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错234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20
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四、教学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五、教学准备: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
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1)谁欺骗谁?(2)为什么欺骗?(3)怎么骗?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
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
教学目标
了解同龄人犯罪的原因,警示自我,保护自我,防患于未然,增强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重点
增强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难点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1998年—2002年我国未成年人罪犯占罪犯总数的比率”柱状图。
通过分析图中的数据知识,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邪路?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案情发布”。
学生阅读书中材料。
学生认识到是杨益刚的物质使其在浑然不觉中走向了犯罪。
围绕“案情发布”,结合“律师说法”和“法律链接”,让学生讨论交流,并说出杨益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
想一想:如何使自己不至于因无知而在浑浑噩噩中掉进犯罪的泥潭呢?
第二环节:相关法律。
通过“律师说法”、“法律链接”栏目,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正确区分违法与犯罪,促进学生知法、懂法。
第三环节:“小活动”。
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求法律允许的途径。
(三)作业:见练习册
(四)课堂小结
杨益刚的犯罪是由于年少无知导致犯罪。
(五)板书设计
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
1、走向犯罪的原因——无知、法律意识淡薄
2、什么是违法
3、什么是犯罪
(六)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第十课生活中的陌生人一、填空:1、生活中总是好人多,但也会有坏人,在与陌生人往时,我们要学会(辨别善恶),做到(友善)、(勇敢)和(机智)。
2、我们一天天长大,接触到的人也越来越多,从(陌生)到(熟悉),从(胆怯)到(勇敢),我们学着与陌生人交往,也收获着(快乐和美好的回忆)。
3、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我们应该(提高警惕),(谨慎、安全)地交往,这才是快乐的交往。
4、和陌生人交往时,要学会(察言观色)。
发现对衣神情紧张,鬼鬼祟祟等反常表现或有意打听别人家庭情况与个人隐私时,要(果断离开)。
5、与陌生人交往时,要牢记以下原则:(大方有礼),(保持距离),(多听少说),(重在了解),(提高警惕),(多加防范)。
二、选择:1、放学路上如果被陌生人跟踪,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
A、与陌生人拼B、赶快跑回家C、向周围的路人求救2、当你单独一人在家时,遇有陌生人敲门,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
A、把门打开问他有什么事B、打开门,让他进来C、始终不开门3、坐在客车上,对面的叔叔请你喝他带的可乐,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A、向他表示感谢,但不接受他的可乐B、接过可乐,并向他道谢C、不要理他,保持沉默4、放学时,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的行为是()。
A、和同学一起回家B、等妈妈来接C、为问路的陌生人带路5、平时要注意___的意识。
A、自我保护B、中毒C、眼睛D、身体6、7岁的小丽在大街上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你觉得下面哪种做法可能非常危险?()A、找马路上的警察叔叔帮忙B、在原地等待C、跟一个说认识她的阿姨,一起去找父母三、问答:1、怎么防范陌生人?答:(1)不接受陌生人的钱财、礼物、玩具、食品,与陌生人交谈提高警惕。
(2)不接爱陌生人的邀请同行或作客。
2、如果你一个人在路上行走,这时走过来一个陌生人向你问路,或者请你去一个你很喜欢的地方玩,你会怎样做呢?答:遇到陌生人时,如果不能确定陌生人是不是坏人,一定要记住不搭理他,最好不要和他说话,一定要学会辨别,要勇敢和机智,如马上奔向人多的地方。
(教学反思参考1)幸福是什么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努力做到教学相长,稳步上升。
在今天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让人难堪的一幕。
我教学的是《幸福是什么》,学完课文后,学生对童话的主题幸福的含义有了比较深刻的,透彻的了解(幸福就是通过劳动,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这个主题很显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有意义。
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学生说不出这样概括的话,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说说自己的幸福吗?”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幸福,说出自己的生活。
于是,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起来,一个个说着自己的幸福。
当我叫到包同学时,他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称那美丽的姑娘为智慧的女儿?”问题提出了总要解决吧,有的学生说:“她是智慧的女儿所以称为智慧的女儿。
”有的说:“她很聪明,所以称她为智慧的女儿。
”应该说说出自己的疑问是值得赞扬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但是却完全背离了这节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内容进行“自定向”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特别容易偏离教学的实际轨道。
同时教师在应该引导的时候必须起好引导作用,绝不能因为怕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出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我们在重视课本、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须酌情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即让学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
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让学生从三个青年自己的叙述中体会幸福的所在。
表面看学生似乎把课文的内容已经读懂了,但实际上,这三个青年的经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太远,孩子们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所在。
如果在教学中我能这样设计:想象一下这十年中在他们身上发生怎样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