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沼气发展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一、沼气的起源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
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咕嘟咕嘟往外冒出,气温越高,气泡冒得越多,如果我们把这些小气泡收集起来,用火一点,它就会燃烧。
这些气泡内的气体,就是沼气。
由于最初人们在沼泽中发现这种气体,所以就给它命名为“沼气”。
又因沼气是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出来的气体,因此又叫生物气。
根据沼气的来源不同,沼气分为天然沼气和人工沼气两大类。
天然沼气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厌氧分解产生的,是自发的厌氧发酵产物。
人工沼气是在人为创造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在特定的装置里,积累高浓度厌氧微生物,分解发酵配制好的有机质而产生的。
在自然界中,沼气分布非常广泛。
除人工制取沼气外,沼泽、粪窖、阴沟、城市下水道、海洋深处以及人和动物的消化道中都有沼气存在。
譬如:反刍动物的瘤胃就是一个典型的沼气发生器,在牛的瘤胃中有大量的沼气发酵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消化分解纤维,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当其打嗝时,这些气体释放出来。
自然界稻田中有机质在厌氧情况下,经微生物作用也会释放出甲烷。
城市生活污水的地下管网,生活垃圾的填埋场都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着沼气发酵。
总之,沼气发酵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厌氧发酵过程,只要存在厌氧生态系统,就普遍产生沼气,每年从这些地方产生释放到大气中的甲烷可达13亿吨之多,约占大气中甲烷来源总量的90%。
天然气也是一种生物气,它是远古年代地底下的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高品位气体燃料,其甲烷含量比沼气中甲烷含量高,一般在95%左右。
二、沼气的成份及燃烧特性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并有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
它不是单一的气体,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一氧化碳、氢、氧、氮等气体。
其中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占总体积的55~70%,二氧化碳含量为30~45%。
沼气起源与发展历史沼气起源与发展一、沼气起源当人们走到池塘旁边,经常会发现从池底冒出许多小气泡,如果把这些小气泡收集起来,用火一点,它就会燃烧。
由于这种可燃气体最初是从沼泽中发现的,所以叫做沼气。
因为沼气是生物质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出来的气体,因此,又称为生物气。
沼气分为天然沼气和人工沼气两大类。
天然沼气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厌氧分解产生的,是自发的厌氧发酵产物。
人工沼气是在人为创造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在特定的装置里,积累高浓度厌氧微生物,分解发酵配制好的有机质而产生的。
沼气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不仅池沼中有,其他许多地方,象沼泽、粪窖、阴沟、水田、海洋深处,以及人和动物的消化道中都有存在。
譬如,牛的瘤胃就相当于一个沼气池,每天吃进去的饲料,经瘤胃中微生物的作用,产生出大量的气体,其中就含有甲烷成分,并在嗝气时逸出。
总之,沼气发酵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厌氧发酵过程,只要是厌氧生态系统,都普遍存在微生物产生甲烷的作用,每年从这些地方释放到大气中去的甲烷,可达13亿吨之多,约占大气中甲烷来源总量的90%。
天然气也是一种生物气,它是远古年代地底下的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高品位气体燃料,其中含有约95%的甲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早在二千多年以前的秦汉时代就发现了所谓“火井”,并利用它来熬盐。
二、沼气发展中国沼气发展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绝大数城镇均无电力供应,制取沼气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一些商店、寺庙的照明。
但由于条件限制,对影响发酵工艺的一些具体因素只有概念性的了解,缺乏更深入的研究。
有由于建池成本较高,原料要求也较高,加上社会条件的限制,这种沼气池发展不多。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国沼气事业出现第二次高潮,全国很多省市都修建了沼气池,目的是想解决农村的炊事用能。
但因为技术上没有新的进展,缺乏正确的技术管理,留下来能够使用的沼气池为数很少。
沼气应用发展历程
沼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由有机废弃物在无氧条件下经发酵产生的气体。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危机的出现,沼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逐渐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
沼气应用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许多
欧洲国家开始将粪便和废物堆肥成沼气,并用以照明。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沼气的热值和能源含量,开始将其应用于更多领域。
20世纪初,沼气应用范围扩大到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
沼气
可以为农用发动机提供燃料,供应农机作业所需的动力,提高农田灌溉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农村地区开始逐渐普及沼气池,利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发酵产生沼气,为农户提供清洁能源。
20世纪中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沼气应用的重
点逐渐转向城市和工业领域。
城市垃圾填埋场开始利用垃圾中的有机物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和供热。
工业企业开始对沼气进行利用,如利用废水处理厂产生的沼气为工厂提供热能。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沼气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大规模的沼气发电站开始建设,将沼气转化为电能并并网供应。
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和企业开始利用沼气作为替代传统能源的清洁燃料,既减少了能源消耗,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总之,沼气应用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家庭照明到农田灌溉和工业供热,再到现在的沼气发电和清洁燃料替代。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沼气应用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一、沼气的起源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
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咕嘟咕嘟往外冒出,气温越高,气泡冒得越多,如果我们把这些小气泡收集起来,用火一点,它就会燃烧。
这些气泡内的气体,就是沼气。
由于最初人们在沼泽中发现这种气体,所以就给它命名为“沼气”。
又因沼气是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出来的气体,因此又叫生物气。
根据沼气的来源不同,沼气分为天然沼气和人工沼气两大类。
天然沼气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厌氧分解产生的,是自发的厌氧发酵产物。
人工沼气是在人为创造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在特定的装置里,积累高浓度厌氧微生物,分解发酵配制好的有机质而产生的。
在自然界中,沼气分布非常广泛。
除人工制取沼气外,沼泽、粪窖、阴沟、城市下水道、海洋深处以及人和动物的消化道中都有沼气存在。
譬如:反刍动物的瘤胃就是一个典型的沼气发生器,在牛的瘤胃中有大量的沼气发酵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消化分解纤维,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当其打嗝时,这些气体释放出来。
自然界稻田中有机质在厌氧情况下,经微生物作用也会释放出甲烷。
城市生活污水的地下管网,生活垃圾的填埋场都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着沼气发酵。
总之,沼气发酵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厌氧发酵过程,只要存在厌氧生态系统,就普遍产生沼气,每年从这些地方产生释放到大气中的甲烷可达13亿吨之多,约占大气中甲烷来源总量的90%。
天然气也是一种生物气,它是远古年代地底下的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高品位气体燃料,其甲烷含量比沼气中甲烷含量高,一般在95%左右。
二、沼气的成份及燃烧特性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并有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
它不是单一的气体,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一氧化碳、氢、氧、氮等气体。
生物质能源——沼气的生产与利用1 概述生物质是地球上最广泛存在的物质,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由这些有生命物质派生、排泄和代谢的许多有机质。
以生物质为载体、由生物质产生的能量,便是生物质能。
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
它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人们对于沼气的开发与利用是生物质能释放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能源危机的今天,推广、使用沼气的作用显的尤为重要。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气体。
由于这种气体最先是在沼泽中发现的,所以称为沼气。
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发酵,即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从而产生沼气。
沼气是一种混合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其余为二氧化碳(CO2)、氧气(02)、氮气(N2)和硫化氢(H2S),其中甲烷含量约为55%一70%,二氧化碳含量约为30%——45%。
沼气能够作为燃料,是因为它所含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燃烧。
甲烷完全燃烧时,火焰是淡蓝色。
空气中如含有8.6~20.8%(按体积计)的沼气时,就会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体。
沼气除直接燃烧用于炊事、烘干农副产品、供暖、照明和气焊等外,还可作内燃机的燃料以及生产甲醇、福尔马林、四氯化碳等化工原料。
经沼气装置发酵后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肥料和饲料。
2 沼气的生产沼气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以下部分:选取(培育)菌种→备料、进料→池内堆沤(调整pH值和浓度)→密封(启动运转)→日常管理(进出料、回流搅拌)。
2.1发酵原理沼气的生产过程主要是有机物的发酵过程,其中有发酵性细菌、产氢产乙酸菌、耗氧产乙酸菌、食氢产甲烷菌等五大类微生物参加发酵。
它们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及对生存条件的要求,有以下三个阶段:(1)液化在沼气发酵中首先是发酵性细菌群利用它所分泌的胞外酶,如纤维酶、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对有机物进行体外酶解,也就是把禽畜粪便、作物秸杆、豆制品加工后的废水等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能溶于水的单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等小分子化合物这个阶段叫液化阶段。
沼气的国内外技术竞争状况沼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由有机废料经过产气菌发酵产生的一种混合气体。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沼气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来利用。
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沼气不仅污染少,而且富含氧化亚氮、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是一种优质的天然气。
目前,国内外的沼气技术的发展状况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国内沼气技术的竞争状况我国的沼气技术起步较早,发展快速,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目前,全国沼气系统装机总容量已近7000万立方米,沼气发电装机容量达270万千瓦,占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左右。
而在国内市场中,南方地区占据沼气利用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余地区历经形式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沼气行业明显加速发展,特别是在气电、市政工程、生态农业、水务等领域的应用正在加速推进。
具体来讲,国内沼气技术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研究和成果。
在沼气发电上,采用有机废弃物、家禽粪便、畜禽粪便等垃圾生产沼气是目前我国沼气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所以沼气发电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成功开发一种高效的沼气生产和集中处理技术,不仅能够缓解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厂的废弃物的问题,又能够有效地收集、利用和转化废弃物,大大节约了资源和环境的负担。
二、国外沼气技术的竞争状况沼气的利用已经在很多国家发展起来,国外的沼气技术也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创新和革新,与国内相比起来,更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1. 德国沼气技术:德国的沼气技术是世界闻名的,它以高效率、高可靠性、高可持续性为优势。
沼气工程技术曾经荣获“德国最佳环境技术”称号,被誉为是全球沼气利用技术的标杆之一,同时还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绿色公司所信任与采用。
德国沼气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废弃物的能量和价值,做到废弃物变能。
2. 美国沼气技术:美国沼气技术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美国华特迪斯尼公司神奇王国内的“牛排饭团”巨大漩涡发电厂是美国前沿的沼气发电厂建设之一。
中国沼气引言沼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厌氧消化生物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气体燃料。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沼气生产和利用国家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国沼气的发展历程、沼气的利用方式以及其对环境和能源需求的影响。
发展历程中国的沼气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农村普遍使用农家粪便来产生沼气供应家庭能源。
然而,在这个时期,沼气的发展仍然非常有限,只被农村地区所使用。
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政府开始鼓励农村地区建设沼气池,以便更好地利用农业废弃物。
这一举措促使了沼气的广泛应用,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地区的沼气池数量快速增长,根据统计数据,到1990年,中国的沼气池数量已超过1000万个。
利用方式沼气在中国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供热、供电和燃气灶。
农村地区的沼气供热系统是其中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
通过将沼气与水进行热交换,可以产生大量的热能供应家庭取暖和饮用水加热。
此外,沼气还可以通过发电机组发电供应农村地区的电力需求。
在西部地区,由于缺乏电网覆盖,沼气的利用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
此外,许多农村地区使用沼气燃气灶来代替传统的柴火炉灶,减少了烟尘排放和室内空气污染。
环境和能源影响中国的沼气产业对环境和能源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沼气的利用可以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问题。
农村地区的农业废弃物通常以露天堆肥的形式留在田地中,容易产生恶臭和细菌污染。
通过将农业废弃物投入沼气池中,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占地和处理成本,还可以同时产生有价值的沼气燃料。
其次,沼气的利用还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在农村地区,传统的能源供应主要依赖于柴火和煤炭,这些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而沼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
未来发展随着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沼气产业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政府不断加大对沼气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更多的农村地区建设沼气池。
沼气应用发展历程沼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通过分解有机废物产生的一种混合物,主要由甲烷和二氧化碳组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燃料、照明等方面。
沼气应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沼气。
在中国,古代农民常常将畜禽粪便收集到沼气池中发酵,产生可燃的沼气用于照明和烹饪。
这种利用沼气的方式源远流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沼气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在19世纪,德国科学家路德维希·普切尔提出了用沼气发电的想法,并成功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沼气发电厂。
这一发现开创了沼气应用的新时代。
20世纪初,人们开始广泛使用沼气作为燃料。
在中国,沼气被广泛应用于农村地区。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人们建设沼气池,并提供相应的补贴。
通过沼气燃烧,农村地区的照明和烹饪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沼气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将沼气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沼气可以替代煤炭和石油作为燃料,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成本。
同时,沼气还可以用于发电,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
到了21世纪,沼气应用的发展加速。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沼气应用的发展。
人们开始利用沼气发电、供热、制冷等多种方式利用沼气。
现在,沼气应用已经涵盖了各个领域。
在农村地区,沼气仍然被广泛用于照明和烹饪。
在城市,沼气被应用于供热、发电和燃料等方面。
同时,人们还将沼气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结合使用,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
总的来说,沼气应用经历了从古代农民利用沼气到现代工业化应用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沼气应用的前景广阔。
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动沼气技术的发展,提高沼气利用的效率,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沼气的应用及生物质能的发展摘要: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能够进行物质生产的可再生能源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和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缓解能源危机、保护国家安全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生物质能源的概念入手,综述和探讨了沼气的应用及发展状况,展望了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沼气;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1 前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常规矿物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逐渐恶化,世界许多国家将目光逐渐转移到了具备可再生、环保、可转化等优点的生物质能源上。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逐步迈上了发展生物质能源的轨道。
进入21世纪,谁能把握住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先机,谁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应该提高对发展生物质能源重要性的认识,为顺利开展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有利环境[1-2]。
2 生物质能源的概念生物质是一种通过大气,水,大地以及阳光有机协作产生的可持续性资源。
生物质如果没有通过能源或物质方式被利用,将被微生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以及热能散发掉[3]。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在生物质中存储的一种能量形式[4]。
碳水化合物是光能储藏库,生物质是光能循环转化的载体,生物质能是惟一可再生的碳源,它可以被转化成许多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或其它形式的能源,称为生物质能源。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也均是生物质在地质作用影响下转化而成的。
所以说,生物质是能源之源。
3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现状3.1 国外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概况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早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关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开发研究计划。
美国已做出到2010年生物基产品要由2001年占总产品量的5%增加到12%,燃料乙醇由占运输燃料总量的0.5%提高到4%的规划;日本和印度分别制订了“阳光计划”及“绿色能源工程计划”。
国外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主要利用了沼气技术、生物质热裂解气化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等。
我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方向研究——基于河南漯河地区的典型案例分析我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方向研究——基于河南漯河地区的典型案例分析一、引言沼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和能源替代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沼气产业在解决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河南漯河地区的沼气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总结我国沼气产业的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沼气产业的历程1.起步阶段我国沼气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在那个时期,沼气被认为是一种农村能源替代技术,可以解决农村能源紧缺和燃料问题。
河南漯河地区作为当时的典型代表之一,开始了沼气发展的尝试。
2.推广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大力推广沼气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政府政策,提供经济扶持和技术支持。
河南漯河地区也在这一阶段迅速推广沼气技术,并建立了一批沼气池。
沼气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3.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沼气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河南漯河地区,大规模的沼气生产企业相继涌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沼气产业链。
沼气利用的范围也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和工业领域。
三、沼气产业的现状1.技术水平提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我国沼气产业的技术水平逐步提升。
利用高效发酵菌种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沼气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在河南漯河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沼气生产技术体系。
2.沼气利用的多样化在河南漯河地区,沼气利用不仅限于燃料方面,还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畜禽养殖和工业供气等领域。
通过深度利用沼渣和污泥,还能生产有机肥料和生物质电力。
3.环境效益显著沼气产业的发展使得农村和城市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利用沼气作为燃料能源代替煤炭,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有效控制了大气和水体污染。
四、沼气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1.技术创新未来沼气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沼气产业的效率和稳定性。
通过引进先进的发酵技术和设备,提高沼气产量和质量,并加强沼气产业的自动化管理。
沼气的利用和发展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等商品能源,而且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
1.沼气的简介1.1沼气的概念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气体。
由于这种气体最先是在沼泽中发现的,所以称为沼气。
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发酵,即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从而产生沼气。
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可以燃烧。
沼气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厌氧消化而产生的可燃性气体。
沼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一般含甲烷50~70%,其余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氢和硫化氢等。
其特性与天然气相似。
空气中如含有8.6~20.8%(按体积计)的沼气时,就会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体。
沼气除直接燃烧用于炊事、烘干农副产品、供暖、照明和气焊等外,还可作内燃机的燃料以及生产甲醇、福尔马林、四氯化碳等化工原料。
经沼气装臵发酵后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肥料和饲料。
沼气是一些有机物质,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酸度条件下,隔绝空气(如用沼气池),经微生物作用(发酵)而产生的可燃性气体。
它含有少量硫化氢,所以略带臭味。
发酵是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有许多微生物参与。
反应大致分两个阶段:(1)微生物把复杂的有机物质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降解成简单的物质,如低级脂肪酸、醇、醛、二氧化碳、氨、氢气和硫化氢等。
(2)由甲烷菌种的作用,使一些简单的物质变成甲烷。
要正常地产生沼气,必须为微生物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它能生存、繁殖。
沼气池必须符合多种条件。
首先,沼气池要密闭。
有机物质发酵成沼气,是多种厌氧菌活动的结果,因此要造成一个厌氧菌活动的缺氧环境。
在建造沼气池时要注意隔绝空气,不透气、不渗水。
其次,沼气池里要维持20~40℃,因为通常在这种温度下产气率最高。
第三,沼气池要有充足的养分。
微生物要生存、繁殖,必须从发酵物质中吸取养分。
中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村能源消费需求的增加,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沼气产业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不断壮大发展。
在沼气产业的三十多年发展历程中,我国沼气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中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同时分析未来沼气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机遇。
一、中国沼气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沼气产业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全国仅有少量的沼气项目。
1978年,我国开展了全国沼气综合利用试点,标志着沼气产业的起步。
1980年,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将沼气产业定性为“重点补助”、“重点推广”、“重点发展”的领域。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推动,我国沼气产业得到全面发展。
2003年,中国沼气数量已达到10.36亿立方米,沼气利用家庭数为2.58万户。
2012年,中国沼气数量达到26.5亿立方米,沼气利用家庭数为773.2万户。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沼气产业已经从最初的试验阶段,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沼气产业最盛的国家之一。
二、中国沼气产业的现状1、沼渣利用方面沼渣分为干沼渣和湿沼渣两种类型。
其中,湿沼渣常用于土地改良和农作物生产,而干沼渣则用于生产焦炭和炼钢等领域。
干沼渣的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9年,共有32个省份实现了沼渣资源化利用,沼渣化肥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省份有16个,其中最高的产量为763万吨。
2、沼气的利用方面随着农业污染监管的加强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农村污泥、食品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等资源已成为沼气产业重要的替代原料。
而利用天然气和沼气混气发电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沼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已成为燃气发电的重要来源。
同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将加速沼气产业的普及与推广。
3、沼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沼气产业也开始整合信息化技术,实现沼气产业的互联网+化,打破了传统的设备销售方式,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也促进了沼气产业向服务型产业转型升级。
一、沼气的起源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
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咕嘟咕嘟往外冒出,气温越高,气泡冒得越多,如果我们把这些小气泡收集起来,用火一点,它就会燃烧。
这些气泡内的气体,就是沼气。
由于最初人们在沼泽中发现这种气体,所以就给它命名为“沼气”。
又因沼气是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出来的气体,因此又叫生物气。
根据沼气的来源不同,沼气分为天然沼气和人工沼气两大类。
天然沼气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厌氧分解产生的,是自发的厌氧发酵产物。
人工沼气是在人为创造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在特定的装置里,积累高浓度厌氧微生物,分解发酵配制好的有机质而产生的。
在自然界中,沼气分布非常广泛。
除人工制取沼气外,沼泽、粪窖、阴沟、城市下水道、海洋深处以及人和动物的消化道中都有沼气存在。
譬如:反刍动物的瘤胃就是一个典型的沼气发生器,在牛的瘤胃中有大量的沼气发酵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消化分解纤维,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当其打嗝时,这些气体释放出来。
自然界稻田中有机质在厌氧情况下,经微生物作用也会释放出甲烷。
城市生活污水的地下管网,生活垃圾的填埋场都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着沼气发酵。
总之,沼气发酵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厌氧发酵过程,只要存在厌氧生态系统,就普遍产生沼气,每年从这些地方产生释放到大气中的甲烷可达13亿吨之多,约占大气中甲烷来源总量的90%。
天然气也是一种生物气,它是远古年代地底下的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高品位气体燃料,其甲烷含量比沼气中甲烷含量高,一般在95%左右。
二、沼气的成份及燃烧特性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并有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
它不是单一的气体,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一氧化碳、氢、氧、氮等气体。
其中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占总体积的55~70%,二氧化碳含量为30~45%。
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等商品能源,而且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
中国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以消耗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
农村沼气把能源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农民增收链接起来,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生活文明。
发展农村沼气,优化广大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为我国沼气发展的试验和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较长时期,沼气建设起落较大,总体发展较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了研究和试验。
20世纪70年代由于农村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掀起了沼气建设高潮。
20世纪90年代为技术突破和工艺完善阶段。
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和试验,中国沼气建设技术和工艺获得重大突破。
同时,中央和国务院历届领导对农村沼气的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强有力的支持。
2003-2007年,中央累计安排国债资金80亿元,在万个村支持建设823万户沼气,引导带动了沼气发展。
至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已达到2200万户,已有8个省区户用沼气保有量超过100万户。
目前,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正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
国务院常务会议2008年11月确定将农村沼气作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措施之一。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
其中明确表明将加快农村的沼气建设,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
过去每年沼气中央财政要投入20亿元,2009年在这个水平上要进一步提高,以使每年能解决400万到600万农民家庭使用沼气。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已被社会所公认,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产业化是当代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抉择,农村沼气建设也自然在其中。
世界沼气发展历史
沼气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A.沃尔塔于1776年在沼泽地发现的。
1916年俄国人Β.П.奥梅良斯基分离出了第一株甲烷菌(但不是纯种)。
目前世界上已分离出的甲烷菌种近20株,中国于1980年首次分离甲烷八叠球菌成功。
世界上第一个沼气发生器(又称自动净化器)是由法国L.穆拉于1860年将简易沉淀池改进而成的。
1925年在德国、1926年在美国分别建造了备有加热设施及集气装置的消化池,这是现代大、中型沼气发生装置的原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沼气发酵技术曾在西欧一些国家得到发展,但由于廉价的石油大量涌入市场而受到影响。
后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沼气又重新引起人们重视。
1955年新的沼气发酵工艺流程──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产生。
它突破了传统的工艺流程,使单位池容积产气量(即产气率)在中温下由每天1立方米容积产生0.7~1.5立方米沼气,提高到4~8立方米沼气,滞留时间由15天或更长的时间缩短到几天甚至几个小时。
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罗国瑞在广东省潮梅地区建成了第一个沼气池,随之成立了中华国瑞瓦斯总行,以推广沼气技术。
1985年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数量达50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