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ppt
- 格式:ppt
- 大小:188.50 KB
- 文档页数:72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系列⼀,1946年) 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项⽬:酶晶体与病毒纯蛋⽩的制备获奖⼈: J.H. 诺思罗普 J.B. 萨姆纳W.H. 斯坦利A. 获奖⼈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成就1. J.H. 诺思罗普(J.H.Northrop)诺思罗普,美国化学家,1891年出⽣于美国纽约州的扬克斯,中学毕业后,于1908年进⼊哥伦⽐亚⼤学学习动物学和化学,1912年取得学⼠学位,1913年获硕⼠学位,1915年获化学博⼠学位。
诺思罗普先在洛克菲勒研究所⼯作,后转⼊加⾥福尼亚⼤学任教,1949年担任加⾥福尼亚⼤学细菌学教授,后被聘为⽣物物理教授。
在洛克菲勒研究所期间,诺思罗普发现制备丙酮的发酵过程;与J.洛布合作研究酶动⼒学及酶对⽣命过程的作⽤。
1929年分离制备出胃蛋⽩酶晶体。
此后,应⽤该技术制备出多种酶晶体,诸如胰蛋⽩酶、胰凝乳蛋⽩酶、羟(基)酞酶和胃蛋⽩酶原等。
他还研究病毒及抗体的蛋⽩质分离,成功地制得⼀种具有活性的噬菌体蛋⽩质。
⼆战期间,担任国防研究委员会顾问,从事战争毒⽓的作⽤模式及防护⽅法研究,开发成功⼀种毒⽓⾃动检测仪器。
战后,主要研究病毒病原体及其变异规律。
诺思罗普的著作“结晶酶”于1939年出版,曾任《普通⼼理学学报》编辑,在酶反应动⼒学、酶的化学性和蛋⽩质物理化学等⽅⾯发表过许多论⽂。
诺思罗普曾接受过多所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奖励和奖章。
还获哈佛⼤学、哥伦⽐亚⼤学、耶鲁⼤学和普林斯顿⼤学等的荣誉理学博⼠;他还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荣誉会员及其他相关学学会会员。
诺思罗普于1987年去世。
2. W.H. 斯坦利(W.H.Stanley)斯坦利,美国化学家和病毒学家, 1904年8⽉16⽇出⽣印第安纳州的李奇威尔(Ridgevell)。
1927年获伊⾥诺斯⼤学学⼠学位,1929年获同校的化学博⼠学位。
1930—1931年间在幕尼⿊德国国家研究院⼯作,1931年回到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直⼯作到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