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密度在初中物理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教材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一节物质的质量等内容的延伸与深化,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接下去要学习的浮力等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与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

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也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还没有完整的建立起有关密度的知识体系。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具有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等特点,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及时做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与应用,学会用密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密度概念的得出过程,体会比值定义的得到物理概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态度,以及通过实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针对以上的三维教学目标,并结合初中科学教学指导意见,由于通过比值定义的方法得到密度概念,既是本节课最主要的知识内容,也是学生需掌握的初中科学非常重要的概念与定义方法,所以我将通过比值定义获得密度的概念与定义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多媒体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设备直观的呈现知识,以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集体谈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并且在课堂中我会通过适时地提问来启发诱导学生,以此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至于学法方面,为了使所学知识能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使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任,我主要通过动手操作与总结反思的方法,让学生自主、主动的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

针对以上分析,为了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我主要安排了以下这几个教学环节。

1、辨别物质、导入新课

在上课后,我会分别取出3个体积相同的金属块:铜块、铁块以及铝块,同时还有一块

磁铁。然后让学生将铜块、铁块以及铝块鉴别出来。那么,学生一般会通过颜色先将铜块鉴别出来,然后用磁铁将铁块与铝块鉴别出来。在学生鉴定完毕后,我会马上提出问题: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鉴别?然后,我就会启发学生我们在前一节刚学过质量的测量,这三个金属块虽然体积都相同,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呢?

这样通过一个小实验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后面的那个问题,也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进入后面内容的学习。

2、测一测、体验物质的密度

在课堂导入之后,我会拿出托盘天平,请学生上来亲自动手完成书本第134页的活动比较不同金属的质量。

学生经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会发现体积相同的铜块的质量大于铁块的质量,而铁块的质量则大于铝块的质量。由此,我会引导他们得出第一个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并不相等

在得到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将相同的体积变为单位体积,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等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会相等?此时,不论学生的回答是相等还是不相等,我都不予评论,而是让学生完成书本134页的表格,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通过完成书本134页的表格,学生可以归纳出第二个重要结论: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

在学生得到第二个结论的基础上,我会继续提问: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那么,相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等?这时,我会取出体积分别是1 cm3,2 cm3 ,3cm3的小铁块,然后让学生测量这三个小铁块的质量,并计算密度。学生通过测量与计算得出这3个铁块的密度都是7.9g/ cm3,由此我会引导学生得出第三个重要结论:相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等。

在得到了这三个结论后,我就会一旁引导学生:“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相等,而相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等,所以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成为鉴别某种物质的依据,也就是说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把它称为密度。”同时,在ppt上呈现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称之为这种物质的密度。

在得到密度的定义后,我会继续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密度的定义,那么如果用公式表示密度的话,该如何表示呢?

这个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我会创设出一生活中情境:我们在买苹果时,假设买了5斤苹果,花了10元钱,那么,一斤苹果的价钱是多少,该如何计算。

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就可以答出:单价=总价/斤数。同样的,这时,我在将刚刚的问题迁移到密度中,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出:密度=质量/体积。

然后,我再通过ppt展示有关密度的知识内容:

定义式:密度=质量/体积

公式:ρ=m/v

单位:kg/ m3或g/ cm3

1 克/立方厘米= 1000 千克/立方米

并对这些内容进行逐一讲解。

3、问题启发,巩固新知

在结束上一环节的教学任务后,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问题启发,巩固新知。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首先,我会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密度=质量/体积,那么2kg的铁块与1kg的铁块相比,哪个密度大?”让学生积极讨论,大胆说出心中所想。这里,学生一般持两种观点:一种是两个铁块的密度一样大;另一种就是2kg的铁块密度比较大。

在学生讨论完毕之后,我会请学生说出他们的观点,以及他们所持这种观点的理由,然后我会让学生再回过头来看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称之为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之一,所以相同的物质尽管质量不同,或者是体积不同,但密度始终是相同的。比如2kg的铁块与1kg的铁块相比,虽然质量是它的2倍,但是体积也变为2倍。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就还是相同的。

在把上述这个问题讲清楚之后,我会让学生进行习题演练,精选难易程度不同的几道习题,比如密度的单位换算:0.9 x 103 kg/ m3 = 0.9 g/ c m3,

密度的意义: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米3, 它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密度公式的应用:有一铜块,质量为2225千克,体积是0.25米3,铜块的密度是多大等这几道习题。

4、知识回顾,课堂小结

在学生完成我所布置的习题后,就到了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同时在ppt上予以呈现,并鼓励他们提出他们还感到困惑的地方,由我或者其他同学来进行解答。

以上这几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