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202.00 KB
- 文档页数:4
梅州山区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梅州是广东省位于粤西的一个地级市,梅州市山区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旨在了解梅州山区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该地区的有效实施。
一、梅州山区乡村振兴的现状:梅州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较差,以及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影响,梅州山区乡村经济相对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经营主体单一,农民收入较低,农村医疗教育水平不高,乡村文化活动较少。
因此,急需提升梅州山区乡村发展水平,改变农村面貌。
二、梅州山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1. 交通条件不便利:山区地形复杂,交通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影响农民的生活居住和农产品的运输。
2.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于人力,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导致农业产出不稳定。
3. 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农产品缺乏加工技术,很多农产品难以销售,降低了农民的收入。
4. 农村医疗教育水平不高:乡村医疗设施和教育资源匮乏,农民健康状况和学历水平普遍偏低。
5. 基础设施薄弱:农村通水、通电、通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三、推动梅州山区乡村振兴的重点措施: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和改善山区村路,提升农业产品运输能力,方便农民出行和物资运输。
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农民收入。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民发展种养殖业,并提供加工技术和设备支持,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增值。
4.加强乡村医疗教育建设:加大对乡村医疗机构和学校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医疗和教育水平。
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提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四、调研报告总结:梅州山区乡村振兴存在着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农村医疗教育水平不高以及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加大对梅州山区乡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强医疗教育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梅州金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邹苑眉(梅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东梅州514071)摘要:梅州柚种植历史悠久,其中金柚(沙田柚)历史文字记载的已达上百年。
在广东省辖区内,梅州市柚子生产面积最大,占全省的92%以上。
1995年,梅州市梅县区获得“中国金柚之乡”的称号。
2006年,梅州金柚通过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认定。
2012年,制定了省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梅州金柚》。
为促进梅州金柚产业的发展,针对梅州柚种植现状、产业发展情况、所面临形势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梅州金柚发展规模、产业规划、品种定位、种苗培育等方面的建议,为梅州柚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梅州;金柚;产业发展;对策产品,扩大梅州柚果的种植规模,让梅州柚果的产业链慢慢地由县城的近郊区向远郊区、各大中心的集镇和各大枢纽交通主干线的两侧乡村延伸和扩展。
至此,一个由近郊和远郊、中心集镇与乡村相结合的多流向、多层面的产业格局就此形成并不断稳步发展,各区域各点面的产业功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此来推动整个梅州柚果产业区域化布局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1.1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挑战1.1.1标准化程度较低。
目前梅州市的柚果生产方式多以散户种植为主。
一是难以做到生产标准化,造成柚果品质参差不齐;二是抗风险能力差,柚果产业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靠天吃饭,应对特殊天气应变能力弱,特别是花期低温阴雨天气和果实成熟期雨水天气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难以有效控制;三是病虫害严重威胁产业安全,部分散户因种植面积小,效益低,粗放管理甚至疏于管理导致病虫害大量发生,形成了控制难、危害大的局面,时刻威胁着柚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1.1.2品种结构不合理。
梅州市柚果品种结构单一,品种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梅州柚以梅州金柚和梅州蜜柚为主,新品种柚类的繁育滞后,柚果成熟可上市的时间太过集中。
以沙田柚和蜜柚为主,其他品种栽培面积很小,因而梅州柚集中在柚成熟高峰期果实9月中旬—11月中旬成熟上市,严重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梅州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优势及建议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农村风情风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为资源条件,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体验、教育、品尝、购物等活动的一种农业、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生态旅游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建立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互动机制,是集“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农业[1]。
生态旅游农业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较长的历史,如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的台湾等。
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种集“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型产业,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前景。
梅州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山多地少,建设用地紧缺,发展容量有限,且受交通条件制约,缺乏大江大河,这些现实状况决定着梅州不适合搞大工业化,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梅州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在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打响世界客都品牌,为推进梅州振兴发展做出贡献。
梅州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调整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建立起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体系;二是有利于带动交通运输、加工、餐饮、旅馆、商业及相关服务业,引进资金与人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条件;三是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2];四是有利于挖掘、保护、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与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梅州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优势1.1 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梅州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的粤东北部,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中国金柚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生态文化保护区,拥有11个国家级荣誉、61处物质文化遗产、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2个联合国授予的人居环境范例奖。
梅州概况梅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是广东的一个地级市。
梅江流经该市,因此得名梅州。
梅州地处粤东山区,地势较高,气候温和。
梅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下面将从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介绍梅州的概况。
地理特点梅州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市总面积约1434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6%。
梅州地形起伏,山区多,平原较少。
主要山脉有梅州山脉、龙门山脉和瑞金山脉等。
梅江是该市最主要的水道,流经市区,是梅州地理的重要特点之一。
历史沿革梅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居民主要以游猎和采集为生。
公元前214年,梅州地区进入岭南文化的时代。
随着历史的发展,梅州逐渐形成了一个府州制的历史名城。
1952年,梅州地区成立了梅县、兴宁县和梅州市三个行政区划。
经济发展梅州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水稻、茶叶、蔬菜和水果种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梅州地区盛产柚子和橙子,是中国柑橘之乡。
除了农业,梅州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以纺织、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为主要的产业。
另外,梅州还在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文化底蕴梅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梅州是粤剧的起源地之一,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戏曲形式,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梅州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梅州木版年画、梅州籍拳术和梅州古民居等。
梅州还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如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华园、中山纪念堂、梅县古城等。
旅游资源梅州地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梅县古城是梅州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堡建筑群,被誉为“故城四望翩然出,梅州八景陶陶笑”。
另外,梅州还有梅江源头、密溪温泉、白水洞等自然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生活环境梅州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近年来,梅州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市区交通便利,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梅州也注重绿化和环保工作,努力创建生态城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边缘,是广东省的重要中等城市之一。
梅州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在广东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一、现状分析1.产业结构梅州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其次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和渔业,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其中制造业是梅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批零服务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是最具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产业。
2.经济总量梅州市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在广东省内占据较高的地位。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梅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约5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6.8%。
这显示出梅州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尽管增速较之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较高水平。
3.人均收入梅州市的人均收入在广东省内处于中等水平。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梅州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3.5万元人民币,与广东省平均水平接近。
虽然梅州市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二、未来趋势分析1.发展定位未来,梅州市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聚焦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梅州市将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主要方向,提升产业链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重点产业未来,梅州市将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梅州市将以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为重点,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梅州市将继续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金融、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3.拓展内外市场未来,梅州市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内外市场。
梅州市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同时,梅州市将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本和技术资源进入梅州市,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广东梅州市一、梅州市概况广东梅州市位于中国的广东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7′10″-117°50′40″,北纬23°26′16″-24°39′50″之间。
梅州市总面积为15269.92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6个县,总人口约为800多万人。
梅州市地处五大水系交汇的中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梅州市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
二、梅州市的历史与文化梅州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8年左右。
梅州市在古代属于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区,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梅州市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平远古城、建宁古城等。
梅州市也以梅花而闻名,梅花是梅州市的市花。
每年的春季,梅州市举办盛大的梅花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梅花的美丽。
三、经济发展梅州市以农业为基础,兼有工业,农副产品出口和旅游业等多元化经济发展。
梅州市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柑橘、木瓜、荔枝、花椒等水果和茶叶、烟叶等作物。
梅州市的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食品加工、建材等行业。
近年来,梅州市积极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并加强区域合作和产业转型升级。
梅州市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为梅州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旅游景点梅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梅州市的旅游景点主要有:1. 梅州市博物馆:展示了梅州市的历史和文化。
2. 福田古村: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格。
3. 丰顺百合湖:是一个以栽培和观赏百合为主题的旅游景点,湖水清澈,百合花盛开时美不胜收。
4. 梅县楼台山:是一个以梅花为主题的文化景区,有梅花园、梅溪漂流等项目,游客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梅花景色。
5. 东山岛: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旅游景点,有壮丽的海景和许多濒危动植物。
五、美食与特产梅州市有着丰富多样的地方美食和特产。
梅州市的地方美食以潮汕菜为主,口味独特,精选海鲜和新鲜蔬菜为材料,烹饪精细。
广东梅州勘察报告一、概述本报告旨在对广东梅州进行综合勘察,包括地理、气候、人口、经济、旅游等方面的情况分析。
通过对梅州的全面了解,可以为相关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地理环境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经115°18’,北纬24°9’。
整个梅州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域复杂。
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境内有多个山脉交错。
樟木头山是梅州的最高峰,海拔为1316米。
梅江是梅州的主要水系,流经境内多个县市。
三、气候特征梅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湿润多雨。
夏季炎热潮湿,最高气温可达35摄氏度。
冬季相对较短,温度较为温和,最低气温约为8摄氏度。
春、秋季气候宜人,适合旅游和户外活动。
四、人口情况截至2021年底,梅州市总人口约为800万人。
其中,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主要分布在梅州市区及周边的城市和县城。
农村人口占比大约为70%,主要分布在各个乡镇和村庄。
梅州市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口分布相对均匀。
五、经济状况梅州市经济发展较为稳定。
农业是梅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农作物包括稻谷、水稻、茶叶等。
近年来,梅州市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了农业产出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是梅州市的支柱产业,主要有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
梅州市拥有多个重点开发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业成为梅州的重要支柱产业。
梅州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旅游资源梅州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山水、名胜、风景等。
下面是梅州市的一些主要旅游景点:1.梅江风景区:梅江穿梭于梅州市区,沿江的风景名胜区是梅州市的核心景区,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闽南风情吸引着大量游客。
2.丹霞山:被誉为“南粤第一山”,是中国石英岩地貌的代表,以奇特的山景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著称。
故乡研究报告故乡研究报告一、概述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我所在故乡的研究,了解其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故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所生长的地方,对人们的成长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故乡,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根源和身份。
本报告选择以广东省梅州市为研究对象。
二、地理情况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15°09'23"至116°46'23"、北纬23°27'47"至24°55'47"之间,总面积13653.29平方千米,辖区内共有五个县级行政区。
梅州市地势起伏,境内山多,海拔较高,气候温暖湿润。
主要河流有梅江、杨梅江等,境内有丰富的水源资源。
梅州市地理条件优越,适宜农业发展。
三、历史文化梅州市历史悠久,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
梅州市是粤东地区的文化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历史上,梅州市曾是马踏南草的起点,有着众多文人墨客的辈出。
梅州市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南方特色,如木构建筑、园林建筑等,这些特色建筑也体现了梅州市的文化传承。
四、经济状况梅州市的经济以农业和制造业为主。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梅州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和农产品,主要农作物有油茶、蔗糖、水稻等。
此外,梅州市还有发达的制造业,主要包括纺织、电子、机械等行业。
梅州市近年来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
五、社会风俗与习惯梅州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民族有汉族、客家族等。
梅州市的社会风俗与习惯丰富多样,如传统的客家婚丧嫁娶习俗、节日庆典等。
梅州市以美食而闻名,如梅菜、潮汕牛肉丸等。
此外,梅州市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制品,如剪纸、木雕等。
六、结论通过本研究报告,我们对我所在故乡梅州市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梅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着独特的经济特色和社会风俗。
梅州社会经济概况1.1.1 人口增长趋势分析梅州市现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平远县六县一市一区(图1.1-1)。
图1.1-1 梅州市行政区划图2006年末梅州市总人口500.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3.40万人,非农人口所占比重为24.6%,性别比106.1:100,人口密度314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3‰。
1986-2006年梅州市人口统计见表1.1-1。
表1.1-1 梅州市1986-2005年人口统计年份总户数总人口人口(男)人口(女)非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年)(万户)(万人)(万人)(万人)(万人)(‰)1986 82.35 404.27 206.79 197.48 56.09 10.15 1987 85.40 411.80 210.99 200.81 59.54 10.85 1988 87.60 417.78 214.01 203.77 60.04 9.08 1989 89.05 425.05 217.96 207.09 61.41 9.12 1990 91.12 433.54 222.31 211.23 62.30 18.11 1991 93.43 438.85 225.17 213.68 64.70 14.99 1992 96.42 443.09 227.80 215.29 68.32 13.24 1993 98.16 447.64 230.21 217.43 72.37 12.50 1994 100.81 453.24 233.04 220.20 76.77 12.57 1995 102.91 458.81 235.93 222.88 81.38 12.23 1996 104.89 464.61 239.30 225.31 86.23 12.21 1997 107.05 469.44 242.17 227.27 91.08 11.22 1998 111.10 473.42 244.56 228.87 94.57 9.53 1999 113.60 476.13 245.99 230.14 96.91 9.50 2000 117.12 485.15 250.07 235.08 100.11 7.30 2001 118.84 486.38 250.54 235.84 101.39 5.42 2002 121.37 488.32 251.60 236.72 118.61 4.90 2003 124.97 490.60 252.73 237.87 120.01 5.05 2004 125.54 496.89 255.79 241.10 121.58 4.86 2005 127.01 498.92 256.55 242.37 122.58 4.81 2006 128.16 500.94 257.73 243.21 123.40 4.93 注:表中数据引自《梅州统计年鉴20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见图1.1-2。
梅州柚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发展建议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柑桔、橘柚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橘柚之乡”。
在梅州,柚子是一种重要的水果,有着丰富的品种和优质的品质,成为了当地的重要农业经济作物之一。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增加,柚子等柑橘类水果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这种大背景下,梅州的柚产业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探讨梅州柚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发展建议。
一、梅州柚产业的有利条件1. 地理优势明显梅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柚子的生长。
梅州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位置,交通发达,有利于柚子的运输和销售。
2. 品种丰富梅州的柚子品种多样,有甜柚、酸柚、蜜柚等多个品种,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 品质优良梅州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柚子的生长,使得梅州柚子的品质非常优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4. 农民种植技术先进梅州的农民在柚子种植方面技术较为成熟,借助现代化农业技术,柚子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5.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对柑橘类水果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为梅州柚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二、梅州柚产业的发展建议1. 提高柚产业的附加值目前,梅州的柚子主要以鲜食和果汁的形式销售,对柚子的深加工程度较低。
可以加强柚子的深加工,开发柚子酒、柚子罐头、柚子果酱等产品,增加柚子的附加值,提升盈利能力。
2. 优化产业结构除了发展传统的鲜食柚产业,还应该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柚子栽培与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以及柚子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拓宽柚产业的发展路径。
3. 建立柚子品牌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丰富的品种,以及优质的品质,可以打造自己独特的柚子品牌,提高柚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梅州柚产业的发展。
4. 拓展销售渠道除了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和超市销售外,还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专卖店等新的销售渠道,拓宽柚子的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销售收益。
梅州调查报告梅州调查报告梅州,一个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闻名。
本文将对梅州进行一次调查,以了解这个城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梅州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梅州位于粤东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梅州市总人口约为60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一半。
梅州市下辖梅江、兴宁、梅县等县级行政区,各区人口分布相对均衡。
二、梅州的经济发展情况梅州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以茶叶、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要农业产业。
然而,近年来,梅州市开始积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以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梅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了一批外来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梅州的文化特色梅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梅州的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梅州文化。
梅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如梅州剪纸、梅州木雕等也享誉国内外。
此外,梅州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如丰顺西湖、梅县大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四、梅州的教育和医疗状况梅州市注重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梅州市下设多所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医疗方面,梅州市拥有一批现代化的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满足了市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五、梅州的社会治安和环境状况梅州市的社会治安状况相对较好,治安环境较为稳定。
梅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梅州的空气质量和水质状况逐渐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六、梅州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梅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梅州的山水风光如丰顺西湖、梅县大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梅州市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综上所述,梅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
梅州市政府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梅州市还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不够多元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梅州柚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发展建议1. 引言1.1 梅州柚产业的重要性梅州柚产业作为梅州市重要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梅州市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柚类水果的适宜生长地区,柚产业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梅州柚果品质优良,口感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梅州柚产业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升级,推动整个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梅州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当前梅州市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征程中,梅州柚产业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2. 正文2.1 梅州地理环境优势梅州地处粤东腹地,地理位置优越。
梅州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年降雨充沛,有利于柚树的生长。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适宜柚树的种植,具有较长的生长期和丰富的阳光资源,有利于柚果甜度的提高。
梅州山水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有利于柚果的生长和品质的保证。
梅州地处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相通,便于柚果的运输和销售。
梅州的地理环境优势为梅州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在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势的基础上,梅州柚产业将进一步壮大和发展,为当地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丰富的柚资源梅州是一个柚产区,拥有丰富的柚资源。
梅州的气候条件适宜柚的生长,土壤肥沃,水质优美,这些有利条件造就了梅州得天独厚的柚产业优势。
梅州柚的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口感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
梅州的柚园遍布山间,温暖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为柚果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梅州的柚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有传统的柚品种,还有经过品种改良的优质柚种。
优质柚种具有树势旺盛、果实大、皮薄肉厚、汁多味美等特点,受到市场青睐。
梅州的柚果产量稳定,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梅州的柚资源得天独厚,为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梅州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梅州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梅州市基本情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中国金柚之乡、中国著名单枞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
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户籍人口507.36万人,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8个县(市、区)。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509.51亿元,比上年增长9.8%,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12321元,增长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30.8亿元,增长13.5%。
——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
梅州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有“世界客都”之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话节目以梅县话为标准音。
梅州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
集“客家”之大成的梅州,有最具原生态的客家民间艺术,日益成为海内外6000多万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梅州,南齐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置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易名梅州,有叶剑英元帅故居、丘逢甲故居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文风昌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
清中叶以来,涌现了“岭南第一才子”宋湘,近代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晚清著名诗人、保台义士丘逢甲,清末著名爱国诗人、外交家、被誉为“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的黄遵宪,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等杰出历史人物。
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出了227名大学校长(书记)、474名将军、23名中国两院院士。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
——环境优美的生态绿洲。
梅州是广东的生态发展区,粤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林地广阔,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47个,有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6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位居广东省第三。
农业综合开发曾被省委、省政府树为“东学梅州、西学高州”的典型。
——社会和谐的平安福地。
梅州民风淳朴,社会秩序良好,是广东省刑事发案率最低的地级市。
1997年以来,梅州的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13年超过90%; 2008、2009年,梅州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2009年3月,广东省综治委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公众安全感进行调查,梅州以92.7分的成绩名列榜首。
——充满活力的投资热土。
梅州矿产丰富,有铁矿、石灰石、钼矿、稀土、瓷土等矿产资源54种,潜在价值达4000多亿元。
梅州潜力巨大,正在成为对接珠三角、连结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地,形成了烟草、电力、建材等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有7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和经济开发区。
环境优越的梅州正在成为发展绿色现代产业的主阵地,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投资创业热土。
梅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梅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79.38亿元,比增6.4%;农业增加值105.98亿元,比增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90元,比增7%。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业总产值134.07亿元(按生产价格计算),比增6.4%,农业增加值80.12亿元,比增6.3%,农村人均现金收入5205元,同比增17%。
1、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围绕现代农业“三个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八大产业”(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的发展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发挥龙头作用,依托加工促动,特色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特色鲜明的产业带逐步形成。
2009年,全市八大主导产品基地面积新增23万亩,总规模达273.3万亩。
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28万亩、总产120万吨,实现连续十八年丰收,总产和单产保持全省前列。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建设,油茶面积达50万亩,兴宁市获得“中国油茶之乡”称号。
今年以来,新建特色渔业养殖基地1万亩,新增万头猪场2个,新增基地面积超10万亩,其中优质稻新增5万亩,柚类、脐橙等优质水果1.5万亩,南药2.15万亩,茶叶0.6万亩。
我市平远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中国仙草之乡”。
依托农产品种养加工骨干基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基地,规划建设一批主体功能清晰、辐射带动力强、具备科技示范性和观光性的集约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成了顺兴蜜柚、嘉丰金柚等5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
2、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水平不断提高。
培育发展了威华、雁南飞、西岩、新大地等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广东威华股份于2008年5月挂牌上市,新大地、富农、健神、康奇力、西岩等大型龙头企业正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
目前,全市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8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8家、市级169家、县级99家。
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农业企业进入全省“现代农业项目100强”行列。
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预计达50.8亿元,带动农户36.6万户,户均年增收2950元以上。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581家,成员总数达 20105人,带动农户12 万多户,其中专业合作社年销售农产品总产量达37.15万吨,经营总收入5.6亿元。
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广东新大地、兴宁树人木业等一批大型农业加工企业建成投产,我市有7个县(市)被国家和省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
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梅州金柚、蜜柚、脐橙去年出口达4万吨,茶叶成功打入日本市场。
积极推进“农超”对接,蔬菜、有机米、甘薯、有机枣等特色农产品定点供货香港市场。
农副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投入400万元加快月梅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步伐,力争建成辐射粤东北地区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
加快推进台梅农业合作,“台湾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挂牌数量达到6个,今年12月将举办“梅台农业交流合作研讨会”,着力推动梅台在农业生物技术、高新技术、精致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
旅游农业方兴未艾,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名闻全国,梅县侨乡村和大埔西岩山茶场创建全国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扎实推进,一批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逐渐成为梅州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3、品牌化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以特取胜和扩量提质并重,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重点围绕金柚、脐橙、水稻、茶叶、蔬菜、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
现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示范面积1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50万亩。
全市累计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112家,产品总数134个,认证面积26.3万亩,年产量24万吨,年产值约10亿元;绿色食品总数18个、有机食品总数21个,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28个。
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达92.5%,蔬菜重金属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达到100%。
2007年与省农业厅联合成功举办了首届梅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组织农业企业参加第44届香港工展会、世界客商大会等宣传推介活动。
我市将从今年起,每年12月份举办一届梅州名优农产品展销会,今年第二届展销会计划与省农业厅、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进一步提升具有梅州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把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依托市、县、镇三级农科服务网络,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等农科培训工程。
广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果套袋技术等良种良法。
大力推进市、县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目前,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通过省计量认证,8个县级农产品检测站全面开展农药残留速测工作,市、县和基地三级检验监测网络基本建立。
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客都梅州农产品网”、“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热线等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欢迎的信息服务平台。
5、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
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和《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性意见》,从财政支持、税收扶持、收费优惠、用地优惠、其他政策优惠等方面,扶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我市从2007年起,由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绿色现代农业发展。
从2008年起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逐年有所增加,增长幅度不低于上一年度的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从2007年起,市财政连续五年每年贴息贷款1亿元,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