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48
缺氧的名词解释缺氧是指身体组织和细胞无法获得足够氧气供应的一种生理状态。
缺氧会导致细胞无法正常运作,最终引发各种不同程度的疾病或症状。
缺氧可以分为全身性缺氧和局部性缺氧两种。
全身性缺氧是指全身组织和器官普遍缺氧,通常是由于呼吸功能异常、氧气供应不足或心血管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
例如,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会引起呼吸功能异常,导致全身缺氧;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会影响心血管功能,进而导致全身缺氧。
局部性缺氧是指某个特定局部区域缺氧,通常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血流障碍等原因引起。
例如,血栓形成导致动脉阻塞,使特定局部组织缺氧;紧缩性血管疾病如雷诺病导致末梢血管收缩,引起局部缺氧。
缺氧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细胞在缺氧环境中无法正常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ATP合成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细胞代谢紊乱。
持续缺氧会影响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物化学过程,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激活、炎症反应等,最终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在心脑血管系统方面,缺氧会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变;脑缺氧会导致脑梗死、脑缺血等脑血管病变。
在呼吸系统方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等导致的缺氧会引起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等。
在神经系统方面,缺氧可以导致头晕、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肌肉和运动方面,缺氧会导致肌肉疲劳、无力感等。
在组织和器官方面,缺氧会导致组织坏死、器官衰竭等。
对于缺氧的治疗,首先需要找出导致缺氧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缺氧需要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缺氧需要进行心血管病治疗。
总之,缺氧是一种身体组织和细胞无法获得足够氧气供应的生理状态,会导致各种不同程度的疾病和症状。
对于缺氧的治疗需要针对具体原因进行治疗,并及时恢复组织和细胞的氧气供应,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旨在探讨病理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及其耐受性。
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缺氧环境,观察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分析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进一步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结果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在乏氧性缺氧条件下,小鼠呼吸频率逐渐加快,呼吸幅度增大,肺通气量增加。
随着缺氧程度的加深,呼吸频率进一步加快,肺通气量显著增加。
这表明乏氧性缺氧对呼吸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促使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来代偿缺氧。
2.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在乏氧性缺氧条件下,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出现兴奋和抑制现象。
初期,小鼠表现为精神亢奋、活动增加;随着缺氧程度的加深,小鼠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等现象。
这表明乏氧性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缺氧对血液颜色的影响在乏氧性缺氧条件下,小鼠的血液颜色逐渐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小鼠的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即发绀。
这表明乏氧性缺氧导致机体缺氧程度加重,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4.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1)个体差异:实验中发现,较小的小白鼠因个体发育不完全,大脑对呼吸中枢更不敏感,故其缺氧能力常大于较大的小白鼠,即存活时间更长。
(2)缺氧瓶的密闭性:缺氧瓶的密闭性越好,进入其中的氧就越少,小白鼠存活时间就越短,反之亦然。
(3)钠石灰:钠石灰用于吸收瓶中CO2以排除CO2的干扰。
实验中发现,钠石灰不能有效地吸收CO2,使瓶中存有低浓度CO2,从而促进呼吸,导致本组小白鼠的存活时间比前几个班各组的更长。
三、结论1. 乏氧性缺氧对呼吸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促使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来代偿缺氧。
2. 乏氧性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导致小鼠出现精神亢奋、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等现象。
3. 乏氧性缺氧导致机体缺氧程度加重,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出现发绀现象。
缺氧的名词解释缺氧是指身体或环境中氧气供应不足或者缺乏的状态。
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缺氧可以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
正常的氧气供应对于维持身体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而缺氧则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一、缺氧的原因1. 环境因素:高海拔、水下活动、极地探险等特殊环境下,氧气浓度较低,容易引发缺氧现象。
2. 空气污染: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会导致空气中氧气浓度下降,如车辆尾气、工厂废气等。
3.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会导致肺部功能减退,进而影响氧气的吸入和转运。
4. 心脑血管疾病:心脏衰竭、脑梗塞等疾病会减少体内血液流动,导致氧气无法有效运输到组织和细胞。
二、缺氧的影响1. 呼吸系统:当身体处于缺氧状态时,呼吸系统会努力工作以提高氧气的供应,导致呼吸加速、呼吸困难以及气短等症状。
长期缺氧还会导致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2. 循环系统:缺氧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
同时,缺氧还会引起周围组织和器官的供氧不足,导致细胞损伤和功能受损。
3. 神经系统:脑部是身体对氧气需求最高的器官之一,当缺氧发生时,大脑会在短时间内遭受严重损害。
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常常伴随着缺氧。
长期缺氧还会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出现认知障碍和智力下降的情况。
4. 代谢系统:缺氧会影响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和酸碱平衡失调。
这可能引发酸中毒和影响体内多种酶的活性,进而干扰正常细胞功能和组织修复。
5. 免疫系统:缺氧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容易感染疾病。
免疫细胞在缺氧时的活性和数量都会受到限制,这增加了外界病原体侵袭机体的风险。
三、缺氧的治疗和预防1. 氧气疗法:提供纯氧气或通过呼吸机等设备进行氧气补充,以提高氧气的供应量,帮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
2. 疾病治疗:针对引发缺氧的疾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如支气管扩张药物、心脏病治疗等。
三、缺氧对机体的影响(一)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对低氧非常敏感,尤其是大脑皮质。
低氧时大脑皮质首先受损,其次影响皮层下及脑干生命中枢。
所以低氧时最早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轻度低氧可有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力障碍;低氧加重时出现烦躁不安,神志恍惚,甚至昏迷。
突然中断脑的氧供,15~20秒后出现全身抽搐。
测定脑静脉(或颈内静脉血)氧分压,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程度。
正常人脑静脉血氧分压为34mmHg,当降至28~25mmHg时,出现精神错乱等反应;降至20~18mmHg时意识丧失;降至12mmHg将危及生命。
脑对低氧的适应机制是脑血管扩张,血管阻力降低及血流量增加。
PaO2<50mmHg时,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PaO2为35mmHg时,脑血流增加70%;PaO2为24mmHg时,脑血流为正常的4~5倍,达最大补偿限度。
脑组织低氧损害的主要改变是脑水肿。
若突然中断氧供,可因钠泵运转功能障碍发生细胞中毒性脑水肿,并在停止供氧后3分钟时脑水肿达高峰,组织含水量可增加2.5%。
严重水肿可使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又可使脑血流量不足,加重低氧,形成恶性循环。
PaO2下降20mmHg,脑细胞不能摄氧,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
(二)呼吸系统急性低氧时,PaO2<60mmHg可刺激主动脉、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SaO2每下降1%,每分通气量增加0.16~0.35L 。
极严重低氧又可抑制呼吸,PaO2<24~30mmHg时出现呼吸慢而不规则,甚至呼吸停止。
其他更多内容低氧血症可损害肺泡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肺水肿。
低氧减少肺泡Ⅱ型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引起肺不张,增大肺内分流量进一步加重低氧。
低氧还可使支气管粘膜上肥大细胞增多,介质(组胺、5-羟色胺等)分泌增多,引起支气管痉挛。
低氧时肺总量及残气量均增加,肺活量增加甚少。
缺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氧气是维持生命的必要物质之一,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氧气来进行代谢活动。
然而,当我们的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时,就会出现缺氧的状态。
缺氧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变化,它可以出现在很多情况下,如高山、深海、空调房间等地方,甚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虽然短时间的缺氧对身体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长时间的缺氧却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影响身体器官的功能缺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许多方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会影响身体器官的功能。
由于我们的身体各个器官都需要氧气来运行和代谢,当缺氧发生时,这些器官就不会得到足够的氧气,从而导致它们的功能受到影响。
例如,如果缺氧发生在大脑中,就会导致头痛、眩晕、抽搐等症状的出现。
而如果缺氧发生在心脏部位,就会影响其收缩力和供血能力,从而导致心脏病、心肌缺血等疾病的发生。
影响身体的代谢除了对身体器官的功能有影响外,缺氧还会影响身体的代谢。
在缺氧的状态下,身体会出现代谢紊乱的现象,导致能量产生和消耗的平衡失调。
这样就会引起许多问题,比如肌肉无力、胃肠功能紊乱等。
影响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长期的缺氧还可能对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产生影响。
因为大脑需要大量的氧气来进行代谢活动,当缺氧状态长时间持续时,就会导致大脑的功能受到影响。
这样就会出现一些类似于认知障碍、失忆等类的问题。
机制缺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下面着重介绍缺氧与人体的细胞代谢和炎症反应的关系。
细胞代谢细胞内能量产生是维持生命的基础,而呼吸和氧气供给是能量产生的重要条件。
当人体暴露在缺氧环境中时,其中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会下降,细胞中的微量元素、代谢产物、氧化还原电位等指标也都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些细胞代谢过程的变化,进而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变化,导致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变化。
炎症反应缺氧环境下,体内抗氧化系统的能力下降,细胞代谢等正常生理过程发生紊乱,这都可能导致机体发生一定的炎症反应。
缺氧的概念是选择题缺氧是指组织和细胞无法得到足够氧气供应的一种状态。
氧气在维持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细胞产生能量的必需物质,缺氧则会导致细胞能量不足,影响各种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
缺氧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系统问题:呼吸系统受损或功能障碍是导致缺氧的最常见原因。
例如肺炎、哮喘、肺结核等疾病可以降低肺部的氧气交换能力,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2. 心血管系统问题: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心绞痛等可以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不足,降低血液中携氧能力,从而导致缺氧。
3. 血液问题:贫血是常见的血液问题,它可以导致血液中携氧的红细胞数量减少,或是血红蛋白含量不足,也会引起缺氧。
4. 环境问题:高原地区的氧气浓度较低,气压也较低,容易导致人体缺氧。
此外,封闭环境、空气污染、烟草烟雾等也会影响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导致缺氧。
缺氧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脑是对氧气需求量最高的器官之一,缺氧会导致脑细胞受损,影响认知、记忆等功能。
其次,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也对氧气供应敏感,缺氧会增加这些器官的负担,影响其正常功能。
此外,缺氧还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弱机体的抵抗力。
另外,缺氧还会引起一系列的代谢异常,如乳酸堆积、酸中毒等,这些都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损害。
治疗缺氧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呼吸、增加氧气供应、治疗潜在病因等。
一旦发现存在缺氧的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氧气疗法,通过吸氧设备给予患者纯氧气,以增加患者体内的氧气浓度。
此外,针对潜在病因进行治疗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对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以提高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
综上所述,缺氧是指组织和细胞无法得到足够氧气供应的一种状态,其原因包括呼吸系统问题、心血管系统问题、血液问题和环境问题。
缺氧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大脑、心脏、肝脏等器官的功能影响,以及对免疫系统、代谢等方面的损害。
治疗缺氧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呼吸、增加氧气供应以及治疗潜在病因等。
缺氧对人体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缺氧是指人或动物在某种特定环境条件下,体内组织供氧不足的状态,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高海拔地区、长时间水下呼吸、肺部疾病和心脏病等情况下。
在缺氧状态下,人体的生理功能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及时调控缺氧状态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缺氧的影响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显现。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缺氧引起的心血管症状最常见的是心肌缺血。
由于心脏是人体的主要供血器官,心肌缺血可以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问题。
同时,缺氧还会导致体内的氧分压下降,导致红细胞携氧功能降低,引起氧供给不足,最终导致缺氧性疾病。
另外,缺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也会产生影响。
缺氧状态下,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神经元兴奋性降低,造成神经功能异常,表现为头晕、恶心、昏迷等症状。
为了应对缺氧状态,人体会通过多种反应机制调节生理状态。
其中最为重要的调节机制是机体对缺氧的氧感知和响应。
人体的氧感知和响应机制主要集中在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肺部上皮细胞等组织中。
这些组织中都存在一系列与氧感知和调节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HIF(低氧诱导因子)通路、AMPK(AMP激活的蛋白激酶)通路、CanP(小蛋白)通路、NRF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通路等。
这些通路可以通过调节生理功能,增加氧的供应和利用,对抗缺氧状态,保持体内恒定的氧合状态。
此外,还有一些外源性因素也可以帮助调控缺氧状态,比如氧气供给、药物干预、锻炼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调节方式是使用氧气,通过呼吸氧气增加体内氧分压,帮助缓解缺氧状态。
但是,氧气并不是万能的,过度使用氧气会导致肺氧中毒,进而产生一系列副作用,比如氧化应激、肺组织损伤等。
因此,氧气的使用必须在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保证使用的正确性及安全性。
总之,缺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了解缺氧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对维持健康、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此外,重视自身健康、积极锻炼、避免高海拔等情况下的长时间逗留,也是防范缺氧产生的重要措施。
2017年重庆省重症医学科初级职称第一部分相关知识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1、缺氧对机体的影响不包括下列哪项A.心肌对缺氧十分敏感,早期可表现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B.缺氧可抑制细胞能量代谢,引起代谢性酸中毒C.缺氧时皮肤、胃肠血管收缩,而脑、肾、冠状动脉血管扩张以保证重要脏器氧供应D.缺氧时能量不足引起钠泵失灵,导致细胞内水肿E.缺氧可引起黄疸和消化道出血2、患者男性,47岁,突发神志丧失,呼吸不规则,大动脉搏动消失,判断为心搏骤停。
该患者体内的病理生理变化,描述不正确的是A.激活细胞膜的磷脂酶A2和蛋白分解酶B.花生四烯酸含量增加C.血栓素生成减少D.破坏了线粒体膜E.AI、P的生成停顿3、下列关于氧消耗(VO2)的描述,不正解的是A.VO2即每分钟机体实际的耗氧量B.VO2由氧输送、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的P50、组织缺氧量及细胞的摄氧能力决定C.病理状态下,氧输送和氧消耗可呈线性关系,即氧消耗表现为氧供依赖D.正常情况下,氧输送和氧消耗可呈线性关系,即氧消耗表现为氧供依赖E.生理状态下,氧消耗与氧输送是匹配的4、某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近来常于夜间发作哮喘,哮喘发作时伴频繁咳嗽,咳出泡沫痰,有时带血性,查体双肺底闻及湿性啰音及哮鸣音。
以下哪一种疾病可能性大A.支气管哮喘B.心源性哮喘C.过敏性肺炎D.肺不张E.喘息型支气管炎5、患者男性,61岁,因胸闷、胸痛2小时入院。
听诊双肺广泛湿性啰音,心音低钝,心电图V1~V5导联ST段抬高,TnI升高,对诊断最有意义的是A.冠状动脉CTA(16排螺旋CT)B.监测心电图变化C.冠状动脉造影术D.动态心电图E.心脏超声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理想的治疗是A.阿托品B.异丙肾上腺素C.电复律D.永久心脏起搏器E.以上均不是7、哪项不属于肾功能改变时的代谢变化A.严重高血钾B.代谢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氮质血症E.稀释性低血钠8、肾替代治疗中溶质清除的原理,正确的是A.对流对小分子溶质清除效果好B.弥散对小分子溶质清除效果好C.吸附效率与溶质浓度关系密切D.以上都正确E.以上都不正确9、关于失水,描述不正确的是A.高渗性失水:失水多于失钠B.低渗性失水:失钠多于失水C.等渗性失水:消化道丢失、皮肤丢失D.高渗性失水:水摄入不足、水丢失过多E.低渗性失水:失水时补充水不足、肾丢失10、关于治疗指数的计算式是A.LD50/ED50B.LD1/ED99C.ED50/LD50D.ED1/LD99E.ED1/LD5011、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错误的是A.溶栓疗法B.抗凝疗法C.调脂治疗D.冠脉介入疗法E.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下面哪项不属于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A.脱水降颅压B.亚低温治疗C.外科治疗D.防治并发症E.降血压13、参与SIRS发生、发展的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中,属于促炎症细胞因子的是A.血小板活化因子B.白介素-4、白介素-10C.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D.活化的补体E.花生四烯酸14、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后患者可能出现休克、发热、蛋白尿、血尿、淋巴结肿大等,原因可能是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C.Ⅰ型或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Ⅲ型超敏反应15、女性,69岁,因发热、咳嗽、咳黄脓痰3d入院,考虑为急性肺炎,入院查血压80/40mmHg,考虑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出现休克的主要机制是A.心肌收缩力明显下降B.前负荷明显下降C.外周血管张力明显下降D.有效血容量不足E.静脉回流受阻16、以下关于“PIRO”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A.P为易感因素B.I为病前基础状态C.R为炎症反应D.O为脏器功能受损的依据E.是脓毒症“分阶段诊断系统”17、诊断室速最有力的心电图证据是A.心率140~200/分钟B.R.R>P-P(房室分离)C.QRS波群增宽>0.12秒D.出现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E.节律整齐或轻度不齐18、在应激的高分解代谢期,机体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变化是A.高血糖、高胰岛素B.高血糖、低胰岛素C.低血糖、高胰岛素D.低血糖、低胰岛素E.以上都不是19、患者男性,62岁,患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休克,血压82/52mmHg,中心静脉压8cmH2O(0.78kPa),肺毛楔嵌压10mmHg(1.33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