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素全身骨显像在直肠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254.69 KB
- 文档页数:2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癌诊断的应用进展摘要: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如今已经成为临床上对骨转移癌作出诊断的常规方法之一而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为一项诊断技术,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重要的价值,其方法简便,一次显像就能为检测骨转移癌提供灵敏的信息,但其较突出的缺点是特异性较CT、MRI低。
正鉴于此,我们参考了数十篇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想就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癌诊断的原理及其应用方面作一个简要地阐释,以寄对临床医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题词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癌应用进展APPLIED PROGRESS OF 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METASTATIC OSTEOMAABSTRACT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nowadays has become one of formal methods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metastatic osteoma, which has been attached much more importance to by the clinical doctors. As a diagnosis technique, 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has a very important value in the early diagnosis、reasonable treatment and evaluement of prognosis, which is a simple method and provides very sensitive information in detecting the metasatic osteoma by imaging all over body once. however, more distinctive shortcomings of it is the lower sensitivity than CT and MRI.. As a result of it, we have referred to tens of related articles at home and aboard. As far as the fundermenta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in metastatic osteoma are concerned, a simple explanation is illustrated so as to have a certain referring value for the clinical doctors.KEY WORDS: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DIAGNOSIS METASTATIC OSTEOMA APPLIED PROGRESS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一种无创伤和灵敏度高的骨病诊断方法,尤其是对临床疑有骨转移癌的患者,更能够早期诊断和一次完成全身扫描,这具有与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核素骨显像在骨转移癌诊断上的应用
江素华;周涛
【期刊名称】《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年(卷),期】1995(007)001
【摘要】本文报告核素骨显像在骨转移癌诊断上的价值,通过与骨痛症状,血清碱性磷酸酶,骨X线检查对比,表明骨显像是诊断骨转移癌最敏感的方法,作者认为在检查骨转移癌时应以骨显像为首选。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江素华;周涛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8.104
【相关文献】
1.核素骨显像与MRI对骨转移癌的诊断比较 [J], 黄泽黎;张宁;张洋;罗伟军;曾晓红;梁少强;孙宗文
2.核素骨显像技术在骨转移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附126例报告) [J], 杨劲松;杨生敏;郭庆;胡伦科
3.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癌的临床价值 [J], 赵莎平;林勇;范忠慧
4.核素骨显像与MRI对骨转移癌的诊断比较 [J], 黄泽黎; 张宁; 张洋; 罗伟军; 曾晓红; 梁少强; 孙宗文
5.核素骨显像在骨转移癌诊断上的应用 [J], 江素华;周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10例因各种病因引起的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恶性骨肿瘤的患者进行核素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对110例临床或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核素全身骨显像,发现骨转移者64例,占58.18%,对其中27例阳性进行x线对照摄片,仅12例阳性,为24.55%。
转移性骨肿瘤中转移病灶“热”区(即放射性核素摄取增高的区域)比“冷”区(即放射性核素摄取减少的区域)多见。
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全身一次检查骨显像时就可以显示出全身骨骼的形态学与病理改变,还能够反映出骨骼各个部位的代谢变化与局部血液供应情况,对于骨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很高,对转移性骨肿瘤的及早诊断与早期治疗方案的确定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转移性骨肿瘤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好发的部位,常常在无痛症状时即已发生转移,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肿瘤转移诊断比x线片检查早发现且灵敏度高,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因各种病因引起的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恶性骨肿瘤的患者进行核素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10例因各种病因引起的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恶性骨肿瘤的患者进行核素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病例资料。
1.2 显像剂与方法1.2.1 常用显像剂 tc-亚甲基二膦酸盐(tc-mdp)。
剂量为740-1110mbq(20-30mci)。
1.2.2 方法静态骨显像:指静脉注射tc-mdp后2-3小时全身或局部的静态骨显像,注射后大多已从肾脏排泄,此时血液内的放射性本底明显降低,进入骨组织的使骨骼显像清晰,采用左、右两侧比较对称部位的放射性物质来鉴别病变部位和正常骨组织的一种方法。
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36卷第22期2020年11月Vol.36 No.22Nov. 202064排CT 结合ECT 全身骨骼显像对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郭靖(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甘肃酒泉735000)摘要:探究分析64排CT 结合ECT 全身骨骼显像对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选取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80例疑似肿瘤骨转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治疗时间为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为此80例患者均进 行骨ECT 检查,随后对于其检测出的不确定性病灶进行定位CT 检查,检查完成后观察单纯骨ECT 检查与CT 结合ECT 骨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结合的检查结果。
本次选择80例疑似肿瘤骨转移患者中,经病理检查出现肿 瘤骨转移患者60例,骨良性病变患者20例,经骨ECT 检查骨转移瘤出现47例,骨良性病变33例,总有准确率为78.33%(47/60),而进行CT 检查结合判断后,检查骨转移瘤出现59例,骨良性病变19例,总有准确率为98.33% (59/60),经对比CT 检查结合判断后与单纯ECT 诊断准确率差异明显(P <0.05);而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数据中,骨ECT 检查的灵敏度为78.33%(47/60)、特异度为60.60%(20/33)、阳性预测率为78.33%(47/60)、阴性预测率为60.60%(20/33),结合CT 检查的灵敏度为98.33%(59/60)、特异度为95.00%(19/20)、阳性预测 率为98.33%(59/60)、阴性预测率为95.00%(19/20),经对比组间差异明显(P <0.05)。
在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判断 中,采用64排CT 结合ECT 全身骨骼显像进行判断相对于单纯使用ECT 全身骨骼显像进行判断而言,能够有效提升检测的准确,并增加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有效对于患者的肿瘤骨转移情况进行判断,效果确切显著。
99mTc-MDP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99 mTc-MDP(99 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常规采用99 mTC-MDP为显像剂,对临床诊断为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的230例患者进行核素全身骨显像。
结果230例癌症患者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者136例,阳性率58.3%,其中肺癌100例,骨转移68例,阳性率68%;乳腺癌100例,骨转移49例,阳性率49%;前列腺癌30例,骨转移19例,阳性率63%。
结论肺、乳腺、前列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对病程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骨转移瘤;核素;全身骨显像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最易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率可达70%~85%[1]。
转移瘤的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和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利用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引入体内后聚集于骨骼,在体外用SPECT探测放射性核素所发射的γ射线,从而使骨骼显像。
我们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共230例的骨显像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癌症患者病例230例,男120例,女110例,年龄26~78岁,其中肺癌100例,乳腺癌100例,前列腺癌30例。
1.2 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H3000ZK型SPECT仪,配低能通用型平行孔准直器,患者静脉注入99 m Tc MDP740 mBq后2~3 h全身骨显像,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仪进行显像,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矩阵256×1024,前位和后位扫描速度6.6~4.4 mins/m,总计数>10 6,部分全身显像可疑脊柱异常灶患者再行局部断层显像:采集矩阵64×64,放大倍数1.0,360°旋转,每6°采集1帧,计算机重建获得横断、冠状和矢状断层图象。
核素扫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意义
黄汉麟
【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
【年(卷),期】1993(10)1
【摘要】在98例恶性肿瘤患者中,骨扫描阳性结果是58.2%(57/98)。
本组57例扫描阳性患者转移到胸骨、脊椎、骨盆和四肢的分布分别为26.3%、22.8%、38.6%和33.3%。
与x线片检查结果比较表明,骨扫描的敏感比x性线片检查高,其阳性率为79.2%(57/72)。
本方法对早期骨转移和定位骨转移病灶证明是有价值的和敏感的方法。
【总页数】2页(P47-48)
【关键词】核素扫描;肿瘤;骨转移
【作者】黄汉麟
【作者单位】湖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的临床价值 [J], 黄汉麟
2.核素全身骨显像联合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J], 田发奎;张惠萍
3.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与核素骨扫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诊断中的对照研究
[J], 沈茜刚;岳磊;周良平;彭卫军;毛健;张灵;姚之丰;程竞仪;刘晓航;丁建辉
4.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与MRI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对比研究(附53例报道) [J], 刘岐;贾学军;张慧东;高丽霞;陈晨
5.418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核素全身骨显像结果分析 [J], 杨辉;赵荣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素全身骨显像在直肠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4-12-29T14:06:06.4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3期供稿作者:林小敏唐明灯倪雷春
[导读] 全身骨显像由2名以上核医学医师采用盲法阅片,显像结果采用自身对比法。
林小敏唐明灯倪雷春
(福建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福建福州 3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直肠癌骨转移中的显像特点及临床价值。
方法:对423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直肠癌患者行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直肠癌的骨转移率14.42%,好发部位腰骶椎以下部位,多合并其他部位转移,且好发于术后1-2年内。
结论:全身骨显像对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全身骨显像直肠癌骨转移
【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136-02 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而直肠癌在晚期常合并肝脏、肺及骨骼转移。
通过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直肠癌患者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探讨核素骨显像在直肠癌骨转移中显像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423例直肠癌,其中男性279例,女性144例,年龄36岁-81岁。
所有病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
1.2 显像方法及结果判断
1.2.1 显像方法
仪器及条件:仪器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Infinia VC Hawkeye4双探头SPECT,配置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能峰140KeV,窗宽20%,矩阵为256×256,扫描速度15-20cm/min。
显像剂99mTc–MDP(亚甲基二磷酸盐)由中国原子能广州希埃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无病变上肢静脉注射99mTc–MDP(放化纯度>95%)740-1110MBq,注射后2小时内饮水800ml左右,检查前排空膀胱,大约2-4小时行全身骨显像,必要时加做局部静态采集或断层显像。
1.2.2 结果判断
全身骨显像由2名以上核医学医师采用盲法阅片,显像结果采用自身对比法,与临近或对侧同部位骨骼相比较,有多处散在异常分布(浓聚或缺损),且排除外伤、手术及其他骨骼病变等影响因素后诊断为骨转移,同时记录骨转移的部位、形态、数目。
单发或可疑病灶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并经过X线、CT、MRI、PET/CT证实或随访发现病灶增多或范围扩大。
2 结果
2.1直肠癌骨转移特点在423例直肠癌中,检出骨转移的有61例,转移率14.42%。
在61例骨转移患者中,共有个344病灶,累及部位顺序为腰骶椎、骨盆、颈胸椎、胸部骨、四肢骨、颅骨。
61例骨转移患者中表现为单发病灶15例,基本位于腰骶椎及骨盆。
本组61例直肠癌骨转移分布情况见表
病灶分布部位病例数病灶数
腰骶椎 34 75
骨盆 30 69
肋骨 23 71
颈胸椎 20 67
四肢骨 16 30
胸骨、肩胛骨 13 17
颅骨 9 15
2.2骨转移与临床 61例直肠癌骨转移患者中18例确诊同时发现骨转移,6例为术后1年内发现骨转移,22例为术后1-2年内发现骨转移,9例术后2-4年发现骨转移。
骨转移大多发生在肿瘤诊断后两年内发生。
61例直肠癌骨转移仅2例单独骨转移,其余均合并肝、肺、淋巴结等部位转移,其中19例合并肝转移,18例合并肺转移。
3 讨论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与膳食结构的改变,加之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直肠癌病发率逐渐增加。
由于直肠癌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的发展,患者生存期延长,因此对直肠癌发生骨转移的报道较以往明显增多。
以往的文献报道的结直肠癌骨转移发生率,在临床资料中为6%-10.4%,在尸检结果中为8.6%-23.7%。
Sundermeyer等回顾1993-2002年收治的102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资料,骨转移发生率为10.4%,且直肠癌骨转移发生率显著高于结肠癌。
国内学者分析了285例结直肠癌骨转移,其中直肠癌的转移率为13.6%[1]。
直肠癌骨转移主要通过血行转移为主,可通过Baston椎静脉系统转移到骨骼。
直肠癌骨转移部位以含血管丰富的承重骨为主,最常见于椎骨(占>60%,主要见于腰骶椎),其次是骨盆和肋骨,较少见于肩胛骨、四肢长骨和颅骨。
直肠癌骨转移大多发生在肿瘤诊断后两年内发生,且大多合并肝、肺、淋巴结转移,单独发生骨转移较少见。
鉴于临床上发生骨转移为大肠癌晚期表现,预后较差。
有文献报道大肠癌确诊后,3年生存率为49.4%,中位生存期为(32.6±2.8)个月,大肠癌骨转移确诊后,3年生存率为26.8%,中位生存期为(11.3±3.2)个月[2],表明骨转移的发生对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有不良影响。
文献报道,从诊断原发肿瘤到诊断骨转移的中位进展时间11-21个月[3]。
目前判断直肠癌预后的实验室指标CEA、MiR-141均无法直接判断直肠癌是否发生骨转移,且直肠癌骨转移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虽然直肠癌骨转移瘤在CT及MRI上表现为溶骨性、成骨性、混合性,但核素骨显像上更多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少部分表现放射性稀疏减低。
核医学在骨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核素骨显像显示病变是基于局部骨血流量及骨盐代谢情况,通常较X线或CT发现病变早3个月,目前,骨转移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X线、CT、MRI及99mTc-MDP骨扫描,其中骨扫描是一种敏感度较高的诊断方法。
核素骨显像仅需一次全身成像,可以比较早期的发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及数量,是目前临床诊断有无骨转移的重要方法。
因此,通过对其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可帮助判断病人诊断、分期及预后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从而为患者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
参考文献
[1]彭盛梅,覃伟武,谭晓丹,等.核素全身骨显像在结直肠癌骨转移中的临床价值[J].广西医学,2011(7):825-827.
[2]张菁茹,王丽丽,高淑文,等.75例大肠癌骨转移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3(3):806-807。
[3]吴键雄,李兴华,祁付珍,等.结直肠癌骨转移28例诊治分析[J]。
中国骨肿瘤骨病,2003,2(4):215-216。
.。