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80.82 KB
- 文档页数:18
土壤修复施工方案概述土壤修复是指对受到污染、退化或破坏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恢复,以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针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施工方案,包括污染源处理、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关键步骤和方法。
1. 污染源处理在进行土壤修复之前,必须先处理污染源,以阻止进一步的污染扩散和潜在的危害。
污染源处理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污染源隔离:通过安装隔离屏障、挡土墙等措施,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
•污染源清除:将污染物进行清除,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挖掘、吸附)、化学方法(如中和、氧化还原反应)或生物方法(如微生物降解)达到清除目的。
•污染源修复:对于一些可以修复的污染源,可以采取适当的修复措施,如修复地下储罐、修复漏油污染等。
2.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土壤修复中的核心环节,旨在恢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提升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壤改良方法:•土壤通气:对于密实的土壤,可以通过打破土壤结构、增加通气孔隙来改善土壤气体交换和根系吸氧能力。
•土壤疏松:对于重质土壤,可以添加适量的有机物质(如腐殖土、腐叶土)或粉状材料(如砂、珍珠岩),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孔隙度。
•土壤酸碱调节:通过添加石灰、硫磺等调节剂,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其适应植物生长的要求。
•土壤施肥:根据土壤分析结果,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无机肥等营养物质,以满足植物的养分需求。
3.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土壤修复的重要环节,通过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可以进一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增加有机质含量。
以下是植被恢复的关键步骤:•植物选择:根据土壤特性、环境条件和修复目标,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品种,包括耐盐碱、耐旱、抗病虫害等特点。
•植物配置:合理配置植物的种植密度和布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资源和光照条件,提高修复效果。
•养护管理:定期进行植物的浇水、施肥、修剪等养护管理工作,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4. 监测评估土壤修复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监测评估,以确保修复效果达到预期并为后续的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工程修复技术方案土壤工程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修复受损土壤,恢复其功能和生产力,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本文将从土壤修复的原理与方法、技术流程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一套完整的土壤工程修复技术方案。
一、土壤修复的原理与方法1.1 土壤修复的原理土壤修复的原理主要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三种类型。
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微生物、植物和土壤动物等生物活动,降解和清除土壤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和环保等优点,适用于污染物浓度较低的土壤修复。
化学修复是指采用化学物质或化学方法来清除和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以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这种方法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中具有一定的效果。
物理修复是指采用物理方法,如土壤挖掘、填充、覆盖等手段,对受损土壤进行处理和修复。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壤污染轻、污染范围局部的修复工程。
1.2 土壤修复的方法土壤修复的方法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淋溶修复、生物堆肥、土壤通气和固源治理等技术。
植物修复是指通过植物的生长,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植物修复在大面积污染土壤的修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和环保性能。
淋溶修复是指通过淋溶液浸渍土壤,将土壤中的污染物浸出,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壤浸出液变迁较好的污染土壤修复。
生物堆肥是指采用土壤生物堆肥技术,将污染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有机氮化合物降解为无害物质,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
土壤通气是指采用土壤通气技术,通过地下管道引导空气进入土壤,促进土壤降解和清除污染物,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
固源治理是指通过固源污染物治理技术,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固定和处理,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二、土壤工程修复技术流程2.1 项目启动和方案研究土壤工程修复项目启动前,应进行现场调查和污染物浓度分析,确定受损土壤的类型和污染程度,然后编制土壤修复方案,确定土壤修复的技术流程和装备设备。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和修复方法概述土壤修复工程是指对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
土壤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和修复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土壤污染的类型和程度进行定制。
接下来,我将对土壤修复工程的流程和修复方法进行概述。
1.调查评估阶段:通过采样分析和调查评估,确定土壤的污染程度和类型。
这一阶段是工程建设的基础,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确定土壤的污染物类型、含量和分布。
2.方案设计阶段:根据调查评估的结果,制定适合的土壤修复方案。
这一阶段需要考虑土壤修复的目标、技术选择、成本效益等因素,确定最合适的修复方法。
修复方法可以包括物理治理、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
3.工程实施阶段:根据方案设计的要求,进行土壤修复工程的实施。
这一阶段包括设备和材料的准备、场地施工和操作过程的监控等。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
4.监测评估阶段:对修复效果进行监测评估,评估修复工程的效果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监测评估的内容可以包括土壤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土壤生态功能的恢复情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土壤修复的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治理、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种。
1.物理治理:物理治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土壤覆盖、土壤剥离和土壤改良等。
土壤覆盖可以通过覆盖防护层的方式,避免土壤中的污染物进一步扩散。
土壤剥离是将受污染的土壤剥离出去,然后填充干净的土壤。
土壤改良可以通过加入改良剂,促进土壤的生物活性和裂解污染物。
2.化学修复:化学修复的方法主要包括土壤中添加吸附剂和化学还原剂等。
吸附剂可以吸附土壤中的污染物,减少其活性。
化学还原剂可以将土壤中的氧化态污染物还原为较低毒性的还原态。
3.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对土壤污染物进行分解和转化的方法。
生物修复的技术包括土壤堆肥、生物增强和植物修复等。
土壤堆肥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和转化。
土壤修复全流程一、土壤修复是个啥。
土壤修复啊,就像是给生病的土壤治病一样。
你想啊,土壤可是大地妈妈的皮肤,要是这皮肤生病了,那可不得了。
比如说,有些土壤被污染了,里面可能有好多有害的东西,像重金属啊,化学污染物之类的。
这些污染物会让土壤变得不健康,种在上面的植物也长不好,还可能会影响到地下水呢。
所以啊,我们得把土壤修复好,让它重新变得健康又肥沃。
二、怎么知道土壤生病了。
这就得靠检测啦。
就像人去医院要做各种检查一样,土壤也得检查。
专业的人员会到地里去取一些土壤样本,然后拿到实验室里去分析。
他们会看看土壤里有没有超标的有害物质,比如说铅、汞这些重金属是不是太多了。
如果检测出来有问题,那就说明土壤生病了,需要修复。
有时候,我们也能从一些现象看出来,比如说这片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不好,或者是有奇怪的颜色,那也可能是土壤出问题的信号呢。
三、修复土壤的方法有哪些。
1. 物理修复法。
这就像是给土壤做个按摩一样。
有一种方法是换土,就是把被污染的土挖掉,换上干净的土。
这就好比人身上有个伤口,把脏东西清理掉,再换上新的组织。
还有一种是热处理,就是把土壤加热到很高的温度,这样可以把那些有害的东西分解掉或者挥发掉。
不过这个方法成本比较高,就像去高档的地方做个超级贵的治疗一样。
2. 化学修复法。
这个就像是给土壤吃药。
往土壤里加一些化学药剂,这些药剂可以和土壤里的污染物发生反应,把污染物变成没有危害的东西。
比如说,如果土壤里有重金属污染,可以加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让重金属沉淀下来,这样就不会到处乱跑危害土壤了。
但是呢,这个化学药剂可不能乱加,要是加得不合适,可能会造成新的污染,就像药吃错了会有副作用一样。
3. 生物修复法。
这可是个很神奇的方法呢。
利用一些微生物或者植物来修复土壤。
有些微生物特别厉害,它们可以把土壤里的污染物当成食物,然后分解掉。
还有一些植物,它们可以吸收土壤里的有害物质,然后把这些有害物质储存在自己的身体里。
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施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逐渐向城市边缘转移,一些地块因历史污染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瓶颈。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将其纳入国家环保战略。
本文将简要介绍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施工的相关内容。
一、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概述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是指对受到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使其恢复到可供人类居住、绿化或重新利用的状态。
修复工程主要包括污染土壤的挖掘、运输、处理和处置等环节。
此外,还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确保修复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施工流程1. 前期准备:包括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等环节。
此阶段需充分调查了解污染地块的污染程度、范围、历史用途等基本情况,为后续施工提供依据。
2. 设计阶段:根据前期调查结果,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包括修复工艺、施工组织设计、质量安全措施等。
3. 施工阶段: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污染土壤的挖掘、运输、处理和处置。
此阶段需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确保修复效果。
4. 验收阶段:修复工程完成后,进行验收评估,对修复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
如有必要,还需进行后期监测,确保修复成果长期稳定。
5. 档案管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报告、监测数据等应妥善保存,以备后续查询和使用。
三、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施工要点1. 选择合适的修复工艺:根据污染地块的污染物质、污染程度和地质条件等,选择最合适的修复工艺,确保修复效果。
2.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降低噪声、扬尘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环保措施。
3. 施工安全: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4. 质量管理: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确保修复工程达到预期效果。
5. 信息公开:及时向公众公开修复工程的相关信息,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四、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的意义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是保护城市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土壤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对受到污染或破坏的土壤进行恢复和修复,以达到一定的农业、生态和环境功能。
下面将概述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
一、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概述:1.环境调查与评估:了解土壤的污染程度、类型和分布情况,并评估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程度。
2.目标制定与规划: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修复目标和规划,明确修复方案。
3.污染源控制:通过防止或减少污染源的排放,防止继续污染土壤。
4.土壤处理技术选择:根据土壤污染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如物理治理、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5.施工与实施:根据修复方案,实施相应的修复技术,进行土壤处理和修复。
6.修复效果评估: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监测和评估,确定修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7.工程整理与资料归档:整理修复工程的过程数据和修复效果资料,并进行归档。
二、常用的土壤修复方法概述:1.物理治理:包括土壤挖掘、曝气、翻耕、平整等物理处理手段,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和通气性,改善土壤环境。
2.化学修复:使用化学物质来修复土壤,包括化学还原剂、氧化剂、络合剂等。
通过改变土壤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降低其毒性和移动性,实现修复效果。
3.生物修复:利用生物生长代谢特性和微生物活动,降解、转化和稳定土壤中的污染物。
常用的生物修复方法包括生物植被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堆肥等。
4.热处理:通过加热土壤,使污染物蒸发或破坏,达到修复效果。
常用的方法有热蒸汽法、电热蒸汽法和电阻发热法等。
5.基础工程措施:在土壤修复工程中,常常需要采取基础工程措施来控制和修复土壤,如设置防渗壁、补水、排水等。
6.修复后的监测与评估:修复后需要对土壤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定修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以上是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的概述,每个具体的修复项目都需要进行具体的调查和评估,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并由专业人士进行实施和监测。
土壤修复项目流程土壤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技术手段,将受到污染的土壨恢复到良好的状态,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土壤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土壤修复项目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介绍土壤修复项目的流程。
1. 项目准备阶段。
在进行土壤修复项目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项目准备阶段的工作。
这个阶段包括确定修复的目标和范围,进行土壤污染的调查和评估,制定修复方案,确定修复的预算和时间表等工作。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便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依据。
2. 污染土壤的清理。
一旦确定了修复方案,就需要开始清理污染土壤的工作。
这个阶段的工作包括挖掘受污染的土壤,运输到指定的处理场所,进行处理和处置。
清理污染土壤的工作需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以确保清理工作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 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
清理污染土壤之后,就需要开始应用土壤修复技术。
常见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
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来降解或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物理修复是利用物理手段来将污染物质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化学修复是利用化学物质来改变土壤中污染物质的性质。
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采用单一的修复技术,也可以采用多种修复技术的组合。
4. 修复效果的监测与评估。
在应用了土壤修复技术之后,需要对修复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
监测与评估的内容包括土壤中污染物质的浓度、土壤的理化性质、植被的生长情况等。
通过监测与评估,可以及时发现修复效果不理想的地方,进行调整和改进。
5. 项目总结与报告。
最后一个阶段是项目总结与报告。
在项目完成之后,需要对整个修复过程进行总结,包括修复工作的成本、耗时、效果等方面。
并且需要编写修复报告,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进行汇报,以便他们了解土壤修复项目的情况。
总的来说,土壤修复项目流程包括项目准备、污染土壤的清理、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修复效果的监测与评估以及项目总结与报告。
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认真对待,以确保土壤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土壤修复工程程序及修复技术概述一、引言土壤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土壤修复工程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修复工程的程序和修复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二、土壤修复工程程序1. 前期调查与评估在进行土壤修复工程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前期调查与评估。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定土壤污染的类型、程度和范围,并评估修复的可行性。
调查与评估的方法包括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采用现场调查和监测等手段。
2. 制定修复方案基于前期调查与评估的结果,制定土壤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应包括具体的修复目标、修复方法和修复进度等内容。
根据土壤污染的不同情况,修复方法可以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
3. 实施修复工程一旦修复方案确定,就可以开始实施修复工程。
具体步骤包括清除污染源、修复土壤、监测修复效果等。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修复工程的安全与有效性。
4. 修复效果评估与监测修复工程完成后,需要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与监测。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评估修复效果的达成情况。
同时,还需要进行长期监测,确保修复效果的持续稳定。
三、土壤修复技术概述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筛分、气体抽吸、热解等。
筛分是通过筛网将土壤颗粒分离,去除大颗粒中的污染物。
气体抽吸则是通过抽吸装置将挥发性污染物抽出土壤。
热解则是通过高温处理,使污染物分解或挥发。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改变土壤环境,使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其毒性或迁移性。
常见的化学方法包括化学稳定化、还原修复和氧化修复等。
化学稳定化是通过添加化学稳定剂,使污染物形成不溶于水的稳定物质。
还原修复是通过添加还原剂,将有机污染物还原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
氧化修复则是通过添加氧化剂,将污染物氧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
3. 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或其它生物体来修复土壤污染。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还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本方案旨在针对某污染场地,提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土壤工程修复技术方案。
二、项目目标1. 达到国家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确保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安全利用要求。
2. 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3. 降低土壤污染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4. 为类似污染场地修复提供参考。
三、项目内容1. 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价(1)现场踏勘:对污染场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场地周边环境、污染源、土壤污染程度等。
(2)采样与分析:采集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确定污染物种类、浓度及分布情况。
(3)风险评估: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等因素,评估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
2. 修复方案设计(1)修复目标:针对污染场地,制定修复目标,包括污染物去除率、土壤质量提升等。
(2)修复技术选择: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场地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如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
(3)修复工艺流程:制定详细的修复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修复、稳定化、监测等环节。
3. 修复实施(1)预处理:针对污染场地,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清理地表污染物、设置围堰等。
(2)修复:根据修复方案,采用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方法进行土壤修复。
(3)稳定化: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稳定化处理,确保污染物不反弹。
(4)监测:对修复过程和修复效果进行监测,确保修复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4. 修复效果评估(1)土壤质量评估: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评估土壤质量是否达到安全利用要求。
(2)环境风险评估: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确保修复效果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影响。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壤污染治理工作。
本方案针对某地区土壤污染问题,提出一套综合性的土壤修复工程方案。
二、项目目标1. 恢复土壤功能,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2. 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保护生态环境;3. 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4. 推广土壤修复技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三、项目范围1. 污染土壤调查与评估;2. 土壤修复工程设计;3. 土壤修复工程实施;4. 土壤修复效果监测与评估。
四、项目实施步骤1. 污染土壤调查与评估(1)收集资料:收集项目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环境质量、污染源分布等相关资料。
(2)现场调查:对污染土壤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污染程度、污染范围、污染类型等。
(3)样品采集:根据调查结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
(4)评估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污染物含量分析,评估土壤污染程度,为后续修复工程提供依据。
2. 土壤修复工程设计(1)修复方案设计:根据土壤污染类型、污染程度、修复目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2)工程设计:确定修复工程的具体方案,包括施工工艺、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等。
(3)工程投资估算:根据工程设计,估算修复工程的投资成本。
3. 土壤修复工程实施(1)施工准备:组织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前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2)施工实施:按照工程设计要求,进行土壤修复施工。
(3)施工监管: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施工质量。
4. 土壤修复效果监测与评估(1)监测点位设置:根据修复工程范围和修复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2)监测指标:监测土壤中污染物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
(3)监测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修复效果。
五、土壤修复技术方案1. 物理修复技术(1)原位固化/稳定化:通过添加固化/稳定化剂,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可迁移性,减少污染物的扩散。
土壤修复工程程序及修复技术概述土壤污染常见修复技术国内现阶段常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工程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联合修复技术等。
1、土壤的工程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
2、物理-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热处理技术、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和土壤性能改良技术等。
3、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联合修复等技术。
4、联合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化学/物化-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等。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污染场地修复的工作内容包括污染土壤评估、修复技术选择与方案制定、施工管理与运行、后续监测与修复效果评价四个部分。
1、污染土地评估主要包括污染场地资料收集与调查、现场踏勘、布点与采样、样品检测与分析和风险评估。
2、修复技术选择与方案制定。
3、施工管理与运行主要包括详细修复方案制定、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和污染土壤清理。
4、后续监测与修复效果评价。
后附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目录1 第一阶段污染土地评估 (2)1.1污染场地资料收集与调查 (2)1.2现场踏勘 (3)1.3 布点与采样 (4)1.4 样品检测与分析 (5)1.5 风险评估 (6)2 第二阶段修复技术选择 (7)2.1 修复技术选择原则 (7)2.2 修复技术筛选步骤 (7)2.3国内现阶段常见修复技术 (8)2.3.1工程修复技术 (8)2.3.2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8)2.3.3 生物修复技术 (11)2.3.4 联合修复技术 (12)2.3.5 小结 (12)3 第三阶段施工管理与运行 (13)3.1 详细修复方案制定 (13)3.2 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 (13)3.3 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 (14)3.4 污染土壤清理 (14)4 第四阶段后续监测与评价 (14)4.1 监测原则 (14)4.2 监测工作程序 (15)4.3 修复效果评价 (16)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污染场地修复的工作按照下图规定的程序进行,内容包括污染土壤评估、修复技术选择与方案制定、施工管理与运行、后续监测与修复效果评价四个部分。
1 第一阶段污染土地评估1.1 污染场地资料收集与调查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场地利用变迁资料、场地环境资料、场地相关记录、有关政府文件、以及场地所在区域自然社会信息五部分。
1、场地利用变迁资料用来辨识场地及其邻近区域的开发及活动状况的航片或卫星照片,土地管理机构的土地登记资料,场地的土地使用和规划资料,其它有助于评价场地污染的历史资料如平面布置图、地形图等。
场地利用变迁过程中的场地内建筑、设施、工艺流程和生产污染等的变化情况。
2、场地环境资料场地内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记录、场地内危险废弃物堆放记录、场地与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的位置关系等。
3、场地相关记录产品、原辅材料和中间体清单、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地下管线图、化学品储存和使用清单、泄漏记录、废物管理记录、地上和地下储罐清单、环境监测数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表、环境审计报告、地勘报告等。
由政府机关和权威机构所保存和发布的环境资料,如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公告、企业在政府部门相关环境备案和批复、生态和水源保护区和规划等。
4、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信息场地所在地的自然地理信息,如地理位置图、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气象资料;场地所在地的社会信息,如人口密度和分布,敏感目标分布,及土地利用的历史、现状和规划等;区域所在地的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等。
5、资料的分析调查人员应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识别资料中的错误和不合理的信息,如资料缺失影响判断场地污染状况时,应在报告中说明。
资料收集应注意资料的有效性,避免取得错误或过时的资料。
1.2 现场踏勘1、安全防护准备在现场踏勘前,调查人员应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掌握相应的安全卫生防护知识,并装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2、现场踏勘的范围以场地内为主,并应包括场地周边区域,在勘查场地时,除非受环境或障碍物所阻碍,或其它无法克服的原因,应尽可能勘查场地的设施、建筑物、构筑物,如罐、槽、沟等,同时观察是否有敏感目标存在,并在报告中说明。
3、现场踏勘的主要内容a.现场踏勘的主要内容包括:场地的现状,场地历史,相邻场地的现状,相邻场地的历史情况,周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地质、水文地质、地形的描述,建筑物、构筑物、设施或设备的描述。
b.场地的现状: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物质的使用、生产、贮存或处理以及泄漏状况,都应观察和记录。
c.场地历史:场地过去使用留下的任何迹象及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物质的使用、生产、贮存、处理应观察和记录。
d.相邻场地的现状:相邻场地的使用现况及可能存在的污染应尽可能观察和记录。
e.相邻场地的历史情况:相邻场地利用历史及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应尽可能观察和记录。
f.周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对于周围区域目前或过去土地利用的类型,如住宅、商店、工厂等,应尽可能观察和记录;周围区域的废弃和正在使用的各类井,如水井等;污水处理和排放系统;化学品和废弃物的储存和处置设施;地面上的沟/河/池;地表水体、雨水排放和径流及道路和公用设施都应识别和描述。
g.地质、水文地质、地形的描述:场地及其周围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与地形应观察、记录,并加以分析,以协助判断周边污染物是否会迁移到调查场地,以及场地内污染物迁移到地下水和场地外。
4、现场踏勘的重点一般重点踏勘对象包括: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处理、储存、处置或生产,储槽与管线,恶臭、化学品味道和刺激性气味,污染和腐蚀的遗迹,各种储罐与容器,排水管与污水池或其它地表水,废弃物,井,污水系统,其它可供评价场地状态的对象。
5、现场踏勘的方法调查人员可通过对异常气味的辨识、异常痕迹的观察等方式判断场地污染的状况。
6、人员访谈访谈内容:应包括资料分析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的问题,由调查人员提前准备设计。
访谈对象:受访者为场地现状或历史的知情人,应包括:场地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官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场地过去和现在的不同阶段使用者,场地所在地或熟悉当地事物的第三方,如邻近场地的工作人员、过去的雇员和附近的居民。
访谈方法:可采取当面交流、电话交流、电子或书面调查表等方式进行。
7、内容整理应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并对照已有资料,对其中可疑处和不完善处进行再次核实和补充。
基于1.1和1.2调查收集资料编制《XX区域污染土壤初步调查报告》。
1.3 布点与采样1、采样准备a.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b.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c.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e.安全防护用品: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2、采样点水平方向的布设采样点水平方向的布设参照表1进行,并应说明采样点布设的理由。
表1 几种常见的布点方法及适用条件采样点垂直方向的采样深度可根据污染源的位置、迁移和地层结构、水文地质等进行判断设置。
若对场地信息了解不足,难以合理判断采样深度,可按0.5-2米等间距设置采样深度。
现场测定土壤水分、容重等信息,填制《场地调查登记表》。
3、地下水采样点场地内如有地下水,应在场地内地下水径流的下游布点。
如场地内没有地下水,则在场地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径流的下游汇水区内布点。
4、地表水采样点如果场地内有流经的或汇集的地表水,则在场地内地表水布点,如果场地内没有流经的或汇集的地表水,则在下游 3km 内的汇水区域内寻找地表水源,并进行布点;如果场地有市政排水设施,则无需进行地表水布点。
5、环境空气采样点在场地中心和场地当时下风向主要环境敏感点布点;对于有机污染物、恶臭污染物和汞等挥发性重金属污染场地,应在污染最重的地块布点。
6、场地内残余废弃物采样点对各类可能为危险废物的残余废弃物及与当地土壤特征有明显区别的可疑物质进行布点。
采样等详细操作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1.4 样品检测与分析土壤的常规理化特征土壤 pH、粒径分布、密度、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渗透系数等的分析测试应按照 GB 50021 执行。
土壤样品的分析应按照HJ/T`166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指定的方法进行。
污染土壤的危险废物特征分析,应按照 GB 5085和 HJ/T 298 中指定的方法进行。
其他样品分析:地下水样品、地表水样品、空气样品、残余废弃污染物样品的分析应分别按照 HJ/T 164、HJ/T 91、 HJ/T 194、GB 14554、GB 5085 和 HJ/T 298 中指定的方法进行。
1.5 风险评估1、危害识别根据污染土壤调查获取的资料,结合土地的规划利用方式,确定污染土壤的关注污染物、土壤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可能的敏感受体,如儿童、成人、地下水体等。
2、暴露评估在危害识别的工作基础上,分析土壤中关注污染物进入并危害敏感受体的情景,确定土壤污染物对敏感人群的暴露途径,确定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模型和敏感人群的暴露模型,确定与土壤污染状况、土壤性质、地下水特征、敏感人群和关注污染物性质等相关的模型参数值,计算敏感人群摄入来自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物所对应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暴露量。
3、毒性评估在危害识别的工作基础上,分析关注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包括致癌效应和非致癌效应,确定与关注污染物相关的的毒性参数,包括参考剂量、参考浓度、致癌斜率因子和单位致癌因子等。
4、风险表征在暴露评估和毒性评估的工作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单一污染物经单一暴露途径的风险值、单一污染物经所有暴露途径的风险值、所有污染物经所有暴露途径的风险值;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包括对关注污染物经不同暴露途径产生健康风险的贡献率和关键参数取值的敏感性分析;根据需要进行风险的空间表征。
风险表征计算的风险值包括单一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所有关注污染物的总致癌风险值、单一污染物的危害商(非致癌风险值)和多个关注污染物的危害指数(非致癌风险值)。
5、修复建议目标值的确定在风险表征的工作基础上,判断计算得到的风险值是否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
如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结果未超过可接受风险,则结束风险评估工作;如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结果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则计算关注污染物基于致癌风险的修复限值和/或基于非致癌风险的修复限值,并进行关键参数取值的敏感性分析;如暴露情景分析表明,污染土壤中的关注污染物可淋溶进入地下水,影响地下水环境质量,则计算保护地下水的土壤修复限值。
污染土壤修复建议目标值,应根据上述基于致癌风险的土壤修复限值、基于非致癌风险的土壤修复限值和保护地下水的土壤修复限值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