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一、引言工程材料是现代工业和科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电子、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
热处理是工程材料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改变材料的内部结构,提高其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工程材料的分类、性能与特点、热处理原理、常见热处理工艺、材料选用原则、材料检测与评估、热处理设备与工艺优化以及工程材料应用领域。
二、工程材料分类工程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大类。
金属材料包括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和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包括塑料、橡胶、陶瓷、玻璃等。
这些材料在性能上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工程领域。
三、材料性能与特点1.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不同的金属材料在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2.非金属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特点,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
非金属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可加工性。
四、热处理原理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工艺手段,改变材料的内部结构,从而提高其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
热处理过程中,材料的内部原子或离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晶体结构,从而改变材料的性质。
五、常见热处理工艺1.退火: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
退火可以消除材料的内应力,改善其组织和性能。
2.淬火: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迅速冷却,使材料表面硬化而内部保持韧性。
淬火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
3.回火:将淬火后的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
回火可以消除材料的内应力,改善其组织和性能。
4.表面处理: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方法对材料表面进行处理,提高其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等性能。
六、材料选用原则1.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类型和牌号;2.考虑材料的性能参数,如强度、硬度、韧性等;3.考虑材料的耐腐蚀性、耐磨性等特殊要求;4.考虑材料的加工工艺和经济性等因素。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5计划学时:60适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1.前言1.1课程性质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制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使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获得常用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根据机械行业技术专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择课程内容,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绪论\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纯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与结晶、铁碳合金相图、钢的热处理、常用钢材及选用、铸铁、非铁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铸造成型工艺、锻压成形工艺、焊接成形工艺、机械零件的毛坯成形综合选材等十三个任务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金属材料特性,各毛培成形工艺过程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合理选择零件材料及毛坯加工成形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学习并掌握常用材料特性和用途、掌握常用材料的热处理方法与作用和用途,使学生能合理选择材料和进行合理的热处理,从而培养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2.2具体目标2.2.1能力目标:1.具有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选择零件材料的能力;2.初步具有选择钢材热处理方法的能力;3.初步具有选择零件毛坯成形方法的能力。
2.2.2知识目标:1.以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温度性能为主线,了解四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知识,初步具有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选择零件材料的能力;2.了解钢材在实际加热和冷却时内部组织的变化及其对钢材性能的影响,了解各种热处理方法的目的、工艺和应用,初步具有选择钢材热处理方法的能力;3.了解毛坯的成形方法和基本工艺过程,初步具有选择零件毛坯成形方法的能力。
工程材料及金属热处理知识工程材料是指用于机械、建筑、电气等领域的材料。
它们通常需要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磨损等特性。
工程材料可以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是最常见的工程材料,包括铁、钢、铜、铝、镁等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高强度和塑性。
常见的金属材料处理方法有退火、淬火、回火、冷作等。
其中,淬火是加热金属到一定温度后迅速冷却,目的是增加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回火则是通过再次加热金属来减轻淬火后的内应力,使得金属具有更好的韧性。
非金属材料包括塑料、橡胶、陶瓷等。
它们通常具有较低的密度、化学稳定性、耐腐蚀和绝缘性。
热处理方法主要包括退火、烧结和化学处理。
复合材料是将不同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新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塑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
这种材料结合了各种材料的优点,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金属的热处理是一种改变金属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经过热处理,金属可以获得更高的硬度、强度和耐蚀性。
以下是一些金属热处理方法的描述:退火:将金属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
该方法可使金属软化、去除内部应力,并提高延展性和冲击性能。
淬火: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迅速冷却。
这会使金属的组织产生变化,从而提高硬度和强度。
回火:通过在较低的温度下将金属加热一段时间,以达到减轻淬火后产生的内部应力的目的。
正火:将金属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
这样的过程可以增加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淬化:使用醇类或水溶液使淬火后的金属变脆,然后在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来恢复其硬度和强度。
热处理对于工程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热处理方法将有助于确保材料能够耐用、稳定地运行,并具有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工程材料是指在工程设计和制造中所使用的材料,其性能和特性直接影响着工程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而热处理则是指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工艺,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以达到提高材料硬度、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的目的。
本文将对工程材料及其热处理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工程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是工程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包括钢、铝、铜、镍等,具有优良的导热性、导电性和机械性能,常用于制造结构件、零部件和工具。
非金属材料包括塑料、橡胶、陶瓷等,具有轻质、绝缘、耐腐蚀等特点,常用于制造绝缘材料、密封件和化工设备。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具有综合性能优异的特点,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钢复合材料等,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
其次,热处理是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工艺处理,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
常见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
退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以减少内部应力、改善塑性和韧性。
正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在油或水中急冷,以提高硬度和强度。
淬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在油或水中急冷,使其获得高硬度和强度。
回火是将经过淬火处理的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冷却,以降低脆性和提高韧性。
最后,工程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工艺的应用是工程设计和制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选择工程材料时,需要考虑其力学性能、耐磨性、耐腐蚀性、导热性、导电性等因素,以满足工程产品的使用要求。
在应用热处理工艺时,需要根据材料的种类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法,以获得理想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同时,还需要注意控制热处理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工程设计和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工程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对工程材料的性能和特性有深入的了解,熟悉各种热处理工艺和方法,以保证工程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计划方案一、引言工程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方案的制定是工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着工程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寿命。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常常面对着众多材料选型和热处理方案选择的困难,而且这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文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阐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计划方案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应该如何进行选择和制定。
二、工程材料的选择1. 材料选型的影响因素在工程设计中,对于材料的选择往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工程产品的使用环境、使用要求和要求的性能指标。
例如,对于需要承受高温、高压的零部件,应选择具有较高耐热、抗压和耐腐蚀性能的材料;对于需要有较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的部件,应选择具有这些性能的材料。
此外,材料的可加工性、可焊接性、成本等也是影响材料选型的重要因素。
在选择材料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使得所选材料既能够满足工程产品的使用要求,又能够满足生产加工的要求,并且成本合理。
2. 材料种类及特点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和要求的性能指标,工程材料可以分为金属材料、塑料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几种。
其中,金属材料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工程材料,主要包括铁、钢、铜、铝、镁、钛、镍、锌、锡等金属及其合金。
金属材料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强度性能;可塑性、可焊性和可加工性强;一般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易于回收再利用;但也存在一定的腐蚀、磨损和高温变形等问题。
另外,金属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种类、牌号和热处理状态的材料。
比如,对于需要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的零部件,应选择高强度钢、合金钢、特种钢等材料,并通过热处理提高其性能。
三、热处理的基本概念1. 热处理的定义热处理是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等一系列工艺过程,改善其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组成、提高其强度、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和韧性等性能。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工程材料是指用于各种工程和制造领域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
复合材料等。
而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和冷却过程来改变材料的性能和结构。
工程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工艺对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工程材料的选择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工程应用需要不同的
材料,比如在机械制造领域,需要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和耐磨性的金属材料;在建筑领域,需要具有良好耐候性和耐腐蚀性的材料。
因此,工程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以确保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其次,热处理是改善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
热处理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晶粒结构、组织形态和化学成分来提高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和耐磨性。
常见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每种工艺都有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和效果。
通过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以使材料达到最佳的性能状态,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
此外,工程材料的热处理还可以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
在金属加工过程中,材
料的硬度和韧性对于加工工艺和工具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热处理可以调节材料的硬度和韧性,提高其加工性能,降低加工难度,提高加工效率。
总的来说,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工程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工程
师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并通过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来改善材料的性能,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只有在工程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工艺的合理应用下,才能生产出性能优良的工程产品,满足不同工程领域的需求。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复习要点一、材料的力学性能1. 强度、塑性、冲击韧性的定义,常用衡量指标、符号及其含义;2. 布氏硬度HBS、洛氏硬度HRC的表示方法及应用;3. 当对零件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有要求时,在零件设计图纸上常常标出其硬度指标。
二、纯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1.纯金属的三种典型晶格类型。
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塑性最好。
2.晶体缺陷的三种类型及其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位错强化、细晶强化)3.纯金属结晶的必要条件和基本规律4.晶粒度的概念、晶粒大小对金属材料常温下力学性能的影响;5.铸造生产中(金属结晶时)常获得细小晶粒的方法。
三、合金的结构与结晶1.合金的两种相结构——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特点。
(固溶强化)2. 合金与纯金属结晶相比的不同点:(1)纯金属的结晶是在恒温下进行的,只有一个相变点(临界点);合金的结晶是大多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进行的,结晶开始和终止温度不同,有两个相变点。
(2)液态合金结晶时,在局部范围内有成分的波动。
3.具有单相固溶体的合金塑性好,变形抗力小,具有良好的锻造性能。
→钢可加热到单相A区进行锻造成形。
共晶或接近共晶成分的合金熔点低,流动性好,铸造性能好。
→铸铁具有共晶反应,适于铸造成形。
四、铁碳合金1. F、A、Fe3C、P、Ld的定义、结构及性能特点2. 关于F—Fe3C相图(1)默画并填写各区的组织,A1、A3、Acm线的位置及含义(2)共晶反应、共析反应的反应式及其产物(3)亚共析(如45、60钢)、过共析钢(如T10、T12钢)的平衡结晶过程分析,发生了哪些转变,画出室温组织示意图。
(4)计算室温组织组成物的相对百分含量。
3. 含碳量对碳钢平衡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做到活学活用,如55页习题7、8、9)五、金属塑性变形1.加工硬化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利弊,如何消除。
2.理论上,热加工和冷加工如何区别。
注意:热塑性变形加工不产生加工硬化现象,但仍会使金属的组织和性能发生显著变化。
1、热处理的定义:主要有三点要注意,一是热处理是在固态范围内进行的,二是有三个过程(加热、保温和冷却),三是热处理是通过改变钢的组织结构来改善其性能的;2、热处理的实质3、热处理的目的:不改变材料的形状的尺寸,改善其性能,包括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提高零件的内在质量;4、热处理的应用:十分广泛;5、热处理的分类: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6、热处理的三要素: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第一节钢在加热时的转变目的是使原始组织转变为奥氏体,所以也称奥氏体化过程。
然后以奥氏体为母相进行转变。
一、钢的奥氏体化过程2、要使原始组织变为奥氏体,应将钢加热到A1(727℃)温度以上;具体的,亚共析钢应加热到Ac3线以上;共析钢加热到Ac1线以上;过共析钢如果进行完全奥氏体化应加热到Accm线以上。
3、转变过程:1)奥氏体的形核和长大;2)残余渗碳体的溶解;3)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二、奥氏体晶粒度及其控制1、奥氏体晶粒大小对热处理的影响细小的组织力学性能高(塑性变形和再结晶一章中已学过);另外,如果奥氏体的晶粒细小,那么由其转变的产物也就细小;否则转变产物就比较粗大,或出现缺陷组织,还容易引起变形和开裂,所以要对奥氏体的晶粒大小进行控制。
2、奥氏体晶粒大小的表示方法1)用晶粒的直径d表示;2)用单位面积内的晶粒数目n表示;3、奥氏体晶粒度的控制1)正确制订和执行加热规范;2)选用长大倾向小的钢种,如用Al脱氧的钢,以及含Nb、TI、V等元素的钢;第二节钢在冷却时的转变冷却是热处理的最后一个工序,也是最关键的工序,它决定了钢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
同一种钢,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相同,冷却方法不同,热处理后的性能截然不同。
这是因为过冷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转变成了不同的产物。
那么奥氏体在冷却时转变成什么产物?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碳钢热处理时的冷却速度一般较大,大多都偏离了平衡状态(除退火外),所以热处理后的组织为非平衡组织。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现代工程领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工程发展的日益迅速,对材料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在此背景下,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研究变得尤为关键。
本篇文档将探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定义、分类、特性、热处理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限制。
1. 工程材料的定义与分类工程材料是指设计、制造和使用机器、结构、设备和其他物品所必需的材料。
包括金属、塑料、丝绸、琉璃、橡胶、陶瓷等一系列材料。
而从材料的特性来看,工程材料基本上可归为六大类:① 金属材料:如钢、铁、铝、铜等;② 非金属无机材料:如玻璃、陶瓷、水泥等;③ 硅酸盐纤维及纺织品:如玻璃纤维、石棉、铬绿石等;④ 聚合物材料:如塑料、橡胶、纤维素等;⑤ 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基复合材料、玻璃钢等;⑥ 其他材料:如木材、纸张等。
2. 工程材料特性工程材料的特性包括机械特性、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热特性、电特性及防腐蚀特性等。
其中,机械特性是指材料的强度、韧性、硬度、弹性模量、屈服点等方面的特性。
而物理特性则是指材料的密度、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热容等方面的特性。
化学特性是指材料的化学成分组成、耐腐蚀性、易溶性等方面的特性。
热特性是指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热容等方面的特性。
电特性则是指材料的电阻率、导电率等方面的特性。
防腐蚀特性是材料的长期使用时所表现出的耐腐蚀性能。
3. 热处理方法热处理是通过控制工程材料的加热、冷却、温度保持等过程来改善或调整其力学性能和硬度等特性的方法。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① 硬化:将工程材料加热到高温,再通过淬火、油淬、水淬等方式进行快速冷却,使工程材料获得更高的硬度和强度;② 回火:对硬化处理过的工程材料进行低温加热处理,通过缓慢冷却来降低材料的硬度,增加其韧性;③ 退火:将工程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从而降低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并达到改善材料塑性和加工性能的目的;④ 淬火:将工程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并在保持一定时间后迅速冷却,以增加材料的硬度和强度;⑤ 等温淬火:将工程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在该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再通过快速冷却获得更为均匀的组织结构和高强度。
专升本《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一、(共75题,共150分)1. 金属键的一个基本待征是()。
(2分)A.没有方向性B.具有饱和性C.具有择优取向性D.无传导性.标准答案:A2. 体心立方晶格中原子的配位数是()。
(2分)A.16B.12C.8D.4.标准答案:C3. 的晶型是()。
A.体心立方 B.密排六方 C.面心立方 D.简单立方(2分)A..标准答案:C4. 在立方晶系中指数相同的晶面和晶向()。
(2分)A.互相平行B.互相垂直C.即平行又垂直D.无必然联系.标准答案:B5. 在体心立方晶格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是()。
(2分)A.{100B.{111C.{110D.{120.标准答案:C6. 晶体中的晶界属于()。
(2分)A.体缺陷B.点缺陷C.线缺陷D.面缺陷.标准答案:D7. 多晶体的晶粒越细,则其()。
(2分)A.强度越高,塑性越好B.强度越高,塑性越差C.强度越低,塑性越好D.强度越低,塑性越差.标准答案:A8.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是()。
(2分)A.复杂晶型B.溶质的晶型C.溶剂的晶型D.其他晶型.标准答案:C9. 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其实际结晶温度将()。
(2分)A.越高B.越低C.越接近理论结晶温度D.不一定.标准答案:B10. 具有匀晶型相图的单相固溶体合金()。
(2分)A.铸造性能好B.锻压性能好C.热处理性能好D.切削性能好.标准答案:B11. 铁素体的力学性能持点是()。
(2分)A.强度高,塑性好,硬度低B.强度低,塑性差,硬度低C.强度低,塑性好,硬度低D.强度高,塑性好,硬度高.标准答案:C12. 在铁碳合金室温平衡组织中,含Fe3CⅡ最多的合金成分点为()。
(2分)A.2.11%B.0.0218%C.0.77%D.4.3%.标准答案:A13. T8碳素工具钢的含碳量是()。
(2分)A.0.08%B.0.8%C.1.8%D.8%.标准答案:B14. 合金元素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是()。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一、名词解释(20分)8个名词解释1.过冷度:金属实际结晶温度T和理论结晶温度、Tm之差称为过冷度△T,△T=Tm-T。
2.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金属溶剂中形成的合金相称为固溶体。
3.固溶强化:固溶体的强度、硬度随溶质原子浓度升高而明显增加,而塑、韧性稍有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4.匀晶转变:从液相中结晶出单相的固溶体的结晶过程称匀晶转变。
5.共晶转变:从一个液相中同时结晶出两种不同的固相6.包晶转变:由一种液相和固相相互作用生成另一种固相的转变过程,称为包晶转变。
7.高温铁素体:碳溶于δ-Fe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晶格,用符号δ表示。
铁素体:碳溶于α-Fe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晶格,用符号α或F表示。
奥氏体:碳溶于γ-Fe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晶格,用符号γ或F表示。
8.热脆(红脆):含有硫化物共晶的钢材进行热压力加工,分布在晶界处的共晶体处于熔融状态,一经轧制或锻打,钢材就会沿晶界开裂。
这种现象称为钢的热脆。
冷脆:较高的含磷量,使钢显著提高强度、硬度的同时,剧烈地降低钢的塑、韧性并且还提高了钢的脆性转化温度,使得低温工作的零件冲击韧性很低,脆性很大,这种现象称为冷脆。
氢脆:氢在钢中含量尽管很少,但溶解于固态钢中时,剧烈地降低钢的塑韧性增大钢的脆性,这种现象称为氢脆。
9.再结晶:将变形金属继续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就会在金属中发生新晶粒的形核和长大,最终无应变的新等轴晶粒全部取代了旧的变形晶粒,这个过程就称为再结晶。
10.马氏体:马氏体转变是指钢从奥氏体状态快速冷却,来不及发生扩散分解而产生的无扩散型的相变,转变产物称为马氏体。
含碳量低于0.2%,板条状马氏体;含碳量高于1.0%,针片状马氏体;含碳量介于0.2%-1.0%之间,马氏体为板条状和针片状的混合组织。
11.退火:钢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经过一定时间保温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改善组织提高加工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2.正火:将钢加热到3c A或ccmA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以获得珠光体类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
课程总学时:40 学分:2.0
理论学时:34 实验学时:6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
设置类别:非独立设实验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12201-12202、大学物理、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12214-12215、工程力学、金工实习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
开课单位:材料工程学院
一、实验教学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机械类、及其他近机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工程材料及加工方法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处理、铸造、塑性成型和焊接四大部分的基础知识,涉及工程材料及其材料加工工艺的各个方面。
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课程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实验课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硬度测定的基本知识、测定方法、常用测定设备的使用和数据处理方法。
了解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及金相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初步掌握钢的热处理工艺特点及操作方法,初步掌握热处理工艺中,加热时间、保温时间、冷却方法的确定原则及对性能的影响,掌握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
同时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研究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项目一、金属材料硬度测定
(1)实验目标
了解不同种类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硬度试验法的应用范围。
学会使用布氏、洛氏、维氏硬度计并掌握相应硬度的测试方法。
(2)具体内容
金属的硬度可以认为是金属材料表面在接触应力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的一种能力。
硬度测量能够给出金属材料软硬程度的数量概念。
由于在金属表面以下不同深处材料所承受的应力和所发生的变形程度不同,因而硬度值可以综合地反映压痕附近局部体积内金属的弹性、微量塑性变形抗力、塑性变形强化能力以及大量变形抗力。
硬度值越高,表明金属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越大,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就越困难。
另外,硬度与其他力学性能(如强度、塑性)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硬度的大小对于材料的使用寿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常用的硬度试验方法有:
布氏硬度试验——主要用于测量铸铁、非铁金属及经过退火、正火和调质处理的钢材。
洛氏硬度试验——主要用于测量成品零件。
维氏硬度试验——主要用于测定较薄材料和硬材料。
显微硬度试验——主要用于测定显微组织组分或相组分的硬度。
(3)主要仪器设备与工具
1.硬度计;
2.读书显微镜:最小分度值为0.01mm。
3.标准硬度块:不同硬度试验方法的标准硬度块。
4.材料:20、45、T8、T12钢退火态、正火态、淬火态及回火态试样,尺寸为Φ10×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