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部耐热混凝土实用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45.90 KB
- 文档页数:12
混凝土耐火性能检测标准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承重、耐久、防火等特性,但在遭受高温时,其性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混凝土的耐火性能检测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耐火性能检测的标准。
一、检测范围混凝土耐火性能检测的范围包括:抗火性能、热稳定性、高温下的力学性能、高温下的微观结构等方面。
二、检测方法1. 抗火性能检测抗火性能检测主要通过模拟火场温度和时间,测试混凝土在高温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火焰试验、热压试验、热震试验等。
2. 热稳定性检测热稳定性检测主要是测试混凝土在高温下的尺寸变化和重量损失情况。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高温烘箱试验、高温水浸试验等。
3. 高温下的力学性能检测高温下的力学性能检测主要是测试混凝土在高温下的抗压、抗拉、弯曲等力学性能。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高温下的压缩试验、拉伸试验、弯曲试验等。
4. 高温下的微观结构检测高温下的微观结构检测主要是通过显微镜等设备观察混凝土在高温下的微观结构变化情况。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
三、检测指标1. 抗火性能检测指标抗火性能检测的主要指标包括:耐火极限、耐火等级、表面温升、表面裂缝、瓦解、剥落等。
2. 热稳定性检测指标热稳定性检测的主要指标包括:尺寸变化率、重量损失率等。
3. 高温下的力学性能检测指标高温下的力学性能检测的主要指标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弯曲强度等。
4. 高温下的微观结构检测指标高温下的微观结构检测的主要指标包括:孔隙度、颗粒形态、结晶度等。
四、检测结果和评价标准检测结果应根据检测指标进行评价。
抗火性能检测应根据耐火极限、耐火等级等指标来评价,评价标准可参考GB/T 9978-2011《建筑物耐火检验方法》。
热稳定性检测应根据尺寸变化率、重量损失率等指标来评价,评价标准可参考GB/T 16809-2011《混凝土高温稳定性试验方法》。
高温下的力学性能检测应根据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弯曲强度等指标来评价,评价标准可参考GB/T 50081-2019《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c40耐热混凝土强度等级摘要:一、C40耐热混凝土的定义与特点二、C40耐热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划分与要求三、C40耐热混凝土的应用领域四、提高C40耐热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方法五、我国C40耐热混凝土发展现状与趋势正文:一、C40耐热混凝土的定义与特点C40耐热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较高耐热性能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为C40,即在标准养护条件下,28天抗压强度达到40MPa。
C40耐热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耐热稳定性、抗渗性能和耐久性。
在我国,C40耐热混凝土广泛应用于高温炉窑、热电站、核电站等领域。
二、C40耐热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划分与要求根据我国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其验收规范》(GB/T 50080-2002),C40耐热混凝土强度等级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强度:混凝土浇筑后3天内的抗压强度,要求不低于20MPa。
2.中期强度:混凝土浇筑后7天的抗压强度,要求不低于30MPa。
3.长期强度:混凝土浇筑后28天的抗压强度,要求不低于40MPa。
三、C40耐热混凝土的应用领域1.高温炉窑:C40耐热混凝土可用于建造高温炉窑的内衬,承受高温环境下的应力作用。
2.热电站:C40耐热混凝土可用于热电站的锅炉、烟囱、热交换器等高温部位。
3.核电站:C40耐热混凝土可用于核电站的高温、高压容器和设备基础。
4.其它领域:C40耐热混凝土还可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石油化工等高温、高压、高辐射环境。
四、提高C40耐热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方法1.优化原材料:选用高强度、高耐热性能的水泥、矿物掺合料和骨料。
2.调整配合比:适当增加水泥用量、矿物掺合料和骨料的比例,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热性能。
3.改进施工工艺:采用真空搅拌、高压泵送、模板支撑等先进施工技术。
4.加强养护措施:严格按照标准养护程序进行湿养护,确保混凝土强度和耐热性能的稳定发展。
五、我国C40耐热混凝土发展现状与趋势1.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C40耐热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
高温混凝土材料应用技术规程一、前言高温混凝土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混凝土材料,其在高温环境下具有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种高温工程中。
本技术规程旨在规范高温混凝土材料的应用,确保其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可靠性。
二、高温混凝土材料的分类高温混凝土材料根据其材料组成、使用性能和制备工艺等因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高温混凝土材料有磷酸盐水泥混凝土、高铝酸盐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氧化铝混凝土、碳化硅混凝土等。
三、高温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要求高温混凝土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应具备以下性能要求:1.耐高温性能:高温混凝土材料应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不发生破坏或变形。
2.耐热震性能:高温混凝土材料应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耐热震性能,不易发生开裂或断裂。
3.耐侵蚀性能:高温混凝土材料应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耐侵蚀性能,不易受化学腐蚀等影响。
4.强度稳定性:高温混凝土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应保持其强度稳定性,不出现明显的强度降低。
5.导热性能:高温混凝土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能够快速传导高温环境下的热量。
四、高温混凝土材料的制备工艺高温混凝土材料的制备工艺应根据具体材料的特性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高温混凝土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材料配比:根据具体要求,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各种原材料进行配比。
2.原材料处理:根据具体要求,对原材料进行研磨、筛分等处理。
3.拌合:将处理后的原材料按照比例进行拌合,形成混合料。
4.成型:将混合料进行成型,一般采用振动成型或压制成型等方法。
5.养护:将成型后的高温混凝土材料进行养护,以保证其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
五、高温混凝土材料的施工注意事项高温混凝土材料的施工应注意以下事项:1.施工前应根据具体环境要求对材料进行预处理,确保其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
2.施工时应避免混凝土材料受到外力的损伤或振动,以免影响其性能。
3.施工后应对混凝土材料进行养护,保证其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
4.施工时应严格按照配比要求进行材料混合,确保混凝土材料的性能符合要求。
耐热混凝土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耐热混凝土标准的背景和意义。
以下是一个参考范例:1.1 概述耐热混凝土是一种在高温环境下具有出色性能的材料,它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耐热混凝土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各种高温工况的工程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领域对高温环境下的建筑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冶金、化工、电力等行业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过程往往会面临极端的高温条件。
在这些条件下,普通混凝土往往难以承受高温引起的热胀冷缩、热应力和热疲劳等问题,从而影响设备的稳定运行和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开发具有出色耐热性能的混凝土材料,即耐热混凝土。
耐热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在高温环境下表现出更好的抗裂性、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这些优势使得耐热混凝土成为高温环境中各种工程项目的理想选择,如耐火材料、高温容器、炉窑衬里等。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耐热混凝土的开发和应用面临一些挑战。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材料和试验方法,造成了耐热混凝土标准的不一致性。
为此,制定一套全面、科学、规范的耐热混凝土标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耐热混凝土标准的概述、定义和特点进行探讨。
同时,本文还将介绍耐热混凝土的应用领域和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最后,将总结耐热混凝土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展望未来耐热混凝土标准的发展方向。
通过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有望推动耐热混凝土材料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为高温工况的工程提供可持续、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以耐热混凝土标准为主题,对其定义、特点、应用领域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的介绍。
这部分将为读者提供对耐热混凝土标准的整体了解,并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框架和内容。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
耐高温混凝土规格一、引言高温混凝土是一种能够在高温环境下维持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特殊混凝土,广泛应用于炉膛、烟囱、钢铁厂、火车站等高温环境下的建筑结构。
本文将介绍耐高温混凝土的规格。
二、材料选择1.水泥耐高温混凝土使用的水泥应符合国家标准GB175-2007《普通硅酸盐水泥》要求,且C3S含量不低于55%。
2.骨料耐高温混凝土使用的骨料应为耐高温坚硬的天然石料或人工石料。
石料应符合GB/T14685-2011《石料机制制砂标准》和GB/T14684-2011《石料机制制砂用石粉标准》要求,其粒径应控制在5-20mm 之间。
3.外加剂耐高温混凝土使用的外加剂应符合GB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通用技术条件》要求。
常用的外加剂包括增塑剂、减水剂、缓凝剂、早强剂等。
三、配合比设计1.水灰比水灰比应根据施工现场环境和混凝土强度等级进行合理调整,一般不超过0.4。
2.骨料配合比骨料的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施工要求进行合理调整,一般控制在30%-40%之间。
3.外加剂掺量外加剂的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施工要求进行合理调整,一般不超过混凝土总重量的5%。
四、施工要求1.浇筑温度耐高温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应控制在5℃-35℃之间,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影响。
2.拌合时间混凝土的拌合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施工要求进行合理调整,一般不少于3分钟,不超过5分钟。
3.振捣混凝土的振捣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进行合理调整,一般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3分钟。
4.养护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施工环境进行合理调整,一般不少于7天。
五、质量要求1.强度等级耐高温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根据施工要求进行合理调整,一般控制在C30-C80之间。
2.干缩率耐高温混凝土的干缩率应符合国家标准GB/T9778-2008《混凝土干缩率试验方法》要求,一般控制在0.05%以下。
3.抗温性能耐高温混凝土应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性和强度,其抗温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GB/T20181-2006《混凝土抗高温性能试验方法》要求,一般控制在800℃-1200℃之间。
耐热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引言:耐热混凝土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具有出色的耐高温性能,广泛应用于高温工业领域。
为了确保耐热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应用技术规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耐热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的相关内容。
一、材料选择1.1 水泥:应选用高温水泥,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能和抗渗透性能。
1.2 骨料:骨料应选用高温稳定性好的材料,如高铝骨料、硅酸盐骨料等。
1.3 控制剂:应选用适宜的控制剂,以提高混凝土的耐热性能和抗裂性能。
二、施工工艺2.1 配合比设计: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合理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热性能。
2.2 搅拌:搅拌时间应充分,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3 浇筑:在浇筑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混凝土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避免产生裂缝。
2.4 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热性能。
三、施工注意事项3.1 温度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的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3.2 防止裂缝: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如使用适当的控制剂、合理安排浇筑顺序等。
3.3 施工环境:施工环境应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对混凝土的施工和养护产生不利影响。
3.4 质量检验:应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要求。
四、施工质量控制4.1 施工方案: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控制措施和要求。
4.2 质量检验:应定期进行混凝土的质量检验,包括强度、耐热性能等指标的检测。
4.3 施工记录:应做好施工记录,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控制措施,以备查证。
结论:耐热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是确保耐热混凝土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的重要依据。
通过合理选择材料、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可以提高耐热混凝土的耐高温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实际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
混凝土的防火性能及评价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火性和防火性能。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混凝土的防火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混凝土可能会出现开裂、剥落等现象,从而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和安全性能受到威胁。
因此,对混凝土的防火性能进行评价和测试非常必要,可以帮助建筑师和设计师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材料,确保建筑物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地防火。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的防火性能及评价标准,包括混凝土的耐火性能、防火性能测试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二、混凝土的耐火性能混凝土的耐火性能通常是指混凝土在高温环境下的抗裂、抗剥落、抗压强度和保温性能等方面的表现。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面的内容。
1. 抗裂性能混凝土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出现开裂现象,这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受到影响。
因此,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是评价混凝土耐火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抗裂性能的测试方法通常是采用高温下的拉伸试验。
在测试过程中,将混凝土试样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拉伸试验,测量试样在拉伸过程中的裂纹扩展情况和力学性能指标。
2. 抗剥落性能混凝土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出现剥落现象,这也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受到影响。
因此,混凝土的抗剥落性能也是评价混凝土耐火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抗剥落性能的测试方法通常是采用高温下的冲击试验。
在测试过程中,将混凝土试样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冲击试验,测量试样在冲击过程中的剥落情况和力学性能指标。
3. 抗压强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评价混凝土耐火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高温环境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测试。
抗压强度的测试方法通常是采用高温下的压缩试验。
在测试过程中,将混凝土试样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压缩试验,测量试样在压缩过程中的强度指标。
4. 保温性能混凝土的保温性能也是评价混凝土耐火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保温性能好的混凝土可以在高温环境下减缓温度升高的速度,从而降低建筑物的火灾风险。
c40耐热混凝土强度等级摘要:I.简介- 简要介绍C40 耐热混凝土II.定义- 解释C40 混凝土强度等级- 介绍C40 耐热混凝土的特点III.应用领域- 列举C40 耐热混凝土的主要应用领域IV.性能- 分析C40 耐热混凝土的耐热性能- 探讨C40 耐热混凝土的强度优势V.生产工艺- 简述C40 耐热混凝土的生产工艺- 介绍C40 耐热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VI.发展趋势- 分析C40 耐热混凝土的发展趋势- 探讨C40 耐热混凝土的未来应用前景正文:C40 耐热混凝土是一种高强度、耐高温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为C40。
C40 耐热混凝土具有出色的耐热性能,可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因此,C40 耐热混凝土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冶金、化工、航天等。
C40 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指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150mm 边长的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在202℃的温度下养护28 天测得的抗压强度为40MPa。
这一强度具有95% 的概率保证。
C40 耐热混凝土的特点是强度高、耐热性能好,适用于高温环境中的结构工程。
C40 耐热混凝土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冶金行业中的热处理炉、加热炉等高温设备的基础和衬里;化工行业中的反应釜、蒸馏塔等高温设备的基础和衬里;航天领域中的火箭发动机喷嘴、航天器热控制系统等高温部件。
C40 耐热混凝土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的制备和养护。
C40 耐热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包括水泥、耐热掺合料、骨料、水和其他附加剂。
配合比的设计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如耐热性能、强度、成本等,进行优化。
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拌合水的用量、拌合时间和混凝土的浇筑速度等。
养护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温和保湿,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热性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C40 耐热混凝土的需求越来越大。
未来,C40 耐热混凝土将在更多的高温领域得到应用,如核工业、太阳能发电等。
高温环保混凝土规格标准一、前言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行业越来越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高温环保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建材,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腐蚀、抗氧化、抗震等性能,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材料、设计、制备、施工等多个方面,提出高温环保混凝土规格标准,以期为建筑行业提供参考。
二、材料1. 水泥: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符合GB175-2007《水泥标准》。
2. 矿物掺合料:使用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应符合GB/T1596-2005《粉煤灰》、GB/T18046-2008《矿渣粉》、GB/T 32322-2015《硅灰》等标准。
3. 骨料:采用优质天然河砂或人工砂、碎石、砂矿等进行选用。
4. 水:应使用符合GB/T 50164-2012《混凝土用水》标准的水。
5. 外加剂:使用符合GB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标准的添加剂。
常用的外加剂有减水剂、缓凝剂、增强剂、防水剂等。
三、设计1. 抗压强度:高温环保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应符合GB/T50152-2018《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标准》。
一般要求抗压强度不低于50MPa。
2. 抗裂性能:高温环保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抗裂性能应符合GB/T50082-200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 抗渗性能:高温环保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抗渗性能,抗渗性能应符合GB/T 50050-20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4. 耐久性:高温环保混凝土应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应符合GB/T50082-200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四、制备1. 设备:制备高温环保混凝土的设备应符合GB/T 50430-2007《混凝土搅拌站技术条件》等标准。
2. 配合比:高温环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材料的性能、施工要求、设计要求等因素进行调整。
3. 搅拌:高温环保混凝土的搅拌采用机械搅拌,应符合GB/T50430-2007《混凝土搅拌站技术条件》等标准。
耐热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性能检验规程1总则针对冶金建筑工程的需要,编制该规程。
本规程中的耐热混凝土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耐热粗细骨料、耐热掺和料、水以及根据需要选用合适混凝土外加剂搅拌均匀后采用振动成型的混凝土,它能够长时间承受200~1300℃温度作用,并在高温下保持需要的物理力学性能。
该混凝土不能使用于酸、碱侵蚀的部位。
2原材料要求根据耐热温度高低,温度变化的剧烈程度选用原材料的品种。
2.1水泥2.1.1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应相应符合国标GB175-1999、GB1344-1999、GB201-2000的要求。
对于高炉基础耐热混凝土使用的水泥,应压蒸安定性合格。
2.1.2对耐热温度高于700℃的混凝土,水泥中不能掺石灰岩类混合材。
低于700℃时,掺量亦不能超过5%。
2.1.3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最高使用温度为1200℃,矿渣水泥的最高使用温度为700℃,且磨细水淬矿渣含量不大于50%,铝酸盐水泥最高使用温度为1400℃。
2.1.4每立方米耐热砼中的水泥用量不应超过450kg。
2.2掺和料2.2.1使用温度大于350℃的耐热砼,应掺加耐热掺和料。
2.2.2常用的耐热掺和料有粘土熟料、铝矾土熟料、粘土砖粉、粉煤灰(不低于Ⅱ级)等。
其技术要求见表1:表1 耐热砼用掺和料技术要求注:掺和料含水率不得大于1.5%。
2.3粗细骨料2.3.1耐热砼不宜采用石英质骨料。
如砂岩、石英等。
应选用粘土熟料、铝矾土熟料、耐火砖碎料、粘土砖碎料、高炉重矿渣碎石、安山岩、玄武岩、辉绿岩等。
且高炉重矿渣碎石、安山岩、玄武岩、辉绿岩仅限于温度变化不剧烈的部位。
2.3.2骨料的燃烧温度不低于1350~1450℃。
2.3.3对于已用过的粘土砖,应除去表面熔渣和杂质,且强度应大于10MPa。
高炉重矿渣应具有良好的安定性,不允许有大于25mm的玻璃质颗粒。
2.3.4一般粗骨料粒径不得大于20mm,在钢筋不密的厚大结构中不应大于40mm。
2.3.5骨料中严禁混有有害杂质,特别是石灰岩类碎块等。
2.3.6对于温度低于350℃,可使用河砂。
低于700℃,温度变化不剧烈时,优先选用高炉重矿渣骨料。
2.3.7高炉重矿渣碎石、安山岩、玄武岩、辉绿岩粗细骨料的级配应符合GB/T14684-2001《建筑用砂》、GB/T14685-2001《建筑用卵石、碎石要求》。
高炉重矿渣碎石还应符合YBJ205-84《混凝土用高炉矿渣碎石技术标准》的要求。
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1.5mm,最佳不超过25mm。
粘土质及高铝质骨料的颗粒粒级,级配及化学成分要求见下表:表2 耐热砼骨料的技术性质2.4拌合水符合JGJ63-89《普通砼拌合用水标准》。
2.5外加剂2.5.1符合GB8076-1997《普通砼用外加剂》2.5.2应通过试配符合耐热砼的各种指标要求。
3耐热砼配合比设计和试配耐热砼的配合比不但要满足耐热性能的要求,同时必须满足强度和施工和易性的要求。
在设计耐热砼配合比时,应根据极限使用温度和使用条件,选定合适的原材料,然后在参考经验配合比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胶结材的用量、水灰比、骨料级配、掺和料及外加剂,并经过试验,从而优选出保证砼耐久性的经济、可靠配合比。
3.1胶结材的用量一般情况下,骨料的耐热性能比胶结料好,当胶结料的用量超过一定围时,随着胶结料用量的增加耐热性能将降低,因此在满足施工和易性和常温强度的要求下,尽可能减少胶结料的用量。
水泥用量一般可控制在砼总重量10~20%围。
对荷重软化点和耐热度要求较高,而常温强度要求不高的水泥耐热砼,水泥用量可控制在10~15%以。
3.2水灰比水灰比的增减对强度和残余变形的影响较显著。
在施工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水量,降低水灰比,一般坍落度应小于20mm。
对于坍落度要求较大的耐热混凝土,必须掺用高效减水剂等外加剂。
3.3掺和料用量掺和料可以改善砼的耐高温性能,提高施工和易性,同时还可以减少水泥用量。
因此,对常温要求强度不高的耐热砼,掺和料用量可多些。
一般为水泥用量的30~100%。
3.4骨料级配及砂率骨料级配应满足2.3.7的要求,细骨料占骨料总量的40~60%。
3.5以经验配合比为初始配合比,进行试配,调整确定基准配合比。
3.6经验配合比见表3。
表3 耐热砼经验配合比3.7耐热砼试配3.7.1原材料称量及成型应符合GB/T50081-2002《普通砼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的要求。
3.7.2拌制水泥耐热砼时,水泥和掺和料必须预先拌合均匀,约拌2min。
3.7.3耐热砼的养护应遵守以下规定:成型完后应在15~25℃的潮湿环境中养护,其中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耐热砼养护不少于7d,矿渣水泥耐热砼不少于14d;铝酸盐水泥耐热砼不少于3d。
4耐热砼的检验项目和技术要求用于检验耐热砼质量的试件,应在砼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50m3的同配合比的砼取样不得少于一次;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砼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3>一次连续浇筑超过5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砼每100m3取样不得少于1次;4>取样组数见表4。
表4 耐热砼的检验项目和技术要求注:试件尺寸见耐热砼性能检验相关要求。
5耐热砼性能检验5.1烘干耐压强度检验5.1.1目的及适用围检验耐热砼在标准养护n d后的烘干耐压强度作为耐热砼强度等级。
(普通水泥、矿渣水泥、铝酸盐水泥分别养护7d、14d、3d)。
适用于测定耐热砼的烘干耐压强度。
5.1.2检验设备5.1.2.1材料试验机符合JGJ70-90中关于试验机的要求。
5.1.2.2电热干燥箱(300℃±1℃)。
5.1.2.3钢板尺,最小刻度0.05cm。
5.1.2.4试模70.7×70.7×70.7mm符合JGJ70-90第7.0.2条要求。
5.1.3试样制备。
在与生产工艺相同条件下,直接成型棱长为70.7±0.5mm的立方体试样3件。
当骨料最大粒径大于25mm时,直接成型棱长为100±1mm的立方体试样。
5.1.4检验步骤5.1.4.1养护龄期到达后及时在110±5℃条件下烘干8h以上,(烘干升温速度为20~30℃/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后进行检验。
5.1.4.2用钢板尺分别测量并记录立方体试样上、下受压面的长度,准确至0.1mm。
5.1.4.3将试样受压面对准试验机上、下压板中心,以0.5~1MPa/s的加压速度均匀地施压于试样,至试样破坏,并记录最大压力值。
5.1.5结果计算将测量数据代入下列公式,计算各个试样的烘干耐压强度,以三个试样的平均值为代表值,并精确至0.1 MPa。
A1=a1×a2A2=b1×b2A=(A1+A2)/2S=P÷A式中,A1、A2—试样上、下受压面的面积(mm2)a1、a2—试样上受压面的两维长度(mm)b1、b2—试样下受压面的两维长度(mm)A—试样受压面积(mm2)P—试样破坏时荷载(N)S—试样烘干耐压强度(MPa)5.2烧后抗压强度、残余抗压强度检验5.2.1目的及适用围检验耐热砼在经过一定时间的高温加热后的耐压强度。
检验耐热砼在经过一定时间的高温加热后,随炉冷却到室温,放在干燥空气中养护,10d后的耐压强度。
适用于检验耐热砼的烧后抗压强度和残余抗压强度。
5.2.2检验设备5.2.2.1箱式加热炉5.2.2.2电热干燥箱(300℃±1℃)。
5.2.2.3材料试验机同5.1.2.1。
5.2.2.4钢板尺,最小刻度0.05cm。
5.2.3试样制备:同5.1.3。
5.2.4检验步骤5.2.4.1养护龄期到达后及时在110±5℃条件下烘干8h以上(烘干升温速度为20~30℃/h)。
5.2.4.2放在加热炉中以每小时不超过150℃的升温速度,升温至指定温度,恒温3h(残余强度恒温4h),随炉冷却至室温。
5.2.4.3取出经过恒温3h的冷却试样作烧后抗压强度检验。
5.2.4.4取出经过恒温4h的冷却试样,放在干燥空气中养护10d后,作残余抗压强度检验。
5.2.4.5用钢板尺分别测量并记录立方体试件上、下受压面的两维长度,准确至0.5mm。
5.2.4.6加压速度同烘干耐压强度检验。
5.2.5结果计算同5.1.5。
5.3烧后线变化检验5.3.1目的及适用围测定耐热砼加热至高温后的长度增减变化。
适用于耐热砼的烧后线变化检验。
5.3.2试验设备5.3.2.1千分尺:量程50~75mm,精度0.01mm。
若试件尺寸为100mm 时,量程应为75~100 mm或100~125 mm。
5.3.2.2加热炉;应满足极限温度的要求。
且计量检定合格。
5.3.3试样制备5.3.3.1试样的检验数量为3个。
5.3.3.2同5.1.3。
Y5.3.3.3用氧化铬在试样成型面上编号。
5.3.4试验步骤5.3.4.1测量试样长度时,将试样成型面向上,并在试样的四个侧面划出对角线,在每个侧面上按图定出四个测点,加以标记,然后用螺旋百分尺测量试样在两个方向(X,Y)上的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每次测量应重复两遍,以平均值记录。
要保持加热前后所有测量操作条件的一致。
5.3.4.2装样5.3.4.2.1将试样成型面向上,放置在炉膛的均温带,距发热体30mm 以上。
试样间至少应保持10mm的间距。
炉膛装样区的温差不得大于20℃.5.3.4.2.2试样可交错迭放两层。
试样之间及试样与炉底的接触面应用在高温下不与试样发生作用的细砂(如电熔刚玉砂,一等高铝矾土熟料砂等)垫平。
5.3.4.3升温速度:低于检验温度200℃前5~10℃/min。
然后以3~5℃/min升温至检验温度。
5.3.4.4到达检验温度后保温4 h,保温期间温差不可超过±10℃。
5.3.4.5应保持炉为中性气氛或氧化气氛,不可使用还原气氛。
5.3.4.6保温结束后,试样随炉自然冷却至室温,然后进行测量。
允许在200℃以下装、出炉。
5.3.5结果计算5.3.5.1每个试样的烧后线变化百分率按下式计算:△L=((L1-L0)×100)/L0式中△L—试样烧后线变化(%)L0—加热前试样的平均长度(mm)L1—加热后试样的平均长度(mm)5.3.5.2试样烧后收缩以“-”号表示,烧后膨胀以“+”号表示。
“+”、“-”号均写在数字的前面。
5.3.5.3耐热砼烧后线变化的检验结果,以三个试样的平均值为代表值,精确至0.1%。
报告中应列出每个试样的测定值。
5.3.5.4加热后的试样当发现有熔洞、剥落、鼓凸等现象时,应在报告中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