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常
- 格式:docx
- 大小:51.65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前言1、本课题是一个现代基础医学的重要课程,复杂而又多见,是总论的重点和难点,对其研究尚处于细胞外液阶段。
2、水电酸碱失衡属某原发病的并发症,失调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失调多以丢失为前题。
3、水、电、酸碱、热卡之间的失调是相互影响的。
4、人体有着先进的“自控系统”,在治疗过程中忌生搬硬套计算公式。
第一节概述一、体液的组成:(一)、量的构成:体液的主要成份是水和电解质。
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量随性别、年龄、肥瘦而异。
具体含量见下表。
细胞内液功能性细胞外液*体液(40%)组织间液(13-14%)男占体重60% 细胞外液 (15%) 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女占50%) (20%) 血浆(1-2%)(新生儿占80%) (5%)* 能迅速地和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取得平衡,在维持水电平衡上有着很大作用的组织间液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
**能缓慢地和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取得平衡,虽也有着各自生理功能,但维持体液平衡作用甚小的组织间液称非功能性细胞外液。
包括结缔组织水和所谓的透细胞水....的脑脊液、关节液、消化液等。
透细胞水:由细胞的转送、分泌活动所形成。
其成分与血浆不同,在产生或丢失量显著者增多时,也可引起不同类型的体液平衡失调。
如霍乱。
(二)、离子分布细胞内、外液主要阴阳离子分布图表:细胞外液细胞内液阳离子 Ma+(142mmol/L) K+(150mmol/L)Mg++(20mmol/L)阴离子 Cl-(103mmol/L) HPO4-HCO3-(24mmol/L ) Pro- Pro-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相等,为290-310mmol/L二、体液平衡的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官-肾(一)渗透压的调节: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发生作用以便维持渗透压平衡。
反应灵敏(只要改变2%)下丘脑水细胞外液垂体后叶→产生口渴→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分→→↑丧渗透压↑抗利尿→ADH↑→肾远曲小管尿量减少失激素系统集合管水分→保留水分吸收↑(二)容量的调节:主要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生作用以便维持血容量的稳定。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1.(A1题型)等渗性缺水时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可能出现A、高钾血症B、高钠血症C、高氯血症D、低钠血症[正确答案]C[考点定位]体液代谢的失调(8版外科学)。
[题眼解析]治疗等渗性缺水如果单用等渗盐水,因溶液中的CI-含量比血清CI-含量高50mmol/L,大量输入后会导致血CI-过高,引起高氯性酸中毒的危险(故选C不选ABD).[知识拓展]等渗性缺水可静脉滴注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
低渗性缺水应静脉滴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
高渗性缺水可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或低渗的0. 45%氯化钠溶液。
2.(B题型)等渗性脱水引起体液容量的变化为A、以血液浓缩为主B、只有组织间液减少C、血浆、织间液、细胞内液都减少,以血浆减少为主D、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都减少,以组织间液减少为主[正确答案]A[考点定位]等渗性脱水(8版外科学P12).[题眼解析]等渗性脱水时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
这种缺水在外科病人最易发生,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可保持正常。
但等渗性缺水可造成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的迅速减少(故选A,不选BCD).[知识拓展]等渗性缺水常见的病因有: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肠外瘘、大量呕吐等;②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肠梗阻、烧伤等。
临床症状有厌食、乏力、少尿等,但不口渴。
体征包括:舌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干燥、松弛等。
若在短期内体液丧失量达到体重的5%,即丧失25%细胞外液,病人则会出现脉搏细速、肢端湿冷、血压不稳定或下降等血容量不足之症状。
当体液继续丧失达体重的6%~7%时(相当于丧失细胞外液的30%~35%),则有更严重的休克表现。
3.(B题型)低渗性缺水的常见病因是A、急性肠梗阻B、感染性休克c、慢性十二指肠瘘D、挤压综合征[正确答案]C[考点定位]低渗性缺水的病因(8版外科学)。
[题眼解析]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此时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处于低渗状态。
⽔、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概述体液平衡失调:容量失调、浓度失调、成分失调体液总量占体重60%,细胞外液总量占体重20%,细胞内液总量占体重40%(绝⼤部份存在于⻣骼肌群中)细胞外液中⾎浆占体重5%,其余15%为组织间液细胞外液主要阳离⼦是Na+,阴离⼦是Cl-;细胞内液主要阳离⼦是K+,阴离⼦是HPO42-正常⾎浆渗透压280~310mOsm/L⽔、钠代谢紊乱脱⽔:⼈体由于饮⽔不⾜或消耗、丢失⼤量⽔⽽⽆法及时补充,导致细胞外液减少⽽引起新陈代谢障碍的⼀组临床综合征低渗性脱⽔(hypotonic dehydration)⼜称慢性/继发性脱⽔代偿细胞外液减少合并低⾎钠,特点是Na+丢失多于⽔,⾎清【Na+】<135mmol/L,⾎浆渗透压<280mOsm/L;细胞内渗透压也处于低渗状态病因⼤量消化液丢失⽽只补充⽔如⼤量呕吐、⻓期胃肠减压引流后⽽只补充⽔——最常⻅的原因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腹膜炎,胰腺炎形成⼤量腹⽔,肠梗阻导致⼤量肠液在肠腔内积聚,胸膜炎形成⼤量胸⽔⻓期连续使⽤排钠利尿剂如呋塞⽶、依他尼酸(利尿酸)、噻嗪类。
肾上腺功能不全,醛固酮分泌不⾜经⽪肤丢失:⼤量出汗、⼤⾯积烧伤后只补充⽔则可造成低渗性脱⽔临床表现(缺钠为主)轻度缺钠者(<135mmol/L):疲乏、头晕、⼿⾜麻⽊、尿Na+减少中度缺钠者(<130mmol/L):恶⼼、呕吐、脉搏细速、⾎压不稳定或下降、脉压变⼩、浅静脉萎陷,视⼒模糊,站⽴型晕倒重度缺钠者(<120mmol/L):神志不清,肌痉挛性抽搐、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僵、呼吸困难甚⾄昏迷常发⽣低⾎容量性休克诊断体液丢失病史+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低渗性脱⽔尿液检查:尿⽐重<1.010,尿Na+和Cl-常明显减少(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出现多尿,同时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对Na+和Cl-的重吸收增加⽽排出减少,因此尿⽐重降低)⾎钠测定:⾎钠浓度<135mmol/L红细胞计数,⾎红蛋⽩量、⾎细胞⽐容及⾎尿素氮值均增⾼治疗⾸先积极处理致病原因针对⾎容量不⾜情况,应静脉输注含盐溶液或⾼渗盐⽔,以纠正细胞外液低渗状态和补充⾎容量需补充钠量( mmol) = [⾎钠正常值( mmol/L)-⾎钠测得值( mmol/L)] ×体重 (kg) x0. 6 (⼥性为 0. 5 )【正常Na+=142mmol/L】当天补1/2再加上正常⽇需要量4.5g补液量:⽇常所需2000ml出现休克者,应先补⾜⾎容量,以改善微循环和组织器官灌注,可应⽤晶体液(复⽅乳酸氯化钠溶液,等渗盐⽔)、⽩蛋⽩及⾎浆等胶体溶液输注⾼渗盐⽔时应严格控制滴速,每⼩时不应超过100~150ml⾼渗性脱⽔(hypertonic dehydration)⼜称原发性脱⽔代偿细胞外液减少合并⾼⾎钠,失⽔多于失Na,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都减少⾎清Na+>150mmol/L,⾎浆渗透压>310mOsm/L病因摄⼊⽔分不⾜:进⻝和饮⽔困难等情况⽔丧失过多:⾼热,⼤量出汗,甲亢及⼤⾯积烧伤均可通过⽪肤丢失⼤量低渗液体呕吐、腹泻及消化道引流等可导致等渗或含钠低的消化液丢失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使⽤⼤量脱⽔剂如⽢露醇、葡萄糖等⾼渗溶液;昏迷病⼈⿐饲浓缩的⾼蛋⽩饮⻝任何原因引起的过度通⽓临床表现(缺⽔为主)轻度缺⽔者(缺⽔量为体重的2%~4%):除⼝渴外⽆其他症状中度缺⽔者(缺⽔量为体重的4%~6%):极度⼝渴,乏⼒、尿少、唇⾆⼲燥、⽪肤失去弹性、眼窝下陷、烦躁不安、肌张⼒增⾼、腱反射亢进重度缺⽔者:除上述症状外出现躁狂、幻觉、错乱、谵妄、抽搐、昏迷甚⾄死亡诊断病史和临床表现有助于⾼渗性脱⽔诊断尿⽐重和尿渗透压⾼红细胞计数、⾎红蛋⽩量、⾎细胞⽐容轻度升⾼⾎清Na+浓度>150mmol/L或⾎浆渗透压>310mOsm/L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钠摄⼊,纠正细胞外液容量异常严重者分两个阶段治疗,⾸先快速纠正细胞外液容量缺乏以及改善组织灌注、休克,然后再逐步纠正⽔缺乏每丧失体重1%补液400~500ml,还应该包括不显性失⽔、尿和胃肠道失⽔补⽔量ml=(测量Na+—正常Na+)×体重(kg)×4,分两天补完【还需补充每天2000ml的⽣理需要量】⾸选⼝服,⽆法⼝服可静脉注射5%葡萄糖溶液,纠正速度不宜过快,⼀般不超过0.5~1.0mmol/(L/h),避免脑⽔肿等渗性脱⽔(isotonic dehydration)⼜称急性脱⽔代偿细胞外液减少⽽⾎钠正常,⽔钠成⽐例丢失病因外科⼈最容易发⽣的体液失调任何等渗性液体⼤量丢失所造成的⾎容量减少,短时内均属等渗性脱⽔消化液急性丧失,如肠外瘘、⼤量呕吐、腹泻等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肠梗阻⼤量抽放胸⽔,腹⽔,⼤⾯积烧伤不及时处置能转变成⾼渗性脱⽔,补充过多低渗液体则可转变为低渗性脱⽔和低钠⾎症临床表现恶⼼、厌⻝、乏⼒、少尿、但不⼝渴⾆⼲燥,眼窝凹陷,⽪肤⼲燥,松弛⾎容量不⾜短期内体液丧失量达到体重5%,则会出现脉搏细速、肢端湿冷、⾎压不稳定或下降继续丧失达体重6%~7%,则有更严重休克表现诊断有消化液或其他体液⼤量丧失病史红细胞计数、⾎红蛋⽩量和⾎细胞⽐容均明显增⾼,尿⽐重增⾼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静脉注射平衡盐溶液(⾸选)或等渗盐⽔,快速注射时必须监测⼼脏功能,包括⼼率、中⼼静脉压或肺动脉楔压等渗性缺⽔补液量:每⽇⽣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前⼀⽇额外丢失量(含电解质较多,以NS补充)⽣理需要量:⽔2000ml+NaCl4.5g(0.9%NS或5%GNS 500ml)等渗盐⽔Na+、Cl-分别为150/154mmol/L,⼤量使⽤等渗盐⽔可导致⾼氯性酸中毒在纠正缺⽔后,排钾量会有所增加,⾎清K+浓度也因细胞外液量的增加⽽被稀释降低,故应注意预防低钾⾎症的发⽣不选⽤5%葡萄糖溶液,因为虽然也是等渗液体,但输⼊体内后葡萄糖氧化代谢,其渗透压便不复存在⽔中毒和⽔肿⽔中毒:⽔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清Na+浓度<130mmol/L,⾎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内钠总量正常或增多⽔肿:过多液体聚集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病因急性肾衰持续⼤量饮⽔或精神性饮⽔过量,静脉输⼊不含盐溶液过多过快全身性⽔肿多⻅于充⾎性⼼⼒衰竭、肾病综合征和肾炎,肝脏疾病也⻅于营养不良和某些内分泌疾病局限性⽔肿常⻅于器官组织局部炎症,静脉或淋巴管阻塞临床表现急性⽔中毒:脑细胞肿胀,颅内压升⾼导致头痛,嗜睡,躁动,精神紊乱,定向能⼒失常,谵妄,神志昏迷慢性⽔中毒:往往被原发疾病掩盖,可有软弱⽆⼒、恶性、呕吐、嗜睡等。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复习题】一、选择题人型题1.高热患者易发生 (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C.等渗性脱水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 )A.酸中毒B.氮质血症C.循环衰竭口.脑出血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 )A.低容量性低钠血症B.低容量性高钠血症C.等渗性脱水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E.低钾血症4.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 )A.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C.细胞内液丢失,细胞外液无丢失口.血浆丢失,但组织间液无丢失£.血浆和细胞内液明显丢失5.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征是 ( )A.组织间液增多B.血容量急剧增加C.细胞外液增多D.过多的低渗性液体潴留,造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增多E.过多的液体积聚于体腔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脱水的主要部位是 ( )A.体腔B.细胞间液9血液 D.细胞内液E.淋巴液.7.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可能是 ( )A.肾炎性水肿B.肾病性水肿C.心性水肿D.肝性水肿E.肺水肿8.易引起肺水肿的病因是 ( )A.肺心病B.肺梗塞C.肺气肿D.二尖瓣狭窄E.三尖瓣狭窄9.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的最主要依据是 ( )A.晶体成分B.细胞数目C蛋白含量 D.酸硷度E.比重10.水肿时产生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加B.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C.淋巴回流张障碍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11.细胞外液渗透压至少有多少变动才会影响体内抗利尿激素8口出释放()A.1%〜2%B.3%〜4%C.5%〜6%D.7%〜8%E.9%〜10%12.临床上对伴有低容量性的低钠血症原则上给予 ( )14.盛暑行军时大量出汗可发生 ( )A.等渗性脱水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C.低容量性高钠血症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E.水肿15.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补充 ( )A.5%葡萄糖液液B. 0.9%NaClC.先3%NaCl 液,后5%葡萄糖液D.先5%葡萄糖液,后0.9%NaCl 液E.先50%葡萄糖液后0.9%NaCl 液.16.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最重要的蛋白质是 ( )A.白蛋白B.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 口.凝血酶原 E.珠蛋白17.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中下列哪一因素不存在 ( )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B.血浆晶体渗透压 9血浆胶体渗透压 D.微血管壁通透性 E.淋巴回流 18.微血管壁受损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 )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B. 淋巴回流障碍 C. 静脉端的流体静压下降 D. 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增高 E. 血液浓缩19.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肿的机制是 ( )A. 毛细血管内压升高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 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D. 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下降E.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20.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主要是因为 ( )A.肾小球滤过率升高B.肾血浆流量增加C.出球小动脉收缩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明显A.高渗氯化钠溶液 C.低渗氯化钠溶液 E.等渗氯化钠溶液13.尿崩症患者易出现 (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C.等渗性脱水E.低钠血症B.10%葡萄糖液 D.50%葡萄糖液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D.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血浆渗透增高E.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升高21.血清钾浓度的正常范围是 ( )A.130〜150 mmol/LB.140〜160 mmol/LC. 3.5〜5.5 mmol/LD.0.75〜1.25 mmol/LE. 2.25〜2.75 mmol/L22.下述哪项不是低钾血症对骨骼肌的影响()A.肌无力B.肌麻痹C.超极化阻滞D.静息电位负值减小E.兴奋性降低23.重度高钾血症时,心肌的 ( )A.兴奋性T 传导性T 自律性TB.兴奋性T 传导性T 自律性JC.兴奋性T 传导性J 自律性TD.兴奋性J 传导性J 自律性JE.兴奋性J 传导性T 自律性T24.重度低钾血症或缺钾的病人常有 ( )A.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升高B.心律不齐8胃肠道运动功能亢进D.代谢性酸中毒£.少尿25.“去极化阻滞”是指 ( )A.低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JB.高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JC.低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TD.高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TE.低钙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T26.影响体内外钾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是 ( )A.胰岛素B.胰高血糖素C.肾上腺糖皮质激素D.醛固酮E.甲状腺素27.影响细胞内外钾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是 ( )A.胰岛素B.胰高血糖素C.肾上腺糖皮质激素D.醛固酮E.甲状腺素28.“超极化阻滞”是指 ( )A.低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JB.高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JC.低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TD.高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TE.低钙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J29.钾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紊乱常互为影响,下述何者是正确的 ( )A.低钾血症常引起代谢性酸中毒B.高钾血症常引起代谢性碱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常引起高钾血症D.代谢性酸中毒常引起低钾血症£.混合性酸中毒常引起高钾血症30.高钾血症对机体的主要危害在于 ( )A.引起肌肉瘫痪B.引起严重的肾功能损害C.引起血压降低D.引起严重的心律紊乱E.引起酸碱平衡紊乱31.细胞内液占第二位的阳离子是 ( )A.Na+B.K+C.H+D.Mg2+E.Ca2+32.低镁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的机制是 ( )A.静息电位负值变小B.阈电位降低C.Y—氨基丁酸释放增多D.乙酰胆碱释放增多E.ATP生成增多33.不易由低镁血症引起的症状是()A^肢肌肉震颤 B.癫痫发作9血压降低 D.心律失常E.低钙血症和低钾血症34.对神经、骨骼肌和心肌来说,均是抑制性阳离子的是 ( )A.Na+B.K+C.Ca2+D.Mg2+E.HCO3-35.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可见于 ( )A.高钙血症B.低镁血症C.低磷血症D.低钾血症E.酸中毒36. 临床上常用静脉输入葡萄糖酸钙抢救高镁血症,其主要机制为 ( )A.钙能拮抗镁对神经肌肉的抑制作用B.钙能减少镁在肠道的吸收C.钙能促进镁的排出D.钙能使静息电位负值变小E.钙能促进镁进入细胞内37.急性高镁血症的紧急治疗措施是 ( )A.静脉输注葡萄糖B.静脉输注碳酸氢钠C.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D.静脉输注生理盐水E.使用利尿剂加速镁的排出38.下述哪种情况可引起低镁血症 ( )A.肾功能衰竭少尿期B.甲状腺功能减退C.醛固酮分泌减少D.糖尿病酮症酸中毒E.严重脱水39.引起高镁血症最重要的原因是 ( )A. 口服镁盐过多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未经治疗C.严重烧D.肾脏排镁减少E.长期禁食40.下述关于血磷的描述哪项不正确()A.正常血磷浓度波动于0.8〜1.3mmol/LB.甲状腺素是调节磷代谢的主要激素C.磷主要由小肠吸收,由肾排出D.肾功能衰竭常引起高磷血症E.高磷血症是肾性骨营养不良的主要发病因素41.高钙血症对骨骼肌膜电位的影响是 ( )A. 静息电位负值变大B. 静息电位负值变小C. 阈电位负值变大D. 阈电位负值变小E. 对膜电位无影响42.高钙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不包括 ( )A.肾小管损伤B.异位钙化C.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D.心肌传导性降低E.心肌兴奋性升高问答题1.哪种类型的低钠血症易造成失液性休克,为什么?2.简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3.试述水肿时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
第三章 水、电解质紊乱(3-1)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一、 正常的水、钠代谢 (一) 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 体内的水和溶解在其中的电解质、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组成。
细胞外液血浆 5%ECF 组织间液 15% 细胞内液ICF体液总量的分布受年龄、性别、胖瘦影响。
新生儿、男性、瘦者体液总量多。
(二)体液的电解质成分 【电解质(Electrolyte )】:以离子状态溶于体液中的各种无机盐或有机物。
Na +1、ICF 和ECF ,电解质成分差异大;2、血浆和组织间液,电解质构成和数量大致相等,但蛋白质含量差异大;3、各部分体液,阳离子与阴离子数的总和相等,保持电中性。
(二) 体液的渗透压——等渗 【 渗透压】:取决于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数目,主要是电解质。
血浆渗透压280~ 310mmol/L ,在此范围内称等渗。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基本相等。
正常时:血管内外、细胞内外的渗透压是相等的。
失衡时→再平衡:低渗溶液中的水向高渗溶液流动。
(四) 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 1、水的生理功能①促进物质代谢 ②调节体温 ③润滑 ④其他 2、水平衡1)细胞内外水的运动水自由通过 ,蛋白质、Na +、K +、Ca2+等不能自由通过。
2)血管内外水的运动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受限,水和电解质自由交换。
3)体内外水的运动摄入=排出水促进物质代谢、调节体温、润滑作用、使肌肉坚实柔韧。
(五)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维持体液的渗透平衡和酸碱平衡·维持静息电位·参与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钠平衡钠主要由肾脏排出,具有“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的特点。
(六)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水、钠变化→细胞外液容量及渗透压变化→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1. 渴感——饮水增加2.水的移动调节渗透压渗透压感受器通过细胞皱缩的变化而兴奋。
3.激素调节——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心房肽ANP总结:体液渗透压的调节细胞内液向外转移 ADH↑细胞外液高渗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渴感醛固酮↓总结:体液容量的调节醛固酮↑血容量减少 ADH↑渴感优先恢复血容量ANP↓细胞外液低渗抑制ADH分泌及渴感的作用不明显正常的水钠代谢及调节功能维持着正常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
第三章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常
水和电解质广泛分布在细胞内外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的功能和代谢活动对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动态平衡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实现的临床上常见的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有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
肿水中毒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等正常人血液的酸碱度即pH值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其变动范围很小。
血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酸碱平衡的调节,依赖缓冲体系、肺和肾、离子交换等调节作用,把过剩的酸或碱给予消除,使体内酸碱度保持相对平衡状态。
体内酸性或碱性物质过多,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肺和肾功能障碍使调节酸碱平衡的功能障碍,均可使血浆中HCO3-与H2CO3浓度及其比值的变化超出正常范围而导致酸碱平衡紊乱,如酸中毒或碱中毒。
水电解质代谢、酸碱平衡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许多器官系统的疾病一些全身性的病理过程,外界环境的某些变化某些医源性因素如药物使用不当等都可导致水电解质代谢、酸碱平衡失常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可使全身各器管系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机体的物质代谢发生相应的障碍严重时常可导致死亡因此水电解质代谢、酸碱平衡失常的问题是医学科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受到了医学科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
第一节失水及水中毒
.
.
.
第二节钠代谢异常
.
.
.
第三节钾代谢异常
.
.
第四节酸碱平衡失常
.
.
.
.
第五节常用参数
一、低钠:
1、①补钠量=(正常血清Na+142-实测血清Na+)mmol/L×0.6(女0.5)×体重(kg)
②Na+需要量=(Na+目标值-实测Na+值)mmol/L×0.6(女0.5)×体重(kg)+继续丢失量
17mmol Na+=1g氯化钠,第一天先补充1/2,加每天正常需钠量4.5g,
注:3%氯化钠100ml=0.9%氯化钠77 ml +10%氯化钠23 ml
或3%氯化钠650ml = 0.9%氯化钠500 ml +10%氯化钠150ml
0.45%氯化钠500 ml=5%葡萄糖250 ml+0.9%氯化钠250 ml
二、补液:
1、低渗性失水:
补钠量(g)=(Na+正常值142-实测Na+值)mmol/L×0.6*×体重(kg)÷17mmol/L
(*男性为0.6,女性为0.5)
第一天先补充1/2,加每天正常需钠量4.5g,进行补充。
另外还应补给日需要液体量2000ml。
2、等渗性失水:
①等渗盐水需要量(mL)=红细胞压积上升值÷红细胞压积正常值×体重(kg)×200
(正常红细胞压积男0.48,女0.42)
②丢失量(L)=(实测血清Na+浓度-正常血清Na+浓度142 mmol/L)×0.6*×体重(kg)÷正常血清Na+浓度142 mmol/L
(*男性为0.6,女性为0.5)
.
第一天先补充1/2,加每天正常需钠量4.5g,进行补充。
另外还应补给日需要液体量2000ml。
2、高渗性失水:
补水量(ml)=(实测血清Na+浓度-正常血清Na+浓度142)mmol/L×4(女为3)×体重(kg)
当天仅补计算量的一半,加生理需要量2000 ml
三、补碱
1、所需补碱量(mmol) = (HCO3-正常值24mmol/L–HCO3-测得值)×体重(kg)×0.3
所需补碱量=(目标CO2CP—实测CO2CP)×0.3×体重(kg)
说明:①目标CO2CP定为20mmol/L
②1g碳酸氢钠含HCO3-12mmol ,5%碳酸氢钠(ml)含所需补碱量0.6 mmol,即5%补碱量(ml)=△HCO3-×体重(kg)÷2
2、估算法:CO2CP为8mmol/L时需补碱(5%碳酸氢钠)250ml,提高血浆CO2CP1mmol/L可给5%碳酸氢钠约0.5ml/kg
四、补酸:
补酸量(mmol)=[测得HCO3-–希望达到HCO3-] mmol/L×体重kg×0.4
五、阴离子间隙:AG = (Na++ K+) -(Cl-+ HCO
-)
3
(正常范围:8-16mmol/L,>16mmol/L提示代谢性酸中毒;<8mmol/L可能是低蛋白血症所致)
六、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mmol/L)=2 ( Na+ + K+)+葡萄糖+尿素氮。
(正常范围:280-310mmol/L)
七、热量:
成人静息状态下每日每公斤25~30 Kcal,轻体力劳动30~35 Kcal,中体力劳动35~40 Kcal, 重体力劳动40 Kcal以上。
.
热量来源: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30%来自脂肪,15%来自蛋白质。
1g葡萄糖——>4Kcal 1g脂肪——>9Kcal 1g蛋白质——>4Kcal
正常机体的蛋白质需要量为0.8~1.0g/kg.d,应激、创伤时蛋白质需要量则增加,可达1.2~1.5/kg.d,糖尿病伴糖尿病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蛋白质限制<0.8g,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0.6g。
注:常用单纯酸碱失衡的预计代偿公式
急救中心韩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