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节《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1 岳麓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1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拓展】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2)过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进行改革。
人民公社旧体制的存在,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一些打破人民公社体制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2.运用比较法把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1)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土地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有经营权和使用权。
(2)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发展后果不同。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且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5)生产力水平不同。
合作化前,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一般以畜力、人力进行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新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被广泛使用。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着眼点主要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趣味探究演示安徽凤阳改革前后流行的花彭词,以及当地农民打花彭庆丰收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改革前后的变化,感受党的政策的伟大性和英明性。
花鼓词如下:“文革”时期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请分析凤阳历史上出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强调大幅度提高生产力。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含义:指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各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 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C 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A 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B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1、原因: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1)试办时期:1978—1984年;(2)开始的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共十大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
3、影响:(1)积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史实。
2.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远影响,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②要求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发展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图解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易混易错]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
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
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二、国有企业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参考教案【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熟悉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熟悉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标解读:】(1)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办法;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办法.(2)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3)熟悉: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可以调动农人生产的踊跃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份。
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一、召开时间、地址:1978年末、北京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锁半封锁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变革①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②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大盈亏。
这样,农人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人的生产踊跃性。
方式·技能·策略用字头记忆法来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征字头记忆法,指将要消化的材料,取第一个“字”而整体识记材料的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利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自主经营,自大盈亏。
用农人们的话简单归纳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学习目标】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一、改革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是什么?有何深远意义?2、思考:在党的历史上先后发生了那几次工作中心的转移,说明了什么?说明:1、制定政策,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是一个成熟的政权。
【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的历程?说明了什么?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能在农村迅速推广?[来昨天我所在学校期中考试成绩,有个别同学考的不太理想,跟我发微信,自己在期中考试前已经非常努力的做题了,但最后的成绩却很差。
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很努力,却始终考不出成绩,问到底如何才能学好物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以下,努力和好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答案是否定地!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有学生24小时不断地学习就得保送清华北大;中国足球只要训练的足够刻苦,就一定能踢赢巴西;我作为老师只要足够的努力就能当上教育局局长?很显然,努力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在努力和结果之间,还有存在一桥梁,那就是方法。
高中生普遍认为物理难。
一遇到多过程的物理问题头就疼,其实是因为他不会学物理。
高中所有课程,每一门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需要大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法。
那学物理有什么方法呢?方法是根据特点制定出来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物理这门课的特点。
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都是形象的,是可以在我们脑海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图像画出来。
不管是学习新的物理概念还是平时做题,只要你试着把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并能够通过图像把物理过程描绘出来,那么你的物理不可能差。
以上这些是学好物理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抛开这个方法去谈物理学习都是扯淡!有了上面的那个前提,才是考虑高中物理的具体内容。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整理1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误区警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并非拥有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其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教材整理2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的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深度点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其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教材整理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堂训练】
1、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2、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
”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南方谈话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D.中共十五大3、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元璋故里涌春澜,十八农夫划地田。
歃血为盟求腹饱,签押作证避囚牵。
”其中的“划
地田”是指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右图是361度的标志和广告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千年前,宋代开始发明的雕版印刷术、
指南针和火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的
原因是中国
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帝国主义
的侵略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我们。
1 《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一、改革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是什么?有何深远意义?
2、思考:在党的历史上先后发生了那几次工作中心的转移,说明了什么?
说明:1、制定政策,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是一个成熟的政权。
【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的历程?说明了什么?
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能在农村迅速推广?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