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铃木病虫防治方案-养护处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3
悬铃木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一、主要有害生物种类悬铃木主要有害生物有刺蛾(扁刺蛾、黄刺蛾、桑褐刺蛾、丽绿刺蛾)、蓑蛾(茶蓑蛾、大蓑蛾)、悬铃木方翅网蝽、黑蚱蝉、天牛(星天牛、光肩星天牛)、白蚁(台湾乳白蚁、黑翅土白蚁)、悬铃木白粉病、悬铃木叶枯病等,识别特征及发生规律参见附录A。
二、监测(一)虫害监测1、监测方法在害虫发生期,采用定点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定期(7天~10天)观察或利用害虫的趋性,设置测报灯、诱捕器等装置监测害虫的种类、虫态、数量、危害程度、天敌情况以及受害植株生长状况。
2、监测时间刺蛾类害虫监测时间为5月~9月;蓑蛾类害虫监测时间为5月~10月;悬铃木方翅网蝽监测时间为4月~10月;黑蚱蝉监测时间为7月~9月;天牛类害虫监测时间为3月~11月;白蚁类害虫监测时间为4月~11月。
(二)病害监测1、监测方法在病害发生期,采用定点调查和随机踏查相结合的方法,定期(7天~10天)监测病害的发生情况以及受害植株生长状况。
2、监测时间悬铃木白粉病监测时间为5月~10月;悬铃木叶枯病监测时间为5月~9月。
三、防控措施(一)防控原则从生态平衡出发,遵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将悬铃木有害生物的发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二)植物检疫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林业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蔓延、传播。
(三)栽培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水肥,提高植物生长势,增强悬铃木自身抗性。
2、合理修剪,及时剪除带虫枝叶及病枯枝。
修剪的切口应平整,并及时封涂愈伤涂抹剂,防止有害生物侵入。
3、冬季清除树下杂草落叶,翻耕土壤,消灭越冬虫源。
(四)物理措施1、设置黑光灯诱杀刺蛾、蓑蛾成虫以及分飞白蚁等害虫。
2、天牛成虫期设置诱捕器诱杀或人工捕捉;产卵期设置诱木引诱其产卵并销毁诱木或用钝器敲击枝干上的产卵刻槽;幼虫期用刮刀、钢丝钩除树干内幼虫,处理后的伤口及时封涂愈伤涂抹剂。
悬铃木霜霉病防治方法xx年xx月xx日•引言•悬铃木霜霉病基础知识•防治方法目录•比较防治效果•选择最佳防治方案•研究展望与结论01引言1悬铃木霜霉病的影响23叶片感染霜霉病后,叶绿素含量下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植物生长速度。
影响光合作用霜霉病破坏了植物的生理机能,使植物抗逆性下降,易受其他病原菌侵染。
降低植物抗逆性在农作物上,悬铃木霜霉病可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危害农作物产量03维护生态环境防治悬铃木霜霉病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防治意义与价值01保障植物生长健康通过防治悬铃木霜霉病,可以减少病原菌对植物的侵染,保障植物生长健康。
02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防治悬铃木霜霉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研究目的与意义深入了解悬铃木霜霉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研究悬铃木霜霉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针对悬铃木霜霉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完善植物病害防治体系悬铃木霜霉病的防治是植物病害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植物病害防治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02悬铃木霜霉病基础知识•发病机理:悬铃木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真菌引起的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形式在寄主植物组织内潜伏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并借助风雨传播。
发病机理发病条件气候条件湿度是决定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湿度高、排水不良、通风不好和植株叶面存在水滴或水膜时,有利于病菌侵染和病害发生。
土壤条件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有利于病害发生。
生物环境悬铃木霜霉病病原菌可在寄主植物上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来源。
010203叶片症状初期叶片上出现淡绿色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成黄褐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的病斑,病斑边缘有浅绿色晕圈。
严重时病斑相连成片,叶片迅速枯黄脱落。
嫩枝症状嫩枝上形成褐色至灰白色长条形病斑,后期病部下陷,造成叶片畸形、脱落。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方法
悬铃木方翅网蝽是我国近期发现的一种危害悬铃木属的危险性有害生物,由于该病虫主要危害悬铃木树种,所以在悬铃木栽培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该虫的防治。
悬铃木
该虫一个世代大约30天左右,若虫共5龄,一年可发生2代至5代或更多世代,世代重叠严重;成虫繁殖能力强,平均每个雌虫可产卵284个;该虫较耐寒,最低存活温度为-12。
2℃,以成虫在寄主树皮下或树皮裂缝内越冬。
该虫可借风或成虫的飞翔做近距离传播,也可随苗木或带皮原木做远距离的传播。
在山东省潍坊市7月份至8月份危害严重。
由于悬铃木方翅网蝽危险性大,且其危害具有隐蔽性,目前国内对该虫的研究尚不深入,因此防治和检疫难度较大。
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封锁疫情,加强检疫,严格调运和引种管理。
对已发现悬铃木方翅网蝽分布的地区进行封锁,不外调悬铃木种苗;严禁从疫情发生地调运此虫寄主植物及加工品。
2、组织人力加快除治,争取尽快扑灭疫情。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无公害防治方法,主要使用菊杀乳油、速灭杀丁乳油和吡虫林等高效、底毒农药进行防治。
杀虫剂只能杀死成虫,对若虫不起作用,因此在施药后的5天至8天内再喷施一次,如此循环3次至5次。
3、认真组织开展悬铃木方翅网蝽疫情普查。
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悬铃木方翅网蝽疫情普查,了解其在行道树和林地的发生范围、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摸清寄主树种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
及时上报普查结果和发布警示通报。
4、加强常规监测工作。
认真做好日常有害生物的监测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必要时可向政府部门汇报。
悬铃木天牛防治
危害悬铃木的天牛主要是星天牛;另外也有桑天牛、云斑天牛等。
防治方法:
1.喷施药剂受害株率较高、虫口密度较大时,可用内吸性药剂喷施受害树干,如杀螟松、磷按、敌敌畏等100至200倍液。
喷施时,尽量不要喷溅到嫩叶或新梢上。
2.树干注射这种方法可消灭蛀道内的幼虫。
先用小刀将受害部位变色的悬铃木表皮刮除,露出为害孔,用50%杀螟松或80%敌敌畏1:50倍液注射排泄孔,然后用黄泥封口。
如发现树干上有深褐色的树液流出,也可直接从流出孔注射防治。
3.涂刷白涂剂成虫发生前,在树干基部以下涂刷以生石灰10份、硫磺1份、食盐或动物胶适量、水40份制成的白涂剂。
涂时所有孔隙都不遗漏,可有效防治成虫产卵。
4.薰杀蛀入幼虫取0.2克的磷化铝放入蛀洞内,用黄泥堵塞洞口,薰杀蛀洞幼虫。
5.保护和招引天敌天牛有许多捕食和寄生天敌,如啄木鸟、喜鹊等鸟类,肿腿蜂等寄生蜂。
蚂蚁、壁虎和寄生成虫等,均可加以保护利用。
除以上防治方法外,还可用钢丝钩杀幼虫、人工捕杀成虫、刮卵等,因其不适于大面积防治,在此不一一细述。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与防治措施方翅网蝽是为害悬铃木的主要害虫之一,属半翅目、网蝽科、网蝽属,原产北美,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均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适生地。
近年来,随着国土绿化面积的逐步扩大,悬铃木的种植量也越来越大,而有效的防治害虫,使植物保持良好的景观效果,就成为当今植物养护管理的重中之重。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和若虫以刺吸寄主树木叶片汁液为害为主,受害叶片正面形成许多密集的白色斑点,且叶背面出现锈色斑,危害严重时叶片失绿,抑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导致树势衰弱。
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华北地区1年可发生2-5代,一个世代大约30天左右,世代重叠严重。
10月下旬以成虫于悬铃木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以及树冠下杂草中越冬。
越冬成虫于4月上旬择晴天正午,温度为8-10℃时出蛰,温度高于10℃时上树向树冠转移,取食为害。
成虫具有近距离飞行能力,可借风力进行转移为害。
交尾后,产卵于叶背的主脉或侧脉,卵期15-20d,5月初卵孵化,始见第1代若虫。
第1代若虫期17-18d,至5月中、下旬为第1代若虫为害盛期。
7-8月间世代重叠现象明显,9月份为害严重,10月下旬气温低于10℃时开始下树越冬。
成虫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可以抵御-12.2℃低温,下树越冬时对栖息的树干部位有一定选择性,多喜集群栖于树体基干。
根据该虫的发生发展规律,可用人工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除治。
1、在冬季,清理环境卫生,将树下及周边所有的枯枝落叶彻底清除,清理自然剥离的树皮,并集中销毁;2、用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刷涂树干至1米高度。
3、每年4月中下旬,当方翅网蝽出蛰向树上转移时,向树木枝干均匀喷洒阿维灭幼脲1000倍液,连喷三遍,每次间隔7--10天,可达较好的防治效果。
通过长期仔细观察,并深入思考,得出如下结论:1、要想植物生长健壮,长势喜人,必须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
2、分析研究园林植物害虫的世代生活史,了解其传播规律,切断其传播途径,在方翅网蝽的防治过程中,秋后以至整个冬季严格保持坏境卫生,清除树下枯枝落叶,刮除老翘树皮,并彻底销毁,能有效消灭越冬成虫,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虫口数量。
CATALOGUE 目录•悬铃木黄化病概述•悬铃木黄化病的病理特征•悬铃木黄化病的危害与影响•悬铃木黄化病的防治措施•悬铃木黄化病的防治效果与展望悬铃木黄化病概述悬铃木黄化病,又称悬铃木缺绿病、悬铃木萎黄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叶片黄化、落叶的病害。
定义叶片出现黄色或黄白色斑驳,严重时叶片变褐、脱落,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症状定义与症状悬铃木黄化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特别是在城市中的悬铃木栽培区,如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等。
严重影响悬铃木的生长和观赏价值,对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分布与危害危害分布悬铃木黄化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显示可能与病毒有关。
病因可能与土壤贫瘠、缺乏营养、空气污染、水分失调等因素有关。
此外,植株密度过大、修剪不当等栽培管理措施也可能导致该病害的发生。
诱因病因与诱因征病原菌种类悬铃木黄化病的病原菌被鉴定为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
病原菌特性这种病原菌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微生物,具有与细菌相似的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但它们不属于细菌,而是属于一种被称为支原体(mycoplasma)的原核生物。
病原菌传播悬铃木黄化病病原菌主要通过嫁接、修剪等园艺操作进行传播。
病原菌鉴定叶片开始发黄,出现黄色斑点,树冠上部的新梢停止生长。
发病初期发病中期发病后期叶片黄化现象逐渐加重,叶片边缘开始萎缩,树冠下部和中部的新梢也开始萎缩。
整棵树都出现黄化现象,叶片萎缩严重,树冠生长停滞,最终导致树木死亡。
030201病理变化过程流行与传播悬铃木黄化病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一些地区都有发生,通常在嫁接后的3-5年内出现症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
传播途径悬铃木黄化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嫁接、修剪等园艺操作进行传播。
此外,带病苗木的调运和灌溉水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影响黄化病会导致悬铃木的生长发育受阻,影响其正常生长速度和形态。
生长发育受阻黄化病使悬铃木对逆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下降,如耐寒、耐旱等能力。
悬铃木天牛防治方法悬铃木天牛(Sirex noctilio)是一种严重危害人工悬铃木(Pinus radiata)的害虫,可造成悬铃木林产业严重损失。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保护悬铃木林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悬铃木天牛防治方法。
一、生物防治方法1.天敌利用:引进和增加天敌来控制悬铃木天牛的种群数量,如引入松毛虫科、芸悬蚁科等昆虫为天敌。
这些天敌会主动寄生或捕食悬铃木天牛幼虫,有助于调控害虫种群的数量。
2.杆虫寄生:杆虫寄生技术是将杆虫种卵放入悬铃木天牛卵内寄生,以达到杀灭悬铃木天牛幼虫的目的。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悬铃木天牛种群的数量,减轻害虫对悬铃木林的危害。
二、化学防治方法1.杀虫剂喷洒:选择有效的杀虫剂进行喷洒,如氯氟氰菊酯、苯酚甲酸酯等。
喷洒杀虫剂时要注意应用方法和时间,以确保杀虫剂能够有效地接触到悬铃木天牛及其幼虫,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2.杀虫剂注射:在悬铃木幼树的主干部位或枝干上注射杀虫剂,通过悬铃木天牛取食植物时吸入或经食管摄入杀虫剂,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这种方式有效地控制了悬铃木天牛的数量,但也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注射方法,以减少对植物的损害。
三、生态防治方法1.引导发育:选择优良的悬铃木克隆,并通过合理的育苗、定植和管理措施来促进悬铃木健康生长,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
优化林分结构,增加树种多样性和林木抗病虫害的适应能力。
2.加强监测:通过建立监测网络,定期检查悬铃木林中的悬铃木天牛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害虫种群的变化和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种植抗性品种:选择抗性较强的悬铃木品种进行人工种植,通过遗传改良或选育培育更具抗病虫害能力的悬铃木树种,从根本上降低悬铃木天牛的危害程度。
总之,悬铃木天牛是一种严重危害悬铃木林的害虫,针对其防治可采取多种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等措施。
这些措施相互结合、有机配套,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悬铃木天牛的数量和危害程度,保护悬铃木林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技术
一、悬铃木方翅网蝽生物学特性
悬铃木方翅网蝽属半翅目网蝽科害虫,方翅网蝽成虫寿命大约1个月,它的繁殖量非常大,每只成虫能产卵200-300个,每年发生4-5代,而一只成虫的最远飞行距离可达到20公里。
该虫主要为害悬铃木属,被认为是具有为害潜能的危险入侵物种,2007年3月被国家林业局外来有害生物管理办公室公布为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
悬铃木方翅网蝽通常于悬铃木树冠底层叶片背面吸食汁液,最初造成黄白色斑点和叶片失绿,严重时叶片由叶脉开始干枯至整叶枯黄、青黑及坏死,从而造成树木提前落叶、树木生长中断、树势衰弱至死亡;同时携带危险病菌间接为害,从而产生更大的间接潜在为害。
二、悬铃木方翅网蝽发生情况
悬铃木方翅网蝽原产北美,2006年,在我国武汉、襄樊等地首次发现该虫。
该虫可借助风力近距离传播,人为调运带虫的苗木或带皮原木是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近几年,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我省郑州市、开封市、周口市、漯河市等地市自2008年以来也相继发生。
2011年9月,我县点片发生悬铃木方翅网蝽,今年7月份,该虫在我县较大面积发生。
三、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秋季刮除疏松树皮皮层并及时收集销毁落地枯叶可减少越冬虫的数量。
2、化学防治:在发生期,对树冠喷施10%吡虫啉600-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800-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根据为害程度连喷2-3次,即可达到防治效果。
悬铃木病虫防治方案-养护处
武汉地区悬铃木常见病虫害主要有悬铃木方翅网蝽、天牛、白粉病等,各种病虫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方法如下:
一、悬铃木方翅网蝽:
1、发生规律:该虫在武汉地区1年可发生5代,世代重叠严重,以第5代成虫在悬龄木主干或主枝的翘皮和缝隙内越冬。
5月初越冬成虫出蛰后,成虫在树冠下部叶片上取食,并开始交尾、产卵。
7月初虫口数量大增,并且开始向树冠上部叶片迁移,此时叶片正面褪绿症状也已分明显,危害一直可持续到10月份。
2、周年防治历:(1)秋冬季清除悬铃木翘皮及根际杂草,并用
1、2%烟参碱乳油(植物源药剂)500-800倍液喷干防治越冬成虫,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2)四月至六月份网蝽大部分自树冠的中下部叶片上为害,此时可用10%吡虫啉乳油1000倍液、氟虫脲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每月施药1-2次。
(3)七月份网蝽种群数量增加,危害加重,且危害主要集中在树冠中上部,树冠的高度普通打药车喷雾难以达到,可采用树干注射或灌根施药的方式进行药剂防治。
可用40%乙酰甲胺磷乳油300倍液、10%吡虫啉乳油300-500倍液灌根,或用原药在树干上
打孔注射,用药量根据树干直径确定,平均树干直径每10cm用药1毫升。
二、天牛:
1、发生规律:武汉地区危害悬铃木的天牛优势种群主要为星天牛,另外也有少量的光肩星天牛及桑天牛危害。
天牛一般2-3年发生一代,天牛成虫一般在五月至六月羽化,七月份取食交配并产卵,八月份新一代的幼虫孵化并在韧皮部开始蛀食危害。
秋冬季钻入木质部越冬,来年继续危害。
2、周年防治历:(1)防治成虫: a、春季五月至六月可用绿色威雷微胶囊剂300-400倍喷洒在地面以上树干、大枝和其他天牛成虫喜出没之处,天牛成虫触碰或取食树皮后即可杀死。
b 、也可在羽化期采取人工捕杀,一般成虫会在紫薇、构树、桑树、红枫等树上取食韧皮部补充营养,可人工捕杀成虫。
(2)防治幼虫: a、天敌防治:三月份越冬幼虫开始在韧皮部取食,危害一直可持续到11月份。
此期间开始可采取释放肿腿蜂、花绒寄甲、蒲螨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b 、人工挖除:人工将在韧皮部取食危害的天牛幼虫挖出杀死。
(3)杀卵:在七月至八月天牛产卵孵化期间,可采取人工敲击产卵槽杀死虫卵以及初孵幼虫,另外此时也可用40%乙酰甲胺磷乳油300倍液、10%吡虫啉乳油300-500倍液灌根的方法杀死初孵幼虫。
三、悬铃木白粉病
1、发生规律:近年来武汉地区悬铃木白粉病成为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
夏季高温高湿季节发生危害较重,可造成局部叶片萎焉、泛黄症状,严重影响该树种的观赏效果。
2、周年防治历:(1)萌芽时期预防4月份悬铃木萌芽3-4片叶时,可选用力克菌3000-6000倍液,或粉锈宁4000-6000倍液,连续喷施2-3次,间隔10-15天,同时喷药时针对叶片和嫩稍,注意喷药要彻底、避免遗漏。
(2)疏枝修剪与防治至6月前后,可结合悬铃木疏枝,降低树冠枝条密度,减少该病发生。
另外,6月梅雨季节,高温高湿就可诱发其大面积发生与为害。
通常当降雨结束后第二天就开始发病,所以在雨后第二天放晴后就可以开始喷药,连续2-3次,间隔10天,能有效地控制该病。
(3)冬修期间防治冬季可将落叶集中焚毁,消除该病的次年初次为害。
白粉病病孢子通常可在一年生枝条上面越冬。
因此在进行悬铃木冬修时,除了保持树形外,着重修除被白粉病侵染的枝条,并集中销毁。
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
xx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