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间隙调整[高级教资]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15
齿侧间隙调整方法
齿侧间隙是指齿轮啮合时齿面间的间隙,它直接影响齿轮的传动精度和噪声水平。
因此,在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对齿侧间隙的调整十分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齿侧间隙调整方法:
1. 调整齿轮直径:通过加工齿轮的母模来实现直径的微调,从而改变齿侧间隙。
2. 调整齿数:增加或减少齿轮的齿数,可以改变齿轮的圆周长度和齿面接触点数,从而影响齿侧间隙。
3. 调整齿形:通过加工齿形的母模来调整齿轮的齿形,从而改变齿侧间隙。
4. 调整齿轮轴向间隙:通过改变齿轮与轴的配合间隙,可以微调齿侧间隙。
5. 调整齿轮材料: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膨胀系数和硬度,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实现齿侧间隙的微调。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齿侧间隙调整方法,具体的调整方法需要根据齿轮的具体情况和要求来选择。
在进行齿侧间隙调整时,需要保证调整后齿轮的传动精度和噪声水平符合要求。
- 1 -。
齿轮啮合间隙调整方法
齿轮啮合间隙的调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改变齿轮的中心距:通过调整齿轮之间的距离,使得啮合间隙符合要求。
可以通过调整齿轮轴承的位置或选择合适的垫片来实现。
2. 更换齿轮:如果齿轮的啮合间隙过大或过小,可以通过更换合适尺寸的齿轮来调整啮合间隙。
3. 修改齿轮的齿数:通过增加或减少齿轮的齿数,可以改变啮合间隙的大小。
增加齿数可以减小啮合间隙,减少齿数可以增大啮合间隙。
4. 使用啮合调整垫片:在齿轮轴承上加上适当厚度的垫片,可以改变齿轮的相对位置,从而调整啮合间隙。
5. 调整齿轮齿距:通过改变齿轮齿距的大小,可以调整齿轮的啮合间隙。
增大齿距可以减小啮合间隙,减小齿距可以增大啮合间隙。
需要注意的是,调整齿轮啮合间隙时要保证齿轮的啮合性能和工作可靠性,避免过大或过小的啮合间隙对齿轮传动的影响。
同时,为了保证齿轮的精度和同步性,应该选择合适的调整方法和适当的工艺。
齿轮传动中的齿轮副侧隙调整摘要:齿轮转动时,为了保证齿轮安全稳定的生产工作模式,常常需要考虑齿轮副的侧隙大小,来保障齿轮副工作的稳定性,也有一些精度要求过高的齿轮转动机构中需要消除侧隙,避免其造成的往复运动而带来的精度缺失。
本文系统分析常见的的几种影响齿轮副侧隙的因素和计算方法,在传统的基础上给出了几种利用结构设计来调整侧隙的方法,从而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关键词:齿轮传动;侧隙;调整1齿轮副侧隙概述1.1 齿轮误差来源齿轮误差的主要来源来自于:传动时造成的齿轮间误差、安装时产生的系统误差、设计图纸和施工之间的误差、加工精度缺失而产生的误差、受温度影响造成的系统误差等。
其中,传动时产生的误差成为转动误差,常见于多轮工作时,与轴承、齿轮之间的的传动链在输出转角和理论转角不一致造成的误差,记为Δφ。
传动链中,齿轮加工中的零部件和安装都会造成齿轮加工误差,不同齿轮的粗糙度、孔轴间隙值、滚动轴承与机架配合的公差带及轴承动环的偏心值,都是单个齿轮中的切向综合误差ΔFi及装置误差所产生误差集合。
这些误差都将通过传动链传递到齿轮,在执行部件中显现出对应的参数值,可以对照理论值,产生的偏差即为误差大小。
1.2 齿轮副侧隙定义及作用齿轮副侧隙是指在一对齿轮啮合时,非工作齿面间的间隙。
在齿轮传动时,会产生摩擦作用而产生发热碰撞现象,在受力下也会造成齿轮表面变形,如果采取合适的间隙就会补偿其所产生的空隙,降低制造误差,起到齿廓润滑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制造公差来保证齿轮副侧隙大小。
而在一些精度要求过高的齿轮转动中,常见一些伺服系统,会出现因齿侧间隙造成的传动死区现象,造成闭环系统工作,这会造成齿轮系统工作的不稳定性,因此,在这种精度高的伺服系统中通常要采取较低的齿侧隙值、精度较高的齿轮副传动,以便提升传动精度,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工作齿轮齿面要求有润滑油膜,非工作齿面需要增加补偿升温和受力变形的影响,而渐开线圆柱齿轮副在正常传动中,齿轮副必须始终呈单齿面啮合工作状态。
如何调整磨机传动齿轮的齿顶间隙郭 祥(新疆有色金属集团公司阿希金矿 伊宁835000)摘 要 矿山机械磨机的传动齿轮转速低、受力大,模数大而且齿面宽,因此,对载荷分布均匀性的要求较高。
另外,为了补偿受力后轮齿发生的弹性变形和用来提供正常的润滑所必须的储油间隙,也要求有较大的传动侧隙。
关键词 载荷分布齿顶间隙调整1 概 述阿希金矿是我国黄金矿山第一家引进Φ5.5m ×1.8m自磨机用于选金磨矿工段,安装后经过调整试运行3天,传动堒鋪大变化,停车检查,发现传动齿轮的啮合间隙已超出给定的数据,进一步检查,传动部底座和磨机底座均出现位移。
重新调整紧固后试运行,期间小幅震动仍未消除,30天后因传动部震动较大,无法维持正常运行。
停机再检查,齿轮啮合间隙增大,小齿轮齿边有明显的凸起和飞边,修复、调整,这样反复持续近三个月,严重影响了工艺调试和试生产。
2 原因分析⑴齿面载荷分布不均匀通过涂抹红丹粉所反映的接触斑点,可以看出,两齿轮轴线已位移跑偏,从而造成齿面载荷分布不均匀和压应力集中,是产生齿边凸起和飞边的主要原因,见示意图1。
⑵传动侧隙数据给定不准确通过齿轮各数据的计算得出齿轮传动侧隙,再采用压铅法进行测量和调整,齿轮对铅丝的挤压过程是通过起重天车的提升盘车来完成的。
多次、调整和验证,所得铅丝厚度均不一样,通过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使挤压出来的铅丝厚度易出虚数,一是磨机轴和轴瓦的定位原理使得磨机大齿轮在受到外来的径向力时(如挤压铅丝所产生的),易产生微小的径向偏移;二是盘车时,通过起重天车提升盘卷在磨机筒体上的钢丝绳,使磨机产生旋转,这个提升力易于齿轮挤压铅丝所产生的径向力形成合力,从而加大了径向偏移量。
所以,压铅法不适用磨机齿轮传动侧隙的测量和调整。
3 调 整⑴重新调整轴线平行度首先确定基准轴,小齿轮与电动机的两轴连接采用的是可移动式联轴器,虽然可移动式联轴器容许轴的另一端产生微量偏角,但是,也无法达到x方向轴线的平行度和y方向轴线的平行度调整所需的条件,而大齿轮磨机这端均可在x方向和y方向调整。
齿轮间隙自动调整齿轮是机械传动系统中常用的元件,它能够将旋转运动转化为机械能,广泛应用于汽车、机床、电机等各个领域。
而齿轮间隙的自动调整是保证齿轮传动效率和正常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齿轮传动系统中,齿轮间隙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传动精度和传动效率。
如果齿轮间隙过大,会导致传动系统的回转间隙增大,从而降低了传动精度;如果齿轮间隙过小,会增加齿轮的磨损和噪声,降低传动效率。
因此,保持适当的齿轮间隙是保证齿轮传动系统正常工作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齿轮间隙调整方法通常需要人工干预,通过手动调整齿轮之间的间隙来实现。
这种方式存在着效率低、调整不精确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动调整齿轮间隙的技术应运而生。
自动调整齿轮间隙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弹簧调整法:通过在齿轮上安装弹簧,利用弹簧的回弹力来调整齿轮之间的间隙。
这种方法可以根据齿轮的运动状态实时调整齿轮间隙,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2. 液压调整法:利用液压系统来控制齿轮之间的间隙。
通过调节液压系统的压力和流量,可以实现精确的齿轮间隙调整。
3. 电动调整法:利用电机驱动齿轮进行自动调整。
通过控制电机的转速和方向,可以实现齿轮间隙的精确调整。
这些自动调整齿轮间隙的技术都能够提高传动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精度,减少运行噪声。
同时,它们还能够实时监测齿轮的运动状态,及时调整间隙,保证齿轮传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除了自动调整齿轮间隙的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来改善齿轮传动系统的性能。
例如,采用高精度的齿轮制造工艺和材料,可以减小齿轮间隙和提高传动精度;采用润滑油脂来减少齿轮的磨损和摩擦,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
齿轮间隙的自动调整是保证齿轮传动系统正常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采用自动调整齿轮间隙的技术,可以提高传动精度和效率,减少运行噪声,保证传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改善齿轮传动系统的性能,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果。
齿轮间隙的消除方法
消除齿轮间隙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 使用预紧装置:通过加大齿轮的载荷,使齿轮啮合更紧密,从而减小或消除间隙。
例如,可以使用弹簧预紧器将齿轮轴向预紧。
2. 使用垫片或填料:在齿轮装配中,可以在轮轴与齿轮之间添加垫片或填料,以填补间隙并确保齿轮的紧密啮合。
3. 调整齿轮的位置:通过调整齿轮的位置,使其更加精确地与相邻齿轮啮合,从而减小或消除间隙。
这可能需要调整齿轮的轴向位置或倾斜角度。
4. 使用高质量的齿轮:选择制造精度高、表面加工好的齿轮,可以减小齿轮的间隙。
5. 使用补偿齿:在齿轮表面添加特殊形状的补偿齿,使其与相邻齿轮的间隙互相补偿,从而减小间隙。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消除齿轮间隙都需要仔细测量和调整,以确保齿轮的正确运行。
调齿轮间隙的口诀篇一:调齿轮间隙是指在机械装置中,齿轮与齿轮之间的间隙。
合理的调整齿轮间隙可以确保齿轮传动的顺畅运转,减少噪音和磨损。
以下是调齿轮间隙的口诀:1. 清洁:在调整齿轮间隙之前,首先要确保清洁齿轮和齿轮轴承。
清除积灰、油污和杂物可以保证齿轮的正常工作。
2. 定位:将齿轮正确地安装到齿轮轴上,并确保齿轮轴与轴承之间的间隙适当。
3. 大小:根据齿轮的类型和规格,确定合适的齿轮间隙。
通常情况下,齿轮间隙应保持在0.1mm到0.25mm之间。
4. 调整:使用调整螺丝或螺栓来调整齿轮间隙。
逐步调整直到达到所需的间隙大小。
5. 检查:调整完齿轮间隙后,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
确保齿轮的位置正确,没有松动或不匹配的现象。
6. 润滑:在装配完毕后,记得对齿轮进行润滑。
使用适当的润滑剂可以降低摩擦,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
调整齿轮间隙的口诀可以帮助操作人员正确调整齿轮间隙,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注意,不同的机械装置可能对齿轮间隙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调整之前,需要仔细阅读相关的使用说明书或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
篇二:调整齿轮间隙是机械设备维护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影响着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下面介绍一些调整齿轮间隙的口诀,帮助您轻松应对这个任务。
首先,要确保设备处于安全状态,断开电源并等待设备冷却。
在开始之前,检查设备的制造商手册,了解齿轮间隙的推荐值和调整方法。
其次,清理齿轮和齿轮轴的表面,以确保没有杂物或腐蚀物干扰调整过程。
使用清洁剂和刷子可以有效地去除污垢。
接下来,使用适当的工具(如千分尺或微调螺丝刀)来测量齿轮间隙。
将工具放置在齿轮齿面之间,轻轻移动齿轮以确定间隙的大小。
重复此步骤,直到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一旦测量完成,根据设备制造商的建议进行调整。
通常,调整齿轮间隙需要松开或拧紧齿轮轴上的螺丝。
确保按正确的顺序进行操作,并小心不要让螺丝松脱。
完成调整后,再次测量齿轮间隙以确保调整的准确性。
如果需要,可以进行微调直到达到理想的间隙值。
检查圆锥齿轮啮合间隙时,可将略大于0.5mm直径的熔断丝挤在两齿轮的啮合中间,经转动齿轮将熔断丝挤压后,然后再测量熔断丝被齿轮挤压后的厚度,即得到被测的间隙。
新装齿轮的啮合间隙应在0.2-0.8mm范围内,最大间隙不得大于0.4mm。
若不符合要求时应调整,其方法是:若测得齿轮啮合间隙过大时,可根据所测得啮合间隙减去正常啮合间隙所得的差值,便是要经过调整所要消除的间隙。
此时,应使右轴承调整垫减少,左轴承调整垫增加。
即将右侧轴承垫取出放在左侧轴承调整处,其调整垫的厚度应为多余间隙的一半,从而使被动圆锥齿轮向主动圆锥齿轮靠近,以减小啮合间隙,然后再抽取变速器下轴前轴承盖处的调整垫,以使主动圆锥齿轮后移而靠近被动圆锥齿轮。
其减少垫片的厚度值应为多余间隙的一半。
反之,若所测得间隙过小时,其调整方法与上述相反。
在此应该提及的是,中央传动的主动、被动圆锥齿轮轮齿齿面虽然要磨损,但只要啮合印痕正确,其啮合间隙一般不需调整。
当啮合间隙增大到2.5mm时,应成对更换新齿轮。
减速器的主、动被动圆锥齿轮间隙和轴承间隙不是越小越好,如果这些间隙调整的过小,会在工作中将润滑油膜挤破而造成摩擦发热而温度过高,甚至烧坏轴承或齿轮。
若间隙过大,在工作中会产生冲击噪声,并可能因冲击而损坏零件。
更重要的是轴承间隙过大时,寿力空压机油会使被动圆锥齿轮离开正常啮合位置,从而使齿轮早期损坏。
目前空压机中央传动减速器所用的齿轮大多为螺旋锥齿轮,齿形曲线有圆弧。
为了使齿轮副能正常地工作,两齿轮的齿侧间隙和齿面接触区必须正确,而两者尤以齿面接触区更为重要。
检查齿轮啮合位置是否正确,一般是用齿面的接触印痕来判断,在齿面上涂上薄薄一层红油,然后转动齿轮,使其相互啮合数次后,观察齿面上所压出的红色印痕。
比较常见的印痕位置是偏大或偏小,以及偏齿顶或偏齿根的接触。
调整时,则利用改变两圆锥齿轮作相互靠近或离开的轴向移动来进行。
齿轮间隙的调整方法
齿轮间隙是指齿轮与齿轮之间的间隔,齿轮间隙的调整方法如下:
1. 拆卸齿轮:首先,需将齿轮从机械装置中拆卸出来,以便进行调整。
2. 调整齿轮位置:检查齿轮的安装位置是否正确,如有偏移或错位,需将其正确调整。
3. 调整齿轮间隙:使用适当的工具(如游标卡尺)测量齿轮的间隙,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若间隙太大,可采取以下方法之一:
- 添加垫圈:在齿轮轴承的一侧添加垫圈,以减小间隙。
- 切削齿轮:使用齿轮切削工具,将齿轮的齿轮再次切削,减小齿轮间隙。
若间隙太小,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之一进行调整:
- 移除垫圈:拆除齿轮轴承侧的垫圈,以增大间隙。
- 调整齿轮位置:移动齿轮的安装位置,使其与相邻齿轮的间隙增大或减小。
4. 安装齿轮:在完成调整后,将齿轮重新安装回原来的位置,并确保其正确位置。
5. 检查调整结果:重新组装机械装置,然后进行运转测试,以确保齿轮间隙调整正确,并且齿轮的运转顺畅无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齿轮间隙的调整需要根据具体的机械装置和齿轮的设计要求进行,若不熟悉或不了解相关知识,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齿轮啮合间隙调整教案教案标题:齿轮啮合间隙调整教案目标学生群体:高中物理学生学习目标:1. 了解齿轮啮合间隙的概念和作用;2. 理解齿轮啮合间隙的调整原理;3. 掌握齿轮啮合间隙的调整方法;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齿轮模型或齿轮示意图;2. 讲解用的投影仪或白板;3. 学生实验用的齿轮装置(可选);4. 学生练习题。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展示齿轮模型或示意图,引起学生对齿轮啮合间隙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了解齿轮啮合间隙的概念和作用。
知识讲解:2. 介绍齿轮啮合间隙的概念和作用,解释为何需要调整齿轮啮合间隙。
调整原理:3. 讲解齿轮啮合间隙的调整原理,包括间隙对传动效率的影响,以及间隙的调整对齿轮传动的稳定性和寿命的影响。
调整方法:4. 详细介绍齿轮啮合间隙的调整方法,包括手动调整和自动调整两种方式,并对两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实验演示(可选):5. 如果有实验装置,进行齿轮啮合间隙调整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练习与讨论:6.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然后进行讨论和解答。
练习题可以包括计算齿轮传动效率、分析间隙调整对传动性能的影响等问题。
总结:7.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齿轮啮合间隙调整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拓展:8.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齿轮传动的其他相关知识,如齿轮材料选择、齿轮传动的优化设计等。
作业:9. 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实际应用案例研究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10.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对实验的观察,评估学生对齿轮啮合间隙调整教案的理解程度。
以上是一个关于齿轮啮合间隙调整的教案,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内容的深度。
不做书呆子——开式齿轮啮合间隙的控制与经验调整开式齿轮广泛应用于大型回转机械,如球磨机、棒磨机、干燥机、回转窑等,在实际安装运行中,把握齿轮啮合间隙至关重要,如果把握不好,会出现工作齿面磨损,侧间隙增大,设备震动、噪音增大等状况,如不加以改善,会严重影响设备安全,继而发生设备事故及人身伤亡事故。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要达到理论计算值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要测量啮合面的齿侧隙就非常困难,主要原因是相关检测工具和现场环境很难匹配,那么,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控制办法和经验数据呢?笔者经过近二十年的现场经验,总结出一套开式齿轮啮合间隙的控制和经验,不测量齿侧隙,只测量顶隙即可,在此分享给大家,由于是经验总结,与理论计算会有所差距,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齿轮幅主要在安装过程中,主要是要掌握三个参数,一个是模数,机械上用m表示,二就是大小两个齿轮的齿数,我们用Z1和Z2表示,三就是齿轮(运动端)的径向圆跳动公差值δ,但是我们真正调试和安装时,只需要用到模数的径向圆跳动公差就够了。
我们知道,大型回转齿轮的顶间隙规定为C=0.25m+(2-3)mm,大齿圈的径向圆跳动偏差不得大于1.5mm,在实际安装及调校时,按标准控制齿侧间隙一般采用塞尺直接塞入两啮合齿侧面之间,分别量出齿的工作接触面一侧和非工作面一侧的间隙,两侧间隙量相加即可得到齿侧间隙量。
但测量必须在大小齿轮两啮合齿的节圆相对重合处,如果测量的位置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齿廓加工公差和使用磨损对测量结果也有影响。
经过多年总结,齿轮啮合间隙的顶间隙控制值C,采用C=0.25m+δ(max)最为合适,经过多次应验,特别适用。
2008年,某水泥厂,采用的是Φ2.5m×40m回转窑,该窑齿轮参数为m=28,Z1=17,Z2=154,开始调整顶间隙为7,大齿圈的最大径向跳动还有2.8mm,后来我们按照经验将大小齿轮顶间隙调增大为9mm时,空负荷试运转4h,齿轮啮合声音在窑体运转一圈中出现有规律的不正常噪声,用钳形电流表测电机端电流,一圈中也出现有规律的电流波动过大现象,我们将出现问题的齿圈部分在筒体上作了记号,停车拆开齿轮罩检查,从大齿圈齿部的啮合痕迹看,明显有13个齿存在中心距偏小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