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有余数的除法
- 格式:pptx
- 大小:587.15 KB
- 文档页数:1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有余数除法(除法竖式计算)丨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有余数除法(除法竖式计算)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1.1章节的有余数除法,即除法竖式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概念。
2. 掌握除法竖式计算的步骤。
3.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除法竖式计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概念,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步骤。
2. 学生能够运用除法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概念,掌握除法竖式计算的步骤。
2. 教学重点:运用除法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除法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分糖果。
如果有15颗糖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颗糖果?2.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概念:通过糖果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15除以3等于5,余数为0。
如果余数不为0,就称为有余数的除法。
3. 除法竖式计算步骤讲解:a. 写除法竖式,被除数放在除号上面,除数放在除号下面。
b. 从左到右,找出一个最大的数,这个数要小于或等于除数,并且要小于或等于被除数的当前位数值。
c. 将这个数写在竖式的上方,作为商的当前位数值。
d. 用除数乘以这个数,得到一个数,将这个数写在竖式的下方,并从被除数的当前位数值中减去这个数。
e. 将差值下移,作为下一次计算的被除数。
f. 重复步骤b到e,直到所有的被除数位都处理完毕。
4. 例题讲解:以28除以5为例,进行除法竖式计算的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除法竖式计算的练习题,如32除以4、45除以9等。
6. 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除法竖式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分水果、分配物品等。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 有余数的除法 | 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竖式算法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3.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境识别和解决有余数的除法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份,每份尽量相等,但不能完全相等,有一部分剩下,这个剩下的部分就叫做“余数”。
•符号:除号“÷”表示除法运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是除法的四要素。
•运算方法:竖式计算法,先估算再除,余数放在除数上方。
2. 实际问题应用•小学数学中,有余数的除法不仅是一个运算符号,更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实现思想: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将数学解答结论转化成现实问题的答案。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识别有余数的除法,并将解法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四、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引入•“小明有16个苹果,他想将苹果分成4份,每份尽量相等,但不能完全相等,这样能分多少个苹果给别人呢?”•引导学生发现现实问题中存在余数,提出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即可。
2. 教学讲解1.引导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举一些简单的例子,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2.展示除法的四要素和运算符号,并详细讲解竖式运算法的步骤。
3.引导学生练习竖式运算,并进行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3. 教学实践1.给学生提供多个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找出有余数的除法,并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计算结果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解题思路。
3.让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从而让其他同学学习。
4. 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并强调学生需要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评估1.课间练习:教师在每节课间休息时,出一两道有余数的除法题目进行练习。
学生可以利用此时机着重练习除法竖式和较多的练习应用。
1.1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知道,今天我要教授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开始了我的授课。
我介绍了今天的主要内容,即教材中第二章第一节的《1.1有余数的除法》。
我详细解释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强调了除法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我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了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我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让学生们能够掌握除法的基本技巧,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
重点在于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们理解有余数的情况,以及如何处理有余数的情况。
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主要包括黑板和粉笔,学具则是学生们手中的计算器和纸笔。
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我引导学生们一步步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在板书设计上,我尽量简洁明了,将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过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我还设计了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够巩固所学的内容。
在作业设计上,我布置了一些有关有余数的除法的题目,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我还准备了一些答案,以便在学生们遇到问题时能够给予及时的指导。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意识到,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理解有余数的情况存在困难。
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让学生们理解有余数的概念,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除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们特别关注。
对于有余数的除法,学生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情况。
我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了当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时,就会产生余数。
这个概念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新的,因此我花了更多的时间来让学生们理解。
我强调了余数总是比除数小的规律,并通过实际计算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一点。
1.1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表内乘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课(1)让学生观察例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问题。
(2)引导学生说出在例1中,每个问题都是要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每个问题中的数据,进而引出除法。
(3)教学例1,让学生列出算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发现规律: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教学例2,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教师指导。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四。
4.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五、课后作业1. 教材第20页练习四。
2. 家长签字。
六、板书设计1.1有余数的除法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重点关注的细节: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除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规则。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关键。
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关注这个细节,并通过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例来说明有余数的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