泄漏到色谱柱箱内,与柱箱内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当开启箱内加热丝开关,使加热丝加热烧成红色,产生明火引起爆炸。
主要原因该操作工黄某在开机前未按规程要求操作,对色谱柱箱内所有连接处未进行试漏。
如果当时打开色谱柱箱,就会发现缺少一根色谱柱,不致于使氢气大量泄漏于柱箱内。
其它原因该仪器停机后未按要求对仪器的载气进出口进行封堵,对仪器未作很好的保护,而在下次开机前很容易让人省去试漏这一项工作。
由于该仪器是进行临时样品分析的,1个月前还曾使用过,在停机过程中,原仪器维修工将仪器内一色谱柱卸走,又因其在此期间调离本岗位,未对仪器情况进行严格交接,致使黄某在开机时免去试漏这一程序。
班长张某对本化验室仪器情况了解不全面,未能协同操作人员在开机前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查。
事故责任分析:操作人员黄某未按气相色谱仪操作规程操作,是导致这场事故的主要原因,黄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化验班长张某缺乏责任心,让没有开机经验的黄某独立操作,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
原维修工也负一定的责任,对备用机器内的物品随便拆用,停机时未按要求对仪器载气进出口进行封堵,同时调走前未对仪器进项严格交接。
事故教训:随着科学的发展,气相色谱仪越来越受到分析检验者的青睐,它以用样少、快速、灵敏度高、价格低廉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走进工厂化验室、科研单位,然而,如何正确使用色谱仪是至关重要的。
应从此次事故中认真吸取下列教训。
(1)提高职工对各类仪器操作技能,特别是开机、停机,了解仪器存在的危险因素,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
(2)进一步健全各类仪器操作档案,其中包括开机时间、使用情况、停机时间、停机原因,以及检修情况、完好性等。
(3)有条件的应当设专人对某些仪器进行日常维修,包括开、停机等,严禁操作人员进行除使用以外的其它操作。
(4)各级主管领导也应将色谱仪开停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随时掌握各台仪器的运行情况,确保万无一失。
案例七:硫酸灼伤事故事故经过:2008年3月19上午8:55左右,生产技术科中心化验室副组长朱晓娟在溶液室配制氨性氯化亚铜溶液(1体积氯化亚铜,加入2体积25%的浓氨水)时,在量取200ml氯化亚铜溶液放入500ml平底烧瓶中后,需加入400ml的氨水。
朱晓娟从溶液室临时摆放柜里拿了自认为是两个500ml的瓶装氨水试剂(每瓶约200ml,其中一瓶实际为98%的浓硫酸,浓硫酸瓶和氨水瓶的颜色较为相似),将第一瓶氨水试剂倒入一只500ml烧杯中,后拿起第二瓶,在没有仔细查看瓶子标签的情况下,误将约200ml,实为98%的浓硫酸倒入烧杯中,烧杯中溶液立即发生剧烈反应,烧杯被炸裂,溶液溅到朱晓娟脸上和手上,当时化验员沈春香正好去溶液室拿水瓶经过,脸上也被喷溅出的溶液粘上,造成两人脸部及朱晓娟手部局部化学灼伤。
责任分析:1)、朱晓娟配制溶液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操作责任心不强,负主要责任。
2)、溶液配制员魏杰,在前一天配制溶液结束后,没有将剩下的98%浓硫酸按规定进行收藏,存在习惯性违章,负主要责任。
3)、中心化验室组长尚树芹,对零散的酸、碱试剂长期混放这一违章现象的危险认识不足任其存在,管理不到位,负主要管理责任。
4)、生产技术科分管中心化验室副科长任海波,平时管理不力、要求不严,负管理责任。
5)、生产技术科科长韩启明负管理责任。
原因分析:1)、朱晓娟在配制溶液过程中,没有仔细查看试剂瓶标签的情况下,错把98%浓硫酸当作是氨水,注意力不集中、操作责任心不强。
2)、中心化验室的零散试剂管理不到位,酸、碱试剂长期混放,存在习惯性违章现象。
3)、在配制有刺激性试剂时,没有按照规定在通风橱中操作,执行规范标准不到位。
4)、自我防范意识差,未按规定佩戴防护用品。
整改措施:1)、对中心化验室的各项标准制度进一步进行完善,强调仪器设备、药品安全等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要求一切化验工作必须按标准制度和操作流程执行,确保万无一失。
2)、要培养每个人工作责任心,按照“团队、规范、认真、用心”的要求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按照岗位操作标准流程去做每件事,不能疏忽每一个细节。
3)、加强业务学习,强化检验基础知识的学习,普及危险化学品、电器设备等安全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知识与操作技能。
4)、立即彻底检查安全隐患,发动各岗位对照岗位制度标准,自查自纠,消除安全隐患。
5)、把此次事故当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让公司所有化验人员增强防范意识,确实做到三不伤害,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二、事故处理预案(一)、电炉或电热套着火灭火预案1、预想目标:成品岗位蒸馏加热电炉2、应急措施:1.)发现起火后,发现者应首先迅速切断电源,停止一切实验,使用消防沙时应迅速向着火部位覆盖式倾倒,直到没有火苗泛起为止,消防沙进行撒泼扑救时要求用量一定要大,动作一定要快,若操作台上起火,可用石棉被覆盖扑救。
2.)若上述方法不能控制火势时应动用灭火器,扑救时要将灭火器上下颠倒几次,一手拿喷嘴另一手提环,将喷嘴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摆动,迅速推进,不留残火,在扑救的同时要大声报警。
3.)其他岗位人员接到报警后要立即携带本岗位的灭火器材赶往现场扑救火灾或疏散物资。
4.)在扑救的同时,要有一人向班长或部门领导报告,然后向消防队、生产调度报告火警,班长或部门领导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到现场指挥救火。
5.)消防队赶到后,部门领导、班长应立即与消防队指挥员取得联系,及时向火场指挥提供现场的有关信息。
3.职责分工1.)当发现电炉或电热套加热起火时,发现者应立即切断电源,同时一边大声呼救报警一边利用消防砂、石棉被或灭火器进行扑救。
2.) 气谱岗:听到呼救时分析工应立即赶往现场利用现有的消防桶、石棉被、灭火器等进行扑救。
3.)溶液岗听到呼救时应立即赶往现场清除火场周围的易燃物品。
4.)本岗位听到呼救时应立即向部门、消防队、生产调度报警,安排一人到门口处接应消防队员,指引消防队员迅速赶到起火现场,随后立即赶往现场抢救。
5.)班长听到报警后应立即赶到起火现场,在消防队到来前指挥灭火。
6.)其他岗位人员:听到报警后应立即赶往现场协助扑救和疏散现场物资。
7.)消防队到达后,班长应即与消防队指挥员取得联系,及时向火场指挥提供现场的有关信息。
注:1.有机溶剂着火时严禁用水灭火,以防火势蔓延。
2.用石棉被扑救时要注意石棉被覆盖到着火处时要盖严实,以防有机溶剂遇空气复燃。
3.各岗前往救火时要将本岗位的危险实验立即停止,以防发生事故。
(二)、氢气泄漏事故预案1.预想目标:气谱室氢气泄漏2.应急措施:1.)发现氢气泄漏后要杜绝一切电器的开关操作。
2.)发生泄漏后要一人开窗、门通风,一人大声报警,同时在门口监护,禁止其他人进行电器操作。
3.)班长接到报警后,立即向部门领导报告,部门领导接到报警后要立即赶到现场指挥。
4.)其他岗位接到报警后,禁止对气谱室附近的电器进行操作,同时做好灭火的准备。
3.职责分工1.)当发生氢气发生器读数不正常或听到氢气泄露声或报警器报警时,气谱一操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同时大声呼救报警,随后立即对氢气管路及各连接部位进行试漏确定漏点及泄漏量,在通风一段时间后,首先关闭氢气发生器的开关,对漏点进行处理,确认无泄漏后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