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23.43 MB
- 文档页数:69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亚低温治疗(low temperature therapy)是一种通过控制体温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产后恢复、运动损伤、炎症和疼痛管理等领域。
亚低温治疗主要通过冷敷、冷浴和冷包等方式,降低患者体温,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疼痛和炎症反应的效果。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护理时,护士需遵循以下原则:1.评估: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疼痛评估等,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需求,以确定是否适合亚低温治疗。
同时,还需评估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和意识水平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安全。
2.设定治疗目标: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需求,制定可量化的治疗目标。
比如,减轻疼痛程度、减少炎症反应、缩短恢复时间等。
3.选择合适的冷敷方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标,选择适当的冷敷方式。
可用冷湿敷、冷热敷或冷水浴等方式,但需根据患者的体温调节能力和治疗反应来决定冷敷时间和温度。
4.确保安全: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护士需保证患者的安全。
首先,护士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同时,需确保冷敷设备的安全性能良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监测治疗效果:护士需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包括疼痛缓解程度、炎症反应的改善和患者的舒适程度等。
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贴心护理: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护士需为患者提供温暖的环境,保持患者的舒适感。
还需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解答其疑虑,消除恐惧,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护理体验。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护理时,护士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注意冷敷时间和温度:冷敷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5-20分钟,不要超过30分钟。
冷敷温度一般控制在15-20摄氏度,不要超过冷敷设备的建议范围。
2.保持皮肤整洁:在进行冷敷后,护士应帮助患者清洁冷敷区域,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整洁,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3.注意观察副作用:亚低温治疗可能会引起皮肤红肿、刺痛和瘙痒等不适感,护士需时刻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及时采取措施减轻不适。
ICU护理知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1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100 mg、异丙嗪50 -100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降温毯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腋温温度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 0~25 ℃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
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一、亚低温治疗原理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利用特定方法降低患者体温至亚低温状态的治疗方式。
通过降低体温,可以抑制脑细胞的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亚低温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等。
二、适用人群与禁忌人群适用人群:1. 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 体温升高或中枢性高热的患者;3. 需要降低机体代谢和氧耗的患者。
禁忌人群:1. 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不稳定的患者;2. 存在严重电解质紊乱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 存在颅内高压或病情危重的患者。
三、治疗方法与步骤1. 治疗方法: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方法实现。
物理降温包括冰敷、冰毯、冰帽等,药物降温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退热药等。
2. 治疗步骤:(1)评估患者情况,确定亚低温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3)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如冰敷、冰毯等;(4)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降温速度和温度,避免过快或过慢降温;(5)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注意保湿和保暖;(6)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护理要点与注意事项1. 护理要点:(1)监测体温变化,保持体温在亚低温状态;(2)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和翻身拍背;(3)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评估病情状况;(4)注意保湿和保暖,预防皮肤冻伤和肺炎等并发症;(5)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事项:(1)避免过快或过慢降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其他并发症;(2)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避免过度刺激和躁动;(3)对于存在心肺功能不全或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需特别注意监测和治疗;(4)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尊重其人格尊严。
五、常见问题与解答1. 亚低温治疗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副作用?答:亚低温治疗对身体的影响较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皮肤冻伤、呼吸道干燥等。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护理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内容。
首先,亚低温治疗需注意安全。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确保患者适合接受亚低温治疗。
同时,还需要保证治疗环境的安全,确保设备运行正常,避免意外发生。
其次,进行亚低温治疗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术前准备工作。
在开始治疗前,应将患者相关的病史、症状及体征记录清楚,并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定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要告知患者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让患者了解治疗的目的和效果,增强患者的配合度。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还需要掌握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冰敷是最常用的亚低温治疗方式之一,可以通过将冰袋敷在患处,缓解疼痛、减轻肿胀和炎症反应。
在使用冰敷时,需要保证冰袋的温度,避免过冷引起冻伤。
同时,还需要使用适当的隔离物,避免冰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引起低温灼伤。
除了冰敷外,还可以采用冷水浸泡的方法进行亚低温治疗。
将患处浸泡在15℃-20℃的冷水中,可以通过降低局部温度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痉挛等症状。
在进行冷水浸泡时,需要注意浸泡时间的掌握,一般不超过15分钟。
同时,还应定时调查患者的体温,避免出现过度降低体温的情况。
此外,亚低温毛巾敷也是一种常用的亚低温治疗方法。
将经过冷冻处理的毛巾敷在患处,可以通过温度的传导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在使用亚低温毛巾时,需要注意毛巾的温度,避免过冷伤害皮肤。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还需要注意对患者的监测和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例如体温、皮肤颜色、心率和呼吸等。
同时,还需要定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效果,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最后,在亚低温治疗结束后,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护理工作。
首先,应对患者的受伤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工作,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其次,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饮食和营养的调理,增强患者的体质,加快伤口的愈合。
ICU护理知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1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100 mg、异丙嗪50 -100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降温毯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腋温温度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0~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
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护理措施:1.生命体征观察由专人护理,床边24h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每小时记录1次,同时记录神志、曈孔变化,严格交接班。
出现呼吸功能障碍,给予呼吸兴奋剂,若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下,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2.体温护理24h持续监测鼻腔内、肛内温度,每小时记录1次。
保证患者鼻腔内温度在33℃~34℃,肛内温度在33℃~35℃。
若患者体温超过36℃,说明亚低温治疗效果差;若低于33℃,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若低于28℃易出现室颤。
因此降温速度以(1℃~1.5℃)/h为宜,3~4h达到亚低温标准。
复温时让病人自然复温,以0.1℃/h速度升高为宜,复温过快可引起反跳性高热。
若不能自然复温,可加盖被子或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
3.皮肤护理亚低温下皮肤和肌肉血管呈收缩状态,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冻伤、褥疮。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每1~2h为患者翻身、拍背、活动肢体,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按摩受压部位,改善血液循环,防止皮肤受压,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4.呼吸道护理亚低温治疗期间,免疫功能低下、气管切开以及呼吸机的应用都大大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为此应重视呼吸道护理,翻身侧卧每两小时1次,拍背使深部痰液松动易于咳出,必要时及时吸痰;同时也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和温化,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出血的护理。
5.消化道应激性出血亚低温可引起凝血功能紊乱,易发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出血的护理。
6.体位护理为了防止误吸、关节僵直及废用性肌萎缩,采取正确的卧位也十分重要。
及早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建立翻身卡,仰卧位时下肢保持功能位,防止肩、肘、腕、膝关节综合征及废用性肌萎缩。
2h变换1次患者头位,保持降温帽内干燥,防止皮肤冻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