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 格式:doc
- 大小:2.52 KB
- 文档页数:2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1、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巉岩壁立,万仞摩天,纵横奔驰等词语;2、学习“摘抄”这种读书方法、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通过课文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哺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1、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2、品读、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案一第一课时一、释题导入,出示自学提示1、导入:大家都听过李白的诗《将进酒》的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本文题目即表现黄河的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弘气势。
(板书课题)2、师生共同确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①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语;②初步理解课文。
③课文从哪几方面写黄河的磅礴气势。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内容出示自学提示: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扫清文中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在什么地方所见到的黄河,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3、浏览课文,将课文分成几部分。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哪几方面描写黄河的磅礴气势?(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1---3题,小组讨论4题三、汇报交流,提出问题1、小组内分段读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小组长汇报自学题3、4题。
3、学生质疑,预设①在刘家峡看黄河有哪些雄伟壮观的景象?②巉岩壁立,万仞摩天等词语是什么意思?……四、师生释疑1、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解决,教师补充。
黄河阅读及答案黄河阅读及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她从巴颜咯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fányǎn____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h òuyì____,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
所以后世称之为中华。
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
从河南湎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看见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美的彩色陶器。
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A)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B)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C)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根据拼音填写的是____,____。
2.将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一句,还原于A、B、C三处中最恰当的是___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我心中的黄河是气势磅礴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滚滚黄水,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在晋陕峡谷骤然收束,水面由浩瀚的400米,转眼间缩为50米,落差30米的夹岸深沟,疾流直下,涛走云飞。
势如巨湖,倒悬倾注,一泻千里。
我心中的黄河伟大而坚强。
他象征着无数华夏英雄儿女,在恶势力下从不低头,为维护民族而作出贡献和奋斗。
它在养育与保护中华民族的同时,还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祖国。
我们应以黄河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像它一样伟大坚强!我心中的黄河是危机重重的。
自古以来,黄河在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灾难。
它已不知多少次给黄河流域一代的居民带来洪灾。
现在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黄河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还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呢?这使我忧心重重。
总之,我心目中的黄河是美丽的、无私的、神奇的……我希望黄河能够走出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它,让它成为我们祖国的象征;我希望更多人学习黄河的伟大品质,并发扬光大;我更希望人类能改善黄河一带的生态环境,让黄河能够保持波涛滚滚的模样,继续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黄河意味着民族,意味着腾飞,意味着母亲。
p我很不幸,因为在这十几年中,我未曾拜访过母亲,民族的母亲——黄河,对于一个华夏子孙来说,这是一种不孝,一种莫大的不孝。
人们都说母亲是宽宏的,母亲是无边的,虽然我未曾领略过母亲的魅力,但在梦中,在心中,母亲用她的惊涛骇浪浊流宛转,激励着我,关怀着我。
一声声浪声,将我的心飘进了母亲的怀中,母亲用她的气吞山河之势领着我前进领着我奔腾,领着我感受母亲的豪迈。
人们尽情的吮吸着黄河,吮吸着母亲的乳汁,他们渴望母亲的爱抚,他们需要母亲的滋润。
文人墨客以精美绝伦,豪迈壮观的语句来形容黄河,望着日夜奔腾的黄河,望着我心中的黄河,我太过心酸,千年不停的流动,母亲累吗?母亲微笑着告诉我,为了这个民族,为了爱她的儿女,这是一种必须,一种必须的付出,为了华夏子孙能够腾飞,为了民族精神能够延续,她必须不停的流动,不停地提醒华夏子孙能够腾飞,必须滋养这个民族。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佚名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对黄河的赞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蓝田、山西丁村等处都发现了猿人化石,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母系氏族的遗址。
这都证明了从遥远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西段北麓(lù)卡日曲河的涌泉。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自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是黄河的上游。
开始一段河水清澈透明,两岸水草丰美。
流到青海高原东部,沿途穿过龙羊峡、刘家峡等不少峡谷。
峡谷中水流湍急,水力资源极为丰富,那里已建立了好几个大水电站。
黄河出青铜峡,进入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农田肥沃,草原肥美,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自河口至河南省孟津是黄河的中游。
在禹门口,黄河被龙门山所夹峙,急流从只有百米宽的河漕(cáo)中涌出,这就是有名的"龙门"。
过风陵渡后,黄河又急转东流,穿过三门砥(dǐ)柱(也叫三门峡)。
这里是著名的三门峡水利枢纽所在地。
在中游段,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又有汾河、渭河等支流汇入,水量增大,含沙量剧增,河水变得十分浑浊,是名副其实的"黄河"了。
自孟津至入海口是黄河的下游,就是华北平原。
这里河道宽阔,水流缓慢,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抬高。
为了防止河水泛滥,河堤也不得不一再加高,自郑州黄河花园口一段起,河床平均比两岸地面高4-5米,有的地方甚至高达10米,成了世界闻名的"地上悬河"。
所以一旦河堤决口,黄河改道,常常造成灾害。
黄河不但以"地上悬河"闻名世界,而且还是输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
保卫黄河作文保卫黄河作文(精选2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保卫黄河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卫黄河作文篇1我心目中的母亲河——黄河,你清澈见底、浩浩荡荡、两岸绿树成荫……你多么美丽,多么迷人。
可是现在的黄河已失去了往日的容颜,失去了应有的光泽。
啊,黄河,我们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你曾经哺育了多少伟大的炎黄子孙,滋养了多少伟大的华夏儿女。
可是,有多少狠心的儿女为了自己的一已私利,破坏了你那清澈见底的身躯。
黄河是世界上积沙量最大的一条河,可是那些中华儿女乱砍滥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失去了她原有的清洁,美丽的身躯,而变得污浊不堪。
现在伟大的黄河已经体无完肤。
面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看她遭受如此严重破坏,我们这些中华儿女们怎么能忍受母亲河所受到的伤害啊,又怎么能忍受母亲河所承受的疼痛啊。
我们曾经发出过保护环境,保卫黄河的呼喊,可是这微不足道的呼喊远远不够啊,所以我要大声的呼喊,所有的中华儿女行动起来,不要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母亲河,要让伟大的母亲河恢复从前的美丽,从前的光泽身躯中。
我坚信,我们中华儿女会用智慧,勤劳和努力洗去黄河的污浊、耻辱,让母亲河恢复从前那样美丽的容颜。
我坚信,我们伟大的母亲河一定会有山清水秀的那一天!保卫黄河作文篇2华北人民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全民皆兵,穿梭于山梁田野,来往于敌后前线,高粱地里,河东河西,挖战壕,撬铁路,为了民族气节、为了祖国不受侵略,为了全中国,他们拿起刀枪,甚至棍棒铁铲,与穷凶极恶的敌人英勇斗争,一个倒下,另一个站起来,无所畏惧的冲向前方。
以狂风大作为金鼓,以黄河咆哮为动力,冲啊,向着胜利前进英勇抗敌,保卫全中国。
由于本曲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水系概况。
2、通读课文,理解含义。
3、了解黄河“地上河”成因及综合治理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黄河的综合治理。
教学难点:
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黄河泛滥成灾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有这样一条河流,它被喻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水哺育了两岸勤劳的儿女,但千百年来她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一条河流,这就是——黄河,就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黄河磅礴的气势(黄河录像)。
二、看黄河水系图
a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b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c干流流经省区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
d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e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孟津;
f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
三、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
这说明什么?
1、说明黄河泥沙多。
2、分析黄河泥沙多的原因。
3、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4、思考:产生的危害?
5、应该怎样治理黄河?
6、治黄的措施:
①上中游: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打坝淤地,修筑梯田(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电脑展示图)。
下游:加固大堤:(应使学生明白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
)
②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我心中的黄河是气势磅礴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滚滚黄水,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在晋陕峡谷骤然收束,水面由浩瀚的400米,转眼间缩为50米,落差30米的夹岸深沟,疾流直下,涛走云飞。
势如巨湖,倒悬倾注,一泻千里。
我心中的黄河伟大而坚强。
他象征着无数华夏英雄儿女,在恶势力下从不低头,为维护民族而作出贡献和奋斗。
它在养育与保护中华民族的同时,还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祖国。
我们应以黄河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像它一样伟大坚强!我心中的黄河是危机重重的。
自古以来,黄河在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灾难。
它已不知多少次给黄河流域一代的居民带来洪灾。
现在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黄河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还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呢?这使我忧心重重。
总之,我心目中的黄河是美丽的、无私的、神奇的……我希望黄河能够走出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它,让它成为我们祖国的象征;我希望更多人学习黄河的伟大品质,并发扬光大;我更希望人类能改善黄河一带的生态环境,让黄河能够保持波涛滚滚的模样,继续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在我心中,黄河有着灿烂的文化。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都从她这儿发源。
那“华夏民族”的命名,那“炎黄子孙”的由来,那“仓颉造字”、“嫘祖育蚕”、“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开凿,那“牧野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的烟火……都在她的身边一一演播。
她的双手,牵着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
啊,黄河!你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魄势,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雄浑,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豁达,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森然,还有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肃穆,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险要……无不使我心潮澎湃,胸怀激荡。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原文阅读3母亲河拓展阅读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源头之高,流程之远。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从这里汩汩而出的泉水,顺山势汇聚成溪,向东流去。
黄河流程蜿蜒曲折,有“九曲十八弯”之说。
它行程5464千米,流经9个省、自治区,汇集了渭河、泾河等几十条主要支流和上千条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黄河上游,植被较好,河水清冽。
这段黄河水流急、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及至中游,途径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顺流而下,河水变为深黄,黄河因此而得名。
黄河在这一段穿越于群山和高原之间,形成许多奇异景观。
壶口两岸高山绝壁,奔涌而来的河水急速收窄,从断层飞流直下30余米,有如巨壶倾注,激起震耳欲聋的翻滚波涛。
从壶口往下65千米是险峻的龙门,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凿,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流传了上千年。
滔滔黄河以每年16亿吨的输沙量进入下游,随着地势变得平坦,流速渐缓。
泥沙慢慢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抬高,河堤也随之加高,致使有些河段成了高于地面的“悬河”。
到快入海时,黄河已显得步履沉重,只能缓缓向前。
黄河沉积的泥沙,填海造地,形成了黄河三角洲。
这里是我国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等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
由于受潮水的顶托,还有一部分泥沙回淤在入海口,形成了坚硬的河岗。
为了越过这道屏障,黄河又突然抖起精神,宛如一条蛟龙,腾跃而起,轰鸣着扑向大海。
至此,滚滚黄河完成了曲折壮丽的漫长行程。
奔腾不息的黄河已流淌了150万年。
远古时代的黄河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许多地方被森林草原覆盖,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生息劳作、繁衍发展的良好环境。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早在80万年前,黄河中游就有“蓝田人”从事渔猎活动。
7000年前,生活在西安一带的“半坡人”建造了布局有序的村落。
安定区凤翔学区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新词,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明确写作顺序及方法。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对黄河、对祖国的爱。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对黄河、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四、探究历史,感受“起源”
1.自由读课文第7-10自然段。
2.感受到了什么?
3.自由学习,解决以下问题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之所以叫“中国”的原因吗?
(2)黄河之水有哪些利弊?
(3)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五、赞美黄河,感受“伟大”
出示课件
反馈矫正拓展延伸将下面描写黄河的诗句补充完整。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来,。
——李白《将进酒》
2.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出示课件。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
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
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氏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
从河南泥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5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本文第一段画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说明黄河流程漫长
B.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说明黄河流域广大
D.说明黄河气势雄伟
2.对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概括全面的一项是
[ ]
A.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
B.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
C.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D.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
3.对“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
B.因为黄帝后裔自称“华”(或“夏”)
C.因为华族发展到整个中国
D.因为华族聚居于被认为是四方之中的中原地区
4.本文第四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5.本文第三段开头的“相传”和第四段第1句中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请分别
说明。
6.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
参考答案:
1.C
2.C
3.D
4.黄河孕育了中华氏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
5.不能。
这两个词汇更能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