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营养性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76
常见营养性疾病总结汇报常见营养性疾病是指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过量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并对其发病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1. 缺铁性贫血:这是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之一。
由于缺乏足够的铁摄入,机体无法正常合成血红蛋白,导致贫血。
症状包括疲劳、乏力、头晕、心悸等。
预防方法包括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蔬菜等;治疗方法包括补充铁剂和改善饮食结构。
2. 钙缺乏症:钙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不足的钙摄入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和骨折。
症状包括易骨折、肌肉痉挛、牙齿松动等。
预防方法包括增加含钙食物的摄入,如奶制品、豆腐、海产品等;治疗方法包括补充钙剂和饮食调整。
3. 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是人体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
维生素缺乏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如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夜盲症,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坏血病等。
预防方法包括多样化饮食,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保持维生素的平衡摄入;治疗方法包括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剂。
4. 脂肪摄入过量:脂肪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但过量摄入脂肪会导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预防方法包括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治疗方法包括控制总体的热量摄入,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
5. 高血糖:高血糖是由于糖类摄入过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
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昏迷。
预防方法包括限制高糖食物的摄入,控制饮食总热量,进行适量的运动;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
综上所述,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包括缺铁性贫血、钙缺乏症、维生素缺乏症、脂肪摄入过量和高血糖。
预防这些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样化营养摄入,并进行适量的运动。
对于已经发生的营养性疾病,及时的医学干预和治疗也非常重要。
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一、营养性疾病的定义营养性疾病指由于营养物摄入不当,(不当包括摄入不足、摄入过多或摄入比例失调)所造成的疾病。
营养物包括食物(如粮食、肉、蛋、油等)和药物(如维生素A、D)两大类。
(1)摄入不足造成的疾病一般称为营养缺乏性疾病,主要指摄入不足、消化吸收及利用障碍、消耗量增加及饮食单调、偏食等。
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2)摄入过多造成的疾病一般常见:单纯肥胖症、维生素A过多症和维生素D过多症。
(3)摄入比例失调性疾病①维生素A或维生素D比例失调。
过去浓缩鱼肝油比例失调,已经停售。
目前使用伊可新(维生素A2000单位、维生素D700单位),贝特灵(维生素A1800单位、维生素D600单位),已经满足两种维生素的预防量,不致中毒。
②过多补充铁剂,可以造成维生素E缺乏。
③食物中,乳儿糕的主要成分为谷类淀粉,蛋白质成份很低;麦乳精主要成分为炼乳、蔗糖、麦芽糖和可可粉,蛋白质仅7%;母乳中维生素B1和铁含量不足。
二、营养性疾病的护理1.营养性疾病的原因、特征(1)营养性疾病的原因。
由于食物(如粮食、肉、蛋、油等)进食量不足;喂养不当,蛋白质摄入不足;使婴幼儿得不到充足的营养。
(2)营养性疾病的特征①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身高、体重、胸围大大低于同龄儿。
②个子矮小、消瘦。
③严重时皮肤发亮。
④毛发稀疏、干枯无光泽,面色发黄。
⑤食欲减退,抵抗力低,极易患病。
⑥大便不好,有时拉稀,有时便秘。
⑦情绪不稳定,哭闹烦躁、对周围事物或哄逗无反应。
⑧血色素低,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肝脾肿大。
⑨智商低下,其中语言发育影响最甚。
经常合并缺乏铁、锌等多种维生素。
2.营养性疾病的预防(1)合理安排饮食。
选择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满足婴幼儿身体中的各种组织——肌肉、骨骼、皮肤、神经等生长发育的需要。
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包括:奶类(牛奶、羊奶)、畜肉(牛、羊、猪肉、禽肉)、蛋类(鸡蛋、鸭蛋、鹌鹑蛋)及鱼、虾等,豆类(黄豆、青豆、黑豆)和果类(芝麻、瓜子、核桃、杏仁)。
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姓名:何仕丹学号:1324310035 专业:药物制剂年级:2013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营养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愈来愈明显,许多疾病的营养因素更加明确,如何防制营养性疾病就成为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内容。
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素供给不足、过多或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主要包括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多症(或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和以营养为主要病因的一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等。
这些疾病有的与营养有直接因果关系;有的虽与营养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有明显的相关性,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及某些肿瘤等。
一、营养与疾病(一)营养缺乏或不足营养缺乏可直接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病,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营养性贫血等。
引起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 原发性营养缺乏,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常见的原因,一是战争、灾荒、贫困等社会经济因素引起的食物短缺;二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忌食或挑食等使某些食物摄入不足或缺乏而引起营养缺乏;三是不合理的烹调加工,造成食物中营养素破坏和损失,虽摄入食物数量不少,但某些营养素却不足。
2. 继发性营养缺乏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而引起营养缺乏或不足,主要是疾病、药物、生理变比等原因引起的消化、吸收、利用障碍或需要量增加等。
(二)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维生素A、D及某些必需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可致中毒;热能、脂肪等摄入过多可致肥胖、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高盐和低纤维素膳食可引起高血压等。
大量研究表明、营养过剩不仅是人群中某些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因素,而且还和某些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胃癌等有明显关系。
造成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1. 膳食结构不合理膳;2. 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二、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一)营养不良常见疾病1.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常见于儿童和婴幼儿,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病儿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死亡率高。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考点:营养性疾病(1篇)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考点:营养性疾病 1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考点:营养性疾病营养性疾病细目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一、营养不良的中西医病因、临床表现及分度1.中医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影响。
脾胃受纳腐熟运化的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化生不足造成生长发育不良,进而累及他脏所致。
2.西医病因多为供给不足、喂养不当及不良的饮食习惯,或因消化功能异常、低体重儿、早产或官内感染及先天代谢缺陷等所致。
3.临床表现及分度(1)临床表现①消瘦型营养不良: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
其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体重不增,继则体重下降,病程持久时身高也会低于正常,同时智力发育受到影响。
皮下脂肪减少,肌肉发育不良;精神萎靡,对外界刺激反应差;体温偏低,心率缓慢,心音低钝;食欲低下,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②水肿型营养不良:又称恶性营养不良病,常见于1~3岁幼儿。
凹陷性水肿为本病的重要表现。
(2)目前常用的分型和分度(均值离差法)①体重低下(underweight):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
②生长迟缓(stunting):其身长(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
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
③消瘦(wasting):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值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
此指标主要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二、营养不良的中西医病机1.中医病机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可涉及五脏。
脾胃失和,则气血不足,津液亏耗,全身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于濡养,日久形成疳证。
疳证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受损,津液消亡。
2.西医病机因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或人工喂养调配不当;或母乳喂养时间过长未及时添加辅食、骤然停奶;或长期以淀粉类食品为主,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零食过多)等均可导致长期摄入不足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