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政治参与理论述评_曹晓静
- 格式:pdf
- 大小:71.68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西方政治传播研究述评标签:政治传播;视界融合;公共舆论随着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与深入,政治传播研究作为一个跨越了传播学、历史学、新闻学、大众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旨趣。
本文拟对现代西方政治传播研究的历史脉络、理论流派、研究方法以及学科构建等作一梳理和述评,以期为方兴未艾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全球化背景下和全球化进程中,政治传播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异常重视的政治战略问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证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优越性的雄辩事实,说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政治传播的研究。
政治传播研究毕竟植根于西方社会,要建构适应中国国情的政治传播研究新形态,应该首先了解西方政治传播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关于政治传播范畴的界定迄今为止,西方任何一本研究政治传播的著作在界定“政治传播”这一范畴的时候都十分谨慎,均申明这是作者的一家之言。
这是因为政治传播这一范畴自身包含着双重的学科要素,即;政治与传播,而这两个学科要素又各自具有理解不同的“广义与狭义”的学科界定,使得“政治传播范畴”本身的界定十分困难:是从政治学的角度定义政治传播?还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定义政治传播?此外,随着政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新的研究元素也不断被引进到政治传播研究中来,原本就没有形成共识的政治传播的范畴界定不断受到冲击,这就使进一步界定政治传播范畴面临更大的困难。
目前,西方学者在政治传播范畴的界定上有两种趋向:即政治学本位和传播学本位。
从政治学角度来界定的学者往往将政治传播视为一种政治现象与政治行为。
如被普遍认为的关于政治传播范畴的最早表述是:“政治传播是一种过程,一种有多种因素在其中相互影响的过程:政府及其辖设的社会事业机构与公民的选举行为两者不断地向对方传达政治性影响因素。
”再如,丹顿与伍德将政治传播定义为:“(公民或社会)关于公共资源(如税收)、政府权力(具体由谁来掌握司法权、立法权与行政权)与公共裁决权(奖惩制度)的分配所进行的决议。
11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摘要:[目的/意义]在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知名智库成长为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效主体。
布鲁金斯学会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智库之一,其政策参与过程体现了国际知名智库参与全球治理的机制,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方法/过程]本文通过构建政策过程的“场域论”与“阶段论”框架,展示智库在不同场域中如何把握“话语”要素,分析了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代表的国际知名智库在“设置议程-引领讨论-设计政策-评估政策”的过程中如何影响政府决策,产出怎样的政策产品和知识产品。
[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在政策过程的场域转换中,布鲁金斯学会通过设置特定议题、引导大众讨论、参与听证会、提交研究报告、提供决策产品以及特殊的“旋转门”机制等方式影响决策,体现了智库在参与全球治理的政策过程中的多元路径和多维影响。
这启发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既要博采众长,又要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治理参与路径。
关键词:政策过程 智库 全球治理 布鲁金斯学会分类号:C932DOI: 10.19318/ki.issn.2096-1634.2022.03.14117智库、环境智库、外交与国际事务智库、国内卫生政策智库、全球卫生智库、国际发展智库、国际经济政策智库、科学与技术智库、社会政策智库、水安全智库以及食品安全智库[2]。
由此可见,在全球治理的需求推动与智库参与治理的便利条件双重作用下,国际知名智库在全球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都有着深入的参与。
对智库的政策参与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国际智库政策参与机制和政策影响力评价体系的认识,同时可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提供借鉴。
1.2 代表性智库的选择依据综合代表性、全面性和对华相关性,本文的案例选取主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能代表国际顶尖智库水平;二是有深入参与全球治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客观事实;三是有鲜明的对华研究项目,并对我国有针对性的借鉴意义。
作者: 曹晓进 徐风
作者机构: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70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3-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6期
主题词: 政治学 国际关系学 国际政治学 学科史
摘要:政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国际关系学则相对较新,国际关系学最初以国际政治学的面目出现,传统上是归属于政治学的学科范畴内的;二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学得到很大的发展。
国际关系学可以说是国际政治学在一定空间范围上的延展和时间上的延续;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在学科的生成历程、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特点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相互支撑与相互分离是二者间关系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第七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与功能一、政治参与的含义内涵【过程角度】:孔奇——政治参与就是“全国或地方、个人或集体支持或反对国家结构、权威和有关公益分配决策的行动〞。
【功能角度】:亨廷顿、琼·纳尔逊——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总论】:实际上,政治参与作为现代公民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是政治关系中公民实现自身政治权利的重要方式,而且反映着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种种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界说都将影响政府活动视为公民参与的核心内容。
外延【狭义】:〔只包括合法的参与方式〕诺曼·尼和西德尼·伏巴——政治参与指的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
〔目标〕:影响政府人事或政策抉择,不包括诸如消极抵抗、集体不服从、政治暴力或恐怖、暗杀甚至革命等政治行为。
【广义】:(也包括非法的政治活动)亨廷顿、琼·纳尔逊、阿尔蒙德、托马斯·戴伊等——政治参与应包括影响政府的所有活动,而不考虑这些活动根据政治系统的既定规那么是否合法,因此,诸如抗议、游行示威、暴动、甚至叛乱都属于政治参与形式。
教材观点政治参与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
它毋宁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角色的物化形式,它所表现出的具体行为外观及其性质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开展程度和社会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界定】:政治参与是特定制度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政策制定的各种行为。
根本特征⑴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由公民组成的团体。
⑵政治参与的目标指向是政府活动。
⑶政治参与是一种政治行为。
⑷政治参与的途径常常多种多样。
——一般有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游行集会等。
在中国还有公民投书信访、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等。
⑸政治参与根本上是一种体制内的非暴力行为。
二、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⒈政治学习功能。
第三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参与的把握有两个方面:其一,政治参与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其二,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
政治参与产生于政治权利关系。
(政治权利的内在矛盾,在于政治权利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性。
一方面,政治权利形式上示意相对单个的政治权利主体的法定政治资格而存在,另一方面,政治权利在内容上市政治权利主体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
因此,政治权利的形式上单个主体性与内容上共同利益性,形成了政治权利主体的个体性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促发了政治参与行为,使得政治权利只有通过作为政治权利主体的个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才能得到实现。
政治权利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政治参与的行为才能得到解决。
)政治权利的内在矛盾,在于政治权利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性。
一方面,政治权利在形式上是以相对单个的政治权利主体的法定资格而存在的,另一方面,政治权利在内容上是政治权利主体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
因此,政治权利的形式上的单个主体性与内容上共同利益性,形成了政治权利主体的个体性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而政治权利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政治参与的行为才能得到解决。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如下: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实际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行为,是政治权利以公民政治行为为载体的提现,)涉及社会政治生活所有内容和过程3.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4.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5.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国外政府规制理论研究述评崔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摘要:行政审批在国外称为政府管制或政府规制。
(为叙述方便,本文统一称作政府规制)西方学者对政府管理理论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展开,以政府规制经济学内容为理论支持。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以政府规制概念为切入点,探讨西方政府规制理论演进,有助于系统了解国外政府规制的进展,了解西方国家政府规制的基本概况,对下一步研究发达国家对某一具体行业进行管制的实践有重要而基础的理论铺垫作用。
关键词:政府规制;政府管制;行政审批D035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5)01-0051-02收稿日期:2014-11-20作者简介:崔妍(1990-),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政府管理研究。
西方政府规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G.J.施蒂格勒在1971年发表的《政府管制论》为代表,对政府规制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8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开始了放松规制运动。
例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了经济规制的放松;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推动规制改革计划,90年代开始不断增加放松规制类别以及数量,形成跨行业的放松规制。
直到目前,政府规制依然作为各国政府管理微观经济、保护市场秩序、促进管理质量和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职能。
理论上有三种关于政府规制研究的分析模式,即布雷耶尔模式、史普博模式和施蒂格勒模式。
一、政府规制的概念政府规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其进行界定。
首先,认为政府规制是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行为,通过政府强制控制干预来对个人、企业组织进行管理。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规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
规制的法律基础由允许政府授予或规定公司服务权力的各种法规组成。
维斯卡西认为,政府规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
国际政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国际政治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研究的是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其对全球格局、国家利益和国际秩序的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政治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和复杂。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角度,综述国际政治领域的研究文献。
一、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政治研究的基石,通过对不同的学派和理论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国际政治的本质。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在国际政治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肯尼斯·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的理性理论》提出了现实主义理论,强调国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及权力对国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二、国际安全与军事合作国际安全一直是国际政治研究的热点之一。
关于如何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托马斯·戴尼特的《安全性福利理论》提出了安全与福利相互关联的观点,既强调国家间的军事力量平衡,又关注国家内部的人民福祉。
同时,军事合作也是国际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合作形式主要包括联盟关系和军事联合演习等。
三、国际制度与全球治理国际制度是为解决国际合作与治理问题而建立的机制与规则体系,对维护国际秩序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宪章》是最重要的国际制度文件,确立了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合作、人权保护等原则。
此外,跨国组织、国际法等也是国际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瑟夫·恩格尔斯的《全球治理与国际制度》一书,对国际制度的建立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四、跨国公司与国际政治经济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全球价值链的建立以及与国家间、地区间的合作关系,跨国公司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决策和利益动机受到广泛关注。
约瑟夫·尼尔的《跨国公司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提供了对跨国公司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入研究。
五、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
政治参与模式评析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就是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过程,一个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越高,这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程度就越高。
”政治参与的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1]。
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政治参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对政治参与的模式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何谓”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在现代政治学中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已经成为当代政治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不同学者对政治参与涵义的理解和认识有所不同。
巴恩斯和凯思在他们的著作《政治行为:五个西方民主国家的群众参与》中认为,政治参与是在政治的各个层次中意图影响政治抉择的公民的一切自愿活动,它也包括抗议和暴力行为。
与这种观点相类似的是,赫伯特·麦克劳斯基在《政治参与》中也认为,政治参与是表示社会成员选择统治者以及直接或间接的在公共政策形成等方面的自愿活动。
[2]美国学者布斯和塞莱格森在《拉丁美洲的政治参与》中认为,政治参与的目标不完全指向政府,影响或试图影响公益分配的行为都是政治参与,社区(村庄、街区)也可能涉及公益分配问题,所以政治参与的目标也可能指向社区。
[3]基于上述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解,我们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4]政治参与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就政治参与的主体而言,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就政治参与的本质而言,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就政冶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就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而言,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主要模式政治参与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公民介入政治过程、影响政府决策及其执行的一种总体性制度安排。
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市场经济对中国政治参与的推动
孙晓莉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政治参与被广泛用于分析和衡量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政治参与是普通民众的事务和权利,而不是少数精英分子的特权.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运行对于推动政治参与乃至整个政治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当代中国,肯定和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在客观上有助于增强政府责任政治,有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能力.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孙晓莉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理论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1
【相关文献】
1.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政治参与功能的优化
2.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作用
3.孙晓莉:市场经济对政治参与的推动
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主体政治参与作用的发挥
5.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理想图式——兼论我国组织政治参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旅游政治学研究述评唐志明2013-03-14 20:21:05 来源:《政治学研究》(京)2006年2期内容提要:旅游政治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这与当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政治工具性的关注、利用以及政治学纵向发展中所凸现出来的横向拓展趋向分不开。
对国外旅游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视角及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概述性介绍与客观评价,对于中国旅游政治学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外政治学旅游政治学作者简介:唐志明,贵州民族学院旅游学院(贵阳550025)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伴随着政治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旅游政治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在20世纪70年代初露端倪,并逐渐把旅游政治生活和各种旅游政治现象纳入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30年来,大多数旅游政治学研究者把最主要的学术视野聚焦于旅游政治学科建设、旅游政治化或政治旅游化的种种表现形态上。
本文拟对国外旅游政治学的研究状况作简要述评,在我国目前旅游政治学研究几乎还是一片荒地的情况下,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关注。
一、国外旅游政治学研究的回顾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旅游政治并没有引起旅游学、政治学和政策分析学应有的关注,它们对旅游资源分配的政治维度、旅游政策的产生和旅游发展政治学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研究兴趣。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域和私域的许多决策者不愿承认旅游的政治本质;二是旅游政治研究没有得到官方应有的重视,官方既不鼓励也不给予财政支持;三是旅游没有被当作一个严谨的学术课题,一个对旅游有学术兴趣的政治学家可能被蔑视为一位寻求免税度假的机会主义者;四是旅游政治维度研究缺乏统一的方法与理论基础①。
作为对旅游现象进行政治分析的旅游政治学,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
它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与这一时期学术界对政治边缘学科的浓厚兴趣外,同时也与全球大众旅游的兴起与迅速普及分不开。
西方政治参与述评
杜才平
【期刊名称】《台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31)1
【摘要】在现代西方政治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中,政治参与都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它在西方民主理论分析框架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西方学者从关注机构因素、政治动员因素、社会因素、政治文化等视角对政治参与理论进行分析和梳理,对政治参与行为加以观察和研究,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由于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参与带有西方制度优越主义倾向和行为主义方法论上的缺陷,导致其政治参与理论存在以偏概全、脱离客观政治实践等不足.
【总页数】6页(P11-16)
【作者】杜才平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教务处,浙江,临海,3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相关文献】
1.集中展示新世纪西方人文社科的研究前沿——《"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丛书》述评 [J], 曹红毅;马恒通
2.西方学者政治参与理论述评 [J], 孔德元
3.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述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述评 [J], 王佳楣;沈佳伟;郑奕琪
4.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研究述评
——基于西方经典作家的文献梳理与回顾 [J], 孙磊
5.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研究述评--基于西方经典作家的文献梳理与回顾 [J], 孙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政治中的同盟理论:进展与争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国际政治中的同盟理论的进展与争论。
在概述了同盟理论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
正文部分分别着重介绍了同盟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分类,并深入探讨了同盟理论在学术界和现实中引发的争论。
还分析了同盟理论在国际政治中的具体应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同盟理论的启示,强调了其在实践中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同盟理论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同盟理论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际政治、同盟理论、起源、发展、分类、争论、应用、启示、展望1. 引言1.1 概述国际政治中的同盟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国家之间的联盟关系来理解其行为和决策。
同盟理论在国际政治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同盟理论的研究不仅涉及联盟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联盟的解体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通过对同盟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在本文中,将对同盟理论的起源、发展、分类、争论和应用进行探讨,并从中总结出有关同盟理论的启示和展望。
2. 正文2.1 同盟理论的起源同盟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及了“联合国”的概念,主张各国应该相互支持、结成同盟以应对外部威胁。
而在罗马时代,盟约制度成为一种常见的国际政治制度,各国之间通过签订盟约形成同盟关系,共同维护利益。
进入近代以后,同盟理论逐渐得到深入研究。
19世纪的欧洲,以凡尔赛体系和维也纳体系为代表的平衡权力政策,强调各国之间应该结成同盟以维护和平与稳定。
此后,随着帝国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盟理论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理论体系。
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同盟理论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国家之间的传统同盟关系,涉及到政党、利益集团等多种不同形式的同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跨国同盟、区域同盟等新型同盟形式也不断涌现。
对外政策决策的基本模式对外政策决策分析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研究领域始于现实主义影响极盛、决策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得到长足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1。
当时国际关系学者们研究一国对外政策的初衷是试图考察政府的“意图和战略,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定义如何转变为行动。
”2。
及至20世纪80年代,对外政策决策理论研究领域中,将一国的对外政策的决策者(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视为“单一的理性行为体”(Unitary rational actor)或“一般行为体”(actor-in-general),并被视同国家行为体甚为流行。
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决策者“暗箱”(black box)运作的结果。
至此,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形成了对外政策决策理论、对外政策比较研究理论和对外政策环境理论三个理论框架。
20世纪80年代末期对外政策决策理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90年代至今由进了一个活跃期。
随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激发了学者对具体行为者理论的新兴趣,研究者们将具体行为体理论与一般行为体理论相结合,在上述三个研究框架之内,将对外政策决策的研究范围拓展到了决策学、领导人特性、文化与认同、前景理论等。
3几十年来,学者们围绕对外政策的决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世界上一些重大的对外政策决策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对影响对外政策形成的因素作了自己的总结和归纳,从而在外交决策领域积累出许多理论分析模式。
从国家权力与对外政策的关系分析的角度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一、现实主义的对外政策决策模式现实主义(含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核心概念,地理、自然环境和人口占重要地位;一国通过胁迫方法来使用国家权力,武力的使用是可以接受的;制定外交政策时假定国家是单一行为体,强调决策的理性模型;外在的、国际的因素是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41Deborah J. Gerner, The Evolution of the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in Laura Neack, Jeanne A. K. Hey and Patrick J. Henney, eds.,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its Second Generation,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1995, p.17.2Magaret G. Hermann, Leaders and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in Dan Caldwell and Timothy J. Mckeown, eds., Diplomacy, Force, and Leadership, Essays in Honor of Alexander L. George, Westview Press, Boulder and Oxford, 1993, p.78.3王逸舟:《国际政治理论于战略前沿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96、99~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