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详细)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63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悟。
文学背景:了解韩愈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游记文体的特点。
词语解析:学习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古文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主题思想:探讨文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游褒禅山记》的文意和主旨,理解韩愈的文学风格。
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古文句式和用词。
分析韩愈的文学创新和影响,探讨游记文体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将哲理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文中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生动展示课文内容。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学术文章,拓展学生视野。
作业与测试:布置适量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节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顺序: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教学,每个教学步骤分配适当时间。
4.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第二步: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四步:讨论课文,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和人生观。
第五步:总结课堂,布置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
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
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公开课】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
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
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
着重写后洞。
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翻译一、《原毁》1、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保留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2、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译文: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周密吗!3、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善之利。
译文: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肯定他的现在,不追究他的过去;生怕他得不到做好事应受的褒扬。
4、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译文: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对待别人,我看不出他这样做是在尊重自己。
5、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文: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根源就是怠惰和忌妒。
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修养品性。
6、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译文: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德行提高了诋毁也随着来了。
二、《留侯论》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译文:看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译文:因此,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折服他,他如果能够忍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
4.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译文:(一个人)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
5.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文: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不善于忍耐,要不是张良,谁能够保全他呢?6.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精选6篇)教师上课之前,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就叫做教案。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课时:2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
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他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
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
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
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①作者一行游山一共几人?(五人)②“游褒禅山记”,那么这篇文章中有关于记游的部分,集中在文中哪些段?(1、2节)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节)④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寓言的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游褒禅山记》。
2. 分析文中的主要寓言故事及其寓意。
3. 解读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4.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作者背景1. 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强调王安石变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2 作品背景1. 解释《游褒禅山记》的写作背景。
2. 强调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第三章:文本分析与解读3.1 文本分析1. 分析文中的主要寓言故事及其寓意。
2. 解释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2 文本解读1. 解读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第四章:课堂活动与练习4.1 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文中的寓意和手法。
2. 学生展示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分析。
4.2 练习1. 练习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2. 运用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进步。
5.2 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适用性。
2. 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章:拓展阅读与讨论6.1 拓展阅读1.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作品,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增进对作者风格的理解。
6.2 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拓展阅读作品的看法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作者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七章:文学与文化背景7.1 文学背景1. 介绍《游褒禅山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分析文中涉及的文学手法和特点。
7.2 文化背景1. 解释文中涉及的文化元素和时代背景。
2. 强调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