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二生物选修一全套教案范文第一章细胞结构与功能第一课时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掌握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细胞器的基本类型及其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类型及其功能。
2.难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细胞的基本结构。
2.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介绍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通过视频展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3.讲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细胞膜的组成物质,如磷脂、蛋白质等。
介绍细胞膜的功能,如物质运输、信息传递等。
4.讲解细胞器的类型及其功能介绍细胞器的分类,如膜性细胞器、非膜性细胞器等。
分析各细胞器的功能,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结构与功能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细胞的代谢与调控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代谢的基本过程。
2.掌握酶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细胞调控的机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细胞代谢的基本过程,酶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细胞调控的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细胞代谢。
2.讲解细胞代谢的基本过程介绍细胞代谢的概念、类型及意义。
分析细胞代谢的基本过程,如糖代谢、蛋白质代谢等。
3.讲解酶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介绍酶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分析酶的作用机制,如降低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等。
讲解酶活性影响因素,如温度、pH等。
4.讲解细胞调控的机制介绍细胞调控的概念、类型及意义。
分析细胞调控的机制,如基因调控、信号传导等。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细胞代谢、酶及细胞调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代谢与调控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第二章遗传与进化第一课时遗传的基本规律一、教学目标1.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
高二生物课程教案七篇高二生物课程教案七篇生物理科生出国深造的机会很大,职业与个人兴趣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比如教师,一般在高等院校工作,社会地位和福利都很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二生物课程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二生物课程教案精选篇1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
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_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_ 教学策略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
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高二生物选修一教案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历的老师写得简单些,而新老师写得具体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依据详细状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展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生物选修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盼望能对大家有所协助!高二生物选修一教案1《生命活动的主要担当者──蛋白质》说课稿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确实定在课程标准的详细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构造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首先要理解蛋白质的根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构造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要达成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学问目标为:“说明氨基酸的构造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构造和功能”。
实力目标:教材中并没有干脆给出氨基酸的构造通式,而是让学生视察4种氨基酸的构造,通过思索与探讨,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构造的理解。
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详细表达。
关于蛋白质构造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纳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得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造就分析和处理信息的实力。
考虑到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于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本节内容恰好说明白生命活动的物质根底的重要方面──很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担当者”。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是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缔造的奇迹。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打算,是继人类基因组打算之后的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工程,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领衔国际重大科研协作打算。
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这两项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蛋白质探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造就爱国主义精神,增加民族自信念和骄傲感。
(二)教学内容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对细胞构造和功能的了解,应建立在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的根底之上。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3篇主题: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课时:1节课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够描述细胞内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细胞的结构图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细胞的基本结构。
2.学习:讲解细胞的组成部分,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介绍它们的功能。
3.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在黑板上绘制出细胞的结构,并标明各部分的功能。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细胞是生命体活动的基本单位。
5.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小报告。
评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来评估他们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拓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来探究更多有关细胞的知识。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二》主题:遗传与进化课时:2节课目标: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和进化的过程,并能够描述遗传与进化的关系。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优良品种的动植物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想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2.学习:讲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等,并介绍进化的过程和机制。
3.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遗传规律,并展示实验结果。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遗传与进化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关于遗传与进化的小论文。
评估: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论文内容来评估他们对遗传与进化的理解程度。
拓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最新的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三》主题:植物生长发育课时:1节课目标: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机制,并能够描述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讨论植物的生长过程。
2.学习:讲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植株成熟等,并介绍植物的生长调节机制。
3.活动:让学生观察植物幼苗生长的过程,记录生长数据并做出成长曲线。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植物生长是受内外环境调控的。
生物高二实验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胚性细胞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组织培养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理论讲解2.1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2.1.1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
2.1.2植物激素的作用。
2.1.3培养基的成分及其作用。
2.2教师详细讲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步骤。
2.2.1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2.2.2培养基的制备。
2.2.3接种与培养。
2.2.4转移与生根。
3.实验操作3.1实验材料与仪器3.1.1实验材料:胡萝卜、马铃薯、洋葱等植物材料。
3.1.2实验仪器:无菌操作台、接种针、培养皿、滤纸、剪刀、酒精灯等。
3.2实验步骤3.2.1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种植物材料。
3.2.2学生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3.2.5学生定期观察培养结果,并做好记录。
4.实验结果与分析4.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展示培养出的愈伤组织或胚性细胞。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反思实验操作中的不足之处。
四、作业与拓展2.拓展: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五、教学反思1.教师应在实验前充分准备,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指导,确保实验安全。
3.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植物的一部分切下来,放在一个特殊的‘营养汤’里,会发生什么呢?是的,它可能会重新长出新的组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植物组织培养的神奇之处。
高二生物教案【优秀7篇】高二生物课程教学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教材为根本,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指导,夯实基础,活化能力;抓实训练,讲求效果;加强协作,优化氛围,努力提高学生成绩。
二、基本要求:(一)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生物必修3的教学要做到“立足双基、夯实基础、单元过关、梯度性提高。
以基础为主,注重书本基础知识的讲解,尽量把每个章节中的重点的知识点讲清讲透,,配以课堂练习和单元练习进行巩固,做到“堂堂清,节节清”夯实理论基础,训练学生基本技能,以讲带练,理清生物学知识,为全体学生的学业测试打好基础,为部分学生选修作准备。
(二)改善教学方法1、按照学校教学常规,认真开展各项活动。
2、按照学校教学要求,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认真备课,把时间花在备课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效果落实课堂上。
3、坚持互听课活动,每人每期互听课不少于20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每周一次集体备课。
备课内容包括下周所有教学内容,主备人预先备课,人人发言,并有记录。
5. 坚持落实组内公开课活动。
全员参加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6、做到全组“两统一”,即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
7、同心协力,互帮互学,信息、资料共享,教学研究气氛浓厚。
8、注重教学中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挥好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动力作用,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9、向课堂要质量。
力争上好每一节课,要加强备课,防止复习中的主观随意性,减少盲目性。
课堂教学做到:一节课一个中心;抓重点带一般。
重点知识要抓住基本要素,提高课堂效率,再现和归纳知识结构10、向辅导要质量。
一要依据教学目标适当留作业;二要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发现问题,为辅导提供依据;三要及时辅导,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另外要结合各类过关考试,进行考后分类辅导推进。
三。
本学期教学的总体目标及要求1、用学过的知识和专业术语,正确描述基本的生物学现象、概念和原理。
2、初步学会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现结果。
人教版高二下生物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2掌握细胞膜的作用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3了解细胞器的作用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3.2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3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教学难点2.1物质跨膜运输的具体机制。
2.2细胞分裂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细胞的概念。
1.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
2.新课内容2.1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1.1介绍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2.1.2通过实验观察细胞的结构。
2.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2.2.1介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等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2.2.2结合实例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原理。
2.3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2.3.1介绍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基本过程。
2.3.2通过模型或动画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
3.课堂互动3.1分组讨论: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3.2小组报告: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实验操作4.1观察细胞结构: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4.2物质跨膜运输实验:观察NaCl溶液对红细胞的影响。
5.课堂小结5.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5.2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作业布置6.1完成课后练习题。
6.2预习下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价1.1学生对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的理解程度。
1.2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分析能力。
1.3学生对细胞分裂过程的掌握情况。
2.教学改进措施2.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
2.2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6篇)高中生物教学教案1试验原理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呈色、形,高倍显微镜下清楚可见。
试验目的1、初步把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看叶绿体形态和分布。
试验程序观看细胞质的流淌试验原理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淌的状态,用的运动作为标记可观看细胞质的流淌。
试验目的1、把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通过显微镜的实际观看的实际观看,理解细胞质流淌是一种生命现象。
试验程序光照、室温条件下水中培育黑藻取一片幼嫩的小叶临时装片:清水+小叶+盖玻片低倍观看叶片细胞高倍观看叶绿体的流淌及流淌方向留意事项:1、细胞质的流淌受细胞的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增进细胞代谢作用的因素,如相宜的光照、温度、PH值、生长素等,都可以促进细胞质的流淌。
反之,不利的环境变化和某些化学药品,如麻醉剂等,则可抑制细胞质的流淌。
2、在做此试验时,假如发觉细胞质不流淌,或者流淌很慢,应马上实行措施,加速其细胞质的流淌。
其方法有三种:一是进展光照,即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分钟;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可参加热水将水温调至25℃左右;三是切伤一小局部叶片。
自我评价试题1、一般光学显微镜是生物学试验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试答复以下关于显微镜使用中的有关问题:(1)一细胞或物体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时“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胞或生物体的()A、体积B、外表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A、2个B、4个C、16个D、32个(3)用4台显微镜观看黑藻细胞。
在一样环境中,若视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镜的选用全都,则:显微镜的光圈最大的一台是();目镜和物镜均最短的一台是();观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一台是-------------------------------------------------------------()A、目镜15×和物镜45×B、目镜15×和物镜10×C、目镜5×和物镜10×D、目镜5×和物镜45×2、选择藓类作为观看叶绿体材料的缘由与以下哪项无关---------------------------------()A、制片简洁B、叶绿体清晰C、叶子薄而小D、细胞质流淌速度快3、用高倍镜观看比用低倍镜观看到的细胞数目、大小和视野的明暗状况依次为---()A、多、大、亮B、少、小、暗C、多、小、暗D、少、大、暗4、观看细胞质流淌时,观看的最正确部位是---------------------------------------------------()A、叶的边缘细胞B、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C、叶片表皮细胞D、保卫细胞5、把叶绿体作为细胞质流淌的标志是由于--------------------------------------------------()A、叶绿体在不同强度光照耀下会以不同面对着光源B、假如没有标志物,细胞质的流淌难以观看C、只有叶绿体等颗粒可以移动,细胞质基质不流淌D、细胞基质是流淌的,细胞器是不运动的6、张小攀同学在观看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觉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象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对变形虫的观看。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4篇】高中生物的教案篇一课题:第4节免疫调节I 学习目标1、描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2 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II 学习重难点1、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3、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III 方法指导自学质疑/交流展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习、能力提升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1.免疫调节是通过来实现的。
它是由、和组成的。
2.人体抵抗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组成的。
3.抗原体是指;抗体是指。
4.特异性免疫包括和。
前者主要是细胞分泌起作用;后者主要是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5.过敏反应是指,其特点有。
二、【基础检测、巩固练习】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2.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B.形成浆细胞C.形成效应T细胞D.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3.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A.浆细胞B.效应T细胞C.记忆细胞D.抗体4.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5.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C.自身免疫D.非特异性免疫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
高二生物选修2全套教案一、教案简介本篇教案是针对高二生物选修2的全套教案。
高二生物选修2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分裂、遗传与进化、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本套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套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和掌握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理解和掌握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基因的遗传规律、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等。
3.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等。
4.了解和掌握一些与社会发展相关的生物知识,如生物技术、植物的栽培和畜牧业等。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细胞分裂1.1 有丝分裂•教学内容:–有丝分裂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步骤;–有丝分裂的调控机制;–有丝分裂与细胞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有丝分裂的基本过程和调控机制。
–实验:设计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有丝分裂的现象和过程。
1.2 减数分裂•教学内容:–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步骤;–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形成和遗传变异的关系;–减数分裂与基因的分离和联合的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和相关的遗传规律。
–实践: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观察和比较不同生物的减数分裂现象,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2. 遗传与进化2.1 基因的遗传规律•教学内容:–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发现;–基因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和杂合子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和基因的遗传规律。
–控制性实验:设计相关的实验,验证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杂合子的存在。
2.2 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教学内容:–基因突变的发生和影响;–自然选择的原理和作用;–进化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相关知识。
高二生物教案
主备人:景改玲
生态因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态因素的概念(C :理解)。
(2)非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D 向(C :理解)。
(3)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C :理解)。
(4)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C :理解)。
2.能力目标
(1)安排课外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通过“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
二、重点:
(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三、难点:
(1)互利共生和寄生、竞争和捕食的区别。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四、教具准备
.生态因素的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
1.借用“宇宙飞船”引入本章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课
1.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在这艘飞船上,除了人类,还有人类已知的15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
还有阳光、空气和水,还有大量的矿物质。
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2.研究生物圈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持生物圈的相对稳定状态,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从现在开始,我们来共同讨论关于生物与环境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达成
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回顾初中生物课的有关内容,总结关于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生态因素⎩
⎨⎧)((周围环境中的其它生物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2.首先讨论并认识非生物因素中的“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1)请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汇报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2)活动小组组长简述了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总结。
结论为:植物正常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合适的温度、合适的水分。
(3)教师引导:光对植物的影响,最显著表现在两方面:生理和分布。
(4)继续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强光下生长植物(阳生植物),如松、杉、柳、
槐、小麦、玉米等。
弱光下生长植物(阴生植物),如三七、人参等。
(5)提问:光仅对植物具有重要的影响吗?学生踊跃回答,还能影响动物。
(6)请学生举例,有的动物在长日照下繁殖,如貂、鼬等;有的动物在短日照下繁殖,如鹿、山羊等。
光
还能影响动物的活动,如蛾类大多在夜间,而蝶类则大多在白天活动。
故光能影响动物的生殖和习性。
(7)教师引导大家继续讨论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希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讨论并回答。
*南方树叶片大;南方有香蕉、菠萝、橘子;北方针叶多;北方有苹果、梨、柿子。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
*小麦种子:3~43℃萌发。
*猪(50 kg~100 kg):18℃~20℃增重最快。
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8)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水对生物的影响。
*干旱(缺水):植物叶萎蔫,生长受阻。
*涝灾(丰水):土壤内空气少,影响根系呼吸作用,严重时会使植物窒息而亡。
*动物缺水要比缺食存活时间短。
水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荒漠地区:分布少数耐干旱动植物。
*热带雨林地区:分布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水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
3.讨论自然界每一个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中很多其他生物的关系。
师生共同分析: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概况无非两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那么,种内关系有些什么具体类型呢?
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同种不同个体的相互协助。
种内斗争:同种不同个体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而发生的斗争。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豆科植物提供水、矿物质、有机物等,而根瘤菌则为豆科植物固定氮素。
地衣:藻类制造有机物,为真菌提供有机养料,而真菌吸收水分与无机盐供给藻类。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回虫在人肠道内吸食营养,损害人的健康。
猪肉绦虫在人肠道内吸食营养,损害人的健康。
蚤在人或其他动物体表吸食营养,损害健康。
小麦线虫在小麦子粒内吸食营养,造成损害。
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
小麦和麦田杂草: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
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狼以兔子为食;老鼠以植物为食;猫头鹰以老鼠为食。
小结: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提出关于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问题。
4.播放“仙人掌在不同非生物因素影响下生活状况”的多媒体课件。
通过课件播放,点拨学生,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
[三]教学目标巩固
1.人工栽培人参、三七等中草药植物成功的关键在于( )
A.控制适当的温度 B.控制充分的水分
C.控制较弱的光照 D.提高肥沃的土壤
答案:C
2.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使该种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例如某些害虫。
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 )
A.缺乏天敌 B.食物丰富 C.气候适宜 D.对本地种没有影响
答案:D
3.在野外,北极熊不吃企鹅,这是因为( )
A.在野外,它们彼此不相遇 B.企鹅有毒
C.企鹅游泳比北极熊快 D.企鹅过群居的生活不易受攻击
答案:A
[四]布置作业
P86复习题一、二。
[五]总结
总之,生物的生存既受非生物的生态因素的影响,也受生物的生态因素的影响。
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