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激励)
- 格式:ppt
- 大小:716.50 KB
- 文档页数:16
概念激励(Motivate)什么是激励所谓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企业员工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要对员工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员工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
3)激励贯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对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
因此,激励工作需要耐心。
赫兹伯格说,如何激励员工:锲而不舍。
4)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工作的始末,从对激励制度的宣传、企业员工个人的了解,到对员工行为过程的控制和对员工行为结果的评价等,都依赖于一定的信息沟通。
企业组织中信息沟通是否通畅,是否及时、准确、全面,直接影响着激励制度的运用效果和激励工作的成本。
5)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激励的基本原则1、目标结合原则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
目标设置必须同时体现组织目标和员工需要的要求。
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
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
3、引导性原则外激励措施只有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才能取得激励效果。
因此,引导性原则是激励过程的内在要求。
4、合理性原则激励的合理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激励的措施要适度。
要根据所实现目标本身的价值大小确定适当的激励量;其二,奖惩要公平。
5、明确性原则激励的明确性原则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明确。
激励的目的是需要做什么和必须怎么做;其二,公开。
特别是分配奖金等大量员工关注的问题时,更为重要。
激励,主要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满足个体的某些需求。
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
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的,外因则是人说出的环境,【激励的需要理论】(一)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双因素理论,也叫做保健—激励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组织中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
引起人们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一些工作的外在因素,大多同他们的工作条件,环境有关,能给人带来满意的因素通常是工作内在的,是由工作本身所决定的。
由此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宝剑因素和激励因素,宝剑因素是那些于人们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入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等等。
这类因素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于人们。
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其不会导致不满。
(三)成就需要论在人的一生中,有些需要是靠后天获得的,(X理论和Y理论)这是关于人ing的问题,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消极的X理论,一种是积极的Y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
】(一)公平理论,员工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他们总是在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对于他们只爱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有影响。
(而)期望理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够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是,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
(三)激励的强化理论,朱行长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只看员工的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
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激励实务】(一)薪酬管理,绩效工资,分红,总奖金,知识工资。
(二)员工持股计划。
(三)灵活的工作日程(四)目标管理。
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题目:激励机制的对于公司的意义和影响姓名:杨斌学号:SM11204299班级:MBA1105中文摘要:本论文是对中外企业应用激励理论来进行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
本论文首先对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的发展现状和意义做了阐述,随后针对GE公司和联想集团的激励体制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企业应针对自身不同的性质制定不同的激励体制。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关键字:效绩考评;双因素分析理论;团队精神;员工成就感;英文摘要:ABSTRACTAuthor Yang Bin working in HuaXia Bank Hefei branchThis study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pplying the theory of motivation to business management betwee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foreign-invest enterprises。
This study first researches th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motivation theory。
Then on the basic of this,a comparative study has been performed through analyzing how to apply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to business management between GE co-operation in germany and Legend group in china。
组织行为学激励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或方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具体来说,激励是一个引导和促进员工行为的过程,它通过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动机,促使员工表现出特定的行为。
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有助于理解员工行为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从而帮助管理者制定有效的激励策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激励理论总结报告激励理论是研究的是关于如何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出最大成绩以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以及公司的效率。
激励,指激发和鼓励。
它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
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实现组织目标。
它有自己的特性,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
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也成为需要理论,主要从人的需求出发,研究激发个人动机的因素,探讨激励工作动机的规律性,主要的实践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佛的ERG理论、麦克丽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
前面两个是低层次需要后面三个是高层次需要,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
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已满足的需要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管理者要掌握员工的需求层次,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实施最大限度的激励。
2.奥尔德佛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归结为三种:生存需要(E)、关系需要(R)、成长需要(G)。
他认为这三种需要之间存在着多样化关系,并不都是生来就有的,有些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而产生的。
3.麦克丽兰的激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是情感需要、权力需要与成就需要这三种,其中重要的是成就需要,因此,在激励工作中,要着眼于培养员工的高成就需要,帮助员工根据现实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付诸于实施,迎接挑战,获取成功。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同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等。
激励因素是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如:工作的成就感、受认可程度、责任感、晋升、个人成长等。
第五章激励理论激励是激发和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
组织是人的集合,组织的生命力来自于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热忱,组织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组织成员的个人努力。
如何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是组织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为此必须研究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5.1 激励概述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其把潜在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的过程。
人的积极性是一种能激发人在思想、行动上努力进取的心理动力。
当这种心理动力受到激励时,人就会处在自觉主动的心理活动状态,这种状态具体表现在人的意识活跃水平、情绪振奋程度和意志力强度等方面表现较好,从而直接导致行为效率的提高。
从组织的角度来说,管理者激励下属,就是要激发和鼓励下属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符合要求的工作行为。
产生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在于人对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生理或社会的、物质或精神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基本动力。
它以愿望、欲望和意向等形式存在,并以一定方式影响人体的情绪体验。
当确定的需要对象出现时,需要就转化为动机。
在多种需要和动机中,优势动机引发和决定的人的行为。
一个人可能同时有许多需要和动机,但是人的行为却是由最强烈的动机引发和决定的。
因此,要使职工产生组织所期望的行为,可以根据职工的需要设置某些目标,并通过目标导向使职工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动,这就是激励的实质。
将这一机理贯穿于组织的制度安排中,形成组织赖以运转的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就是激励机制。
也可以说,激励就是通过对员工动机的激发、强化,改造、改进员工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对组织来说,在了解员工需要结构的基础上,设置某些既可能满足员工需要、又符合组织要求的目标,并通过目标导向使员工出现有利于组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自觉行动,这就是激励的机理。
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一、激励理论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要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这也就是说,激励在本质上就是激发、鼓励和努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有利于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二、案例案例一:A公司的一位高级技术员技术高超,工作认真,但最近总不爱说话,不与同事交流,基本不参加公司组织的活动,也不愿意在节假日加班。
经过人力资源部了解,他母亲患癌症已进入晚期,全靠他的照料。
案例评析:(1)A公司领导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管领导及时探望了他的母亲,并为他单独提前兑付了奖金。
这位技术人员深受感动,在征得同意后将一部分工作带回家中,通过公司内部网络积极出色的将工作完成,有力地支持了整个项目进展。
(2)这属于一种关怀性的激励,每个人在工作业绩不佳之时都会表现出某些行为,上级领导要通过某些途径及时了解到这种情况并给予解决,员工将会更加死心塌地呆在公司,保持了对公司的忠诚度。
从而有助于公司的长足发展,保证了高级人才“在其位,更谋其政”;与此同时,公司领导的行为也会在其他员工内心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公司团体的凝聚力提升。
案例二:B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了将近10年)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深受领导喜爱;但近段时间以来,该主管工作业绩不佳甚至出现了下滑迹象。
上级领导找他谈话,他说自己在这个工作岗位干了这么多年,感觉有些厌烦了,希望换一个工作环境。
上级领导听到这些给予了他肯定和理解并变换了他的工作环境,最终该员工干劲和业绩都提升了。
案例评析:(1)B公司领导阶层的做法我完全赞同并给予肯定,因为他们是本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情的。
细想任何一个员工无论他如何热爱这个工作,时间长久之后难免都会产生厌倦心理,这是通过适当的调节员工工作内容和环境,也许会激励出员工更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