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咽的应用解剖学共3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38
耳鼻咽喉科咽的应用解剖咽为上宽下窄、前后扁平,略呈漏斗形的肌性管道,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上起颅底,下止于第6颈椎体及环状软骨下缘。
上界为枕骨基底部及蝶骨体,下接食管;后壁与椎前筋膜相邻;前壁不完整,自上而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两侧与颈部大血管和神经相邻。
成人咽部全长约12cm,横径在颅底处约3.5cm,在咽与食管的连接处的宽度仅1.5cm o一、咽的分部及构造(一)咽的分部咽以软腭及会厌上缘平面为界,自上而下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1.鼻咽部又称上咽。
平对第1〜2颈椎,略呈不规则立方形,是呼吸道的一部分。
顶部位于蝶骨体和枕骨基底部下方,下至软腭游离缘平面,向前经后鼻孔通鼻腔,后面向下经鼻咽峡续口咽。
可分为6个壁,即前、后、顶、左右两侧和底壁。
前壁的正中是鼻中隔后缘,两侧为后鼻孔,经此通鼻腔。
顶壁向后壁移行,形似穹隆,两壁之间无明显界线,常合称为顶后壁,该壁邻近颅底的破裂孔和岩尖,肿瘤组织易借此通道易侵入颅内。
顶部与后壁移行处黏膜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集聚,称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
左右两侧主要结构有咽鼓管咽口及咽隐窝。
其中咽鼓管咽口位于两侧下鼻甲后端向后1~15cm处,略呈喇叭形,其后上方有咽鼓管圆枕,咽鼓管咽口周围有散在淋巴组织,称咽鼓管扁桃体。
咽鼓管是鼻咽通向中耳的管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咽隐窝为咽鼓管圆枕后上方的凹陷,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底壁由软腭背面及其后缘与咽后壁之间围成的鼻咽峡所构成,并经此与口咽相通。
吞咽时,软腭上提与咽后壁接触,关闭鼻咽峡,鼻咽与口咽暂时隔开,防止饮食向鼻咽腔逆流。
2.口咽部又称中咽。
平对第2~3颈椎体,是口腔向后方的延续。
介于软腭游离缘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俗称咽部即指此区。
其前壁上部为咽峡:是由腭垂(又称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舌背、两侧的腭舌弓和腭咽弓所围成的环形狭窄部分,口咽向前经此与口腔相通;前壁下部为舌根。
侧壁前方由两个弓形黏膜赞围成,其中前方为前腭弓,又名腭舌弓;后方为后腭弓,又名腭咽弓;两弓之间为扁桃体窝,(腭)扁桃体即位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