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27.16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章园林植物造景第一节植物造景的作用和特点一、植物在园林造景的作用植物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素材。
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
由植物构成的空间,无论是空间变化、时间变化和色彩变化,反映在景观变化上,是极为丰富和无与伦比的。
因此,植物景观是园林景观的重要方面。
植物的造景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利用植物本身的色、香、形态和季相变化作为园林造景的主题,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
将这些变化应用在园林中会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
2、利用园林植物形成空间变化。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因此也能如同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的变化的功能。
进行植物布局应根据实际需要做到疏密错落,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
利用植物材料可以引起空间变化,比如地形的变化。
3、用植物陪衬其它造园题材,如地形、山石、水系、建筑和构筑物等,能产生生气盎然的画面。
植物的枝叶呈现柔和的曲线,园林中常用植物来软化生硬的建筑、山石、雕塑及其他构筑物。
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姿态轻盈、叶小而致密的树种。
植物与山石相配,更显自然,更显野趣。
植物与水系配合,既可产生倒影,也可遮挡水源,产生深远的感觉。
植物材料常用的烘托方式:纪念性场所——如墓地、陵园等,常用绿树烘托庄严气氛。
大型标志性建筑——以草坪、灌木等烘托建筑物的雄伟壮观。
雕塑——以绿篱、树丛作背景,既有对比,又有烘托。
4、可利用植物作夹景,制造透景线,也可利用植物构成框景、漏景、前景、背景和障景等等,起屏俗收佳的作用。
5、利用植物进行意境创作。
利用植物进行意境创作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典型造景风格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植物栽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很多植物都在诗词歌赋中被赋予人格化的内容,使欣赏植物的形态美升华到欣赏植物的意境美。
园林创作中可借助植物抒发情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一、植物造景的意义•创造美丽的环境•提升空间的舒适性与宜居性•促进生态平衡与保护环境•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二、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2.1 植物选择原则•耐环境适应性:选择适应该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种类。
•连续花期:选择具有长时间花期或季节性变花的植物,使景观保持不同季节的变化。
•色彩搭配:根据景观要求,选择植物的花色、叶色和果实颜色进行搭配。
•植物层次:根据景观设计要求,选择植物的不同高度、形状和结构,形成层次感。
2.2 植物布局原则•群植原则:将同一种或相似植物形成群体,增强视觉效果。
•分散原则:将不同种类的植物分散布置,创造自然与丰富的视觉效果。
•近大远小原则:将大型植物布置在近景,小型植物布置在远景,以形成层次感。
•成排布局原则:根据场地布局,选择成排种植,使景观更具规律感。
2.3 植物养护原则•浇水管理:根据植物的需水量,合理浇水,避免积水或缺水。
•节水管理:采用滴灌、雨水收集等方式,减少浪费,节约用水。
•剪枝修剪:及时对植物进行修剪,保持整洁的外观。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植物,并对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治疗。
•营养管理:补充适当的肥料,为植物提供充足的营养。
三、植物造景的应用3.1 城市公园•利用各种植物进行景观打造,创造宜人的休闲空间。
•组织文化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交体验。
•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大气质量。
3.2 居民小区•为小区居民提供美丽的环境,改善居住体验。
•提供健康的生活空气,改善空气质量。
•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促进社区共建。
3.3 商业街区•利用植物景观打造独特的商业氛围。
•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吸引顾客。
•增加商业街区的人气,促进经济发展。
3.4 企事业单位•利用植物景观创造办公环境的舒适性与宜人性。
•为员工提供放松与休闲的空间,提高工作效率。
•展现企业形象,吸引客户与投资者。
四、结语植物造景作为一种重要的景观设计手段,不仅仅增添了美感,还可以改善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并提升空间舒适性和宜居性。
一、名词解释1.植物造景:顾名思义,就是应用自然乔木、灌木、藤木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
(书上的解释)以自然乔、灌、藤、草本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形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街道—植物等综合景观,让人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
(网上的解释)2.群落季相:指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的现象。
尤其是植物群落,春夏秋冬四季景观皆不相同。
3.乔木: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
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6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
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通常见到的高大树木都是乔木,如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
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
乔木类树体高大(通常6米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
又可依其高度而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米)、中乔(11-20米)、小乔(6-10米)四级。
4.灌木:通常树身矮小,没有明显主干,近地面处就生出许多枝条或为丛生状态的木本植物。
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
常见灌木有玫瑰、杜鹃、牡丹、小檗、黄杨、沙地柏、铺地柏、连翘、迎春、月季、荆、茉莉、沙柳等。
5.林冠线:打破建筑群体的单调和呆板感。
注重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 构成变化强烈的林冠线;不同高度的植物,构成变化适中的林冠线;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的植物,获得6.林缘线:所谓林缘线,是指树林或树丛,花木边缘上树冠垂直投影于地面的连接线(即太阳垂直照射时,地上影子的边缘线),是植物配置在平面构图上的反映,是植物空间划分的重要手段.空间的大小,景深,透视线的开辟,气氛的形成等等大都依靠林缘线设计.林缘线是树冠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线;林冠线是树冠与天空交接的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植物造景的概念、意义一、概念概念的发展:植物配置——植物造景——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配置:20世纪50年代初。
较适合微观或私家庭院。
植物造景:20世纪90年代初,汪菊渊院士提出植物造景的概念。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正当园林城市,提高绿地率。
1.植物造景:就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花卉等各种园林植物进行环境景观营造,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英国造园家B.Clauston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它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
”二、植物造景的意义1、美学意义:(自然式、规则式、植物的时序景观、空间变化、地域景观、意境创作等)2、生态效应:改善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3、社会意义:科普、改善城市面貌和投资环境4、经济效益:间接效益为直接效益的8-16倍。
第二节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科学性(生态、经济性)艺术性一、生态学原则1 重视提高绿地比例和绿化覆盖率2 注重普遍绿化,重视生态效益3 复层混交群落,增加叶面积指数4 重视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植物种类多样性二艺术性原则1 满足园林设计的立意要求2 借鉴当地植被,突出地方风格3 创立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三经济性原则(一)通过合理选择树种来降低成本1 节约并合理使用名贵树种2 以乡土植物为主进行植物配置3 合理选用苗木规格4 适地适树,审慎安排植物的种间关系(二)妥善结合生产,注重改变环境质量的植物配置方式要创作“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这是植物造景的一条基本原则。
——汪菊渊(三)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注重生态效益,创造生态景观•挖掘种种潜力,增加植物种类•继承传统理论,扩充种植形式•顺应时代步伐,丰富种植手法2、我国植物造景存在问题(1)重园林建筑、假山、雕塑,喷泉、广场等,而轻视植物。
一、名词解释1.植物景观: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
2.植物造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修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植物景观。
3.开敞空间: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的视线高于四周景物的植物空间,一般用低矮灌木、地被、草本花卉、草坪可以形成开敞空间。
4.半开敞空间: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四周围不全开放,而是有部分视角用植物阻挡了人的视线。
5.封闭空间:指人处于的区域范围内,四周用植物材料封闭,这时人的视距缩短,视线受到制约,近景的感染力加强。
按照封闭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覆盖空间)和(垂直空间)。
6.连续韵律:一种树或一种花坛的形状等距离连续排列的形式。
7.交替韵律:两种树木,尤其是一种乔木与一种花灌木相间排列或带状花坛中不同花色分段交替重复的形式。
8.渐变韵律:园林景物中连续重复的部分,有规则的逐渐增减变化的形式。
9.生态习性:一种植物长期生长在某种环境里,受到该环境条件的特定影响,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某些生态因子的特定需要,这就是其生态习性。
如仙人掌耐旱不耐寒。
10.主导因子:在影响植物生长的所有生态因子中常常有1-2个因子对植物的整个生长阶段或某个生长阶段起决定性作用,这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就叫“主导因子”。
11.温度的三基点:每种植物生长的最低、最适、最高温度。
12.光补偿点:又叫收支平衡点,就是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碳水化合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动态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13.光饱和现象:在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的增强,光合强度逐渐提高,这时光合强度就超过呼吸强度,开始在植物体内积累干物质,但是到一定值后,再增加光照强度,则光合强度却不再增加,这种现象叫光饱和现象。
14.阳性树种:要求较强的光照,不耐蔽荫。
一般需光度为全日照70%以上的光强,在自然植物群落中,常为上层乔木。
植物造景设计知识点植物造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布局和配置,营造出具有美感和观赏价值的景观空间。
在植物造景设计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点,以确保设计方案的成功实施。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植物造景设计知识点。
一、植物选择在植物造景设计中,植物的选择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根据设计的场地特点、气候条件和功能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植物。
植物的形态、生长速度、花期等特性也需要考虑。
例如,在阳光充足的露天场所,可以选择喜阳植物,如向日葵、牡丹等;而在阴暗的角落,可以选择喜阴植物,如铁线莲、龟背竹等。
二、植物布局植物的布局是指根据设计需求和场地条件,将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布。
要注意植物的高矮、形态、颜色等因素,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常用的布局方式有对称布局、重点布置、群落布置等。
例如,在庭院的入口处可以设置两侧对称的植物群,营造出庄重而不失庄重气派的效果。
三、植物配置植物配置是指将不同植物进行合理组合,形成具有层次感和丰富层次的景观效果。
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的高矮、形态、颜色、花期等特点进行配置。
常见的配置方式包括前景景物、中景景物和背景景物的组合。
前景景物可以选择较矮小而有观赏价值的植物;中景景物可以选择形态各异的植物,并通过组合创造出丰富层次感;背景景物可以选择高大的乔木或者爬藤植物,作为整个景观的背景。
四、植物保养植物的保养是指对植物进行适当的管理和养护,以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和良好的观赏效果。
保养工作包括浇水、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
不同植物的保养需求有所不同,我们需要根据植物的特性来制定养护计划。
同时,定期巡查和及时处理病虫害问题也是保养的重要环节。
五、植物效应植物效应是指植物在景观设计中所产生的某种视觉效果。
植物可以通过其形态、颜色和纹理等特性,起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
例如,绿色植物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舒适感,增加场地的亲和力;花卉植物可以通过花朵的色彩和芳香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绪论一.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为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优美园林植物景观。
二.我国园林中植物造景的现状:一种观点:重建筑轻植物,尤其古典园林1、建筑为主,植物为辅2、植物种类相对单调3、植物造景私有性强4、强调观赏艺术性,生态实用性差5、强调寓意,宜静观、细赏另一种观点:提倡园林建设中应以植物景观为主。
1.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植物景观,植物造景的观点愈来愈为人们所接受。
2.与国外园林水平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我国园林中用在植物遣景上的植物种类很贫乏。
(2)观赏园艺水平较低,尤其体现在育种及栽培养护水平上。
(3)在植物造景的科学和艺术性上也相差很远。
三.现代园林植物造景发展趋势:1.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2.增强城市植物多样性 3.增强园林植物配置的综合功能 4.重视园林植物配置的科技含量 5.强化园林植物配置树种的选择与应用第三章园林植物的园林学特性第一节、观赏特性(Ornamental Characteristic)一、色彩美(一)色彩的一般属性1.色调(Tone,or Hue)------色相,由光波的波长不同而使我们有不同色彩的感觉,所以,也称为----波长。
2.光度(Luminosity)-------颜色的明暗程度。
色调中明度的次序是白、黄、橙、橙黄、黄绿、绿、赤橙、赤、青绿、纯赤、青、暗赤、青紫与紫。
3.纯度(Chromaticity)也称“色度”,纯度的最大饱和度是正色。
(二)色彩的观赏效应1、轻重感主要取决于光度,光度越低则越重,光度越高则越轻,光度相同者,则纯度越高越轻,越低越重。
植物配色如采用暗色调----正统、威严浅色调---予人容易亲近,轻松、愉快2、冷暖感暖色系---红、橙、黄;冷色系---青、蓝、蓝绿、蓝紫;中色系---绿、紫、紫红。
无彩色比有彩色感到冷。
春秋季(严寒地区)---宜暖色花卉植物,夏季(热带地区)---宜冷色花卉植物,(给人在心理上引起适宜的温度变化的联想)3、动静感兴奋色---红、橙、黄的纯色,运动感强,给人以兴奋,例如商业广告、交通标志,既醒目,又富有动感;沉静色----蓝、蓝绿的纯色,能给人以沉静感;中间色----绿和紫,既没有兴奋性也没有沉静性。
一.名词解释1.丛植:由2-3株至10-20株同种或异种的树木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组合在一起,使其林冠线彼此密接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外轮廓线,这种配置方式称为丛植。
2.群植:指成片种植同种或多种树木,常用二、三十株以致数百株的乔灌木组成。
3.花坛:按照设计意图,在有一定几何形轮廓的植床内,以园林草花为主要材质布置而成的,具有艳丽色彩或图案纹样的植物景观。
4.花镜:是以宿根和球根花卉为主,结合一、二年生花草和花灌木,沿花园边界或路缘布置而成的一种园林植物景观。
5.植物造景:指利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花卉等各种园林植物进行环境景观营造,充分发挥之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6.粗质型:细质行植物通常具有大而多的毛的叶片、粗壮而稀疏的枝干(无细小枝条)、疏松的树形。
P277.细质型:具有许多小叶片和微小脆弱的小枝,以及具有整齐密集而紧凑的冠型特征。
8.造型植物景观:9.意境主体植物:二.选择题(例子)1.亚热带阔叶林景观常见科属:樟科、木兰科、山茶科2.孤植树选择:高大,叶茂,树形好的,如银杏三.解答题1、水边植物种植原则答:(1)生态性原则:种植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在生态性上有其特殊性,植物应耐水湿,或是各种水生植物,自然驳岸更应注意。
(2)艺术性原则:水给人以亲切、柔和的感觉,水边配置植物时应选树冠圆浑、枝条柔软或纸条水平展开的植物,如垂直形、拱枝形、伞形等。
宁静、幽静环境的水体周围,宜以前绿色为主,色彩不宜太丰富或太过喧闹;水上开展活动的水体周围,则以色彩喧闹为主。
(3)多样性原则:根据水体面积大小,选择不同种类、不同形体和色彩的植物,形成景观的多样化和物种多样化。
2、现代植物配置要点、发展趋势答:(1)要点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既要考虑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观赏性,又要考虑季相和色彩、对比和统一、韵律与节奏,以及意境表现等艺术问题。
园林植物造景,一方面是各种植物互相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群的组合、平面和立体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的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互相之间的配置。
园林植物造景重点一:概念:1植物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
2植物造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造植物景观。
3植物配置:主要指园林中各种植物如乔木、灌木、攀缘植物、水生植物、花卉植物及地被植物等之间的搭配关系或是指这些植物与园林中的山、水、石、建筑、道路的搭配位置等。
4原产中国的植物:绿绒蒿、龙胆、杜鹃、山茶等5我国古典园林中以植物景观为主的重要景点(略)二:园林植物的类别: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草坪以及地被六种类型。
三:园林植物的大小及造景功能园林植物的高度、面积(树冠)。
直接影响空间范围、结构关系以及设计的构思与布局。
一般分五大类。
(一)大、中型乔木:最重要的园林植物之一。
株高:大乔木的高度在成熟期20米及以上,中乔木的最大高度可达10~20米1.主要树种:雪松、法桐、国槐、栾树、银杏、白蜡、楝树、栎、板栗、核桃等。
2.造景功能:(1)充当视线的焦点(作主景树)能构成室外环境的基本结构和骨架。
设计时,首先确定大中乔木的位置。
(2)封闭空间:树冠、树干(3)提供荫凉:夏季:种植在房屋西南、西面、西北面(西晒);道路。
(二)小乔木:最大高度为5~10 米的乔木。
1.主要树种:海棠、樱花、梅花、灯台树、竹、紫叶李、黄栌、黄连木、丁香等2.造景功能:(1)限制空间:高度、树干在垂直面上暗示边界;树冠低,封闭空间;视线透过树干、树叶时形成漏景具深远感。
(2)焦点和构图中心:布置在醒目的地方、入口附近、狭窄的空间末端。
(三)大灌木:株高3~米,树干不明显。
包括部分缺乏树冠的小乔木。
1.主要树种:侧柏、圆柏、香柏、紫荆、碧桃、木瓜、八仙花、夹竹桃等。
2.造景功能:(1)封闭空间:顶平面视线开阔(2)障景、背景:(3)焦点:与小灌木搭配(四)小灌木:最高1-2米,最低30厘米以上。
植物造景教材
以下是一些关于植物造景的教材内容:
1. 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介绍植物的生长特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如阳光、水分和土壤要求等。
2. 植物造景的设计原则:讲解植物布置的原则,如高矮搭配、色彩搭配、形状搭配等。
3. 常用造景植物的种类介绍:介绍适合造景的常见植物种类,如树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并阐述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4. 植物造景的施工技巧:讲解植物的种植和养护技巧,如土壤准备、浇水、修剪等。
5. 植物造景案例分析:以著名的园林景点为例,分析其植物布局的设计思路和创意,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来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
6. 创意植物造景项目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植物造景项目设计,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布局和配色等,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审美观念。
7.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对植物的保护意识,强调植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醒他们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和环境。
8.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植物种植、养护和布置的实践活动,如栽培小花园、参观植物园等,提高学生对植物造景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附带一些植物识别和植物病虫害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常见的问题。
名词解释1.花境:模拟自然界中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运用艺术手法设计的一种长带状花卉应用形式。
2.基础种植:用灌木或花卉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础周围进行绿化、美化栽植。
3.地被植物:指株丛紧密低矮用以覆盖园林地面,防止杂草孽生的植物。
4.室内植物造景:室内植物造景是人们将自然界的植物进一步引人居室、客厅、书房、办公室等自用建筑空间以及超级市场、宾馆、咖啡馆、室内游泳池、展览温室等公共的共享建筑空间中。
5.花坛:在具有几何形轮廓的植床内,种植各种不同色彩的花卉,运用花卉的群体效果来表现图案纹样或观盛花时绚丽景观的花卉应用形式,以突出的色彩或华丽额纹样来表现装饰效果。
6.植物配置:主要是指园林中各种植物如乔木,灌木攀缘植物水生植物花卉植物及地被植物等之间的搭配关系,或者是指这些植物与园林中的山水石建筑道路额搭配位置等。
7.岩石园:是以岩石及岩生植物为主,结合地形适当的沼泽,水生植物,展示高山草甸,牧场碎石陡坡峰峦溪流等自然景观。
8.植物景观:植物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
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观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景观一词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
9.攀缘植物:通俗地说,就是能抓着东西爬的植物。
10.寄生关系::是一种对抗关系,是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以另一种微生物为生活基质,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并对后者带来或强或弱的危害作用。
11.生理关系:12.绞杀植物:指一种植物以附生来开始它的生活,然后长出根送进土壤里,变成独立生活的植物,并杀死原来借以支持它的植物,是一类生活方式比较特殊的植物。
13.附生关系:14.植物造景:以自然乔、灌、藤、草本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形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街道—植物等综合景观,让人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
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是一门将植物元素融入景观设计的艺术,通过合理搭配、布局和使用植物,创造出具有美学、功能和环境效益的景观空间。
植物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景观设计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们不仅可以增添绿意、景观层次和氛围感,还能够引导人们的视线、改善生活品质,甚至对环境起到净化和保护的作用。
植物造景的设计原则多样性与协调植物的多样性是植物造景设计的基础之一。
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不同种类、形态、颜色、季节性的植物,通过它们的交织搭配,达到丰富多彩、层次分明的效果。
同时,植物之间的协调性也至关重要,要注意植物之间的空间布局、生长环境和光照需求,确保它们能够相互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植物的功能性利用除了美学价值,植物在景观设计中还具有多种功能性。
例如,可以利用植物的高低错落来划分空间、遮挡视线;利用植物的香味、声音、触感等特性创造出丰富的感官体验;利用植物的抑尘、净化空气等作用改善环境质量。
因此,在植物造景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场景,合理挑选植物,发挥它们的功能性潜力。
生长环境与养护考虑在植物造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养护需求,确保植物能够生长健康、展现出最佳效果。
要根据植物的光照、土壤、水分等要求,选择合适的种植位置和土壤质地;定期进行修剪、浇水、施肥等养护工作,保持植物的良好状态。
只有在植物得到充分关爱和呵护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发挥它们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植物造景的应用范围植物造景不仅可以应用于公共景观、城市公园、广场绿化等大型场所,也可以在家庭庭院、阳台花园、室内空间等小型场所中得到体现。
无论是大规模景观设计还是小区域布置,通过合理搭配植物,都能够为环境增添活力、提升品质。
植物造景在不同场景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应用方式。
在公共景观中,可以运用大面积植被、草坪、花境等元素,创造出开放、宜人的公共空间;在家庭庭院中,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喜好、活动需求,灵活地布置各种植物,营造出个性化的居住环境。
1.植物造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
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
2.花相:花或花序在树冠、枝条上的排列方式及其所表现的整体状貌。
3.植物的质感(可变性VS相对性)可变性指某些植物的的质感会随着季节和观赏距离的远近而表现出不同的质感类型。
相对性指受相邻植物、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植物的质感会发生相对的改变。
4.开敞空间仅用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而形成的空间。
半开敞空间与开敞空间相似,空间一面或部分受到较高植物封闭,限制了视线的穿透。
垂直空间运用高而细的植物能构成一个垂直向上的、朝天开敞的室外空间。
5.生活型:指植物长期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独特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态习性。
6.比例与尺度:比例是部分和部分之间、整体和局部之间、整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大小关系,与具体尺度无关。
尺度是指与人有关的物体实际大小与人印象中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它和具体尺寸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且容易在人心理上产生定式。
均衡与稳定:均衡是人们在心理上对对称或不对称景观在重量感上的感受稳定。
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照均衡的原则配置,景观就显得稳定。
7.对植:将树形美观、体量相近的同一树种,以呼应之势种植在构图中轴线的两侧。
丛植:由2-3株至10-20株同种或异种的树木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组合在一起,使其林冠线彼此连接而成一个整体的外轮廓线。
群植:成片种植同种或多种树木,常由几十株至数百株的乔灌木组成。
1.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与现代城市园林植物配景的异同同:既创造优美的环境,又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异:古典园林:造景及赏景标准常重意境,不求实际比例;植物景观的欣赏以个体美及人格化含义为主,植物用量很少。
原因:多为私人宅院,满足一家一户需求即可。
现代园林:重视植物多样性和园林景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景观多样化的基础;但我国植物造景上植物种类贫乏,观赏园艺水平较低,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相差甚远。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基本概念一、植物造景的定义运用具有观赏价值的乔、灌、藤、花、草等作为材料,依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线条、色彩、形状、质地……等自然美,创造出优美的植物景观。
二、植物景观植物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观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
植物景观一词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
三、园林植物指在园林建设中所需要的一切植物材料,包括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第二节园林植物的分类一、三大基本类型1、草本、木本2、常绿、落叶3、针叶、阔叶二、依外部形态分1、乔木(1)特点:体形高大、主干明显、分枝点高(2)分类:大乔木中乔木小乔木(3)主要作用:骨干植物2、灌木(1)特点:无明显主干,多呈丛生状态,或自基部分枝。
(2)分类:大灌木中灌木小灌木(3)主要作用:下木、植篱、基础种植3、藤本(攀缘植物)(1)特点:植物不能自立,必须依靠其特殊器官(吸盘或卷须),或靠蔓延作用而依附于其他植物体上。
(2)分类:常绿落叶(3)主要用途:垂直绿化4、竹类(1)禾本科常绿乔木或灌木,干木质浑圆,中空而有节,皮翠绿色。
(2)特殊类型:主干方形,实心,非绿色。
5、花卉(1)特点:花色艳丽、花香郁馥、姿态优美,通常多指草本植物。
(2)分类一年生花卉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6、草坪植物(1)特点:植株低矮、草本(2)用途:用以覆盖地面;底色第二章园林植物的功能(一)生态功能(二)生理和心理功能(三)景观功能(四)防护功能(五)其他功能一、生态功能1、保护和改善环境(1)保持水土,储水调洪(2)净化空气,吸尘减尘,杀菌作用、消减噪音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烟灰粉尘(3)改善硬质地面热状况(4)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2、改善城市小气候(1)绿化对温度的影响:(2)影响物体表面的温度影响气温影响太阳辐射温度。
(3)绿化对湿度的影响(4)绿化对气流的影响二、生理和心理功能1、提高环境舒适度2、缓解紧张情绪三、景观功能形状、色彩、质地、季相变化1、主景2、背景3、季相景色四、安全防护功能1.避灾防火作用2.备战作用3.监测环境污染五、其他功能1、视线安排(1)视线引导;开辟透景线;加强焦点(2)视线遮挡: 全部遮挡;部分遮挡;漏景;框景2、围合空间(1)分割、限定空间(2)强调、改变空间3、柔化空间和边界附录:乔灌木的作用1、乔木①种植物设计中的基础和主体。
绪论植物景观:指有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感和联想植物配置:指园林中各种植物如乔木、灌木、攀缘植物、水生植物、花卉植物及地被植物等之间的搭配关系,有或是指这些植物与园林中山、石、水、建筑、道路搭配的位置关系植物造景的意义:1、构成优美的环境;2、生成效应(适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环境的改善、维持生态平衡)园林植物观赏特性:体量、姿态、色彩、质感、芳香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四大特征:自然性、文化性、生态性、精炼性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乔木:指树体高大的木本植物,有明显高大的主干,树高5米以上。
观赏价值:1、有明显二高大的主干,枝叶繁茂,绿量大,生长年限长,景观效果突出;2、对其它植物营造有很大作用,比如提供生态的支持用途:1、在空间划分、围合、屏障、装饰、引导及美化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形成视线焦点灌木:指树体矮小、主干低矮或无明显主干,分枝点低的树木,高5米以下景观作用(大灌木):1、构成闭合空间或屏蔽视线,其顶部科开敞,将人的视线与行动引向远处;2、灌木为落叶树种,则围合的空间性质随季节而变化用途;1、构图中心和视线焦点;2、作为某一景物的背景;3、充当屏障,引导视线景观作用(中灌木):空间尺度最具亲人性用途:1、与高大物体形成对比,增强前者的体量感;2、形成矮墙、篱笆及护栏的功能;3、花色优美的种类可以通过孤植或丛植来创造视觉的兴奋点;4、能围合空间作为高大灌木与小乔木、矮小灌木的视线过渡景观作用(小灌木):1、在不遮挡视线的情况下分割和限制空间,从而形成开敞空间;2、在构图上,小灌木具有视觉上的链接作用草坪草及地被植物作用:1、将孤立或多组造景要素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可形成所设计的图案园林植物的形态美树形的类别:垂直向上型(宜表达严肃或庄严的气息)、水平式展开类型、无方向型垂直向上型(作用):有明显的主干,挺拔向上的生长势引导观赏者的视线直达天空,突出空间的垂直感,强调群体和空间的高度感水平式展开类型(作用):产生平和,舒展恒定的积极表情,同时具有疲劳,空旷的气氛;空间上,可以增加景观的宽广度,与垂直向上型植物形成强烈的对比。
应用树木姿态主义事项:1、植物姿态随季节及年龄的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2、栀子把我姿态的重量感,比如规则状(重),自然式(轻);3、注意单株与群体间的关系,群体效果会掩盖单体的景象,欲表现单体,应避免同类姿态群植。
影响树形的因素:由两个方面决定:树干和树冠,人为因素、环境、年龄、萌芽力、成枝力园林植物的意境美:1、比德2、比兴与象征3、诗词歌颂4、民间传说5、园林题咏6、光影色香声及四季变化园林植物的质感:由两方面决定:1、植物本身2、外界因素植物质感类型:粗质型、中质型、细致型粗质型:叶片大,多毛,枝干粗壮、稀疏,树形疏松,叶缘不规整特征:1、强壮、刚健;2、作为突出景物或视线焦点;3、多用于不规则的景观中;4、有是景物趋向赏景者的动感中质型:中等大小叶片、枝干,密度适度特征:1、透光性差,轮廓明显;2、充当粗质型和细致型的过渡成分,具有统一和谐的能力细致型:叶片小,枝干微笑脆弱,具有整齐密集而紧凑的冠型特性,轮廓清晰,外观文雅而密实植物质感的特性:1、质感的可变性(随季节和观赏距离的远近二表现出不同的质感类型);2、质感的相对性(指受相邻植物、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相对的改变)植物质感的应用:1、注意统一与协调;2、注意质感的多样性;3、过渡自然,比例合适;4、在质感的选取和使用上必须结合植物的体量、姿态和色彩,以便增强质感的功能;5、善于利用质感对比来创造重点,达到突出景物的效果园林植物的功能作用植物的建造功能:1、构成空间;2、障景;3、控制私密性植物构成空间:一、空间的三个构成面:地平面—平板、垂直面—墙壁、顶平面—天花板二、利用植物构成和限制空间:1、开敞空间;2、半开敞空间;3、覆盖空间;4、全封闭空间;5、垂直空间三、植物对空间的完善作用:1、围合;2、连接控制私密性:利用阻挡人们视线高度的植物,对所限区域进行围合1、植物高度>2米:私密感最强;2、齐凶:提供部分的私密感3、齐腰:不能提供私密性园林植物的美学功能:完善、统一、强调、识别、软化、框景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一、净化空气:1、维持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2、吸收有害气体;3、吸滞粉尘;4、杀灭细菌二、改善城市气候:1、调节气温;2、增加空气湿度;3、降低城市噪音;4、净化水质;5、保持水土,防灾减灾环境对植物景观的生态作用湿度因子与植物景观温度对植物的影响:1、温度三基点:最低、最适、最高温度;2、季节性温度和昼夜温度;3、突变温度;4、城市热带效应;5、土壤温度物候与植物景观物侯期:不同地区物候现象显现的时期规律性:南北差异、东西差异、高下差异水分因子与植物景观空气湿度:表示大气干湿度的物理量方式: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比较湿度、饱和度、露点植物适应水分因子的生态类型:1、旱生植物;2、中生植物;3、湿生植物(阴、阳);4、水生植物:挺水、浮叶、漂浮水与植物景观:水生、湿生、旱生植物景观光照因子与植物景观光周期现象:植物对昼夜长短的日变化与季节长短的年变化的反应。
自然群落:指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在不同气候及生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群落。
栽培群落:指按人类需要,把同种或不同种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形成的,服从于人们生产、观赏和改善环境的需要。
优势种:数量最多,占据群落面积最大的植物种。
生活型:指植物长期适应环境而形成独特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态习性。
陆生植物分类: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隐芽、一年生(植物)种间关系:寄生、附生、共生、生物化学、竞争关系、机械关系植物造景的美学原理1、色彩美的原理:色彩认识、色彩效应、配色原则2、形式美的原理: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主与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3、诗与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1、注重师法自然;2、注重诗情画意;3、巧于因借;4、注重植物风韵美的运用;5、按照画理取裁植物景观;6、建筑与植物完美结合;植物配置的原则:1、园林植物主要功能的确定;2、园林植物种间关系的处理;3、适用原则;4、美观原则;5、多样性原则;6、突出地域特点,注重地方特色乔灌木配置的基本形式:孤植、对植、列植、丛植(两、三、四、五、五株以上配合)、群植、林植(林带、密林、疏林)、散点植、篱植攀缘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吸附式造景、篱垣式造景、棚架式、立柱式、假山置石的绿化花卉的配置形式:花坛、花镜、花池、花台以及立体装饰、造型装饰花坛:指按照设计意图,在有一定几何形轮廓的植床内,以园林花草为主要材料的不布置而成的,具有艳丽色彩或图案纹样的植物景观花坛类型:盛花花坛、模纹花坛、造型花坛、造景花坛花坛设计(小型花坛5种一下、大型花坛不超过10种)色调设计:冷暖色调、对比色、调和色、主次色调植床设计:1、设计形式:平面、龟背式、阶梯式、斜面式、立体式2、植床围边材料:围边高出地面10cm,大型花坛可以增宽至25~30cm3、植床厚度:一年生草花种植层厚度不低于25cm\多年生花卉和灌木不低于40cm图案设计:花叶形、角星形、自然曲线形、动物性、徽标形、器物形、文字形设计图编制:总平面图(1:100或1:1000)、花坛平面图、立体效果图、设计说明花坛常用花卉:苏铁、龙舌兰、三角花、橡皮树、蒲葵、桂花、海桐、杜鹃花花镜:以宿根和球根花卉为主,结合一、二年生草花和花灌木,沿花园边界或路缘布置而成的一种园林植物景观花镜类型:单面、双面观赏花镜、对应式花镜应用:公园、风景区、街旁绿地、家庭花园、林荫路旁花镜设计:植床设计:第六章道路和广场的植物造景城市道路植物造景的功能:组织交通、美化街景、改善城市生态功能、遮荫降温、日常休息场地城市道路植物造景的原则:1、保障行车、行人安全;2、妥善处理植物景观与道路设施的关系;3、行道树的选择与应用原则;4、近期与远期相结合道路绿地断面形式:一板二带式绿地、二板三带式绿地、三板四带式绿地、四板五带式绿地行道树的种植方式:树带式、树池式行道树枝下高2.5~3.5m以上,株距6~8m间两侧分车带最小宽度不低于1.5m,通常在2.5~8.0m间中央分车带得植物造景种植形式:绿篱式、整形式、图案式两侧分车绿带植物配置方式:1、分车绿带宽度小于1.5m时;种植灌木、地被植物或草坪;2、在1.5~2.5m时,种植乔木;3、大于2.5m时,可采取落叶乔木、灌木、常绿树、绿篱、草坪和花卉相互搭配交通岛绿地:中心岛、安全岛、导向岛交叉路口绿地:平面交叉路口和立面交叉路口林荫道布置类型:1、设在道路中间的林荫道;2、设在道路一侧的林荫道;3、设在道路两侧的林荫道林荫道植物造景特点:1、一丰富多彩的植物取胜;2、宽度8m以上,采取自然式布置;宽度8m以下时,规则是布置;3、在长75~100m处分段设立出入口,各段布置应具有特色;4、林荫道内可设置座椅、花架、圆灯等设施城市步行街:指使人们在不受汽车与其他交通工具干扰和危害的情况下,可以经常性或暂时性地、自由愉快地活动在充满自然性、景观性和其他设施的街道中城市步行街的特点:1、人的行为随意性强;2、设施齐备;3、景观丰富城市步行街类别:商业步行街、游憩步行街、城市步行街植物配置的功能:美化街景、分割空间和形成特色街道园林道路:主要分为主路、支路和小路三级,满足游人集散、消防、运输和游览观景,通过道路的流动性、导向性到分散的景点一、园林主路,平坦笔直:规则式;蜿蜒曲折的园路,不宜成排、成行种植,应自然式种植二、园林支路和小路:支路(2~3m),小路(1~1.5m)三、常见的园林支路、小路:山径、林径、竹径、花径、草径城市广场的植物造景城市广场类型:市政、纪念性、交通、休闲、文化、古迹、宗教、商业广场城市广场植物造景原则:1、总体布局统一;2、植物种类与城市总体风格协调一致;3、结合广场竖向特点,具有清晰的空间层次;4、协调好交通、人流等因素;5、结合广场类型,内外功能一致;6、协调好植物配置与地上和地下管线和其他要素的关系;7、一般选用大规格苗木;原有大树应加强保护广场的植物造景:规则式、自然式、集团式种植、广场草坪、广场花坛、花池园林植物造景对建筑的作用表现:衬托、隐露、改善园林建筑的环境质量水景植物的配置原则:生态性、艺术性、多样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