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92.26 KB
- 文档页数:4
气温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气温的变化。
4.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 一天中、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3.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地表状况、大气环流等。
4. 实验探究:气温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响气温变化的多种因素。
重点: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气温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
2. 投影仪及PPT课件。
3. 实验工具:水银温度计、数据记录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等基础知识。
2. 直观演示法:通过投影仪展示气温数据和变化曲线。
3. 实验探究法: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气温的变化。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导入,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气温吗?”引导学生回答,进入主题。
2. 讲授新课:先讲授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然后讲解一天中、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多种因素。
通过投影仪展示气温数据和变化曲线,帮助学生理解。
3. 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测量并记录气温,分析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气温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以及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随着季节的变化。
2.掌握气温变化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
2.学习如何调查气温数据。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季节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引入气温变化的话题。
教师让学生自然观察现象,尝试总结季节变化的规律,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建立起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2. 活动(20分钟)2.1 实验1:气温变化的原因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实验。
学生分别在室内和室外测量气温,比较两者的数据,并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
学生可以用手感受温度的差异,同时对比表格数据,找出室内和室外气温的变化原因。
教师提示:实验数据要标明时间和地点,让学生感受到气温变化是随时刻变化并且不同地方有所区别的。
2.2 调查: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温学生使用气温计在校园内进行气温测量。
全年分为四个季节,学生需要在每个季节选择不同的时间段,测量气温并整理数据。
收集一年中各个季节的气温数据,分析数据和规律。
学生可以用直方图或折线图等图表形式,将调查数据显示出来,初步了解一年中气温变化的情况。
3. 总结(10分钟)让学生将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教材或图书资料,了解气温变化的规律及原因,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而且这些数据可以用来与其他地区的气温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四、教学反思气温变化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时刻关注气温的变化极易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数据,更加深刻的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同时,孩子们探究了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体验了季节变化所带来的感受。
这个教学方案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自然环境的观察应用于生活中。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2.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气温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猜谜语直直一条小红河河水从来无波浪天热水位就上涨天冷必定往下落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气温【讲授新课】师:大家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气温?(2)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的是什么气温?(3)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知道什么气温?生:学生回答。
师:教师点评,展示课件总结。
师:那么气象观测用到哪些工具呢?生:百叶箱。
师:(展示课件)简单介绍百叶箱、气温单位、气象站等基础知识。
教师出示气温计,告诉学生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单位,让学生看气温计说出当时教室内的气温。
师:如何描述当地的气温?请一两位同学尝试描述当地的气温,由同学们在描述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概念。
师:同学们读图3.10,读出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生:思考回答。
师:那么日平均气温是多少?如何计算?生:思考回答。
师:讲解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展示课件)讲解如何计算出年平均气温。
板书:1.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2.月平均气温:一月内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3.年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师:同学们阅读P54阅读材料,了解气温的观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气温的变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观点及其变化规律。
2. 掌握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
3. 能够分析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气温的观点及其测量方法。
2. 气温的变化规律。
3. 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4. 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问题1. 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你知道气温是什么吗?如何测量气温?2. 通过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
第二步:进修气温的观点及其测量方法1. 介绍气温的观点:气温是空气中热量的表现,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2.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可以通过气象站的气温计、温度计等仪器来测量。
第三步:探讨气温的变化规律1. 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规律。
2. 通过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理解气温变化规律的具体表现。
第四步: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1. 介绍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海洋气流、地形、太阳辐射等。
2. 讨论这些因素对气温变化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气温变化带来的挑战。
第五步:探讨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1. 分析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影响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健康等方面。
2. 探讨气温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影响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缓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教室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珍爱工作。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气温的变化》的课后习题。
2. 收集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 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勤俭能源,减少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六、拓展阅读1. 《气温的变化与气候变化》2. 《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气温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从而更加珍惜和珍爱我们的地球故里。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气温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气温变化的规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变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的概念和简单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气温变化规律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表来进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掌握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能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关爱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原因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综合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2.观察法:观察图表和实例,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自己绘制气温变化的图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气温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的PPT。
2.气温变化图表:准备一些气温变化的图表,用于观察和分析。
3.小组讨论材料:准备一些关于气温变化实例的材料,用于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气温变化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图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气温变化的规律。
气温的变化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计量单位;2. 掌握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气温变化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2. 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3. 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气温变化现象。
教学难点:1. 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的的理解;2. 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气温变化现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PPT;2. 气温变化的相关图片或视频;3. 气温数据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温度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吗?2. 学生回答:温度。
3. 教师总结:是的,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我们通常用摄氏度(℃)作为计量单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气温就是指大气的温度。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大气中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作为计量单位。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气温的概念。
3. 教师讲解气温的计量单位,摄氏度(℃)是国际上常用的气温计量单位。
三、气温的变化规律(10分钟)1. 教师讲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3. 教师讲解气温的年变化规律,通常情况下,一年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
4.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四、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气温变化现象(10分钟)1. 教师展示气温变化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如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城市热岛效应等。
2. 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并回答: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气温变化,下节课分享。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气温的概念,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曲线图,描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学生能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气温曲线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体会气温变化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关注生活中地理现象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1)阅读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2)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风景图片,如春天的花海、夏天的海滩、秋天的枫叶、冬天的雪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会有如此不同的景色?从而引出气温这一概念。
(二)新课讲授1、气温的概念和测量(1)讲解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
(2)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时间(一般一天测量四次,分别在 2 时、8 时、14 时、20 时)。
2、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展示某地一天中气温的测量数据,引导学生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通过观察曲线图,让学生总结出气温日变化的规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展示某地一年中气温的测量数据,引导学生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通过观察曲线图,让学生总结出气温年变化的规律: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 1 月;南半球陆地则相反。
海洋的气温变化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
3、世界气温的分布(1)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世界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2)讲解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气温变化的复杂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所体验。
但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2.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识记和理解。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案例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
3.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觉得全球气温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图表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包括:(1)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差异。
(2)展示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3)展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一组气温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象。
如:为什么北极熊会出现在北极?为什么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带性那么明显?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话题: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气温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展示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节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单位、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使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定义和测量单位,掌握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学会阅读和分析气温分布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定义和测量单位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3.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和分析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图象教学法:利用气温分布图,直观展示气温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资料,生动展示气温的变化特点。
2.气温分布图:准备相关气温分布图,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实例资料:收集相关气温变化的实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小组讨论题: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气温变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气温的变化特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定义和测量单位,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成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3.用实例说明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尊重科学、探究自然、服务人类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运用气温资料,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2.用实例说明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三、教学方法1.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模拟实验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生活联想法、地图观察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用生活中的地理导入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这些现象反映了气温的哪种变化?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哪些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知识──气温的变化。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一、气温的变化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1)我会观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多媒体呈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小组长负责协调大家的观点,记录员记录大家讨论的结果和对问题的困惑。
①读下图思考:日平均气温应如何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又是怎样计算的?在下面所示的多样化教学策略下,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灵活地安排学生的活动过程。
②读下图思考:气温日较差应如何计算?气温年较差又是怎样计算的?小组成员讨论后,选派代表到讲台前给大家讲解、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质疑或补充。
(2)我会画图在下图所示的教学策略下,老师可以灵活地安排学生的绘制过程,让学生在绘图中感悟气温的变化特点。
老师指导学生绘图时,也可以采用下面分步骤的探索过程。
(3)我会判读:一步一回头,老师多媒体出示下面的思考题,检查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前面第一章所学五带知识的联系能力。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主题:气温的变化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大部分。
前者涉及气温的观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变化曲线图;后者包括等温线图、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等。
本节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但内在脉络清晰明了:观测气温,可以获取气温数据,并对气温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如可绘制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与不同空间尺度的等温线分布图;通过对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图的判读,可以总结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通过对等温线的判读,可以总结出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延伸,同时它与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起,是理解第四节有关“世界的气候”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学好本节也能为学生今后在高中地理进一步学习气候奠定良好基础。
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简述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够计算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出气温曲线图,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读图自主学习,计算出某地的
日较差和年较差。
2、针对目标2,通过小组合作,描述出某地的气温年变化图特点。
教学过程
环节一:视频资料导入。
展示藏族同胞民族服饰的穿法和作用,提问藏袍这样设计与什么有关呢?(为了适应气温的变化)气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展示本节在本单元的地位,是学习气候的基础。
环节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53-54页
1、气温是指()?如何观测?
2、日平均气温如何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呢?)
3、气温日较差如何计算?(气温年较差呢?)
环节三:展示郑州气温日变化图,总结气温日变化特点。
2020年11月10日郑州市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读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找出出现的时间,计算出气温年较差。
环节四:展示北京、上海、海口三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
总结在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气温规律,填写表格
环节五:读图描述气温特征
怎样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特征?
1、判断南北半球
2、判断温度带
<10℃寒带
>15℃热带
3、描述气温特征
>15 °C 炎热/高温
0 °C~20℃温和
<0 °C 寒冷
时间:夏季、冬季、全年
环节六:绘悉尼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1.绘制横轴——月
2.绘制纵轴——温度
3.定点
4.绘制平滑的曲线
5.标注图名
环节七:总结
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北半球陆地7月海洋8月陆地1月海洋2月南半球陆地1月海洋2月陆地7月海洋8月
环节八: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